第13章 約法三章是個屁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 作者:九指神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誠還沒來得及動手,儒生們已經開始自救了。大儒們一個個在走廊上貼出了演說的紙條,吸引學生聽講,試圖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儒學才是真正高深的學問。
張誠端個學生用的竹筒水杯,饒有興味的一條一條看過去,好多演講的標題也寫的挺抓眼球的。
《三代之治》、《什麽是仁》、《約法三章——論秦為什麽會滅亡》、《商鞅是錯的》、《淮泗楚文化的優越性》、《何必曰利》、《峨冠博帶之美》、《學術的終極——論學而優則仕》……
“怎麽樣?挺有意思的吧?”張誠問身邊的蒙恬和扶蘇。蒙恬嘿嘿笑著,笑的不懷好意,扶蘇臉色有點發白。
張誠帶著兩位一起去聽一下《約法三章》的這個講座。一位儒生在前麵高坐,麵前擺著一張琴,先彈了一會兒琴。老實說,張誠雖然聽不懂這個時代的古琴,但是還是覺得這個人彈得肯定沒有公孫尼子好。
這人彈完琴以後,看到課堂上人坐的也差不多滿了,咳嗽一聲,開始講課。
講的是沛公劉季進入鹹陽之後,盡廢秦法,和父老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據說這政策得到了鹹陽父老的一致歡迎,認為劉季是忠厚長者。然後接下來的時光就是對比諸國政治,認為秦法複雜嚴苛,導致天下皆反。有認為天下諸國皆以儒者為師,隻有秦國以吏為師,導致了秦國重法輕德,粗俗野蠻雲雲。
這一番講解,讓來自六國的那些學子鼓掌歡唿,來自秦國本地的那些學子目瞪口呆。
“你說的不對。”在後麵旁聽的張誠站了起來。
“張教授您是教授物理的,莫非對法也有見解?”講演的儒者問。
張誠走到最前麵,說:“劉季入鹹陽,接手鹹陽事務,手中司法官吏不足,無法投入精力去解決民間的糾紛與社會問題,因此簡化了法條,不是因為法條有問題,而是因為沛公劉季缺乏執行法律的能力。約法三章隻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所以隻能處理得了殺人、盜竊和傷人的罪行。而民間的糾紛、人民觸犯法律的種種情況,如果不能有相應的明細法條處置,最終必然會導致社會矛盾積聚,社會混亂。”
“張教授難道認為法律繁複是對的?”
“你們儒者喜歡比喻,不太講邏輯,那我給你講個比喻。水倒在地上,會四散而去。如果沒有河岸的約束,洪水會淹沒農田。罪行也是如此,沒有法律的約束,社會就會混亂,罪行就會增加……”
這個比喻很恰當,儒者一時不知道如何反駁。
“我們修築河渠堤壩,一方麵是要約束河水不要蔓延到兩側的農田民居,一方麵也是要引導河水向需要的方向去。法的意義也在於此。懲戒、刑罰都是約束人的行為,讓我們向更好的方向去。”
“人人內心向善,追求高尚的生活,才能讓社會安寧天下大同,靠法的約束,人民隻是畏懼刑罰,卻不會真正從內心服從,最後得到的隻是一個表麵的安寧,人民不滿的情緒仍然會積聚。”儒者指出法家的問題。
“人人向善?如果人人向善,何以天下有那麽多不平事?六國紛紛數百年,如果教化有用,何以社會仍然混亂?當初荀子周遊齊楚燕趙,來到秦國,稱讚秦國:‘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汗,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閑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可見在正是因為秦國律法細致周全,從上到下執行法律沒所以人民質樸安樂、官吏不結黨營私、朝廷處理政務不會有積累。”
張誠大段引用了荀子的原文。公孫尼子印刷的《荀子》已經非常普及,這一段也廣為人知。連旁聽的公孫尼子都微笑讚歎了。眼看張誠對荀子這麽熟練,不由心下大悅。
“但是秦法條文太繁複了!”大儒喃喃的說。
“不是法律條文繁複,是社會本來就繁複,同樣是偷,偷牛的和偷雞的能用一樣的刑罰嗎?”
“沛公說,‘盜抵罪’,偷牛賠牛偷雞賠雞……”大儒說。
“盜抵罪你不覺得犯罪成本太低了嗎?在我大秦,偷竊1個錢也要治罪,治罪不是為了賠償,而是為了讓偷竊行為不再發生。始皇帝時代,集市上所有商品明碼實價,不因買者是老幼婦孺而欺瞞,膽敢超過標價銷售,就有官吏處以刑罰。如果隻是對被欺騙者等價賠償,商人自可以欺騙100個人,賠償10個人,對商人來說依然是有厚利的,那你覺得商人會不會欺騙顧客?”
