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孩子你去吧
趙匡胤,你說你老婆是我媽? 作者:樊子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幾年前,國號新立“宋”!
昔日軍中,很多趙匡胤的親兵,有的加入了禁軍,有的加入了皇城司,也有的厭倦了軍旅生涯,迴歸了鄉野。
可是今天,聚將鼓一響,無論是留在軍中的人,又或者是歸隱的漢子,他們得到這個消息後,無不是穿上了他們珍藏在箱底的那件盔甲,然後瘋了一般,朝著皇宮而去。
甚至有很多年老的那些親兵們,他們的腿腳都已經不利索了,但是他們依舊是抱著自己珍藏起來的甲胄,顫顫巍巍地往自己身上穿。
可是穿著穿著,他們才猛地想起來,自己都已經是年邁無勁兒了,恐怕連走到皇宮都沒有那個力氣了。
於是,這些老兵們,都急瘋了,喊來自己的兒子,把自己的盔甲,一言不合就穿在了自己兒子的身上。
“孩子,你去,你去皇宮的演武場,爹是打不動了,那就你去打。”
“不要給你爹老子我丟臉,你要是丟了老子我當年的臉,你就別迴來了。”
“但是你要記住,一定要記住,你是大宋的子民,是大宋真正的子民!”
老兵一邊整理兒子身上的甲胄,一邊把他們往皇宮的方向推,嘴裏還在不停地囑托著。
當年老子跟著聖上打天下,如今聖上敲響聚將鼓,如此國難當頭,他自己已經沒法去了,也隻能讓自己的兒子去!
這樣的場景,縱觀前朝,恐怕也唯有當年,那個大漢最後的浪漫,方才有過吧!
演武場,聚將台上!
趙匡胤手持巨大鼓槌,足足敲響了好幾十下,他才停了下來。
幾十斤重的雙槌,輕輕鬆鬆掄了幾十下,太祖武德皇帝的武藝,可見一斑!
轉身過來,趙匡胤背對著聚將鼓,麵朝著演武場,就這麽迎風而立,凝視著遠方!
這一刻,趙匡胤就是這片天地的主宰,他就像是一座高山一樣,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
此時的台下,站立著一些禁軍的將領,還有皇城司的將領,也有軍中的將領。
但是很快,就又有人行色匆匆地趕了過來。
他們之中,有的人臉上,已經有了老態,有的人甚至頭發都花白了許多,但是他們的眼神之中,卻是透露著一股不懼任何威脅的堅定!
當他們看到聚將台上麵的趙匡胤後,他們的臉上,立刻就溜出了淚水!
這就是他們昔年的大帥,是帶著他們,橫衝直闖,所向披靡的大帥!
大宋建國幾年了,但是他們當中,已經有人十年未有出征了,有受傷迴來接受治療的,有軍中榮立過功勞的,有家中孩子養不活被趕出軍中的......
如今,他們終於是又可以和自己昔日的大帥,一同出征了,討伐敵國,保衛這片大好江山!
同時,來人之中,也有麵容稚嫩的少年,或者是青年。
這些稚嫩的麵孔,他們有的穿著一身極不合身的老舊甲胄,有的甚至就穿著粗麻布衫,他們就這麽毫無畏懼地來了。
看著這些後生們,趙匡胤雖然不認識,但是他卻能從他們的臉上,看到很多熟悉的樣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了演武場!
一個時辰之後,眾人排列著隊伍,他們的臉上,竟然都是帶著躍躍欲試和非常興奮的表情,好像他們當中,就沒有一個人是孬種一樣!
石守信在一旁,安排眾人列隊,然後清點了人數之後,也登上了聚將台,走到了趙匡胤的麵前,躬身行禮,拱手道:“啟奏聖上,已然清點完畢!”
“來的非軍中士兵的,一共有人數一萬一千二百四十七人!”
石守信幹淨利落地精確了人數,趙匡胤聞言後,皺了皺眉頭,“這些寡人當年的親兵,寡人都安排他們居住在京師,開國時人數不是隻有九千一百餘人嗎?”
