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買房
穿書廢土:修仙我是認真的 作者:兩塊板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登上官網直接拍下了一套位於小區中間的一套東邊戶。
徐向明:“好,今天就搬進去嗎?”
葉敏:“嗯,先去鐵運把東西取了。”
兩人在寒風等了好久,凍成鵪鶉才等到一輛公交車,顛簸著到達火車站。
下了車,葉敏臉都白了,她發誓,再也不坐公交車了。
到達鐵運中心,順利的取到了貨。可以送貨到家,車費才20。
東西很多,用了輛中大型貨車,兩人也被捎上。
運到家後,也不好讓人家等,直接卸在院子裏,由徐向明看著,葉敏騎托運來的電單車去街道拿新房鑰匙。小區共兩千套房子,但目前隻賣出十幾套,但她是第一個入住的,不僅拿到鑰匙,還領了一份大禮包,兩床六斤的行軍被,一個不鏽鋼盆,兩塊香皂,兩條毛巾,兩套牙膏牙刷,兩雙塑料拖鞋。
知道他們是新婚,還額外送一套紅色的床上四件套。
誠意滿滿啊。
葉敏一下對這座城市產生了好感,迴去一邊仔細記路,一邊對照地圖。
物業管理處在小區大門口,進去是一個小廣場,西門出去過馬路就是中央人民公園,北門出去步行十分鍾不到就是政務中心,非常便捷。
道路橫平豎直,縱為巷,橫為排。房子灰瓦灰牆,牆體是石磚結構,瓦也很厚,非常結實,官方說是避難所級別。一排四個單元,一單元六戶。戶型都一樣,八米深,五米寬,加上前麵的走廊,約四十八個平方。
葉敏選的是東邊第一戶,到時候把院牆圍起來,在屋簷下朝東開門,院子就可以做菜園了。
她帶著一大堆東西迴到家,徐向明知道是免費發的,也很高興,“我要更加努力工作,迴報國家。”
他把東西搬進屋裏,車也推進去,把門關上。
葉敏這才脫掉圍巾帽子,搓了搓耳朵。
真冷,房子雖然有供暖管道,但是還沒開始供,門窗都關得嚴嚴實實,寒氣還是無孔不入,屋裏冷得跟冰窖一樣。
室內是個通間,牆壁、地麵都隻刷了水泥。衛生間在東北角,有水有電還有恆溫取暖器,不然的話,這麽冷的天,別說洗澡,就是廁所都衝不了。沒有廚房,但前邊靠走廊預留了水管和天然氣管道。旁邊靠西牆留著一個1米寬兩米長的樓梯口,通往地下室,連護欄都沒有。
屋裏雖然沒啥建築垃圾,但灰塵也很厚。
好在天還早,今天能收拾個住的地方來。
一樓太冷了,兩人決定住地下室,房子有全屋新風係統,一點兒都不悶,打掃了兩個小時,才把負一樓收拾幹淨,行李都搬下去。
這邊和內地比有時差,慢了約兩個半小時,這個季節天也黑得早,下午四點開始降溫,五點的時候就得開燈了。
兩人洗了澡,下到地下室。
中午吃壓縮餅幹對付了,晚飯可不能再敷衍了,畢竟是住新房的第一頓呢。
就泡麵吧,徐向明都惦記多少天了。這次換香菇燉雞口味的。葉敏把麵給他煮,自己去鋪床。
沙發打開做床,墊了四床褥子,兩床是徐向明的舊鋪蓋,本來就不厚,還有的地方結塊了,有的地方又透光,隻是這是他為數不多的行李,又千裏迢迢扛過來,湊合著用吧,或者等天暖了,拆了重鋪一下。還有今天領的兩床行軍被,上麵再鋪一層電熱毯,最後才是床單,蓋兩床10斤大棉被,床邊還開著取暖器。
地下室相對封閉,很快暖和起來。
吃完麵,徐向明摸了摸肚子,再看看自己的老婆和家,幸福得要冒泡,收拾完鍋碗,刷了牙,跑去床上暖被窩。
葉敏給臉上抹了層厚厚的維e乳,吃了一顆維c,又喂給徐向明一顆,才脫了羽絨服鑽進去,牙齒咯咯打了兩下架。
徐向明把她抱進懷裏,把她冰冷的腳夾在腿肚,“怎麽這麽冷。”
葉敏整個人縮在他的懷裏,“快抱抱我啊,你怎麽這麽這麽暖和呢。”捏了捏他的腰,好像是長了點肉,不像之前完全一張皮。
年輕的小夫妻溫存地抱在一起,徐向明:“敏敏,我們終於有家了。”
兩個福利院長大的孩子,在今天終於有了自己的家。葉敏兩世為人,也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嗯,以後,我們是彼此最最親的人。”
翌日一早,葉敏起床做飯燒水。
早飯是白粥配榨菜,水是隨身帶著的,也不知道那邊有沒有幹淨的水喝。
徐向明第一次麵試,十分緊張,穿上葉敏給他做的新棉衣,新棉鞋,臉也仔細洗過,抹了凡士林,指甲也修得整整齊齊,整個人看著清爽幹淨。
葉敏見他緊張地抿著唇,顯得更加稚氣清秀,不由得生出一股憐愛,“好帥的小夥子!錄取錄取!”
