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禦駕親征
大漢:隱忍二十年,漢武帝被架空了 作者:火柴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未央宮,宣室殿。
劉據招來群臣,特意上了晚班。
當群臣得知烏孫叩邊的消息時,頓時又是嘩然一片。
董仲舒歎了口氣道:“雖然當初陛下慷慨激昂的拒絕和親,臣也理解您,但如今諸侯王叛亂剛剛平息,陛下又初登大寶,大漢百廢待興啊,這可如何是好?”
其實董仲舒更擔心的則是漢武帝劉徹並沒有死,但這是他心中的秘密,一則是跟漢武帝的承諾,二則是怕劉據得知此消息,勢必會亂了方寸。
倒是大漢將再一次陷入動亂之中,這是董仲舒不想看到的。
石慶也道:“陛下,匈奴單於主力部隊也遁逃無蹤,隨時都會再次來犯,也不可不防啊!”
金日磾上前一步,道:“陛下,衛王在處理戰後事宜,宣威王又孤軍深入杳無音信,前將軍也不在朝廷,如今烏孫來犯,還請立刻派遣良將出征啊。”
其他大臣也紛紛站出來發表意見,一時之間,宣室殿內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時,有老臣顫顫巍巍地站了出來,拱手說道:“陛下,如今我大漢內憂外患,實在不宜再動幹戈。烏孫此番叩邊,不過是想要些好處,不如恢複和親,以保邊境安寧。”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安靜了片刻,隨後便有一些大臣小聲議論起來,顯然是有部分人心中讚同此觀點。
劉據聽聞,臉色瞬間沉了下來,目光如炬地掃視著眾人,厲聲道:“和親?朕之前就說過不會再和親,此時休要在提!”
“陛下,老夫請戰!”
宣室殿外,一個蒼老卻鏗鏘有力的聲音響起。
群臣向殿外看去,隻見一個身形單薄,鶴發弓身的老者緩緩走來。
“參見博望侯!”
群臣頓時齊齊出聲。
張騫來了!
劉據起身相迎,這就是大漢的底蘊啊,雖然他幾乎全麵推翻了漢武帝的政策,也對他頗有微詞,但不得不承認,這時的大漢確實人才濟濟。
每每到了關鍵時刻,都會有人站出來,為大漢舍身赴死!
劉據笑著攙扶張騫走進大殿內落座,道:“博望侯,朕知道你的一片心意,但此事朕自有計較。”
群臣和張騫無不疑惑的看向自信滿滿的天子。
劉據走迴龍椅坐下,聲音沉穩有力道:“在解決出征問題前,有兩件事需要先落實,不能被烏孫犯境自亂陣腳。”
張騫朗聲道:“還請陛下明示,老臣全力配合。”
劉據點頭,然後道:“戶部尚書蘇武,即刻起前往巴蜀解決西南夷政局紛亂的問題,同時暢聯茶馬古道,打開西南茶葉市場。”
此言一出,群臣再一次議論紛紛。
而人群中的董仲舒則是目光忽然一亮,上前道:“陛下,臣請命,同關內侯共赴西南夷。”
“嗯?”
劉據愣了一下,問道:“董愛卿,你不是在吏部做的挺好的,怎麽?”
董仲舒道:“自從陛下推行績效科製度以來,朝廷政務暢通,各盡其職,老臣覺得應該退位讓賢啦,這大漢的未來是年輕人的,臣想趁著自己還能動,想多出去走走,看看大好河山呢。”
劉據想不到董仲舒突然開了個大,不過一想也是,董老頭這脾氣確實不適合官場的彎彎繞繞,他隨即靈機一動,對董仲舒道:
“子強啊,朕倒是有個建議。”
董仲舒忙道:“隻要陛下答應臣去西南夷,什麽事情都好說。”
董老頭看來是鐵了心不想幹了!
劉據笑道:“西南夷可不是大漢疆域的盡頭,子強不妨再往遠處走走?那些蠻夷之地還需你的學說去教化啊。”
董仲舒頓時激動了起來,道:“陛下高瞻遠矚,臣正有此意啊。”
在這朝廷,當官職再高也高不過皇帝啊!
況且如今天子又是年富力強,英明神武,更是盛名之下!
劉據拍了拍手道:“那就這麽定了,即刻起,封董仲舒為宣文侯,食邑千戶,仍領禮部尚書一職,隨蘇武前往西南夷,揚我大漢威儀,一切所需,盡數滿足!”
“臣謝陛下隆恩!”
董仲舒徹底拜服了,想不到垂垂老矣的他,還能有封侯拜相的一天,未來更是可以教化萬民,名垂青史。
或許封侯拜相不是他所願,但能夠進一步宣揚儒學,才是他畢生所求。
“老臣,此生無憾矣!”
董仲舒感激涕零,老邁的身軀匍匐在地,不斷地磕頭謝恩。
群臣也無不動容。
“拜見宣文侯!”
