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大明戰神李景隆挨揍
朱雄英現代留學十年,迴歸大明 作者:香溪桃花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和朱標不想讓常氏拋頭露麵,但相對於江山社稷來說,這也算不了什麽。
而且,常氏說的很對,這事兒也隻有常氏能辦,也隻有常氏辦,才能讓他們放心。
倒不是常氏本身讓他們多放心,而是常氏無論如何,都不會害雄英。
朱元璋思考良久,最終還是同意了。
“好,常氏,這事兒就辛苦你了。但你是大明朝的太子妃,你每個月至少得半個月在大明。”
常氏點點頭。
“我盡量。另外,小小和允熥還小,我想帶他們到後世讀書,以後也可以更好地幫助雄英。”
朱元璋看了看朱允熥,這可憐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沒有了母親,後來又被繼母養廢。
雖然現在比以前好了太多,但性格還是太軟弱。
“可是,他們在後世沒有身份,可以上學嗎?”
常氏笑道:
“他們的身份我有辦法,我可以跟他們做親子鑒定,證明是我的孩子,就可以隨我上戶口。”
江都郡主一聽,不樂意了。
“母親,大哥、弟弟和妹妹都有後世的戶口,我也要。”
朱雄英笑道:
“後世的戶口這麽搶手啊。”
常氏笑著說:
“行,沒問題,你以後就在媽媽的公司上班。”
三人聽了,全都喜笑顏開,能天天跟在母親身邊,是他們從小做夢都想的事兒,如今終於實現了。
正在這時,高山過來稟報:
“陛下,曹國公在開封練兵迴來了,在禦書房等候覲見。”
朱元璋笑道:
“九江迴來了,雄英,走,跟咱一起去見見你這個表兄。”
他又看看常氏,對朱標說道:
“標兒,今天咱就放你半天假,這兩天抽空陪陪你媳婦吧,跟孩子們也好好團聚一下。”
朱標和常氏沒想到父皇竟然給他放假,趕緊躬身行禮。
“多謝父皇!”
朱雄英扶著朱元璋,離開東宮,向禦書房走去。
在禦書房門口,朱雄英終於見到了這個第一代“大明戰神”,果真長得器宇軒昂。
“微臣李景隆,拜見陛下。”
李景隆的奶奶是朱元璋的二姐,早年朱元璋一家要不是有這個二姐夫接濟,恐怕全都會餓死。
朱元璋起兵之後,姐夫李貞是他最信任的人,也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
外甥李文忠被朱元璋收為養子,刻意培養,戰功卓著,長期擔任大都督府左都督,替朱元璋掌控軍權,是開國六公之一的曹國公。
李景隆從小就跟著皇子皇孫一起讀書,長得眉清目秀,能說會道,文武全才,深受朱元璋喜愛。
朱元璋拍拍他的肩膀,笑著說:
“九江,起來吧,這次開封練兵,你辛苦了,都曬成黑炭了呀。”
李景隆拱手道:
“為朝廷盡責,為陛下盡忠,微臣不辛苦。”
他看著朱元璋身後的朱雄英,愣了一下,趕緊拱手道:
“沒想到虞王殿下真的迴來了,起初我還完全不敢相信,拜見虞王殿下,恭喜殿下!”
朱雄英也拱手道:
“李兄客氣了。”
三人進入禦書房,分別落座。
朱元璋指著李景隆,對朱雄英說:
“雄英,九江參加過北伐,立過戰功,又多次在湖廣、陝西和河南練兵,在年輕一輩中,算是很知兵的。”
朱雄英笑笑,不說話,大明戰神,當然知兵啊。
他知道李景隆在皇爺爺心中的分量,跟皇子皇孫一樣重要。
他可不想讓皇爺爺知道他的“豐功偉績”而傷心,所以一直沒有說這事兒。
可他沒想到的是,皇爺爺卻主動提起這事兒。
“雄英,你前麵一直沒有說九江,他後麵應該是好好的吧?”
朱雄英看了看李景隆,心中又為他默哀了一遍。
“也算是吧。”
朱元璋一愣。
“什麽叫也算是?到底什麽情況?”
