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有聲世界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 作者:九指神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無線電通訊技術是一個特別大的門類。
張誠在草原上旅行的時候,就深感無線電技術發明的必要——這個時代驛傳不完善、信鴿靠譜,一支隊伍走出幾百裏,就被這個世界給吞沒,失去聯係的隊伍甚至可能永遠消失在曆史長河裏。
世界有太多的未知地域,在山林中走著走著就可能再也迴不到正途上,再也迴不到文明社會。
但如果有無線電,就完全不一樣。
無線電技術不僅僅能解決通訊的問題,張誠一直苦惱的大地測量技術也迎刃而解。有了無線電通訊,就能拉齊各地的時間,各地同時測量星圖,就可以得到不同地區的經度差。
此前的六分儀測量法已經能很準確的測量各地的緯度差,再加上同時時鍾報時測量經度差,大地測量才算有一個完整的解決。
尤其是,在這個時鍾還不夠精確的時期,通過無線電技術取得的“同時性”就格外重要。
迴到張村就開始做相關的理論和技術準備。技術準備倒還簡單,理工男誰還沒焊過電路板、做過礦石機?但是重要的是提出無線電技術的基礎理論。
好在電磁學的理論在張村已經出現萌芽,在張村刻意引導下,電磁學的探索如火如荼。在既有的感應線圈和電路基礎上,組合出一個新的應用,相對比較容易被接受。但是無線電報技術還是讓很多初次接觸這一領域的人震驚,無線電報的出現,讓更多人開始思考遠距離通信的各種可能。
電報機通過線路通、斷,傳遞出一組信號,在另一端通過複現這組信號,可以人工翻譯成對應的字母代碼,然後重新組成文字。這種電報雖然效率相對比較低,但是準確度卻很高,熟練訓練的收發報員,可以準確譯碼發報,實現超遠距離的通信。
這個時代的空中,無線信號環境極為幹淨。除了張村這個巨大的天線和這百十台發報機,再沒有新的信號。所以哪怕很小的功率,也可以被千裏之外的接收者捕捉。而張村的這台巨大天線,在這個時代的發射功率更是強的可怕。
有了最初的電報機,在長城大學這個環境下,關於無線電技術的討論就更加密集,電訊班雖然有非常高的人員背景要求,但說白了,前幾屆張村小學的學生都具有入班的資格,這些人也正是張村學術體係的中堅力量,這個時代理工知識最豐富的人,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無線電相關的力量和應用之中,再加上張誠的引導。張村無線電技術的發展比另一個時空發展的更快,幾十年的無線電發展曆史,在張村隻不過數月時間就跨越過去。
在張誠的親自參與下,好幾種電子管被發明出來。在校辦工廠體係下,趙三球再次承接了電子管的流水線製作。由於電子管涉及到金屬電極、玻璃、真空抽離技術等等,因此研製過程還是有些坎坷,而生產效率相當低,校辦工廠的電子管幾乎是用手工製作完成的。不過這個時代使用電子管的場景和數量也並不多,這幾百個電子管也能夠滿足當前需要。就是,如果核算成本,這些電子管的成本之高,讓趙杏兒都有些心疼。
張誠用電子管拚裝起這個時代第一個無線電廣播發射機,闡述了工作原理之後,在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幫助下,配備了拾音器,經過多次試驗,終於製作出這個世界第一個無線電聲音信號發射設備——俗稱廣播電台。
電報機是一對一的信號發射和交互,廣播電台這是一對多的交互。技術人員張誠能想到廣播電台的多種價值,卻並沒有想到廣播電台最重要的價值是娛樂平台,這是教育和閱曆的局限。
廣播電台對應的就是收音機。張誠推出的第一款收音機是礦石收音機。差不多每個無線電愛好者都組裝過礦石收音機,這東西原件廉價簡單,配件也是張村輕易可得的材料。
張誠把電路圖、器件表公開出來,這項技術沒有任何藏私,直接發布在這一期學報上,任何有心人隻要在身邊找一找,就能通過唾手可得的器件拚湊起一台礦石收音機。
一時之間張村手工製作礦石收音機成為一項流行的課外手工。礦石收音機不需要電力,就能夠接收到廣播信號,可以播放廣播電台的聲音內容,這一神奇技術贏得了張村理工生們的追捧,一段時間,在長城大學每個人打招唿的內容都是:“你能聽到嗎?”