聽到趙匡胤的話,石守信都是眸子有些顫動,目中隱含著淚水,“稟告聖上,昔年那些老兄弟們,聽到聚將鼓的消息,就立刻都趕了過來。”
“隻是有些人年紀大了,來不得了,他們就讓自家的兒子,穿上了盔甲!”
“有些老兄弟,家中已經有好幾個兒子了,隻要是成年的,也全部都趕了過來!”
很多親兵,當年還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家中就已經有一個或者幾個娃了,如今這些娃都長大了......
看著聚將台下麵,那些或是熟悉,或是陌生的臉龐,石守信心中也是感慨的很。
從前朝開始,聚將鼓那就是國難的召喚,可是前朝那些國家,哪一次的聚將鼓,能和這一次媲美?
而且這一次,還是大宋皇帝,頭一次使用聚將鼓!
可見,當年趙匡胤是多麽的得人心,也不怪他會在陳橋被黃袍加身!
當年的那些親兵,也都是趙匡胤當時自己的隊伍,他們都是跟在趙匡胤身邊,一次,一次,又一次廝殺出來的。
如今即便他們已經老去,但是老兵也不會死去,隻會逐漸凋零,隻會逐漸被替代......
這些老兵,他們的血性,也是絲毫沒有褪去,即便他們的腿腳不便,他們也要將這一份兒血性給傳遞下去。
自己有兒子,當先赴國難才可把家還!
聽到石守信的話,趙匡胤也是不由得眼眶一熱。
就在這個時候,石守信也已經帶著樞密院和太尉調配出來的所有兵力,來到了聚將台前。
在另一個殿前都指揮使劉慶義的帶領下,兩萬將士,全部整齊排列,嚴肅有序!
趙匡胤掃視了一眼後,抿了抿嘴唇,剛剛想要開口,給大家夥兒說些什麽的時候,卻是被一個聲音給打斷了。
“聖上不可,不可啊,聖上。”
“聖上不可禦駕親征,這太危險了,老臣還請聖上三思,三思啊聖上!”
這道聲音雖然不大,甚至還有些明顯的中氣不足,甚至還帶著蒼老!
趙匡胤雙眼一眯,帝眸轉向了一旁。
昔日軍中,很多趙匡胤的親兵,有的加入了禁軍,有的加入了皇城司,也有的厭倦了軍旅生涯,迴歸了鄉野。
可是今天,聚將鼓一響,無論是留在軍中的人,又或者是歸隱的漢子,他們得到這個消息後,無不是穿上了他們珍藏在箱底的那件盔甲,然後瘋了一般,朝著皇宮而去。
甚至有很多年老的那些親兵們,他們的腿腳都已經不利索了,但是他們依舊是抱著自己珍藏起來的甲胄,顫顫巍巍地往自己身上穿。
可是穿著穿著,他們才猛地想起來,自己都已經是年邁無勁兒了,恐怕連走到皇宮都沒有那個力氣了。
於是,這些老兵們,都急瘋了,喊來自己的兒子,把自己的盔甲,一言不合就穿在了自己兒子的身上。
“孩子,你去,你去皇宮的演武場,爹是打不動了,那就你去打。”
“不要給你爹老子我丟臉,你要是丟了老子我當年的臉,你就別迴來了。”
“但是你要記住,一定要記住,你是大宋的子民,是大宋真正的子民!”
老兵一邊整理兒子身上的甲胄,一邊把他們往皇宮的方向推,嘴裏還在不停地囑托著。
當年老子跟著聖上打天下,如今聖上敲響聚將鼓,如此國難當頭,他自己已經沒法去了,也隻能讓自己的兒子去!
這樣的場景,縱觀前朝,恐怕也唯有當年,那個大漢最後的浪漫,方才有過吧!
演武場,聚將台上!
趙匡胤手持巨大鼓槌,足足敲響了好幾十下,他才停了下來。
幾十斤重的雙槌,輕輕鬆鬆掄了幾十下,太祖武德皇帝的武藝,可見一斑!
轉身過來,趙匡胤背對著聚將鼓,麵朝著演武場,就這麽迎風而立,凝視著遠方!
