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智勇雙全的朱高煦
開局朱高煦圍城,忽悠他當皇帝 作者:慵懶的大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金尚書和楊大學士說的沒錯。”
“寶船隊連年出海確實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如今南洋和西洋的海盜已除,我們應該繼續奉行太祖皇帝的禁海之策。”
殿下的其他支持朱高熾的大臣們紛紛附和。
朱棣皺了一下眉頭,不置可否。
殿下的鄭和看到這一幕,心裏一涼。
他侍奉朱棣多年,自然對朱棣的微表情所表達的含義很明白。
隻要朱棣做這個表情,那多半是表示否定。
鄭和心裏很不是滋味,自己明明立了這麽大的功,卻連這麽一個小小的請求都不能滿足。
他對朱棣的態度也有了一絲絲的微妙的變化。
坐在龍椅上的朱允炆敏銳的察覺到了現在正是徹底拉攏鄭和的好機會。
而且他早就預料到了鄭和在提出這個請求的時候,會遭到朱高熾手下的大臣們反對。
所以他在進宮前,特意給朱高煦說過,如果出現這個情況,應該怎麽應對。
畢竟他現在的身份是個傀儡,這種事情他是沒有辦法出頭的,隻能派朱高煦出馬。
於是他給正在跟朱高燧開小差的朱高煦使了個眼色。
朱高煦的餘光瞟到了朱允炆,立刻會意。
“父王!”
“兒臣覺得應該繼續派遣鄭和出海!”
就在大家以為朱棣要拒絕鄭和的請求的時候,朱高煦挺身而出了。
原本已經有些絕望的鄭和見朱高煦又如天降猛男一般出場了,這讓他心裏又燃起了希望。
同時心裏暗道:沒想到漢王才是真正一言九鼎的男子漢,比起世子那些虛偽的人強多了。
無論這次為我爭論成功與否,我都為漢王馬首是瞻。
“哦?”
“你說說為什麽?”
朱棣饒有興致地看向朱高煦。
他心裏其實已經讚同了金忠和楊士奇的觀點。
但他還是想聽聽自己這個“沒頭腦”的兒子能以什麽理由來說服他。
“父王!”
“您作為大明的監國,應該一言九鼎。”
“既然剛才您當著文武百官以及各國使節的麵說了讓鄭公公自己說要什麽賞賜,那就應該答應兌現鄭公公提出的請求。”
朱高煦先是以誠信這個理由來促成朱棣答應鄭和的請求。
“漢王,本王隻是問鄭和他想要什麽賞賜,而不是說他想要什麽賞賜,本王就給他什麽賞賜!”
朱棣直接就反駁了朱高煦這個理由。
這讓那些支持朱高熾的大臣們麵露喜色。
他們覺得漢王這次要吃癟了。
鄭和也暗暗的歎了口氣。
“父王!”
“每年出海一次,確實過於頻繁。”
“但兒臣覺得每兩年出海一次還是很有必要的。”
朱高煦並沒有因為朱棣的反駁而放棄,而是按照朱允炆所教的話術,繼續跟朱棣辯論。
“現在陳祖義已經被抓了,就連萬裏迢迢跑來作亂的佛郎機人也被抓了,他出海還有什麽用嗎?”
朱棣問道。
“父王!”
“陳祖義雖然被抓了,但說不定哪天,海上又蹦出來一個趙祖義,錢祖義,孫祖義。”
“所以兒臣覺得,應該讓鄭公公每兩年出海一次,既能向沿岸各國以及來往的商船展示我大明威德,又能震懾那些宵小之輩。”
“這可比等再出了一個陳祖義,朝廷派兵去圍剿花費的要少的多。”
朱高煦搬出了朱允炆告訴他的殺手鐧。
朱棣想了一下,微微點頭。
鄭和立刻捕捉到了朱棣這個小動作。
他知道朱棣被朱高煦說服了,心裏暗喜。
“漢王,你說的很有道理。”
“既然如此。”
“鄭和,本王答應讓你每兩年率領寶船隊,代表大明巡遊南洋和西洋一次。”
朱棣最終還是答應了鄭和。
“謝燕王殿下!”
“謝漢王殿下!”
鄭和恭敬的給朱棣和朱高煦一人磕了個頭。
不過他給朱高煦磕的頭比朱棣的要低一些。
朱棣並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因為他現在的注意力都在朱高煦身上。
“漢王,看來你在孝陵也沒有白待。”
“這樣吧,從即日起,你就從孝陵搬出來。”
“本王派其他人去保護去保護皇帝。”
朱棣對於朱高煦的話很滿意。
覺得他這有勇無謀的兒子終於長腦子了。
想把他從孝陵的軟禁中放出來。
“不不不!”
