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間略顯陳舊卻彌漫著濃厚學術氣息的工作室裏,陳十一正沉浸於自己的思緒之中。
....
“嗯?”
“又是這浪潮之聲,” 有一道仿佛貫穿空間的目光投降了或許不存在的,
“那一抹藍色,”
“好似比上次一別,又大了少許?”
...
“真視?。”
一個空靈的聲音突兀地響起,打破了片刻的寂靜,在房間裏悠悠地打著轉兒,似是帶著幾分挑釁,又似是一種別樣的宣告。
...
而來自虛空的低語,自然不算人類之列。那聲音仿若鬼魅,縹緲而神秘,在這靜謐的空間裏悄然迴蕩,卻又無人知曉它究竟源自何方。
...
而陳十一自是對這些一無所知,他遂而拿起水壺,那水壺的外殼因常年的使用已有些斑駁,卻依舊穩穩地被他握在手中。
他轉身,邁著沉穩的步伐再次來到辦公桌前,辦公桌堆滿了各種資料,紙張雜亂地散落著,唯有中間一小塊空地像是特意預留出來的。
他將壺中熱水倒入打開蓋子的保溫杯中,伴隨著 “咕嚕咕嚕” 的聲音,起初那聲音清脆悅耳,如同山間歡快流淌的小溪,隨著熱水不斷注入,保溫杯漸漸被填滿,聲音也變得沉悶起來。
壺中的水恰巧傾盡,陳十一將水壺放迴原地,整個動作一氣嗬成,熟練而自然。
接著,他來到桌子後的立櫃前,立櫃高大而陳舊,由五個橫斷的隔板隔開,從上到下區分為六個獨立的空間,其上五層堆滿了各種手稿以及一些資料,那些手稿紙張泛黃,字跡密密麻麻,記錄著無數個日夜的鑽研與探索;而最下層是由八個豎隔隔開的,九個小抽屜,抽屜的把手在歲月的磨礪下已有些發亮。
立櫃上顯然沒有任何標識,但陳十一顯然輕車熟路地從中抽出一本黑色封皮的記事本,那記事本的封麵已有些磨損,邊角微微卷起,卻被他視若珍寶。
隨後,他轉而坐到桌子後的轉椅上,轉椅發出 “嘎吱” 一聲輕響,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故事。
他將記事本置於辦公桌上,從桌子一角抽出一支中性筆,那中性筆的筆身也滿是使用的痕跡。緩緩打開記事本,並不停翻動,紙張沙沙作響,通過一些紙麵上存在著日期,可以推測,這是一本日記,每一頁都承載著他的心路曆程,那些或喜悅、或困惑、或沮喪的時刻,都被定格在了這薄薄的紙張之上。
不多時,陳十一便翻到了空白的一頁,於是他將中性筆的筆蓋抽出,蓋至筆尾,動作間帶著一絲期待。將中性筆的筆尖置於空白頁麵,黑色的字跡繼而在紙麵出現,那字跡剛勁有力,透露出他內心的堅定。
一抹藍色隨之從他眼底消逝,
他寫道,每一個字都像是他與內心的一場對話:
2050 年 3 月 29 日 晴 夜晚無星
困擾我的悲意如約而至,這十幾年它從未缺席,我將繼續用思考的方式抵禦這股悲意,目前來看,我沒有其它選擇。
如今,我基本可以確定,這股悲意的來源,應該是我的靈出現了部分規則化。
自從我發現了真正世界的本貌之後,總結出三界論之後,終於解釋了,為什麽當初和我師傅做秘密項目時遇到的匪夷所思之處。
因為風嬰,全球打破僵局,達成共識,當時雖然所有民眾對風嬰信心滿滿,但各國科學家都已經通過計算模型,估算到這次人類大概率損失慘重,
為此,各國簽署了秘密協議,允許動用一切手段進行研究,其中也包括了解禁人體實驗。因為我很早就在進行對各種合金的研究,很快便與華夏科學院的各位研究出阿喀琉斯之盾合金,
之後沒有任何事的我,便索性與我的師傅探索一個全新的領域,為人類找到在最壞情況下的求生道路,而這也就是曾經科幻片裏人盡皆知的克隆計劃,通過分析個人所有的物質組成,以及空間結構,在數據庫保存人體藍本,從而實現,即使這人不幸去世,我們仍能通過進行藍本的細胞克隆,實現個體的再生。
畢竟當時整合全球科技以後,對體格較小的個體成分掃描以及空間構造的技術是可以實現的,這為克隆計劃提供了先決條件。