儒者啞然。
“你們知道,我張家起家的時候,是靠賣這個泥叫兒的,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到集市上去,有管理市場的官吏收稅,按照三十稅一,我交了泥叫兒抵稅,官吏阿叔問我這是什麽,我說這是泥叫兒,要送兩個給阿叔家拿迴去給哥姐兒玩,阿叔連忙掏出四個錢,說秦法嚴苛,買東西是要給錢的,官吏也不能占我這個小朋友的便宜。”張誠舉出身邊的例子,“正是因為人人畏懼法律、連官員也畏懼法律,這才有大秦數百年的太平安寧!”
“但是也因為人畏懼秦法,才有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事反秦!”儒者終於找到一個證據。
“大澤鄉造反,正是因為那些人不知道秦法,被大雨困在大澤鄉的時候,陳勝吳廣蠱惑戍卒,說‘咱們遇到大雨,耽誤了去漁陽服役的期限,這大秦的法律,誤期就要殺頭!’但是秦法是這樣寫的嗎?在《秦律·徭律》說:‘禦中發征,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失期延誤隻需要被訓斥一頓或者交罰款就行了,如果遇到暴雨導致失期,甚至無罪。如果戍卒們知道這個法律,那麽還會跟著他殺軍官、造反嗎?”
儒者啞口無言。
“你們以為法是欺壓百姓的,以我所見,秦法恰恰是保護百姓的,法律規定了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你不觸犯法律,你就是自由的,而如果貪贓枉法,連官吏也不能免受製裁。正是因為嚴格執行法律,荀子到大秦來,才會感覺到民風淳樸,官吏無私,遠勝於六國。”
這下是來自秦國的弟子們鼓起掌來。
“更何況,法是明確的,做什麽不做什麽,要有證據有標準,那麽你儒家的道德,到底有標準嗎?什麽是仁,連孔子都說不清楚,沒有標準的東西,人民如何遵行?”
這一堂講座,被張誠的一番詰問攪得草草收場。
“我們看看下一個講座?”張誠笑著看看扶蘇蒙恬。
張誠端個學生用的竹筒水杯,饒有興味的一條一條看過去,好多演講的標題也寫的挺抓眼球的。
《三代之治》、《什麽是仁》、《約法三章——論秦為什麽會滅亡》、《商鞅是錯的》、《淮泗楚文化的優越性》、《何必曰利》、《峨冠博帶之美》、《學術的終極——論學而優則仕》……
“怎麽樣?挺有意思的吧?”張誠問身邊的蒙恬和扶蘇。蒙恬嘿嘿笑著,笑的不懷好意,扶蘇臉色有點發白。
張誠帶著兩位一起去聽一下《約法三章》的這個講座。一位儒生在前麵高坐,麵前擺著一張琴,先彈了一會兒琴。老實說,張誠雖然聽不懂這個時代的古琴,但是還是覺得這個人彈得肯定沒有公孫尼子好。
這人彈完琴以後,看到課堂上人坐的也差不多滿了,咳嗽一聲,開始講課。
講的是沛公劉季進入鹹陽之後,盡廢秦法,和父老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據說這政策得到了鹹陽父老的一致歡迎,認為劉季是忠厚長者。然後接下來的時光就是對比諸國政治,認為秦法複雜嚴苛,導致天下皆反。有認為天下諸國皆以儒者為師,隻有秦國以吏為師,導致了秦國重法輕德,粗俗野蠻雲雲。
這一番講解,讓來自六國的那些學子鼓掌歡唿,來自秦國本地的那些學子目瞪口呆。
“你說的不對。”在後麵旁聽的張誠站了起來。
“張教授您是教授物理的,莫非對法也有見解?”講演的儒者問。
張誠走到最前麵,說:“劉季入鹹陽,接手鹹陽事務,手中司法官吏不足,無法投入精力去解決民間的糾紛與社會問題,因此簡化了法條,不是因為法條有問題,而是因為沛公劉季缺乏執行法律的能力。約法三章隻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所以隻能處理得了殺人、盜竊和傷人的罪行。而民間的糾紛、人民觸犯法律的種種情況,如果不能有相應的明細法條處置,最終必然會導致社會矛盾積聚,社會混亂。”
“張教授難道認為法律繁複是對的?”