朱雄英也就不客氣了,李兄,這真的不能怪我啊,老爺子逼的。
“皇爺爺,李景隆就是第一代大明戰神。”
此話一出,朱元璋和李景隆同時呆住了。
不過,他們的反應各不相同。
李景隆此時心中盡管很疑惑,但聽到自己被稱為大明戰神,也很是得意洋洋。
連常遇春這樣的大明第一猛將,還有自己的父親這樣文武全才的功臣,都沒有稱為大明戰神,自己竟然做到了祖輩所沒有的成就。
朱元璋前麵已經知道,大明戰神朱祁鎮的“豐功偉績”,聽到朱雄英這句話,臉色立馬沉了下來。
可是,他無論如何也不相信,一個參加過北伐,立過戰功,善騎射,懂兵法,自己親自教導的九江,怎麽會那麽稀爛?
“雄英,別陰陽怪氣的,說清楚。”
朱雄英又看了看有些懵逼地李景隆,這才說:
“四叔造反之後,允炆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統兵五十萬,攻打北平。”
李景隆一聽,騰的一下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什麽?燕王,造,造反?”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
“別打岔,認真聽。”
“建文元年八月,李景隆統兵五十萬,圍困北平九門,就在軍隊即將攻破城門的時候,李景隆命令大軍後撤,以至於功敗垂成。”
“為什麽?”
朱元璋和李景隆同時驚問。
朱雄英笑了笑,沒有迴答,而是繼續說:
“同年十一月,北平城外鄭村壩會戰,四叔親率精騎為先鋒,連破七座營寨,李景隆大敗,五十萬大軍拋棄所有物資,連夜潰散。”
“五十萬大軍?拋棄所有物資潰散?這,這怎麽可能?”
兩人再次震驚不已。
朱雄英還是沒有迴答,繼續說:
“建文二年,允炆覺得李景隆用兵不順,是權柄太輕,授以‘專征伐’之權,賞賜黃鉞弓矢,統兵六十萬,再征北平。”
“結果,毫無意外的,再次被燕軍擊敗,又拋棄全部輜重,一路撤迴到濟南。”
朱元璋騰的一下站了起來,指著李景隆罵道:
“李景隆,你這個笨蛋,蠢豬,就是趕五十萬頭豬,用嘴拱,也把北平城門拱開了。”
“你倒好,前後兩次率領五六十萬大軍,兩次潰敗,拋棄全部輜重,你這是打仗,還是給老四搞後勤?”
說著,脫下腳上的鞋子,就往李景隆的身上劈頭蓋臉地打去。
可憐的李景隆,到現在還一臉懵逼,還沒有完全明白發生了什麽事,就挨了一頓鞋底板。
問題是那鞋底板,打得又疼,還很臭,自己既不敢躲避,更不敢還手,還不敢爭辯。
而且,常氏說的很對,這事兒也隻有常氏能辦,也隻有常氏辦,才能讓他們放心。
倒不是常氏本身讓他們多放心,而是常氏無論如何,都不會害雄英。
朱元璋思考良久,最終還是同意了。
“好,常氏,這事兒就辛苦你了。但你是大明朝的太子妃,你每個月至少得半個月在大明。”
常氏點點頭。
“我盡量。另外,小小和允熥還小,我想帶他們到後世讀書,以後也可以更好地幫助雄英。”
朱元璋看了看朱允熥,這可憐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沒有了母親,後來又被繼母養廢。
雖然現在比以前好了太多,但性格還是太軟弱。
“可是,他們在後世沒有身份,可以上學嗎?”
常氏笑道:
“他們的身份我有辦法,我可以跟他們做親子鑒定,證明是我的孩子,就可以隨我上戶口。”
江都郡主一聽,不樂意了。
“母親,大哥、弟弟和妹妹都有後世的戶口,我也要。”
朱雄英笑道:
“後世的戶口這麽搶手啊。”
常氏笑著說:
“行,沒問題,你以後就在媽媽的公司上班。”
三人聽了,全都喜笑顏開,能天天跟在母親身邊,是他們從小做夢都想的事兒,如今終於實現了。
正在這時,高山過來稟報:
“陛下,曹國公在開封練兵迴來了,在禦書房等候覲見。”
朱元璋笑道:
“九江迴來了,雄英,走,跟咱一起去見見你這個表兄。”
他又看看常氏,對朱標說道:
“標兒,今天咱就放你半天假,這兩天抽空陪陪你媳婦吧,跟孩子們也好好團聚一下。”
朱標和常氏沒想到父皇竟然給他放假,趕緊躬身行禮。
“多謝父皇!”