這個項目也成功通過組委會審批,當時我們是準備先從動物實驗開始的,
首先我們的科研團隊計劃把成分分析儀,和立體構造儀結合在了一起構造了一個藍圖室,主要用途是獲取生物藍本,
而在藍圖室的另外一側,我們則是利用 3d 打印的原理,建造了一座培養基,用以對藍圖樣本的 3d 打印。
在將這兩者組合之後,克隆儀成功問世,這一步進行的很順利,超乎我們所有人的意料,不過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不需要攻堅,隻是把已有的技術組裝到一起。
接下來一隻可愛的兔子成為了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我們將它放入了克隆儀,第一步獲取藍圖很順利,我們的電腦上有著這隻兔子的所有數據,隻是驚人的是,隻是一隻兔子的存儲數據便達到了 1p,但在全世界科技的支持下,這點存儲量並不是什麽難題。
我們在培養基的打印倉裏,按照藍圖所示,放入碳,氫等生物組成元素,
在多次確認無誤之後,克隆開始,
我們很驚喜!
在培養基裏,兔子的原貌在一比一還原,但隨著過程的進行,我們的驚喜逐漸消失,
兔子沒有任何活性,甚至於它的任何一個細胞都沒有活性,我們隻是克隆了一隻死去的兔子,
不,
說死並不準確,兔子的所有細胞並沒有任何曾活過的證據,
我們後又試了植物,依舊如此,我們克隆的好似隻是披著動植物外殼的石頭。
不久,這個項目被迫中止。
我當時就有種直覺,一定是差了某種\"物質\",才會導致這種結果,
畢竟如果我們真的探明了所有物質,且還原了空間結構之後,按理說一定能成功克隆。
隻是當時我無法判斷差了什麽,畢竟那台成分分析儀已經代表了科技的頂端,任何元素都能被檢測出來。
如今我倒是知道差了什麽了,那就是規則,李達的三界論終究隻是省略版,
在三界論中,規則的本質是物質密度小過界限的物質,密度太小,質量過輕,根本無法被檢測,但祂是切實存在的,
祂參與了生命的進程,祂融入了細胞之中。
由此所有動植物的生命來源便得以解釋,不同的規則融入了不同的成分,方才形成了不同的種類繁多的動植物。
而規則真正的具體存在形式究竟是什麽呢,
祂擁有極小的密度,極輕的質量,參考我的研究,更像是一種概念,好似程序員的編程一般,
滿足了條件 a 就會導致結果 b,
好比隻有活著的動植物才有死亡的概念,而石頭等金屬,因為不滿足活著這一條件,自然也就沒有死了這一狀態。
因此,或許所有的規則以人類的認知來說,大致是一段具備著由 a 到 b 的概念。
在思考這件事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愛因斯坦的觀點,物質不能被加速到光速,但他自身所寫的相對論中,物質被加速到光速,甚至於超光速並不違背,
即使是在人類科技已經發展到了頂點的風嬰之前,也從未發現過達到光速的粒子,在此時我便有一種預感,或許當物質被加速到光速之後,它應該已經發生了質變,或許這時的物質應該叫做規則,。
參考於越小的粒子被加速的上限會越加拔高,而越小的粒子,質量也會越小,體積的本質是其內在粒子的活動範圍,
那麽如果單純以物理學的角度思考,當密度越來越小,若想滿足體積越來越大,那麽其內的粒子運動應該越來越快,
亦或者說,正是祂們所持有粒子能達到的幾倍光速,幾百倍光速,或者說真正意義上的無限速度,才導致祂們能近乎在同一個時刻影響著宇宙萬物,因為祂們的粒子能在一瞬間從這頭到那頭。
因此,本宇宙能超越界限的兩種方式,唿之欲出,
其一是達到黑洞密度,
其二則是達到光速。
而這,也是光無處不在的原因,隻要在地球任何地方,滿足光所具備的條件,那麽光自然會產生,因為光早已把我們籠罩。