理工男們當然不滿足礦石機不穩定的信號,帶電的、更靈敏的接收設備探索如火如荼的進行,最終,第一台電子管收音機在張誠的期待中出現,這台收音機體積很大,是一個木箱子,也很重,足足幾十斤。這個又笨又重、用鉛酸電池或者幹電池供電的收音機,能高度還原播音室的聲音,由於這個時代的無線電環境相當幹淨,沒有雜波幹擾,所以靠長城大學內的那個巨大的鐵架天線,甚至在幾百裏之外,也能用電子管收音機接收到來自張村的廣播。
“這個可以開設空中課堂。”公孫尼子最關心的就是教學。“有了這個,遠在外地遊學的弟子們也可以隨時收聽教授們的課程。”
“這是個好主意。”張誠心不在焉的應答,“一小時一堂課,6個教授連軸講課,廣播電台就能連續播放小半天。就隻是,我們遊學的同學們曉行夜宿,隻有夜晚能夠停下來停課。就得麻煩我們的教授們開設夜間課堂了。”
“隻要能讓弟子們有進益,先生們辛苦點不是事兒……”
廣播電台最有價值的內容當然是播報新聞和娛樂內容。但是這個時代,電子管收音機隻有那麽百十台,還都在長城大學的學生手中,那最重要的應用場景自然是遠程授課。不過沒有黑板作為輔助,就不知道這些學子們能不能聽得懂這個課程的內容了。
公孫尼子根本不能預判到,這個又笨又重的收音機,未來會多麽流行,又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麽改變。
張誠在草原上旅行的時候,就深感無線電技術發明的必要——這個時代驛傳不完善、信鴿靠譜,一支隊伍走出幾百裏,就被這個世界給吞沒,失去聯係的隊伍甚至可能永遠消失在曆史長河裏。
世界有太多的未知地域,在山林中走著走著就可能再也迴不到正途上,再也迴不到文明社會。
但如果有無線電,就完全不一樣。
無線電技術不僅僅能解決通訊的問題,張誠一直苦惱的大地測量技術也迎刃而解。有了無線電通訊,就能拉齊各地的時間,各地同時測量星圖,就可以得到不同地區的經度差。
此前的六分儀測量法已經能很準確的測量各地的緯度差,再加上同時時鍾報時測量經度差,大地測量才算有一個完整的解決。
尤其是,在這個時鍾還不夠精確的時期,通過無線電技術取得的“同時性”就格外重要。
迴到張村就開始做相關的理論和技術準備。技術準備倒還簡單,理工男誰還沒焊過電路板、做過礦石機?但是重要的是提出無線電技術的基礎理論。
好在電磁學的理論在張村已經出現萌芽,在張村刻意引導下,電磁學的探索如火如荼。在既有的感應線圈和電路基礎上,組合出一個新的應用,相對比較容易被接受。但是無線電報技術還是讓很多初次接觸這一領域的人震驚,無線電報的出現,讓更多人開始思考遠距離通信的各種可能。
電報機通過線路通、斷,傳遞出一組信號,在另一端通過複現這組信號,可以人工翻譯成對應的字母代碼,然後重新組成文字。這種電報雖然效率相對比較低,但是準確度卻很高,熟練訓練的收發報員,可以準確譯碼發報,實現超遠距離的通信。
這個時代的空中,無線信號環境極為幹淨。除了張村這個巨大的天線和這百十台發報機,再沒有新的信號。所以哪怕很小的功率,也可以被千裏之外的接收者捕捉。而張村的這台巨大天線,在這個時代的發射功率更是強的可怕。
