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真假
開局怒噴扶蘇,這個皇帝我來當! 作者:給錢就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48章 真假
而被點名的王綰二人則頓時麵上一喜,朝著贏野嬴政拱了拱手後,立即就走到了那一擔子書簡跟前,準備仔細翻閱一番這份所謂的‘大秦江河水利工程總綱。’
“王丞相,李丞相,均是博聞強記,見多識廣之人,想來應該是能看出這份總綱的底細。”
“嗬嗬,李丞相乃是殿下那邊的人,即使總綱有問題,他肯定也不會說的,不過王丞相素來為人剛正,便是連陛下都敢頂撞,而且也並非太孫派係的人。”
“便放心好了,若總綱真有問題,王丞相肯定不會替殿下隱瞞著的。”
“說的也是……”
一眾大臣們此時都朝著王綰李斯二人行著注目禮,私下也在議論紛紛著。
不過大家倒是並不擔心由王綰二人代表百官,會無法判斷出這份總綱的具體價值。
畢竟。
這二人能夠成為丞相,擔任百官之首,至少在才能,學問上肯定是沒有任何瑕疵的。
即使是深受贏野器重的李斯,那也是既能編撰大秦法典,又能編寫新式文字,還能處理政務的頂級複合式人才。
這二人對於水利這種國家大事當然研究頗多,隻要不偏頗立場,自能分辨出贏野等人編撰的這部大秦水利工程總綱的價值,不會出現誤判的情況。
關鍵是。
李斯是贏野的心腹,王綰可不是啊!
朝廷大臣們對於王綰的人品還是非常信任的,由他與李斯一塊研究總綱,確定總綱的價值,眾人心裏也是信服的。
片刻後。
有太監與衛士端來兩個椅子,就放在了一堆書簡旁,
而李斯二人也不含糊,各自直接拿起一摞書簡,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坐在椅子上旁若無人的觀看起來。
整個章台宮仿佛都瞬間安靜了下來。
一票大臣們雖然不知道書簡上的內容,卻均是死死盯著李斯和王綰的表情,希望從二人的表情中,識別到什麽有用的信息。
就連嬴政這個時候也不裝睡了,坐在上首處,輕輕的咳嗽了下,忽然轉過頭去朝贏野問道:
“野兒,你剛才說的那個什麽……什麽來著?”
“大秦江河水利工程總綱!”
“是個怎麽迴事啊?”
嬴政當然對這玩意感興趣了啊,單單看現在朝堂上的反應,便知道大家都非常關注這門總綱,畢竟這玩意如果真的是真的話,那簡直就是彪炳史冊的書籍了!
水利工程!
自古以來農業都是統治者最關注的事情,畢竟糧食問題在古代絕對是和一個王朝的強盛掛鉤的!
糧食豐收盈餘,則黔首們都能吃飽飯,不會想著造反,國家也有多餘的賦稅,能夠發展其他東西,而軍隊也能夠保持戰鬥力,不至於餓著肚子打仗,亦或者成天擔心著後勤問題。
後世哪一次大規模的起義,不是因為底層民眾們連飯都吃不飽了,橫豎都是個死字,索性才拍拍屁股造反的?
而後世任何一個王朝同樣也是因為有錢,有糧,才有機會出現武德充沛的情況,能夠遠征邊疆各大蠻夷,保持王朝的興盛。
所謂的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便是這個意思。
有多餘的糧食,朝廷才有能力支持軍隊遠征,才有能力鎮守邊疆,才有能力驅逐蠻夷,擴大疆土。
否則連軍隊的糧餉都湊不夠,連最基本的後勤都保障不了,便是一言九鼎的皇帝,也不可能讓手下的軍隊士兵們餓著肚子去打仗吧?
