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你不應該這樣為抗皇太後的,她是個苦命的女人。”
馬皇後在一旁勸說道,對於皇帝的轉變,她感受頗為深刻。
“梓童啊,咱也沒怎麽樣啊,再說了,我這都是為了兩位弟弟好,世人常說,修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
如今他們本就出生地,人家學生文武藝之後可以更好為朕服務啊。
阿鬥攬過馬皇後說道,用別人的皇後感覺就是不一樣。
“再說了之後文奎他們也是要扔到軍營裏,待文奎成長為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皇帝時,那我就能躺平了。”
阿鬥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牛逼的兒子幫他分擔朝政,等兒子成熟時就直接傳位給他。
就比如李世民,對於李淵這種死死霸占皇位而不放手的帝王,他十分不解。
結果李建成李世民兩個優秀兒子就這樣內鬥耗死一個,多可惜啊。
想他在巴蜀之地,如果有一個兒子能頂起家事的話,他早就放權了。
但現實往往就是這麽操蛋:不需要的卻擁有,想要的又不成。
“不是,陛下,你,文奎他?他還是個孩子”
小馬皇後愣住了,他沒想到能從阿鬥嘴中聽見如此荒唐的言論。看了看懷中這兩三歲的孩子不由的為他的未來捏了把汗。
看著小皇子這圓嘟嘟的肉臉,馬皇後還真舍不得這孩子現在就送去軍營。
“梓童,明天便是之前定下的祭祀之日,麻煩您去請一下母後,嘿嘿”
洪武三十一年夏八月一日,朱允炆大祀天地於南郊,奉太祖配,修《明太祖實錄》。
追尊其父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嫡母常氏為孝康皇後。
尊其生母呂氏為皇太後,冊妃馬氏為皇後。封其弟朱允熥為吳王,朱允熞衡王,朱允熙為徐王,立皇長子朱文奎為皇太子。
阿鬥身著龍袍在朱元璋的皇陵之前,緊緊握著手中的拳頭。仿佛又迴到了在蜀漢登基之時。
一步一步走向南郊之巔。
文臣武將分兩排跪在殿前廣場,在小太監的指引下。
“一叩首”
叩首如急風,驟然砸落。
“停”過了一會,太監再次舞動拂塵。
“再叩首”
“停”阿鬥不解,難道這是為了保持祭祀的節奏性嗎?他前世也不是這般。
“三叩首”
“停”
三牲已備齊,按照慣例,阿鬥該分祚肉,切下了一塊最肥的祚肉,分與諸臣眾藩王及其子孫。
繁瑣的祭祀還在進行,阿鬥不知不覺有些困了,恍恍惚惚進入夢中。
“混蛋,趕緊滾出去”
阿鬥瞬間驚醒,隻是一瞬間,感覺仿佛靈魂重新脫離肉體,差點就要控製不住了。
“應該是原身在作祟”不由的擦了擦自己的冷汗,默念到“淡定淡定,不是我非要穿到你這具身體上的,這不關我的事”
阿鬥行完拜禮後,走到盥洗位把手裏的圭插在腰間,先淨手,拿出圭,走上祭壇。《肅和之曲》隨之奏響,皇帝跪在皇天上帝的神位前,再搢圭,三上香,奠太帛,出圭,行再拜禮,迴到原位。開始奏《凝和之曲》,皇帝到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迴到原位。
不僅是祭祖,更是祭神。
由於此次操辦過於突然,所以這場祭祀相對草率。
但規格不低。
文武官員全部聚集,更有數萬精銳,坐鎮其中。
阿鬥位於高台之上看著台下文武眾臣。突然想到把它放出繼承漢室時的那番景象。不由得脫口而出。
“諸位臣公,這此祭祀”
“不僅是緬懷太祖之功德”
“更是一場莊嚴的紀念,紀念恢複我中原衣冠,使吾族免左祍之英靈,攘除奸兇掃蕩蠻夷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自唐末以來,為了複興中原及抗擊北方蠻夷入侵而犧牲的英雄永垂不朽”
“自宋末以來,為了抗擊蒙元韃子侵略而犧牲的英雄永垂不朽!”
“自太祖立業,抗擊北元餘孽而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台下的文武百官全都愣住了,好家夥,皇帝你這是來真的啊?
你他媽到底吃啥了?後勁這麽大嗎?
此時,不管文武群臣內心有什麽齷齪,他們全都被皇帝阿鬥的發言吸引住了,有那麽一瞬間,他們確實仿佛是迴到了漢唐鼎盛時期一樣。
那是真正的天朝上國。
至於洪武皇帝開創的盛世,那又算得了什麽玩意兒?