朱高煦一聽這話,頓時腦袋搖的跟撥浪鼓一樣。
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條曲線救國的方針,怎麽願意就這樣被輕易朱棣破壞?
“嗯?”
“你難道不想離開孝陵?”
朱棣有些詫異。
以他對朱高煦的了解,這小子一直是個放蕩不羈愛自由的人。
自己把他從孝陵裏放出來,他應該高興才對。
怎麽現在表現的像踩了他尾巴一樣?
跟他一樣緊張的還有坐在龍椅上的朱允炆。
他生怕朱高煦拒絕朱棣的理由太生硬,讓多疑的朱棣心生懷疑。
“迴稟父王,兒臣自知生性頑劣,出來居住的話,怕忍不住惹出是非。”
“但在孝陵裏居住,每日和太祖皇帝相伴,兒臣感覺壓得住自己的性子。”
“所以懇請父王讓兒臣繼續在孝陵居住一些日子,讓兒臣徹底洗脫頑劣的性格,能和大哥一樣成熟穩重。”
沒想到朱高煦很快鎮定下來,說出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這才讓坐在龍椅上的朱允炆暗舒了一口氣:“老二,這次你表現的不錯。”
“等哥哥我複位成功了,一定把你的府邸再給你修大一點,讓你可以在裏麵打獵。”
要是朱高煦被調走了,派其他人來看管他,他之前的努力可就完全泡湯了。
他的複仇大計也就宣告失敗了。
“既然你這樣說了,那本王就依你吧。”
朱棣也沒多想什麽,隻覺得朱高煦成熟穩重了,心裏對他更加喜愛了。
可一旁的朱高燧卻看出了端倪。
“這不是老二的風格,他以前最怕太祖皇帝了。”
“如今卻非要住在孝陵,這裏麵肯定有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
“我一定要去孝陵看看老二到底在幹什麽。”
……
“來人!”
“把陳祖義和那個佛郎機人帶進來!”
封賞結束後,朱棣瞬間嚴肅了起來。
接下來就是殺雞儆猴,給現場這些外國使節看一看,跟大明作對的下場了。
“寶船隊連年出海確實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如今南洋和西洋的海盜已除,我們應該繼續奉行太祖皇帝的禁海之策。”
殿下的其他支持朱高熾的大臣們紛紛附和。
朱棣皺了一下眉頭,不置可否。
殿下的鄭和看到這一幕,心裏一涼。
他侍奉朱棣多年,自然對朱棣的微表情所表達的含義很明白。
隻要朱棣做這個表情,那多半是表示否定。
鄭和心裏很不是滋味,自己明明立了這麽大的功,卻連這麽一個小小的請求都不能滿足。
他對朱棣的態度也有了一絲絲的微妙的變化。
坐在龍椅上的朱允炆敏銳的察覺到了現在正是徹底拉攏鄭和的好機會。
而且他早就預料到了鄭和在提出這個請求的時候,會遭到朱高熾手下的大臣們反對。
所以他在進宮前,特意給朱高煦說過,如果出現這個情況,應該怎麽應對。
畢竟他現在的身份是個傀儡,這種事情他是沒有辦法出頭的,隻能派朱高煦出馬。
於是他給正在跟朱高燧開小差的朱高煦使了個眼色。
朱高煦的餘光瞟到了朱允炆,立刻會意。
“父王!”
“兒臣覺得應該繼續派遣鄭和出海!”
就在大家以為朱棣要拒絕鄭和的請求的時候,朱高煦挺身而出了。
原本已經有些絕望的鄭和見朱高煦又如天降猛男一般出場了,這讓他心裏又燃起了希望。
同時心裏暗道:沒想到漢王才是真正一言九鼎的男子漢,比起世子那些虛偽的人強多了。
無論這次為我爭論成功與否,我都為漢王馬首是瞻。
“哦?”
“你說說為什麽?”
朱棣饒有興致地看向朱高煦。
他心裏其實已經讚同了金忠和楊士奇的觀點。
但他還是想聽聽自己這個“沒頭腦”的兒子能以什麽理由來說服他。
“父王!”