而想要有足夠的糧食,一般來說隻有兩種辦法。
第一是國家長時間的風調雨順,沒有大規模的旱災,洪災,沒有出現什麽人禍兵禍,同時君主也足夠仁德。
這樣一來百姓們都能夠安心生產農作,以古代民眾們的辛勤程度,自然而然便有了足夠填飽肚子的糧食,還有上繳朝廷的餘糧。
但是呢。
若是君主仁德,國家也沒有人禍兵災,結果運道不好,國家連續出現大規模的旱災,洪災,導致許多土地顆粒無收的話,那麽結果仍然是沒有糧食。
後世有學者進行過研究,許多人都認為,明王朝之所以滅亡,自然有方方麵麵的原因。
如連續出了好些個頂級廢物皇帝,國家政策從根源上就有問題,又如開國初期製定的一些政策逐漸糜爛,把藩王當豬養,導致大量耕地落到藩王手裏不上繳賦稅,還有過於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隱瞞人口問題,還有舉人進士們庇護的大量不納稅人口,乃至隔絕海貿問題……還有太多沒有羅列的原因。
但是也有許多學者認為,導致明王朝滅絕的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甚至是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明王朝後期恰好處於全球第四次小冰河期!
這個時期的華夏經曆了極端的氣候變化,夏天各地大旱大澇,讓無數農田顆粒無收,冬天又太過於寒冷,導致很多百姓活活餓死凍死,,甚至就連處於亞熱帶的粵地,甚至連瓊州島,都頻頻出現了暴雪天氣。
如此極端的氣候變化,導致明朝全國糧食大幅度減產,饑荒頻發,又導致許多地方出現大規模鼠疫等瘟疫,最後才導致超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國家財政徹底陷入總崩潰。
內憂外患下,明王朝最終才被韃子攻滅。
所以管中窺豹可以知道。
旱災,洪澇,同樣是非常影響一個國家安全的問題。
而興修水利工程,當然能極大緩解這個問題,讓缺水的地方有水灌溉農田,讓水太多導致洪澇的地方,能夠排出多餘的水,不至於農田被淹沒。
但是統治者們雖然都知道水利工程的重要性,甚至付出了巨大努力,但通常都不是很有效果。
畢竟。
第一搞水利工程太耗費錢糧和人力,一個不好,就容易引得當地百姓民不聊生,最後引發大規模暴動起義。
如後世隋朝征集全國民夫,修築京杭大運河,導致百姓怨聲載道,直接造成隋朝的滅絕。
又如元朝時期強征十幾萬民夫挖掘黃河河道,最後搞出個‘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繼而引發全國大起義,導致元朝統治被推翻。
而被點名的王綰二人則頓時麵上一喜,朝著贏野嬴政拱了拱手後,立即就走到了那一擔子書簡跟前,準備仔細翻閱一番這份所謂的‘大秦江河水利工程總綱。’
“王丞相,李丞相,均是博聞強記,見多識廣之人,想來應該是能看出這份總綱的底細。”
“嗬嗬,李丞相乃是殿下那邊的人,即使總綱有問題,他肯定也不會說的,不過王丞相素來為人剛正,便是連陛下都敢頂撞,而且也並非太孫派係的人。”
“便放心好了,若總綱真有問題,王丞相肯定不會替殿下隱瞞著的。”
“說的也是……”
一眾大臣們此時都朝著王綰李斯二人行著注目禮,私下也在議論紛紛著。
不過大家倒是並不擔心由王綰二人代表百官,會無法判斷出這份總綱的具體價值。
畢竟。
這二人能夠成為丞相,擔任百官之首,至少在才能,學問上肯定是沒有任何瑕疵的。
即使是深受贏野器重的李斯,那也是既能編撰大秦法典,又能編寫新式文字,還能處理政務的頂級複合式人才。
這二人對於水利這種國家大事當然研究頗多,隻要不偏頗立場,自能分辨出贏野等人編撰的這部大秦水利工程總綱的價值,不會出現誤判的情況。
關鍵是。
李斯是贏野的心腹,王綰可不是啊!
朝廷大臣們對於王綰的人品還是非常信任的,由他與李斯一塊研究總綱,確定總綱的價值,眾人心裏也是信服的。
片刻後。
有太監與衛士端來兩個椅子,就放在了一堆書簡旁,
而李斯二人也不含糊,各自直接拿起一摞書簡,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坐在椅子上旁若無人的觀看起來。
整個章台宮仿佛都瞬間安靜了下來。
一票大臣們雖然不知道書簡上的內容,卻均是死死盯著李斯和王綰的表情,希望從二人的表情中,識別到什麽有用的信息。
就連嬴政這個時候也不裝睡了,坐在上首處,輕輕的咳嗽了下,忽然轉過頭去朝贏野問道:
“野兒,你剛才說的那個什麽……什麽來著?”