那是華夏民族蓬勃發展的盛世時期,威震寰宇,統懾海內,看到哪個叫囂的蠻夷就直接砍了他的狗頭。
尤其是江南的那些士紳,更是感觸頗深,如果宋朝有漢唐那般強盛,他們不僅能享受到全天下的奇珍,更是能看哪個蠻夷不爽,就剁了哪個家夥的狗頭。
完全不會遭受到倭寇的侵擾。
至於那些武將更加狂熱,恨不得立馬提刀拍,馬上去剁了這些蠻夷腦袋,獻與陛下,給陛下當尿壺。(阿鬥:拴q,我完全用不到那麽大的尿壺)
“諸位,整軍重戰,待到秋來九月八,起兵,北伐。”
幾十萬野戰軍更是如同饑餓的野狼,當即嗷嗷叫,喊著北伐。
“朕會在後方,為諸位搞好後勤,若有人膽敢貪汙糧餉,猶如以案”
拔劍
辟案
案碎
“北伐北伐北伐”
大明最大的鷹派團體始終在民間,對於火線提幹的熱情,一旦點燃,將不再熄滅,除非民族盡滅。
阿鬥如今所做的一切,便是要點燃這把火炬,用異族的人頭,鑄造建文大帝之路。
“諸藩王,郡王亦當隨軍北伐,或為先鋒,或押送糧餉”
“朕向諸位許諾,所得斬獲,皆為爾等享用。”
“若爾等陣亡,爾等妻兒老小朝廷奉養,爾等將無後顧之憂。”
三句話足以讓幾十萬男兒嗷嗷叫的爭先恐後,衝鋒陷陣斬殺異族。
阿鬥此刻確實意氣風發。
但內心之中隱隱約約有些不舍,幾十萬意氣風發的矯健兒郎,希望他們全部凱旋,不要丟下任何一個。
當然,相比於武將的慷慨激昂,文官們此時卻已經醒了。
畢竟,將士開疆擴土獲利的是他們,頂多是繳獲幾萬,幾十萬頭牛羊而已,相比於酬勤的付出,根本沒多少利潤可賺。
當然文官們的這些小九九阿鬥也看在眼中。
畢竟當初薑維北伐,越到後期,文臣的不滿更是直接反映在臉上,現在又看到了熟悉的顏色,阿鬥自然了然他們心中所想。
“這次北伐所戰之地皆為我大明之地”
“當做我大明之官,教化蠻夷,為我大明之民,如此大功,如若能臣,豈不是能超越孔夫子嗎?”
這時阿鬥緩緩開口。
馬皇後在一旁勸說道,對於皇帝的轉變,她感受頗為深刻。
“梓童啊,咱也沒怎麽樣啊,再說了,我這都是為了兩位弟弟好,世人常說,修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
如今他們本就出生地,人家學生文武藝之後可以更好為朕服務啊。
阿鬥攬過馬皇後說道,用別人的皇後感覺就是不一樣。
“再說了之後文奎他們也是要扔到軍營裏,待文奎成長為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皇帝時,那我就能躺平了。”
阿鬥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牛逼的兒子幫他分擔朝政,等兒子成熟時就直接傳位給他。
就比如李世民,對於李淵這種死死霸占皇位而不放手的帝王,他十分不解。
結果李建成李世民兩個優秀兒子就這樣內鬥耗死一個,多可惜啊。
想他在巴蜀之地,如果有一個兒子能頂起家事的話,他早就放權了。
但現實往往就是這麽操蛋:不需要的卻擁有,想要的又不成。
“不是,陛下,你,文奎他?他還是個孩子”
小馬皇後愣住了,他沒想到能從阿鬥嘴中聽見如此荒唐的言論。看了看懷中這兩三歲的孩子不由的為他的未來捏了把汗。
看著小皇子這圓嘟嘟的肉臉,馬皇後還真舍不得這孩子現在就送去軍營。
“梓童,明天便是之前定下的祭祀之日,麻煩您去請一下母後,嘿嘿”
洪武三十一年夏八月一日,朱允炆大祀天地於南郊,奉太祖配,修《明太祖實錄》。
追尊其父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嫡母常氏為孝康皇後。
尊其生母呂氏為皇太後,冊妃馬氏為皇後。封其弟朱允熥為吳王,朱允熞衡王,朱允熙為徐王,立皇長子朱文奎為皇太子。
阿鬥身著龍袍在朱元璋的皇陵之前,緊緊握著手中的拳頭。仿佛又迴到了在蜀漢登基之時。
一步一步走向南郊之巔。
文臣武將分兩排跪在殿前廣場,在小太監的指引下。
“一叩首”
叩首如急風,驟然砸落。
“停”過了一會,太監再次舞動拂塵。
“再叩首”
