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真想感謝我?
開局朱高煦圍城,忽悠他當皇帝 作者:慵懶的大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皇兄又說準了。”
朱高煦嘴裏呢喃了一句。
原來在臨出發之前,朱允炆曾經順口給他說了一句。
“且聽且珍惜吧。”
“如果燕王答應讓三保太監出海。”
“很有可能會給他賜名。”
“比如賜名叫鄭和。
當時朱高煦並不在意,以為朱允炆隻說隨口說說。
現在聽到朱棣真的給三保太監賜名鄭和。
這讓朱高煦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皇兄有如此能力,我何愁皇位弄不到手。”
其實這是朱允炆故意為之的,他就是為了給朱高煦再次展示一下自己料事如神的“超能力”。
這樣一來,朱高煦就會更對他言聽計從了。
“好了,這件事就這樣定了。”
“你們都下去準備吧。”
朱棣安排好後,便擺擺手,讓他們都下去了。
鄭和原本想上去感謝一下朱高煦,可朱高煦昂首挺胸,大搖大擺地快步離開了文華殿,並沒有給鄭和機會。
所謂是深藏功與名。
就像他這次舉薦鄭和出海,隻是順手為之,並沒有任何目的。
這更加讓鄭和心存感激。
而金忠和楊士奇卻主動走到了鄭和麵前。
“鄭公公,我們剛才所說的話也隻是職責所在,全是為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
“並沒有針對鄭公公的意思,還請鄭公公不要往心裏去。”
金忠和楊士奇朝鄭和拱了拱手,略帶歉意地說道。
鄭和見到這道貌岸然的兩人,心裏不禁冷笑:“當麵一套背後一套,你們可真是玩的爐火純青呀。”
“從今天開始,無論是誰整你們,我鄭和都要幫一幫場子。”
鄭和心裏雖然對他們很不爽,但臉上依舊保持著一名優秀太監該有的微笑。
“二位大人不必在意。”
“如果沒有其他事,就請迴吧。”
“鄭公公保重。”
金忠和楊士奇也是聰明人,自然看出了鄭和心裏還是有些不爽的,便識趣的離開了。
“楊大人,鄭和可是燕王身邊的最親近的人。”
“漢王突然舉薦他擔任水師統帥,這是不是在有意拉攏他?”
金忠有些擔憂道。
“金大人不必擔憂。”
“鄭和這個人我還是了解的,他之所以能成為燕王身邊最親近的人,就是因為他不參與王子之間的鬥爭,隻聽從燕王的安排。”
“如果漢王真的以舉薦他為水師統帥為條件拉攏他,他恐怕早就把這件事告訴燕王了。”
“我覺得這隻是漢王怕我們舉薦了我們的人,所以臨時舉薦了鄭和而已。”
楊士奇搖搖頭,否定了金忠的擔憂。
......
孝陵。
“皇兄!”
“皇兄!”
“你快給弟弟我算算,我到底什麽時候能當上皇帝?”
朱高煦一迴到孝陵,就急匆匆地跑去找朱允炆了。
現在的孝陵簡直就成了朱高煦和朱允炆的快樂老家了。
“皇弟,見你這麽高興。”
“是不是舉薦成功了?”
正在院子裏喝茶的朱允炆,瞥了朱高煦一眼,明知故問道。
“沒錯!”
“我把皇兄你給我說的那些話,全部給老頭子說了。”
“老頭子一聽,當場就要拍板答應了。”
“結果碰到金忠和楊士奇這兩個憨種來反對。”
“不過老頭子把他們倆狠狠的給訓了一頓。”
“最後還是安排三保太監出海,並賜名鄭和。”
朱高煦興高采烈地給朱允炆講述在文華殿上發生的事情。
在他的口中,他就像當年的諸葛亮一般,把金忠和楊士奇這兩個王朗說的啞口無言。
“金忠和楊士奇還站出來反對了?”
“鄭和聽到沒有?”
朱允炆沒想到金忠和楊士奇還出來插了一腳。
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想知道鄭和有沒有聽到這兩個人反對鄭和的話。
如果聽到了,這更容易讓鄭和走向他們的對立麵,拉攏起來就更方便了。
“應該聽到了。”
“鄭和一直就站在殿門口候旨。”
“裏麵吵的挺大聲的。”
朱高煦有些不確定道。
“真是天助我也。”
“皇弟,拉攏鄭和這件事,現在朕有九成把握了。”
朱允炆聽到這話,高興的點了點頭。
“啊?”
“為啥還有一成把握會失敗呀?”
朱高煦以為朱允炆都有這種料事如神的本事了,成功率應該是百分之百。
“這一成可能失敗的把握就全看皇弟怎麽跟鄭和談了。”
朱允炆親自給朱高煦倒了一杯茶。
“我?”