之所以黑洞才無法散發出光,大概是來到‘湖’外已經失去了能產生光的先決條件,
也就是不滿足 a,所以無法生成 b。
曾經的我思考至此,
另外一個疑問浮出腦海,人和其它動物為什麽差別如此之大。
人能輕輕鬆鬆在腦海中構造幾十上百種概念,甚至能從意識層麵認知世界上的一切規則,
而動物卻不能,隻是靠著純粹的本能行動。
如果嚐試著把人類的思緒提純,便能得到概念式的規則,隻是人腦海中的這種概念無法作用於世。
聯想到這,我的思緒猶如閘閥一般,一下子打開。
或許,規則的雛形,便是人類的思緒,
而其它動植物,是被已經成為概念的規則籠罩,產生的衍生物,產生其的規則便已經定型。
但人類卻是由單獨的規則雛形所融合而產生的,因為其自身的規則便有著各種可能,所以具體表現的人才多種多樣,各不相同,所以才能認識到世界上的規則概念。
但又因為受世界上無數種規則桎梏,人隻能是人。
於是,我將這種規則雛形命名為靈,而把小過本宇宙界度的規則所處之地命名為靈界。
但究竟為什麽其它動物隻是規則的衍生物,而人卻是靈的融合物,其中或許有某條規則發揮著作用。
有時候我會想,或許最初的人們真的能成為仙神,
畢竟以我的研究來說,存在著這個可能:隻要將自己的念頭提純,形成單一的概念,應該真的能作用於外界,這還真有點像小說中的修仙,並且在那最開始,世間的規則並不多。
那如果那股悲意真的被提純了,那麽我是不是也算擁有了自身的規則??
不過我曾經試過冥想,但毫無作用,就像麵前有一碗熱氣騰騰的麵,但是我沒有筷子。
一直以來,我隻是不斷被其影響罷了,而且,我好像變得更健忘了,會隨機性地忘掉一些事。
怎麽會這樣子呢?
.
字跡在此時戛然而止,
仿若有一道藍光,穿透了他的眸間。
遺忘同樣是大腦最優秀的保護機製之一,正如此時。
很突兀,他結束了日記的書寫,把位於筆尾的筆蓋拔起,置於筆頭蓋好後,將其放入桌子一角的筆框之中,動作輕柔而緩慢,像是在完成一場莊重的儀式。
接著合上筆記本,起身將其放迴立櫃一角,隨後轉身,眼神不由地從辦公桌一旁的窗外掃去,
依舊是那沒有群星的黑色天幕,那黑色仿若無盡的深淵,吞噬著一切光芒,而窗戶下沿則是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燈光,那星星點點的光亮,在黑暗中倔強地閃爍著,似是在訴說著人類的不屈與希望。
看著看著,陳十一沒由得打了一個哈欠,無頭無尾的一句話自他口中述說,
“人隻是人,就像我無法打敗睡眠,
而您,
即使真的能劈開地球,但最後也不過孤身在一所賓館裏死去。”
他的笑容中帶著幾分苦澀,幾分無奈,白熾燈的光灑在他臉上,也無法掩飾掉他眼中偶爾閃過的失落。
接著陳十一關閉了燈光,離開了工作室,那扇門在他身後緩緩合上,發出一聲輕微的 “哢噠” 聲,仿佛是這房間最後的歎息。
客廳的燈光此時仍未打開,所幸巨大的落地窗上反射的光線,足以支持人類的夜視功能,那淡淡的光影在客廳裏搖曳,仿若一個個靈動的精靈。
陳十一來到先前的沙發上躺好,並沒有打開一旁的手機,他隻是靜靜地躺著,像是要與這黑暗融為一體。
不久後響起的鼾聲,說明他真的累了,需要休息。
...
光線透過落地窗,在客廳的天花板上後映射出光影,那光影變幻莫測,仿若一場夢幻的演出。於某一刻,落地窗後仿佛要凝結出一道負手而立的背影,不過缺少某些條件,光的規則並不成立。
..
“星光殷殷,其燦如言,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
..
當然,聲音的條件同樣沒有成立,因為不存在振動,
但祂仿佛能看到陳十一觸及不到的星空,那片浩瀚無垠的星空,承載著無數的奧秘與夢想,此刻正靜靜地懸於陳十一的夢境之外,等待著他下一次的探尋
......
