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 小額借貸 線上貸款 汽車貸款 手機貸 瘋正妹 橘子影城 古蹟交流社 東森新聞手機板 東森新聞 港書館 super娛樂城 23win 金鈦城娛樂城 信用版娛樂城 贏家娛樂城 WG娛樂城

    申命記第十章,摩西重申了敬畏上帝、愛鄰舍的重要性。這些教導如何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


    《申命記》第十章記載著摩西在西奈山下對新一代以色列人的核心訓誨,其巧妙地將“敬畏上帝”與“愛鄰舍”緊密相連(申10:12 - 13, 19)。這段經文不僅是對十誡精義的再度闡述,更通過“上帝屬性”與“選民責任”之間的雙向啟示,為基督徒對待他人的方式提供了極具革命性的範式。接下來,我們將從五個維度展開深入論述,並結合整本聖經的啟示,深入挖掘其在現實生活中的重大意義。


    一、神聖屬性的鏡像:以上帝的公義為待人準則(申10:17 - 18)


    摩西以宣告上帝屬性的方式,為倫理道德奠定了堅實的根基:“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祂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至大的神,大有能力,大而可畏,不以貌取人,也不受賄賂。祂為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賜給他衣食。”(申10:17 - 18)這絕非僅僅停留在抽象層麵的神學命題,而是具體轉化為三個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原則:


    超越偏見的公正:“不以貌取人”這一表述,直接指向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歧視傾向。在古代近東社會,階級歧視現象極為普遍,比如《漢謨拉比法典》中對貴族與平民就製定了差別刑罰。然而,在這裏,這種歧視觀念被徹底顛覆。新約中,雅各嚴厲譴責“按著外貌待人”的行為(雅各書2:1 - 4),彼得更是在異象中領受了“神是不偏待人”的真理(使徒行傳10:34),這些都源自《申命記》的神聖啟示。反觀現代社會,種族歧視、學曆偏見、因經濟地位產生的差別對待等現象屢見不鮮,都在這一原則的審視與審判之下。


    製度性的弱勢關懷:上帝主動“為孤兒寡婦伸冤”的模式,要求信徒不能僅僅滿足於臨時性的慈善行為,而應當積極推動結構性正義。摩西律法中的“田角條例”(利19:9 - 10),規定在收割莊稼時,不可割盡田角,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豁免年”(申15:1 - 3),每七年要豁免債務,使貧窮的債務人得以解脫;“逃城製度”(申19:1 - 13),為誤殺人的人提供避難之所,避免被報複。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製度性保護。在現代社會,教會開展的法律援助事工,幫助那些在法律麵前處於弱勢的群體;推動勞工權益的行動,保障勞動者的合理權益;以及基督徒政治家致力於建立的社會保障體係,都是這一原則在當代的延續。


    跨界接納的憐憫:“憐愛寄居的”在原文中蘊含著強烈的情感色彩(?????,即“摯愛”),這種愛甚至延伸至敵對民族的後裔(參申23:7關於埃及人的條例)。耶穌將“寄居的”具體化為撒瑪利亞人(路10:33)、稅吏(路19:5)等群體,保羅則打破了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隔閡(弗2:14)。在當今時代,這就要求基督徒以積極主動的姿態,關愛難民、跨文化群體、性少數群體中的慕道者等邊緣人群,給予他們尊重、關懷與幫助。


    二、曆史記憶的倫理力量:從埃及為奴到憐憫實踐(申10:19)


    “所以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申10:19)這一命令建立在對救贖曆史的深刻記憶之上,形成了獨特的“創傷倫理”:


    苦難經曆的共情轉化:以色列的奴隸曆史本有可能滋生受害者心態,但上帝卻將其巧妙地轉化為憐憫他人的強大動力。約瑟在埃及曆經為奴的苦難,最終成為宰相,救濟饑民(創41:53 - 57);保羅“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加6:17),促使他深切體恤軟弱者。在現代社會,基督徒若能將自身被基督醫治的經曆作為根基,去關懷抑鬱症群體、家暴受害者、職場受挫者等,其關懷將更具感染力與說服力。


    救贖敘事的身份重塑:以色列人被定義為“從埃及為奴之家領出來的”群體(申5:6),這種身份認知有力地破除了可能產生的優越感。彼得將教會稱為“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彼前2:10),正是在提醒信徒,蒙恩者的地位並非特權勳章,而是服務他人的神聖執照。這種認知能夠有效地對抗教會中可能出現的精英主義傾向,使信徒保持謙卑與服務的心態。


    集體記憶的儀式傳承:逾越節、住棚節等節期(申16:1 - 17)將曆史記憶以儀式化的方式呈現,確保倫理教導能夠代代相傳。在現代教會中,通過聖餐禮重溫基督的犧牲,讓信徒深刻銘記基督的愛與救贖;通過受難周默想激發對他人苦難的敏感,培養信徒的同理心與同情心。韓國教會紀念日本殖民時期的迫害史而設立的“民族和解祈禱會”,便是將創傷記憶成功轉化為和平行動的典型例子,通過反思曆史,促進民族之間的和解與和平。


    三、心靈割禮的實踐表達:從內心更新到社群建造(申10:16)


    “所以你們要將心裏的汙穢除掉,不可再硬著頸項。”(申10:16)摩西將“心裏的割禮”與對外邦人的關愛緊密相連,深刻揭示了內在生命與外在行為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


    破除偽善的信仰:先知耶利米曾嚴厲痛斥僅行肉體割禮卻壓迫寄居者的虛假虔敬(耶9:25 - 26),耶穌則無情地揭露法利賽人“洗淨杯盤的外麵,裏麵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太23:25 - 26)。在現代教會中,如果隻注重禮拜儀式的形式,而忽視對社會的關懷;或者熱衷於傳福音,卻對會友的實際需要漠不關心,便是重蹈覆轍,陷入了偽善的陷阱。