朱高煦雙手接過茶杯,有些懵逼。
“沒錯。”
“朕已經把路給你鋪好了,現在就等鄭和主動找上門來感謝你了。”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就是那個謀事的人,皇弟你就是那個成事的天。”
朱允炆說著,朝朱高煦挑了挑眉。
“皇兄,這件事可不是小事。”
“你快教教我怎麽跟鄭和談。”
朱高煦趕忙恭敬地站起來,一臉誠懇地向朱允炆請教。
“皇弟,其實這個很簡單的.......”
朱允炆輕聲細語地給朱高煦傳授如何跟鄭和談判。
......
數日後。
朱高煦正百無聊賴地在孝陵裏看《剪燈新話》,突然一個侍從走了進來。
“殿下,孝陵外有一位姓鄭的人求見。”
“看他的長相,聽他的聲音,應該是宮裏的人。”
朱高煦一聽這話,趕忙把手裏的書放下,站了起來。
“這都好幾天了,他現在才來?”
朱高煦猜到來人是鄭和,但這都過去好幾天了,他現在才來,這讓朱高煦有些不滿。
“皇弟,好好跟他談,別把這事給搞砸了。”
朱允炆見朱高煦心生不滿,趕忙勸了一句。
“皇兄放心,弟弟一定不會辜負皇兄的厚望的。”
朱高煦聽到朱允炆說話了,瞬間就收起了臉上的不耐,轉而變得很恭敬。
於是,鄭和被悄悄帶進了一處把守嚴密的院子裏。
“鄭公公,你不在宮中好好服侍我父王,來我這裏幹什麽?”
朱高煦按照朱允炆的吩咐,明知故問道。
“迴漢王的話,小的就是奉殿下的命令,出宮準備出海的事情。”
“但小的知道沒有漢王殿下的舉薦,小的是無法獲得殿下青睞的。”
“所以特意來感謝漢王殿下。”
鄭和說著,恭敬地給朱高煦鞠了個躬。
“哎呀!”
“鄭公公何必這麽客氣?”
“本來你就適合這個職位,本王也隻是舉手之勞罷了。”
朱高煦上前親自把鄭和攙扶了起來,並罕見的客套道。
“漢王,這可不是舉手之勞。”
“這對於小的來說就是天大的恩賜。”
“所以小的必須感謝漢王。”
鄭和依舊躬身。
“鄭公公真的要感謝我?”
朱高煦突然話鋒一轉。
朱高煦嘴裏呢喃了一句。
原來在臨出發之前,朱允炆曾經順口給他說了一句。
“且聽且珍惜吧。”
“如果燕王答應讓三保太監出海。”
“很有可能會給他賜名。”
“比如賜名叫鄭和。
當時朱高煦並不在意,以為朱允炆隻說隨口說說。
現在聽到朱棣真的給三保太監賜名鄭和。
這讓朱高煦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皇兄有如此能力,我何愁皇位弄不到手。”
其實這是朱允炆故意為之的,他就是為了給朱高煦再次展示一下自己料事如神的“超能力”。
這樣一來,朱高煦就會更對他言聽計從了。
“好了,這件事就這樣定了。”
“你們都下去準備吧。”
朱棣安排好後,便擺擺手,讓他們都下去了。
鄭和原本想上去感謝一下朱高煦,可朱高煦昂首挺胸,大搖大擺地快步離開了文華殿,並沒有給鄭和機會。
所謂是深藏功與名。
就像他這次舉薦鄭和出海,隻是順手為之,並沒有任何目的。
這更加讓鄭和心存感激。
而金忠和楊士奇卻主動走到了鄭和麵前。
“鄭公公,我們剛才所說的話也隻是職責所在,全是為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
“並沒有針對鄭公公的意思,還請鄭公公不要往心裏去。”
金忠和楊士奇朝鄭和拱了拱手,略帶歉意地說道。
鄭和見到這道貌岸然的兩人,心裏不禁冷笑:“當麵一套背後一套,你們可真是玩的爐火純青呀。”
“從今天開始,無論是誰整你們,我鄭和都要幫一幫場子。”
鄭和心裏雖然對他們很不爽,但臉上依舊保持著一名優秀太監該有的微笑。
“二位大人不必在意。”
“如果沒有其他事,就請迴吧。”
“鄭公公保重。”
金忠和楊士奇也是聰明人,自然看出了鄭和心裏還是有些不爽的,便識趣的離開了。
“楊大人,鄭和可是燕王身邊的最親近的人。”
“漢王突然舉薦他擔任水師統帥,這是不是在有意拉攏他?”