以田千秋、石慶為首的文武百官紛紛行禮。
大殿內頓時恭賀聲一片,董仲舒更是驚喜交集,不斷迴禮。
過了片刻,劉據等大臣們安靜下來,道:“大漢女子日報主編細君公主,禮部侍郎霍光還在?”
“參見陛下!”
作為大漢第一個出現在朝堂之上,有職位的女子,細君公主帶著霍光向劉據行禮。
群臣無不敬畏的看著細君公主。
她發行的《大漢女子日報》在長安城內已然是家喻戶曉,此時男尊女卑的觀念,也並不像後世一般根深蒂固,因此很多人對細君公主也是打心眼裏佩服。
劉據看著二人道:“你二人還需進一步擴大報紙影響力,還有我大漢子民的掃盲工作,也要加大力度推進,但有所需,你們便找田相,他會全力配合。”
田千秋恭聲道:“遵旨!”
“諾!”
細君公主和霍光也是齊齊領命。
劉據隨即站起身,朗聲道:“召衛王衛青迴宮,監理國事,丞相田千秋、石慶輔佐其處理大漢一切政務,不得有誤。”
“什麽?”
“陛下,您這是想?”
大殿內頓時嘩然一片。
劉據一甩龍袍,目光威儀道:“此次烏孫來犯,朕決定禦駕親征!朕要讓天下人知道,我大漢的威嚴不可侵犯,任何敢於侵犯我大漢的敵人,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陛下,不可啊!”
石慶站出來,疾唿道。
“陛下,還請三思啊,匈奴未滅,烏孫大軍來犯,但凡有所差池,就要步入高皇帝後塵。前車之鑒,不可不察啊!”
“陛下剛登基不久,朝廷還需您主持大局,況且先帝多年的征戰讓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迎來的和平,難道要就此打破?”
“自陛下登基以來,推行諸多新政,百姓生活剛有起色,且不可再窮兵黷武啊!”
頓時有大臣出來阻止,甚至有大臣想起當初漢高祖的“白登之圍”和漢武帝禦駕親征勞民傷財。
劉據揮手打斷道:“朕意已決,退朝吧!”
西域、朔方、霍去病、李廣、傳國玉璽還有兵符,種種關鍵元素結合到一起,讓劉據不得不下決斷了。
這次禦駕親征,他可是仔仔細細考量過的,非去不可。
諭旨下完,不再給群臣反駁的機會,他便起身走出了宣室殿。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盡管仍有部分大臣心中擔憂,但見劉據心意已決,也不再多言。
劉據招來群臣,特意上了晚班。
當群臣得知烏孫叩邊的消息時,頓時又是嘩然一片。
董仲舒歎了口氣道:“雖然當初陛下慷慨激昂的拒絕和親,臣也理解您,但如今諸侯王叛亂剛剛平息,陛下又初登大寶,大漢百廢待興啊,這可如何是好?”
其實董仲舒更擔心的則是漢武帝劉徹並沒有死,但這是他心中的秘密,一則是跟漢武帝的承諾,二則是怕劉據得知此消息,勢必會亂了方寸。
倒是大漢將再一次陷入動亂之中,這是董仲舒不想看到的。
石慶也道:“陛下,匈奴單於主力部隊也遁逃無蹤,隨時都會再次來犯,也不可不防啊!”
金日磾上前一步,道:“陛下,衛王在處理戰後事宜,宣威王又孤軍深入杳無音信,前將軍也不在朝廷,如今烏孫來犯,還請立刻派遣良將出征啊。”
其他大臣也紛紛站出來發表意見,一時之間,宣室殿內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時,有老臣顫顫巍巍地站了出來,拱手說道:“陛下,如今我大漢內憂外患,實在不宜再動幹戈。烏孫此番叩邊,不過是想要些好處,不如恢複和親,以保邊境安寧。”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安靜了片刻,隨後便有一些大臣小聲議論起來,顯然是有部分人心中讚同此觀點。
劉據聽聞,臉色瞬間沉了下來,目光如炬地掃視著眾人,厲聲道:“和親?朕之前就說過不會再和親,此時休要在提!”
“陛下,老夫請戰!”
宣室殿外,一個蒼老卻鏗鏘有力的聲音響起。
群臣向殿外看去,隻見一個身形單薄,鶴發弓身的老者緩緩走來。
“參見博望侯!”
群臣頓時齊齊出聲。
張騫來了!
劉據起身相迎,這就是大漢的底蘊啊,雖然他幾乎全麵推翻了漢武帝的政策,也對他頗有微詞,但不得不承認,這時的大漢確實人才濟濟。
每每到了關鍵時刻,都會有人站出來,為大漢舍身赴死!