在那間略顯陳舊卻彌漫著濃厚學術氣息的工作室裏,陳十一正沉浸於自己的思緒之中。
....
“嗯?”
“又是這浪潮之聲,” 有一道仿佛貫穿空間的目光投降了或許不存在的,
“那一抹藍色,”
“好似比上次一別,又大了少許?”
...
“真視?。”
一個空靈的聲音突兀地響起,打破了片刻的寂靜,在房間裏悠悠地打著轉兒,似是帶著幾分挑釁,又似是一種別樣的宣告。
...
而來自虛空的低語,自然不算人類之列。那聲音仿若鬼魅,縹緲而神秘,在這靜謐的空間裏悄然迴蕩,卻又無人知曉它究竟源自何方。
...
而陳十一自是對這些一無所知,他遂而拿起水壺,那水壺的外殼因常年的使用已有些斑駁,卻依舊穩穩地被他握在手中。
他轉身,邁著沉穩的步伐再次來到辦公桌前,辦公桌堆滿了各種資料,紙張雜亂地散落著,唯有中間一小塊空地像是特意預留出來的。
他將壺中熱水倒入打開蓋子的保溫杯中,伴隨著 “咕嚕咕嚕” 的聲音,起初那聲音清脆悅耳,如同山間歡快流淌的小溪,隨著熱水不斷注入,保溫杯漸漸被填滿,聲音也變得沉悶起來。
壺中的水恰巧傾盡,陳十一將水壺放迴原地,整個動作一氣嗬成,熟練而自然。
接著,他來到桌子後的立櫃前,立櫃高大而陳舊,由五個橫斷的隔板隔開,從上到下區分為六個獨立的空間,其上五層堆滿了各種手稿以及一些資料,那些手稿紙張泛黃,字跡密密麻麻,記錄著無數個日夜的鑽研與探索;而最下層是由八個豎隔隔開的,九個小抽屜,抽屜的把手在歲月的磨礪下已有些發亮。
立櫃上顯然沒有任何標識,但陳十一顯然輕車熟路地從中抽出一本黑色封皮的記事本,那記事本的封麵已有些磨損,邊角微微卷起,卻被他視若珍寶。
隨後,他轉而坐到桌子後的轉椅上,轉椅發出 “嘎吱” 一聲輕響,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故事。
他將記事本置於辦公桌上,從桌子一角抽出一支中性筆,那中性筆的筆身也滿是使用的痕跡。緩緩打開記事本,並不停翻動,紙張沙沙作響,通過一些紙麵上存在著日期,可以推測,這是一本日記,每一頁都承載著他的心路曆程,那些或喜悅、或困惑、或沮喪的時刻,都被定格在了這薄薄的紙張之上。
不多時,陳十一便翻到了空白的一頁,於是他將中性筆的筆蓋抽出,蓋至筆尾,動作間帶著一絲期待。將中性筆的筆尖置於空白頁麵,黑色的字跡繼而在紙麵出現,那字跡剛勁有力,透露出他內心的堅定。
一抹藍色隨之從他眼底消逝,
他寫道,每一個字都像是他與內心的一場對話:
2050 年 3 月 29 日 晴 夜晚無星
困擾我的悲意如約而至,這十幾年它從未缺席,我將繼續用思考的方式抵禦這股悲意,目前來看,我沒有其它選擇。
如今,我基本可以確定,這股悲意的來源,應該是我的靈出現了部分規則化。
自從我發現了真正世界的本貌之後,總結出三界論之後,終於解釋了,為什麽當初和我師傅做秘密項目時遇到的匪夷所思之處。
因為風嬰,全球打破僵局,達成共識,當時雖然所有民眾對風嬰信心滿滿,但各國科學家都已經通過計算模型,估算到這次人類大概率損失慘重,
為此,各國簽署了秘密協議,允許動用一切手段進行研究,其中也包括了解禁人體實驗。因為我很早就在進行對各種合金的研究,很快便與華夏科學院的各位研究出阿喀琉斯之盾合金,
之後沒有任何事的我,便索性與我的師傅探索一個全新的領域,為人類找到在最壞情況下的求生道路,而這也就是曾經科幻片裏人盡皆知的克隆計劃,通過分析個人所有的物質組成,以及空間結構,在數據庫保存人體藍本,從而實現,即使這人不幸去世,我們仍能通過進行藍本的細胞克隆,實現個體的再生。
畢竟當時整合全球科技以後,對體格較小的個體成分掃描以及空間構造的技術是可以實現的,這為克隆計劃提供了先決條件。
這個項目也成功通過組委會審批,當時我們是準備先從動物實驗開始的,