這一刻,趙匡胤就是這片天地的主宰,他就像是一座高山一樣,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
此時的台下,站立著一些禁軍的將領,還有皇城司的將領,也有軍中的將領。
但是很快,就又有人行色匆匆地趕了過來。
他們之中,有的人臉上,已經有了老態,有的人甚至頭發都花白了許多,但是他們的眼神之中,卻是透露著一股不懼任何威脅的堅定!
當他們看到聚將台上麵的趙匡胤後,他們的臉上,立刻就溜出了淚水!
這就是他們昔年的大帥,是帶著他們,橫衝直闖,所向披靡的大帥!
大宋建國幾年了,但是他們當中,已經有人十年未有出征了,有受傷迴來接受治療的,有軍中榮立過功勞的,有家中孩子養不活被趕出軍中的......
如今,他們終於是又可以和自己昔日的大帥,一同出征了,討伐敵國,保衛這片大好江山!
同時,來人之中,也有麵容稚嫩的少年,或者是青年。
這些稚嫩的麵孔,他們有的穿著一身極不合身的老舊甲胄,有的甚至就穿著粗麻布衫,他們就這麽毫無畏懼地來了。
看著這些後生們,趙匡胤雖然不認識,但是他卻能從他們的臉上,看到很多熟悉的樣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了演武場!
一個時辰之後,眾人排列著隊伍,他們的臉上,竟然都是帶著躍躍欲試和非常興奮的表情,好像他們當中,就沒有一個人是孬種一樣!
石守信在一旁,安排眾人列隊,然後清點了人數之後,也登上了聚將台,走到了趙匡胤的麵前,躬身行禮,拱手道:“啟奏聖上,已然清點完畢!”
“來的非軍中士兵的,一共有人數一萬一千二百四十七人!”
石守信幹淨利落地精確了人數,趙匡胤聞言後,皺了皺眉頭,“這些寡人當年的親兵,寡人都安排他們居住在京師,開國時人數不是隻有九千一百餘人嗎?”
聽到趙匡胤的話,石守信都是眸子有些顫動,目中隱含著淚水,“稟告聖上,昔年那些老兄弟們,聽到聚將鼓的消息,就立刻都趕了過來。”
“隻是有些人年紀大了,來不得了,他們就讓自家的兒子,穿上了盔甲!”
“有些老兄弟,家中已經有好幾個兒子了,隻要是成年的,也全部都趕了過來!”
很多親兵,當年還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家中就已經有一個或者幾個娃了,如今這些娃都長大了......
看著聚將台下麵,那些或是熟悉,或是陌生的臉龐,石守信心中也是感慨的很。
從前朝開始,聚將鼓那就是國難的召喚,可是前朝那些國家,哪一次的聚將鼓,能和這一次媲美?
而且這一次,還是大宋皇帝,頭一次使用聚將鼓!
可見,當年趙匡胤是多麽的得人心,也不怪他會在陳橋被黃袍加身!
當年的那些親兵,也都是趙匡胤當時自己的隊伍,他們都是跟在趙匡胤身邊,一次,一次,又一次廝殺出來的。
如今即便他們已經老去,但是老兵也不會死去,隻會逐漸凋零,隻會逐漸被替代......
這些老兵,他們的血性,也是絲毫沒有褪去,即便他們的腿腳不便,他們也要將這一份兒血性給傳遞下去。
自己有兒子,當先赴國難才可把家還!
聽到石守信的話,趙匡胤也是不由得眼眶一熱。
就在這個時候,石守信也已經帶著樞密院和太尉調配出來的所有兵力,來到了聚將台前。
在另一個殿前都指揮使劉慶義的帶領下,兩萬將士,全部整齊排列,嚴肅有序!
趙匡胤掃視了一眼後,抿了抿嘴唇,剛剛想要開口,給大家夥兒說些什麽的時候,卻是被一個聲音給打斷了。
“聖上不可,不可啊,聖上。”
“聖上不可禦駕親征,這太危險了,老臣還請聖上三思,三思啊聖上!”
這道聲音雖然不大,甚至還有些明顯的中氣不足,甚至還帶著蒼老!
趙匡胤雙眼一眯,帝眸轉向了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