“你們儒者喜歡比喻,不太講邏輯,那我給你講個比喻。水倒在地上,會四散而去。如果沒有河岸的約束,洪水會淹沒農田。罪行也是如此,沒有法律的約束,社會就會混亂,罪行就會增加……”
這個比喻很恰當,儒者一時不知道如何反駁。
“我們修築河渠堤壩,一方麵是要約束河水不要蔓延到兩側的農田民居,一方麵也是要引導河水向需要的方向去。法的意義也在於此。懲戒、刑罰都是約束人的行為,讓我們向更好的方向去。”
“人人內心向善,追求高尚的生活,才能讓社會安寧天下大同,靠法的約束,人民隻是畏懼刑罰,卻不會真正從內心服從,最後得到的隻是一個表麵的安寧,人民不滿的情緒仍然會積聚。”儒者指出法家的問題。
“人人向善?如果人人向善,何以天下有那麽多不平事?六國紛紛數百年,如果教化有用,何以社會仍然混亂?當初荀子周遊齊楚燕趙,來到秦國,稱讚秦國:‘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汗,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閑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可見在正是因為秦國律法細致周全,從上到下執行法律沒所以人民質樸安樂、官吏不結黨營私、朝廷處理政務不會有積累。”
張誠大段引用了荀子的原文。公孫尼子印刷的《荀子》已經非常普及,這一段也廣為人知。連旁聽的公孫尼子都微笑讚歎了。眼看張誠對荀子這麽熟練,不由心下大悅。
“但是秦法條文太繁複了!”大儒喃喃的說。
“不是法律條文繁複,是社會本來就繁複,同樣是偷,偷牛的和偷雞的能用一樣的刑罰嗎?”
“沛公說,‘盜抵罪’,偷牛賠牛偷雞賠雞……”大儒說。
“盜抵罪你不覺得犯罪成本太低了嗎?在我大秦,偷竊1個錢也要治罪,治罪不是為了賠償,而是為了讓偷竊行為不再發生。始皇帝時代,集市上所有商品明碼實價,不因買者是老幼婦孺而欺瞞,膽敢超過標價銷售,就有官吏處以刑罰。如果隻是對被欺騙者等價賠償,商人自可以欺騙100個人,賠償10個人,對商人來說依然是有厚利的,那你覺得商人會不會欺騙顧客?”
儒者啞然。
“你們知道,我張家起家的時候,是靠賣這個泥叫兒的,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到集市上去,有管理市場的官吏收稅,按照三十稅一,我交了泥叫兒抵稅,官吏阿叔問我這是什麽,我說這是泥叫兒,要送兩個給阿叔家拿迴去給哥姐兒玩,阿叔連忙掏出四個錢,說秦法嚴苛,買東西是要給錢的,官吏也不能占我這個小朋友的便宜。”張誠舉出身邊的例子,“正是因為人人畏懼法律、連官員也畏懼法律,這才有大秦數百年的太平安寧!”
“但是也因為人畏懼秦法,才有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事反秦!”儒者終於找到一個證據。
“大澤鄉造反,正是因為那些人不知道秦法,被大雨困在大澤鄉的時候,陳勝吳廣蠱惑戍卒,說‘咱們遇到大雨,耽誤了去漁陽服役的期限,這大秦的法律,誤期就要殺頭!’但是秦法是這樣寫的嗎?在《秦律·徭律》說:‘禦中發征,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失期延誤隻需要被訓斥一頓或者交罰款就行了,如果遇到暴雨導致失期,甚至無罪。如果戍卒們知道這個法律,那麽還會跟著他殺軍官、造反嗎?”
儒者啞口無言。
“你們以為法是欺壓百姓的,以我所見,秦法恰恰是保護百姓的,法律規定了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你不觸犯法律,你就是自由的,而如果貪贓枉法,連官吏也不能免受製裁。正是因為嚴格執行法律,荀子到大秦來,才會感覺到民風淳樸,官吏無私,遠勝於六國。”
這下是來自秦國的弟子們鼓起掌來。
“更何況,法是明確的,做什麽不做什麽,要有證據有標準,那麽你儒家的道德,到底有標準嗎?什麽是仁,連孔子都說不清楚,沒有標準的東西,人民如何遵行?”
這一堂講座,被張誠的一番詰問攪得草草收場。
“我們看看下一個講座?”張誠笑著看看扶蘇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