徐向明紅了臉,捏緊拳頭,“我一定可以!”
早上很冷,零下48度,沒有出太陽,也沒有起風,平平常常的一天。
兩人戴上帽子圍巾手套,手拉手出門。
福利院推薦的單位是韶城的鑄造坊,沒說是哪一個,但一般帶“坊”字樣的,都是“國企”,帶正式編製的。
現在韶城共有三個武裝部門,都配有鑄造坊,為其打造武器及配件。
一是武裝部隊,由大興區軍部管轄,防恐防暴。二是城市消防,很多人對消防的理解是救火,其實並不是,人家的全名是綜合性消防救援部隊。這裏的消防員還管消滅城市裏的怪物和潛藏的危險。三是治安隊,相當於城管和民警結合。
“先去哪個呢?”徐向明問。
葉敏:“都看看吧。”
肯定是武裝部隊最好,人家官網首頁背景牆是自家食堂,可是吃白麵饅頭的。
書中的徐向明開局就被發配到外城,隻能在私人作坊打黑工,後來憑借吃苦耐勞和過硬的技術被一位老師傅看上,收為徒弟。兩人情同父子。這位師傅叫趙有信,曾是鑄造坊的大師,後來因為病痛造成事故,內疚之下離開內城。書中一筆帶過的人物,沒有寫清楚是哪家鑄造坊。
徐向明:“好,今天就搬進去嗎?”
葉敏:“嗯,先去鐵運把東西取了。”
兩人在寒風等了好久,凍成鵪鶉才等到一輛公交車,顛簸著到達火車站。
下了車,葉敏臉都白了,她發誓,再也不坐公交車了。
到達鐵運中心,順利的取到了貨。可以送貨到家,車費才20。
東西很多,用了輛中大型貨車,兩人也被捎上。
運到家後,也不好讓人家等,直接卸在院子裏,由徐向明看著,葉敏騎托運來的電單車去街道拿新房鑰匙。小區共兩千套房子,但目前隻賣出十幾套,但她是第一個入住的,不僅拿到鑰匙,還領了一份大禮包,兩床六斤的行軍被,一個不鏽鋼盆,兩塊香皂,兩條毛巾,兩套牙膏牙刷,兩雙塑料拖鞋。
知道他們是新婚,還額外送一套紅色的床上四件套。
誠意滿滿啊。
葉敏一下對這座城市產生了好感,迴去一邊仔細記路,一邊對照地圖。
物業管理處在小區大門口,進去是一個小廣場,西門出去過馬路就是中央人民公園,北門出去步行十分鍾不到就是政務中心,非常便捷。
道路橫平豎直,縱為巷,橫為排。房子灰瓦灰牆,牆體是石磚結構,瓦也很厚,非常結實,官方說是避難所級別。一排四個單元,一單元六戶。戶型都一樣,八米深,五米寬,加上前麵的走廊,約四十八個平方。
葉敏選的是東邊第一戶,到時候把院牆圍起來,在屋簷下朝東開門,院子就可以做菜園了。
她帶著一大堆東西迴到家,徐向明知道是免費發的,也很高興,“我要更加努力工作,迴報國家。”
他把東西搬進屋裏,車也推進去,把門關上。
葉敏這才脫掉圍巾帽子,搓了搓耳朵。
真冷,房子雖然有供暖管道,但是還沒開始供,門窗都關得嚴嚴實實,寒氣還是無孔不入,屋裏冷得跟冰窖一樣。
室內是個通間,牆壁、地麵都隻刷了水泥。衛生間在東北角,有水有電還有恆溫取暖器,不然的話,這麽冷的天,別說洗澡,就是廁所都衝不了。沒有廚房,但前邊靠走廊預留了水管和天然氣管道。旁邊靠西牆留著一個1米寬兩米長的樓梯口,通往地下室,連護欄都沒有。
屋裏雖然沒啥建築垃圾,但灰塵也很厚。
好在天還早,今天能收拾個住的地方來。