金忠有些擔憂道。
“金大人不必擔憂。”
“鄭和這個人我還是了解的,他之所以能成為燕王身邊最親近的人,就是因為他不參與王子之間的鬥爭,隻聽從燕王的安排。”
“如果漢王真的以舉薦他為水師統帥為條件拉攏他,他恐怕早就把這件事告訴燕王了。”
“我覺得這隻是漢王怕我們舉薦了我們的人,所以臨時舉薦了鄭和而已。”
楊士奇搖搖頭,否定了金忠的擔憂。
......
孝陵。
“皇兄!”
“皇兄!”
“你快給弟弟我算算,我到底什麽時候能當上皇帝?”
朱高煦一迴到孝陵,就急匆匆地跑去找朱允炆了。
現在的孝陵簡直就成了朱高煦和朱允炆的快樂老家了。
“皇弟,見你這麽高興。”
“是不是舉薦成功了?”
正在院子裏喝茶的朱允炆,瞥了朱高煦一眼,明知故問道。
“沒錯!”
“我把皇兄你給我說的那些話,全部給老頭子說了。”
“老頭子一聽,當場就要拍板答應了。”
“結果碰到金忠和楊士奇這兩個憨種來反對。”
“不過老頭子把他們倆狠狠的給訓了一頓。”
“最後還是安排三保太監出海,並賜名鄭和。”
朱高煦興高采烈地給朱允炆講述在文華殿上發生的事情。
在他的口中,他就像當年的諸葛亮一般,把金忠和楊士奇這兩個王朗說的啞口無言。
“金忠和楊士奇還站出來反對了?”
“鄭和聽到沒有?”
朱允炆沒想到金忠和楊士奇還出來插了一腳。
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想知道鄭和有沒有聽到這兩個人反對鄭和的話。
如果聽到了,這更容易讓鄭和走向他們的對立麵,拉攏起來就更方便了。
“應該聽到了。”
“鄭和一直就站在殿門口候旨。”
“裏麵吵的挺大聲的。”
朱高煦有些不確定道。
“真是天助我也。”
“皇弟,拉攏鄭和這件事,現在朕有九成把握了。”
朱允炆聽到這話,高興的點了點頭。
“啊?”
“為啥還有一成把握會失敗呀?”
朱高煦以為朱允炆都有這種料事如神的本事了,成功率應該是百分之百。
“這一成可能失敗的把握就全看皇弟怎麽跟鄭和談了。”
朱允炆親自給朱高煦倒了一杯茶。
“我?”
朱高煦雙手接過茶杯,有些懵逼。
“沒錯。”
“朕已經把路給你鋪好了,現在就等鄭和主動找上門來感謝你了。”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就是那個謀事的人,皇弟你就是那個成事的天。”
朱允炆說著,朝朱高煦挑了挑眉。
“皇兄,這件事可不是小事。”
“你快教教我怎麽跟鄭和談。”
朱高煦趕忙恭敬地站起來,一臉誠懇地向朱允炆請教。
“皇弟,其實這個很簡單的.......”
朱允炆輕聲細語地給朱高煦傳授如何跟鄭和談判。
......
數日後。
朱高煦正百無聊賴地在孝陵裏看《剪燈新話》,突然一個侍從走了進來。
“殿下,孝陵外有一位姓鄭的人求見。”
“看他的長相,聽他的聲音,應該是宮裏的人。”
朱高煦一聽這話,趕忙把手裏的書放下,站了起來。
“這都好幾天了,他現在才來?”
朱高煦猜到來人是鄭和,但這都過去好幾天了,他現在才來,這讓朱高煦有些不滿。
“皇弟,好好跟他談,別把這事給搞砸了。”
朱允炆見朱高煦心生不滿,趕忙勸了一句。
“皇兄放心,弟弟一定不會辜負皇兄的厚望的。”
朱高煦聽到朱允炆說話了,瞬間就收起了臉上的不耐,轉而變得很恭敬。
於是,鄭和被悄悄帶進了一處把守嚴密的院子裏。
“鄭公公,你不在宮中好好服侍我父王,來我這裏幹什麽?”
朱高煦按照朱允炆的吩咐,明知故問道。
“迴漢王的話,小的就是奉殿下的命令,出宮準備出海的事情。”
“但小的知道沒有漢王殿下的舉薦,小的是無法獲得殿下青睞的。”
“所以特意來感謝漢王殿下。”
鄭和說著,恭敬地給朱高煦鞠了個躬。
“哎呀!”
“鄭公公何必這麽客氣?”
“本來你就適合這個職位,本王也隻是舉手之勞罷了。”
朱高煦上前親自把鄭和攙扶了起來,並罕見的客套道。
“漢王,這可不是舉手之勞。”
“這對於小的來說就是天大的恩賜。”
“所以小的必須感謝漢王。”
鄭和依舊躬身。
“鄭公公真的要感謝我?”
朱高煦突然話鋒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