首先我們的科研團隊計劃把成分分析儀,和立體構造儀結合在了一起構造了一個藍圖室,主要用途是獲取生物藍本,
而在藍圖室的另外一側,我們則是利用 3d 打印的原理,建造了一座培養基,用以對藍圖樣本的 3d 打印。
在將這兩者組合之後,克隆儀成功問世,這一步進行的很順利,超乎我們所有人的意料,不過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不需要攻堅,隻是把已有的技術組裝到一起。
接下來一隻可愛的兔子成為了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我們將它放入了克隆儀,第一步獲取藍圖很順利,我們的電腦上有著這隻兔子的所有數據,隻是驚人的是,隻是一隻兔子的存儲數據便達到了 1p,但在全世界科技的支持下,這點存儲量並不是什麽難題。
我們在培養基的打印倉裏,按照藍圖所示,放入碳,氫等生物組成元素,
在多次確認無誤之後,克隆開始,
我們很驚喜!
在培養基裏,兔子的原貌在一比一還原,但隨著過程的進行,我們的驚喜逐漸消失,
兔子沒有任何活性,甚至於它的任何一個細胞都沒有活性,我們隻是克隆了一隻死去的兔子,
不,
說死並不準確,兔子的所有細胞並沒有任何曾活過的證據,
我們後又試了植物,依舊如此,我們克隆的好似隻是披著動植物外殼的石頭。
不久,這個項目被迫中止。
我當時就有種直覺,一定是差了某種\"物質\",才會導致這種結果,
畢竟如果我們真的探明了所有物質,且還原了空間結構之後,按理說一定能成功克隆。
隻是當時我無法判斷差了什麽,畢竟那台成分分析儀已經代表了科技的頂端,任何元素都能被檢測出來。
如今我倒是知道差了什麽了,那就是規則,李達的三界論終究隻是省略版,
在三界論中,規則的本質是物質密度小過界限的物質,密度太小,質量過輕,根本無法被檢測,但祂是切實存在的,
祂參與了生命的進程,祂融入了細胞之中。
由此所有動植物的生命來源便得以解釋,不同的規則融入了不同的成分,方才形成了不同的種類繁多的動植物。
而規則真正的具體存在形式究竟是什麽呢,
祂擁有極小的密度,極輕的質量,參考我的研究,更像是一種概念,好似程序員的編程一般,
滿足了條件 a 就會導致結果 b,
好比隻有活著的動植物才有死亡的概念,而石頭等金屬,因為不滿足活著這一條件,自然也就沒有死了這一狀態。
因此,或許所有的規則以人類的認知來說,大致是一段具備著由 a 到 b 的概念。
在思考這件事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愛因斯坦的觀點,物質不能被加速到光速,但他自身所寫的相對論中,物質被加速到光速,甚至於超光速並不違背,
即使是在人類科技已經發展到了頂點的風嬰之前,也從未發現過達到光速的粒子,在此時我便有一種預感,或許當物質被加速到光速之後,它應該已經發生了質變,或許這時的物質應該叫做規則,。
參考於越小的粒子被加速的上限會越加拔高,而越小的粒子,質量也會越小,體積的本質是其內在粒子的活動範圍,
那麽如果單純以物理學的角度思考,當密度越來越小,若想滿足體積越來越大,那麽其內的粒子運動應該越來越快,
亦或者說,正是祂們所持有粒子能達到的幾倍光速,幾百倍光速,或者說真正意義上的無限速度,才導致祂們能近乎在同一個時刻影響著宇宙萬物,因為祂們的粒子能在一瞬間從這頭到那頭。
因此,本宇宙能超越界限的兩種方式,唿之欲出,
其一是達到黑洞密度,
其二則是達到光速。
而這,也是光無處不在的原因,隻要在地球任何地方,滿足光所具備的條件,那麽光自然會產生,因為光早已把我們籠罩。
之所以黑洞才無法散發出光,大概是來到‘湖’外已經失去了能產生光的先決條件,