    情感與意誌的雙重歸正:“愛寄居的”在原文中使用持續時態(????????,強調持久的情感),意味著要持續投入,而不是偶爾行善。這與保羅強調的“愛人不可虛假”(羅12:9)相唿應。非洲宣教士李文斯敦在日記中寫道:“我對非洲人的愛,不是出於責任,而是看見基督如何為他們死”,這正是這種發自生命深處的愛的自然流露,是一種純粹而真摯的情感與堅定意誌的體現。


    群體生命的見證:初期教會“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徒2:46),這種共享生活的方式極具吸引力,吸引了眾多人歸主。韓國首爾的教會在1980年代經濟危機中,開放教堂收容流浪者,給予他們溫暖與幫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建立原住民語言保存中心,致力於保護和傳承原住民文化,這些都是將群體相愛轉化為文化見證的優秀範例,彰顯了教會在社群中的積極作用與影響力。


    四、敬畏上帝的終極導向:在永恆維度中看待他人價值(申10:12 - 13)


    “以色列啊,現在耶和華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麽呢?隻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神,遵行祂的道,又愛祂,盡心盡性事奉祂。”(申10:12)這段經文將人際關係放置在永恆的坐標係中進行考量:


    從上帝主權的視角看人: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指出:“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神與認識自己”,而認識他人則是這兩者的自然延伸。當基督徒以“上帝形象承載者”(創1:27)的眼光看待他人時,即便是敵對者(如司提反為打死他的人禱告)或社會棄兒(如德蕾莎修女服務麻風病人),都能從中發現他們所具有的神聖尊嚴,從而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與關愛。


    在終末審判中實踐憐憫:耶穌將“給饑者食、留宿客旅”等行為視為“做在我身上”(太25:35 - 40),雅各警告“對人不憐憫的,要受無憐憫的審判”(雅2:13)。這種終末意識促使c.s.路易斯在《大分離》中描寫:天堂裏充滿“曾為他人倒過一杯水”的小人物,地獄則塞滿自我中心的宗教家。它提醒著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踐行憐憫,關愛他人。


    以永恆價值超越功利計算:保羅的“看人不再憑肉體”(林後5:16)原則,打破了以社會貢獻度衡量人價值的功利主義觀念。德國的潘霍華在納粹監獄中寫下:“終極問題不是如何英雄式地死,而是如何為下一代負責任地活”,這種超越個體生死的愛,源自對上帝永恆計劃的確信。它讓信徒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具有永恆的價值,不應僅僅以世俗的標準去評判他人。


    五、新舊約的救贖脈絡:從西奈山到各各他的愛之成全


    申命記的倫理教導在基督事件中達到了完全的境界:


    基督的道成肉身深化“寄居者”的意義:耶穌“本有神的形象,反倒虛己,取了奴仆的形象”(腓2:6 - 7),成為了終極的“寄居者”。這賦予了愛鄰舍全新的維度:接待一個小子就是接待基督(太18:5)。法國泰澤團體接待戰亂地區青年,為他們提供庇護與關愛;北美教會庇護非法移民,給予他們溫暖與幫助,都是這種道成肉身精神在當代的延續。


    十字架廢除冤仇的實踐示範:基督在十字架上“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2:14),使猶太人與外邦人和好。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由圖圖大主教推動,以“赦免而非報複”的原則處理種族隔離創傷,這正是十字架救贖在社會實踐中的生動體現。它展示了通過愛與寬容化解仇恨,實現和解與和平的力量。


    聖靈內住提供的實踐能力:五旬節聖靈降臨後,門徒突然能聽懂各族方言(徒2:6 - 11),預示著上帝要建立一個超越巴別塔詛咒的合一群體。現代教會推動跨文化婚姻輔導,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夫妻更好地相處;開展多元族群聯合崇拜,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都依賴於聖靈打破人際隔閡的強大能力。


    結語:成為“聖約群體”的當代實踐


    申命記第十章的教導,熱切唿召信徒在五個層麵活出聖約群體的見證:


    職場中的公正:堅決拒絕商業賄賂(申10:17),嚴格遵守商業道德規範;積極保障勞工權益(申24:14 - 15),營造公平、和諧的工作環境。


    社區中的憐憫:設立食物銀行(申14:28 - 29),為貧困家庭提供食物援助;定期探訪獨居者(雅1:27),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慰藉與關懷。


    教會中的包容:熱情接納不同文化背景者(加3:28),促進教會內部的文化多元與和諧;建立心理健康關顧體係,關注信徒的心理健康。


    社會中的倡導:勇敢地為弱勢群體發聲(箴31:8 - 9),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積極推動環保正義(啟11:18),為保護地球家園貢獻力量。


    全球中的使命:大力支持難民事工(太2:13 - 15),為難民提供生活物資與精神支持;積極參與國際調解(太5:9),為世界和平貢獻智慧與力量。


    正如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借佐西馬長老之口所說:“用愛獲得的世界,才是真實的。”這古老的誡命,如今依然在叩問著每個基督徒:我們的敬畏是否真正化為對鄰舍血肉的關懷?我們的神學是否切實轉化為撫慰創傷的雙手?我們的敬拜是否結出重建社群的美果?在這個充滿撕裂與衝突的世界中,這樣的生命實踐,正是最有力的福音宣言,它向世人展示著基督教信仰的力量與溫暖,引領人們走向愛與和平的道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聖經千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舊愛書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舊愛書寫並收藏聖經千問最新章節

xxfs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