一樓太冷了,兩人決定住地下室,房子有全屋新風係統,一點兒都不悶,打掃了兩個小時,才把負一樓收拾幹淨,行李都搬下去。
這邊和內地比有時差,慢了約兩個半小時,這個季節天也黑得早,下午四點開始降溫,五點的時候就得開燈了。
兩人洗了澡,下到地下室。
中午吃壓縮餅幹對付了,晚飯可不能再敷衍了,畢竟是住新房的第一頓呢。
就泡麵吧,徐向明都惦記多少天了。這次換香菇燉雞口味的。葉敏把麵給他煮,自己去鋪床。
沙發打開做床,墊了四床褥子,兩床是徐向明的舊鋪蓋,本來就不厚,還有的地方結塊了,有的地方又透光,隻是這是他為數不多的行李,又千裏迢迢扛過來,湊合著用吧,或者等天暖了,拆了重鋪一下。還有今天領的兩床行軍被,上麵再鋪一層電熱毯,最後才是床單,蓋兩床10斤大棉被,床邊還開著取暖器。
地下室相對封閉,很快暖和起來。
吃完麵,徐向明摸了摸肚子,再看看自己的老婆和家,幸福得要冒泡,收拾完鍋碗,刷了牙,跑去床上暖被窩。
葉敏給臉上抹了層厚厚的維e乳,吃了一顆維c,又喂給徐向明一顆,才脫了羽絨服鑽進去,牙齒咯咯打了兩下架。
徐向明把她抱進懷裏,把她冰冷的腳夾在腿肚,“怎麽這麽冷。”
葉敏整個人縮在他的懷裏,“快抱抱我啊,你怎麽這麽這麽暖和呢。”捏了捏他的腰,好像是長了點肉,不像之前完全一張皮。
年輕的小夫妻溫存地抱在一起,徐向明:“敏敏,我們終於有家了。”
兩個福利院長大的孩子,在今天終於有了自己的家。葉敏兩世為人,也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嗯,以後,我們是彼此最最親的人。”
翌日一早,葉敏起床做飯燒水。
早飯是白粥配榨菜,水是隨身帶著的,也不知道那邊有沒有幹淨的水喝。
徐向明第一次麵試,十分緊張,穿上葉敏給他做的新棉衣,新棉鞋,臉也仔細洗過,抹了凡士林,指甲也修得整整齊齊,整個人看著清爽幹淨。
葉敏見他緊張地抿著唇,顯得更加稚氣清秀,不由得生出一股憐愛,“好帥的小夥子!錄取錄取!”
徐向明紅了臉,捏緊拳頭,“我一定可以!”
早上很冷,零下48度,沒有出太陽,也沒有起風,平平常常的一天。
兩人戴上帽子圍巾手套,手拉手出門。
福利院推薦的單位是韶城的鑄造坊,沒說是哪一個,但一般帶“坊”字樣的,都是“國企”,帶正式編製的。
現在韶城共有三個武裝部門,都配有鑄造坊,為其打造武器及配件。
一是武裝部隊,由大興區軍部管轄,防恐防暴。二是城市消防,很多人對消防的理解是救火,其實並不是,人家的全名是綜合性消防救援部隊。這裏的消防員還管消滅城市裏的怪物和潛藏的危險。三是治安隊,相當於城管和民警結合。
“先去哪個呢?”徐向明問。
葉敏:“都看看吧。”
肯定是武裝部隊最好,人家官網首頁背景牆是自家食堂,可是吃白麵饅頭的。
書中的徐向明開局就被發配到外城,隻能在私人作坊打黑工,後來憑借吃苦耐勞和過硬的技術被一位老師傅看上,收為徒弟。兩人情同父子。這位師傅叫趙有信,曾是鑄造坊的大師,後來因為病痛造成事故,內疚之下離開內城。書中一筆帶過的人物,沒有寫清楚是哪家鑄造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