“您作為大明的監國,應該一言九鼎。”
“既然剛才您當著文武百官以及各國使節的麵說了讓鄭公公自己說要什麽賞賜,那就應該答應兌現鄭公公提出的請求。”
朱高煦先是以誠信這個理由來促成朱棣答應鄭和的請求。
“漢王,本王隻是問鄭和他想要什麽賞賜,而不是說他想要什麽賞賜,本王就給他什麽賞賜!”
朱棣直接就反駁了朱高煦這個理由。
這讓那些支持朱高熾的大臣們麵露喜色。
他們覺得漢王這次要吃癟了。
鄭和也暗暗的歎了口氣。
“父王!”
“每年出海一次,確實過於頻繁。”
“但兒臣覺得每兩年出海一次還是很有必要的。”
朱高煦並沒有因為朱棣的反駁而放棄,而是按照朱允炆所教的話術,繼續跟朱棣辯論。
“現在陳祖義已經被抓了,就連萬裏迢迢跑來作亂的佛郎機人也被抓了,他出海還有什麽用嗎?”
朱棣問道。
“父王!”
“陳祖義雖然被抓了,但說不定哪天,海上又蹦出來一個趙祖義,錢祖義,孫祖義。”
“所以兒臣覺得,應該讓鄭公公每兩年出海一次,既能向沿岸各國以及來往的商船展示我大明威德,又能震懾那些宵小之輩。”
“這可比等再出了一個陳祖義,朝廷派兵去圍剿花費的要少的多。”
朱高煦搬出了朱允炆告訴他的殺手鐧。
朱棣想了一下,微微點頭。
鄭和立刻捕捉到了朱棣這個小動作。
他知道朱棣被朱高煦說服了,心裏暗喜。
“漢王,你說的很有道理。”
“既然如此。”
“鄭和,本王答應讓你每兩年率領寶船隊,代表大明巡遊南洋和西洋一次。”
朱棣最終還是答應了鄭和。
“謝燕王殿下!”
“謝漢王殿下!”
鄭和恭敬的給朱棣和朱高煦一人磕了個頭。
不過他給朱高煦磕的頭比朱棣的要低一些。
朱棣並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因為他現在的注意力都在朱高煦身上。
“漢王,看來你在孝陵也沒有白待。”
“這樣吧,從即日起,你就從孝陵搬出來。”
“本王派其他人去保護去保護皇帝。”
朱棣對於朱高煦的話很滿意。
覺得他這有勇無謀的兒子終於長腦子了。
想把他從孝陵的軟禁中放出來。
“不不不!”
朱高煦一聽這話,頓時腦袋搖的跟撥浪鼓一樣。
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條曲線救國的方針,怎麽願意就這樣被輕易朱棣破壞?
“嗯?”
“你難道不想離開孝陵?”
朱棣有些詫異。
以他對朱高煦的了解,這小子一直是個放蕩不羈愛自由的人。
自己把他從孝陵裏放出來,他應該高興才對。
怎麽現在表現的像踩了他尾巴一樣?
跟他一樣緊張的還有坐在龍椅上的朱允炆。
他生怕朱高煦拒絕朱棣的理由太生硬,讓多疑的朱棣心生懷疑。
“迴稟父王,兒臣自知生性頑劣,出來居住的話,怕忍不住惹出是非。”
“但在孝陵裏居住,每日和太祖皇帝相伴,兒臣感覺壓得住自己的性子。”
“所以懇請父王讓兒臣繼續在孝陵居住一些日子,讓兒臣徹底洗脫頑劣的性格,能和大哥一樣成熟穩重。”
沒想到朱高煦很快鎮定下來,說出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這才讓坐在龍椅上的朱允炆暗舒了一口氣:“老二,這次你表現的不錯。”
“等哥哥我複位成功了,一定把你的府邸再給你修大一點,讓你可以在裏麵打獵。”
要是朱高煦被調走了,派其他人來看管他,他之前的努力可就完全泡湯了。
他的複仇大計也就宣告失敗了。
“既然你這樣說了,那本王就依你吧。”
朱棣也沒多想什麽,隻覺得朱高煦成熟穩重了,心裏對他更加喜愛了。
可一旁的朱高燧卻看出了端倪。
“這不是老二的風格,他以前最怕太祖皇帝了。”
“如今卻非要住在孝陵,這裏麵肯定有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
“我一定要去孝陵看看老二到底在幹什麽。”
……
“來人!”
“把陳祖義和那個佛郎機人帶進來!”
封賞結束後,朱棣瞬間嚴肅了起來。
接下來就是殺雞儆猴,給現場這些外國使節看一看,跟大明作對的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