“停”阿鬥不解,難道這是為了保持祭祀的節奏性嗎?他前世也不是這般。
“三叩首”
“停”
三牲已備齊,按照慣例,阿鬥該分祚肉,切下了一塊最肥的祚肉,分與諸臣眾藩王及其子孫。
繁瑣的祭祀還在進行,阿鬥不知不覺有些困了,恍恍惚惚進入夢中。
“混蛋,趕緊滾出去”
阿鬥瞬間驚醒,隻是一瞬間,感覺仿佛靈魂重新脫離肉體,差點就要控製不住了。
“應該是原身在作祟”不由的擦了擦自己的冷汗,默念到“淡定淡定,不是我非要穿到你這具身體上的,這不關我的事”
阿鬥行完拜禮後,走到盥洗位把手裏的圭插在腰間,先淨手,拿出圭,走上祭壇。《肅和之曲》隨之奏響,皇帝跪在皇天上帝的神位前,再搢圭,三上香,奠太帛,出圭,行再拜禮,迴到原位。開始奏《凝和之曲》,皇帝到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迴到原位。
不僅是祭祖,更是祭神。
由於此次操辦過於突然,所以這場祭祀相對草率。
但規格不低。
文武官員全部聚集,更有數萬精銳,坐鎮其中。
阿鬥位於高台之上看著台下文武眾臣。突然想到把它放出繼承漢室時的那番景象。不由得脫口而出。
“諸位臣公,這此祭祀”
“不僅是緬懷太祖之功德”
“更是一場莊嚴的紀念,紀念恢複我中原衣冠,使吾族免左祍之英靈,攘除奸兇掃蕩蠻夷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自唐末以來,為了複興中原及抗擊北方蠻夷入侵而犧牲的英雄永垂不朽”
“自宋末以來,為了抗擊蒙元韃子侵略而犧牲的英雄永垂不朽!”
“自太祖立業,抗擊北元餘孽而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台下的文武百官全都愣住了,好家夥,皇帝你這是來真的啊?
你他媽到底吃啥了?後勁這麽大嗎?
此時,不管文武群臣內心有什麽齷齪,他們全都被皇帝阿鬥的發言吸引住了,有那麽一瞬間,他們確實仿佛是迴到了漢唐鼎盛時期一樣。
那是真正的天朝上國。
至於洪武皇帝開創的盛世,那又算得了什麽玩意兒?
那是華夏民族蓬勃發展的盛世時期,威震寰宇,統懾海內,看到哪個叫囂的蠻夷就直接砍了他的狗頭。
尤其是江南的那些士紳,更是感觸頗深,如果宋朝有漢唐那般強盛,他們不僅能享受到全天下的奇珍,更是能看哪個蠻夷不爽,就剁了哪個家夥的狗頭。
完全不會遭受到倭寇的侵擾。
至於那些武將更加狂熱,恨不得立馬提刀拍,馬上去剁了這些蠻夷腦袋,獻與陛下,給陛下當尿壺。(阿鬥:拴q,我完全用不到那麽大的尿壺)
“諸位,整軍重戰,待到秋來九月八,起兵,北伐。”
幾十萬野戰軍更是如同饑餓的野狼,當即嗷嗷叫,喊著北伐。
“朕會在後方,為諸位搞好後勤,若有人膽敢貪汙糧餉,猶如以案”
拔劍
辟案
案碎
“北伐北伐北伐”
大明最大的鷹派團體始終在民間,對於火線提幹的熱情,一旦點燃,將不再熄滅,除非民族盡滅。
阿鬥如今所做的一切,便是要點燃這把火炬,用異族的人頭,鑄造建文大帝之路。
“諸藩王,郡王亦當隨軍北伐,或為先鋒,或押送糧餉”
“朕向諸位許諾,所得斬獲,皆為爾等享用。”
“若爾等陣亡,爾等妻兒老小朝廷奉養,爾等將無後顧之憂。”
三句話足以讓幾十萬男兒嗷嗷叫的爭先恐後,衝鋒陷陣斬殺異族。
阿鬥此刻確實意氣風發。
但內心之中隱隱約約有些不舍,幾十萬意氣風發的矯健兒郎,希望他們全部凱旋,不要丟下任何一個。
當然,相比於武將的慷慨激昂,文官們此時卻已經醒了。
畢竟,將士開疆擴土獲利的是他們,頂多是繳獲幾萬,幾十萬頭牛羊而已,相比於酬勤的付出,根本沒多少利潤可賺。
當然文官們的這些小九九阿鬥也看在眼中。
畢竟當初薑維北伐,越到後期,文臣的不滿更是直接反映在臉上,現在又看到了熟悉的顏色,阿鬥自然了然他們心中所想。
“這次北伐所戰之地皆為我大明之地”
“當做我大明之官,教化蠻夷,為我大明之民,如此大功,如若能臣,豈不是能超越孔夫子嗎?”
這時阿鬥緩緩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