有了最初的電報機,在長城大學這個環境下,關於無線電技術的討論就更加密集,電訊班雖然有非常高的人員背景要求,但說白了,前幾屆張村小學的學生都具有入班的資格,這些人也正是張村學術體係的中堅力量,這個時代理工知識最豐富的人,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無線電相關的力量和應用之中,再加上張誠的引導。張村無線電技術的發展比另一個時空發展的更快,幾十年的無線電發展曆史,在張村隻不過數月時間就跨越過去。
在張誠的親自參與下,好幾種電子管被發明出來。在校辦工廠體係下,趙三球再次承接了電子管的流水線製作。由於電子管涉及到金屬電極、玻璃、真空抽離技術等等,因此研製過程還是有些坎坷,而生產效率相當低,校辦工廠的電子管幾乎是用手工製作完成的。不過這個時代使用電子管的場景和數量也並不多,這幾百個電子管也能夠滿足當前需要。就是,如果核算成本,這些電子管的成本之高,讓趙杏兒都有些心疼。
張誠用電子管拚裝起這個時代第一個無線電廣播發射機,闡述了工作原理之後,在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幫助下,配備了拾音器,經過多次試驗,終於製作出這個世界第一個無線電聲音信號發射設備——俗稱廣播電台。
電報機是一對一的信號發射和交互,廣播電台這是一對多的交互。技術人員張誠能想到廣播電台的多種價值,卻並沒有想到廣播電台最重要的價值是娛樂平台,這是教育和閱曆的局限。
廣播電台對應的就是收音機。張誠推出的第一款收音機是礦石收音機。差不多每個無線電愛好者都組裝過礦石收音機,這東西原件廉價簡單,配件也是張村輕易可得的材料。
張誠把電路圖、器件表公開出來,這項技術沒有任何藏私,直接發布在這一期學報上,任何有心人隻要在身邊找一找,就能通過唾手可得的器件拚湊起一台礦石收音機。
一時之間張村手工製作礦石收音機成為一項流行的課外手工。礦石收音機不需要電力,就能夠接收到廣播信號,可以播放廣播電台的聲音內容,這一神奇技術贏得了張村理工生們的追捧,一段時間,在長城大學每個人打招唿的內容都是:“你能聽到嗎?”
理工男們當然不滿足礦石機不穩定的信號,帶電的、更靈敏的接收設備探索如火如荼的進行,最終,第一台電子管收音機在張誠的期待中出現,這台收音機體積很大,是一個木箱子,也很重,足足幾十斤。這個又笨又重、用鉛酸電池或者幹電池供電的收音機,能高度還原播音室的聲音,由於這個時代的無線電環境相當幹淨,沒有雜波幹擾,所以靠長城大學內的那個巨大的鐵架天線,甚至在幾百裏之外,也能用電子管收音機接收到來自張村的廣播。
“這個可以開設空中課堂。”公孫尼子最關心的就是教學。“有了這個,遠在外地遊學的弟子們也可以隨時收聽教授們的課程。”
“這是個好主意。”張誠心不在焉的應答,“一小時一堂課,6個教授連軸講課,廣播電台就能連續播放小半天。就隻是,我們遊學的同學們曉行夜宿,隻有夜晚能夠停下來停課。就得麻煩我們的教授們開設夜間課堂了。”
“隻要能讓弟子們有進益,先生們辛苦點不是事兒……”
廣播電台最有價值的內容當然是播報新聞和娛樂內容。但是這個時代,電子管收音機隻有那麽百十台,還都在長城大學的學生手中,那最重要的應用場景自然是遠程授課。不過沒有黑板作為輔助,就不知道這些學子們能不能聽得懂這個課程的內容了。
公孫尼子根本不能預判到,這個又笨又重的收音機,未來會多麽流行,又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