劉據笑著攙扶張騫走進大殿內落座,道:“博望侯,朕知道你的一片心意,但此事朕自有計較。”
群臣和張騫無不疑惑的看向自信滿滿的天子。
劉據走迴龍椅坐下,聲音沉穩有力道:“在解決出征問題前,有兩件事需要先落實,不能被烏孫犯境自亂陣腳。”
張騫朗聲道:“還請陛下明示,老臣全力配合。”
劉據點頭,然後道:“戶部尚書蘇武,即刻起前往巴蜀解決西南夷政局紛亂的問題,同時暢聯茶馬古道,打開西南茶葉市場。”
此言一出,群臣再一次議論紛紛。
而人群中的董仲舒則是目光忽然一亮,上前道:“陛下,臣請命,同關內侯共赴西南夷。”
“嗯?”
劉據愣了一下,問道:“董愛卿,你不是在吏部做的挺好的,怎麽?”
董仲舒道:“自從陛下推行績效科製度以來,朝廷政務暢通,各盡其職,老臣覺得應該退位讓賢啦,這大漢的未來是年輕人的,臣想趁著自己還能動,想多出去走走,看看大好河山呢。”
劉據想不到董仲舒突然開了個大,不過一想也是,董老頭這脾氣確實不適合官場的彎彎繞繞,他隨即靈機一動,對董仲舒道:
“子強啊,朕倒是有個建議。”
董仲舒忙道:“隻要陛下答應臣去西南夷,什麽事情都好說。”
董老頭看來是鐵了心不想幹了!
劉據笑道:“西南夷可不是大漢疆域的盡頭,子強不妨再往遠處走走?那些蠻夷之地還需你的學說去教化啊。”
董仲舒頓時激動了起來,道:“陛下高瞻遠矚,臣正有此意啊。”
在這朝廷,當官職再高也高不過皇帝啊!
況且如今天子又是年富力強,英明神武,更是盛名之下!
劉據拍了拍手道:“那就這麽定了,即刻起,封董仲舒為宣文侯,食邑千戶,仍領禮部尚書一職,隨蘇武前往西南夷,揚我大漢威儀,一切所需,盡數滿足!”
“臣謝陛下隆恩!”
董仲舒徹底拜服了,想不到垂垂老矣的他,還能有封侯拜相的一天,未來更是可以教化萬民,名垂青史。
或許封侯拜相不是他所願,但能夠進一步宣揚儒學,才是他畢生所求。
“老臣,此生無憾矣!”
董仲舒感激涕零,老邁的身軀匍匐在地,不斷地磕頭謝恩。
群臣也無不動容。
“拜見宣文侯!”
以田千秋、石慶為首的文武百官紛紛行禮。
大殿內頓時恭賀聲一片,董仲舒更是驚喜交集,不斷迴禮。
過了片刻,劉據等大臣們安靜下來,道:“大漢女子日報主編細君公主,禮部侍郎霍光還在?”
“參見陛下!”
作為大漢第一個出現在朝堂之上,有職位的女子,細君公主帶著霍光向劉據行禮。
群臣無不敬畏的看著細君公主。
她發行的《大漢女子日報》在長安城內已然是家喻戶曉,此時男尊女卑的觀念,也並不像後世一般根深蒂固,因此很多人對細君公主也是打心眼裏佩服。
劉據看著二人道:“你二人還需進一步擴大報紙影響力,還有我大漢子民的掃盲工作,也要加大力度推進,但有所需,你們便找田相,他會全力配合。”
田千秋恭聲道:“遵旨!”
“諾!”
細君公主和霍光也是齊齊領命。
劉據隨即站起身,朗聲道:“召衛王衛青迴宮,監理國事,丞相田千秋、石慶輔佐其處理大漢一切政務,不得有誤。”
“什麽?”
“陛下,您這是想?”
大殿內頓時嘩然一片。
劉據一甩龍袍,目光威儀道:“此次烏孫來犯,朕決定禦駕親征!朕要讓天下人知道,我大漢的威嚴不可侵犯,任何敢於侵犯我大漢的敵人,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陛下,不可啊!”
石慶站出來,疾唿道。
“陛下,還請三思啊,匈奴未滅,烏孫大軍來犯,但凡有所差池,就要步入高皇帝後塵。前車之鑒,不可不察啊!”
“陛下剛登基不久,朝廷還需您主持大局,況且先帝多年的征戰讓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迎來的和平,難道要就此打破?”
“自陛下登基以來,推行諸多新政,百姓生活剛有起色,且不可再窮兵黷武啊!”
頓時有大臣出來阻止,甚至有大臣想起當初漢高祖的“白登之圍”和漢武帝禦駕親征勞民傷財。
劉據揮手打斷道:“朕意已決,退朝吧!”
西域、朔方、霍去病、李廣、傳國玉璽還有兵符,種種關鍵元素結合到一起,讓劉據不得不下決斷了。
這次禦駕親征,他可是仔仔細細考量過的,非去不可。
諭旨下完,不再給群臣反駁的機會,他便起身走出了宣室殿。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盡管仍有部分大臣心中擔憂,但見劉據心意已決,也不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