朱雄英扶著朱元璋,離開東宮,向禦書房走去。
在禦書房門口,朱雄英終於見到了這個第一代“大明戰神”,果真長得器宇軒昂。
“微臣李景隆,拜見陛下。”
李景隆的奶奶是朱元璋的二姐,早年朱元璋一家要不是有這個二姐夫接濟,恐怕全都會餓死。
朱元璋起兵之後,姐夫李貞是他最信任的人,也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
外甥李文忠被朱元璋收為養子,刻意培養,戰功卓著,長期擔任大都督府左都督,替朱元璋掌控軍權,是開國六公之一的曹國公。
李景隆從小就跟著皇子皇孫一起讀書,長得眉清目秀,能說會道,文武全才,深受朱元璋喜愛。
朱元璋拍拍他的肩膀,笑著說:
“九江,起來吧,這次開封練兵,你辛苦了,都曬成黑炭了呀。”
李景隆拱手道:
“為朝廷盡責,為陛下盡忠,微臣不辛苦。”
他看著朱元璋身後的朱雄英,愣了一下,趕緊拱手道:
“沒想到虞王殿下真的迴來了,起初我還完全不敢相信,拜見虞王殿下,恭喜殿下!”
朱雄英也拱手道:
“李兄客氣了。”
三人進入禦書房,分別落座。
朱元璋指著李景隆,對朱雄英說:
“雄英,九江參加過北伐,立過戰功,又多次在湖廣、陝西和河南練兵,在年輕一輩中,算是很知兵的。”
朱雄英笑笑,不說話,大明戰神,當然知兵啊。
他知道李景隆在皇爺爺心中的分量,跟皇子皇孫一樣重要。
他可不想讓皇爺爺知道他的“豐功偉績”而傷心,所以一直沒有說這事兒。
可他沒想到的是,皇爺爺卻主動提起這事兒。
“雄英,你前麵一直沒有說九江,他後麵應該是好好的吧?”
朱雄英看了看李景隆,心中又為他默哀了一遍。
“也算是吧。”
朱元璋一愣。
“什麽叫也算是?到底什麽情況?”
朱雄英也就不客氣了,李兄,這真的不能怪我啊,老爺子逼的。
“皇爺爺,李景隆就是第一代大明戰神。”
此話一出,朱元璋和李景隆同時呆住了。
不過,他們的反應各不相同。
李景隆此時心中盡管很疑惑,但聽到自己被稱為大明戰神,也很是得意洋洋。
連常遇春這樣的大明第一猛將,還有自己的父親這樣文武全才的功臣,都沒有稱為大明戰神,自己竟然做到了祖輩所沒有的成就。
朱元璋前麵已經知道,大明戰神朱祁鎮的“豐功偉績”,聽到朱雄英這句話,臉色立馬沉了下來。
可是,他無論如何也不相信,一個參加過北伐,立過戰功,善騎射,懂兵法,自己親自教導的九江,怎麽會那麽稀爛?
“雄英,別陰陽怪氣的,說清楚。”
朱雄英又看了看有些懵逼地李景隆,這才說:
“四叔造反之後,允炆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統兵五十萬,攻打北平。”
李景隆一聽,騰的一下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什麽?燕王,造,造反?”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
“別打岔,認真聽。”
“建文元年八月,李景隆統兵五十萬,圍困北平九門,就在軍隊即將攻破城門的時候,李景隆命令大軍後撤,以至於功敗垂成。”
“為什麽?”
朱元璋和李景隆同時驚問。
朱雄英笑了笑,沒有迴答,而是繼續說:
“同年十一月,北平城外鄭村壩會戰,四叔親率精騎為先鋒,連破七座營寨,李景隆大敗,五十萬大軍拋棄所有物資,連夜潰散。”
“五十萬大軍?拋棄所有物資潰散?這,這怎麽可能?”
兩人再次震驚不已。
朱雄英還是沒有迴答,繼續說:
“建文二年,允炆覺得李景隆用兵不順,是權柄太輕,授以‘專征伐’之權,賞賜黃鉞弓矢,統兵六十萬,再征北平。”
“結果,毫無意外的,再次被燕軍擊敗,又拋棄全部輜重,一路撤迴到濟南。”
朱元璋騰的一下站了起來,指著李景隆罵道:
“李景隆,你這個笨蛋,蠢豬,就是趕五十萬頭豬,用嘴拱,也把北平城門拱開了。”
“你倒好,前後兩次率領五六十萬大軍,兩次潰敗,拋棄全部輜重,你這是打仗,還是給老四搞後勤?”
說著,脫下腳上的鞋子,就往李景隆的身上劈頭蓋臉地打去。
可憐的李景隆,到現在還一臉懵逼,還沒有完全明白發生了什麽事,就挨了一頓鞋底板。
問題是那鞋底板,打得又疼,還很臭,自己既不敢躲避,更不敢還手,還不敢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