“大秦江河水利工程總綱!”
“是個怎麽迴事啊?”
嬴政當然對這玩意感興趣了啊,單單看現在朝堂上的反應,便知道大家都非常關注這門總綱,畢竟這玩意如果真的是真的話,那簡直就是彪炳史冊的書籍了!
水利工程!
自古以來農業都是統治者最關注的事情,畢竟糧食問題在古代絕對是和一個王朝的強盛掛鉤的!
糧食豐收盈餘,則黔首們都能吃飽飯,不會想著造反,國家也有多餘的賦稅,能夠發展其他東西,而軍隊也能夠保持戰鬥力,不至於餓著肚子打仗,亦或者成天擔心著後勤問題。
後世哪一次大規模的起義,不是因為底層民眾們連飯都吃不飽了,橫豎都是個死字,索性才拍拍屁股造反的?
而後世任何一個王朝同樣也是因為有錢,有糧,才有機會出現武德充沛的情況,能夠遠征邊疆各大蠻夷,保持王朝的興盛。
所謂的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便是這個意思。
有多餘的糧食,朝廷才有能力支持軍隊遠征,才有能力鎮守邊疆,才有能力驅逐蠻夷,擴大疆土。
否則連軍隊的糧餉都湊不夠,連最基本的後勤都保障不了,便是一言九鼎的皇帝,也不可能讓手下的軍隊士兵們餓著肚子去打仗吧?
而想要有足夠的糧食,一般來說隻有兩種辦法。
第一是國家長時間的風調雨順,沒有大規模的旱災,洪災,沒有出現什麽人禍兵禍,同時君主也足夠仁德。
這樣一來百姓們都能夠安心生產農作,以古代民眾們的辛勤程度,自然而然便有了足夠填飽肚子的糧食,還有上繳朝廷的餘糧。
但是呢。
若是君主仁德,國家也沒有人禍兵災,結果運道不好,國家連續出現大規模的旱災,洪災,導致許多土地顆粒無收的話,那麽結果仍然是沒有糧食。
後世有學者進行過研究,許多人都認為,明王朝之所以滅亡,自然有方方麵麵的原因。
如連續出了好些個頂級廢物皇帝,國家政策從根源上就有問題,又如開國初期製定的一些政策逐漸糜爛,把藩王當豬養,導致大量耕地落到藩王手裏不上繳賦稅,還有過於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隱瞞人口問題,還有舉人進士們庇護的大量不納稅人口,乃至隔絕海貿問題……還有太多沒有羅列的原因。
但是也有許多學者認為,導致明王朝滅絕的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甚至是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明王朝後期恰好處於全球第四次小冰河期!
這個時期的華夏經曆了極端的氣候變化,夏天各地大旱大澇,讓無數農田顆粒無收,冬天又太過於寒冷,導致很多百姓活活餓死凍死,,甚至就連處於亞熱帶的粵地,甚至連瓊州島,都頻頻出現了暴雪天氣。
如此極端的氣候變化,導致明朝全國糧食大幅度減產,饑荒頻發,又導致許多地方出現大規模鼠疫等瘟疫,最後才導致超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國家財政徹底陷入總崩潰。
內憂外患下,明王朝最終才被韃子攻滅。
所以管中窺豹可以知道。
旱災,洪澇,同樣是非常影響一個國家安全的問題。
而興修水利工程,當然能極大緩解這個問題,讓缺水的地方有水灌溉農田,讓水太多導致洪澇的地方,能夠排出多餘的水,不至於農田被淹沒。
但是統治者們雖然都知道水利工程的重要性,甚至付出了巨大努力,但通常都不是很有效果。
畢竟。
第一搞水利工程太耗費錢糧和人力,一個不好,就容易引得當地百姓民不聊生,最後引發大規模暴動起義。
如後世隋朝征集全國民夫,修築京杭大運河,導致百姓怨聲載道,直接造成隋朝的滅絕。
又如元朝時期強征十幾萬民夫挖掘黃河河道,最後搞出個‘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繼而引發全國大起義,導致元朝統治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