也就是不滿足 a,所以無法生成 b。
曾經的我思考至此,
另外一個疑問浮出腦海,人和其它動物為什麽差別如此之大。
人能輕輕鬆鬆在腦海中構造幾十上百種概念,甚至能從意識層麵認知世界上的一切規則,
而動物卻不能,隻是靠著純粹的本能行動。
如果嚐試著把人類的思緒提純,便能得到概念式的規則,隻是人腦海中的這種概念無法作用於世。
聯想到這,我的思緒猶如閘閥一般,一下子打開。
或許,規則的雛形,便是人類的思緒,
而其它動植物,是被已經成為概念的規則籠罩,產生的衍生物,產生其的規則便已經定型。
但人類卻是由單獨的規則雛形所融合而產生的,因為其自身的規則便有著各種可能,所以具體表現的人才多種多樣,各不相同,所以才能認識到世界上的規則概念。
但又因為受世界上無數種規則桎梏,人隻能是人。
於是,我將這種規則雛形命名為靈,而把小過本宇宙界度的規則所處之地命名為靈界。
但究竟為什麽其它動物隻是規則的衍生物,而人卻是靈的融合物,其中或許有某條規則發揮著作用。
有時候我會想,或許最初的人們真的能成為仙神,
畢竟以我的研究來說,存在著這個可能:隻要將自己的念頭提純,形成單一的概念,應該真的能作用於外界,這還真有點像小說中的修仙,並且在那最開始,世間的規則並不多。
那如果那股悲意真的被提純了,那麽我是不是也算擁有了自身的規則??
不過我曾經試過冥想,但毫無作用,就像麵前有一碗熱氣騰騰的麵,但是我沒有筷子。
一直以來,我隻是不斷被其影響罷了,而且,我好像變得更健忘了,會隨機性地忘掉一些事。
怎麽會這樣子呢?
.
字跡在此時戛然而止,
仿若有一道藍光,穿透了他的眸間。
遺忘同樣是大腦最優秀的保護機製之一,正如此時。
很突兀,他結束了日記的書寫,把位於筆尾的筆蓋拔起,置於筆頭蓋好後,將其放入桌子一角的筆框之中,動作輕柔而緩慢,像是在完成一場莊重的儀式。
接著合上筆記本,起身將其放迴立櫃一角,隨後轉身,眼神不由地從辦公桌一旁的窗外掃去,
依舊是那沒有群星的黑色天幕,那黑色仿若無盡的深淵,吞噬著一切光芒,而窗戶下沿則是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燈光,那星星點點的光亮,在黑暗中倔強地閃爍著,似是在訴說著人類的不屈與希望。
看著看著,陳十一沒由得打了一個哈欠,無頭無尾的一句話自他口中述說,
“人隻是人,就像我無法打敗睡眠,
而您,
即使真的能劈開地球,但最後也不過孤身在一所賓館裏死去。”
他的笑容中帶著幾分苦澀,幾分無奈,白熾燈的光灑在他臉上,也無法掩飾掉他眼中偶爾閃過的失落。
接著陳十一關閉了燈光,離開了工作室,那扇門在他身後緩緩合上,發出一聲輕微的 “哢噠” 聲,仿佛是這房間最後的歎息。
客廳的燈光此時仍未打開,所幸巨大的落地窗上反射的光線,足以支持人類的夜視功能,那淡淡的光影在客廳裏搖曳,仿若一個個靈動的精靈。
陳十一來到先前的沙發上躺好,並沒有打開一旁的手機,他隻是靜靜地躺著,像是要與這黑暗融為一體。
不久後響起的鼾聲,說明他真的累了,需要休息。
...
光線透過落地窗,在客廳的天花板上後映射出光影,那光影變幻莫測,仿若一場夢幻的演出。於某一刻,落地窗後仿佛要凝結出一道負手而立的背影,不過缺少某些條件,光的規則並不成立。
..
“星光殷殷,其燦如言,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
..
當然,聲音的條件同樣沒有成立,因為不存在振動,
但祂仿佛能看到陳十一觸及不到的星空,那片浩瀚無垠的星空,承載著無數的奧秘與夢想,此刻正靜靜地懸於陳十一的夢境之外,等待著他下一次的探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