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南北榜糊塗案提前劇透
朱雄英現代留學十年,迴歸大明 作者:香溪桃花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聽了朱雄英的話,竟然絲毫沒有這個孫子要奪自己皇位的想法,反而哈哈大笑:
“我大明江山後繼有人啊!”
現在第一批土豆和紅薯種子來了,得趕緊抓緊時間種下去,他當即對不遠處的蔣瓛招招手。
“蔣瓛,立即把戶部尚書趙勉叫過來。”
朱雄英對明朝的曆史非常了解,聽到這個名字,立即問道:
“皇爺爺,現在的戶部右侍郎是鬱新吧?”
朱元璋疑惑地問:
“是啊,怎麽啦?”
朱雄英猶豫了一下,隻好說:
“這個趙勉再過幾個月,因為收受賄賂,被處死了。”
朱元璋一聽就怒了:
“什麽?這個家夥是個貪官?看咱不宰了他。”
朱雄英有些尷尬地說:
“皇爺爺,他收受賄賂是年底的事兒,還沒有發生,您貶他的官可以,但殺了他沒有道理啊。”
朱元璋一聽,也覺得有道理。
可是,想到管理大明錢袋子的戶部尚書竟然是個貪官,他就覺得好像吃了一個蒼蠅那麽惡心。
“蔣瓛,把戶部右侍郎鬱新叫過來,派人去查一查這個趙勉。”
朱標對這個趙勉的印象還很不錯,看到朱雄英輕飄飄一句話,就把堂堂的戶部尚書廢了,心中有些擔心。
他聽說前幾天趙勉的老丈人劉三吾,因為質疑朱雄英的身份,被父皇直接廢為庶人。
更擔心朱雄英是因為這事兒,遷怒劉三吾的女婿趙勉。
如果真的是這樣,這種心思斷斷不可,必須要敲打敲打。
“雄英,你知道趙勉是劉三吾的女婿吧?”
“我知道啊。”
“你皇爺爺重罰劉三吾,是要警告群臣,不要拿你的身份再做文章。”
“你不能因為他質疑你的身份,就遷怒他的女婿,而廢掉了堂堂的戶部尚書。”
朱雄英無語地搖搖頭。
不過,他也覺得,因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就給一個人定罪,似乎是太過草率了。
“父親,您說得很有道理,我以後注意。”
“不過,皇爺爺重罰劉三吾,他可是一點兒都不冤,或許,這還是救了他一命。”
朱元璋和朱標都疑惑地看著他,朱標問道:
“冤肯定是不冤,隻是這救他一命從何說起?”
朱雄英這幾天突然發現,他的記憶力似乎非常強,之前很多隻看過一遍的曆史,他竟然都記得清清楚楚。
“洪武三十年,翰林學士劉三吾主持會試,上榜者竟然沒有一個人出自北方。”
“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聯名上疏,狀告考官劉三吾為南方人,照顧其鄉親。”
“皇爺爺得知後大怒,命張信等人重新閱卷,增錄北方人入仕。”
“可是結果呢,張信等人說劉三吾判卷沒有問題。”
“皇爺爺不信,讓他們選取北方舉人試卷優秀者呈上去。”
“可是,呈上來的北方試卷文理不通。”
“皇爺爺大怒,嚴加追查,將二十多個參與舞弊的官員全部淩遲處死,劉三吾因為年邁,免死戍邊,死於路上。”
朱元璋一聽,頓時怒火中燒。
“他們竟然敢如此膽大包天,聯合起來欺騙咱?”
“雄英,你告訴咱,除了劉三吾和張信之外,這二十多人還有誰?咱現在就將他們一個個淩遲,免得以後禍害朝廷。”
朱雄英一看,又闖禍了,趕緊過去,笑著幫皇爺爺拍拍後背順順氣。
“皇爺爺,別生氣別生氣,為這些人生氣不值當。”
“自唐末以來,南北方割裂好幾百年,現在朝堂絕大多數高官都是南方人,出現這種問題也不奇怪。”
“殺人有的時候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我建議,以後皇爺爺刻意提拔一些北方官員,慢慢化解這種隔閡。”
朱元璋也很快消了氣,滿意地看著朱雄英,點點頭。
“還是雄英說得對,是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朱標這才知道,是自己錯怪兒子了,又拉不下臉來認錯,有些尷尬,趕緊扯開話題。
“雄英,那這件事情最後怎麽解決的?”
“殺了這些主考官,就說明朝廷錯了,那北方舉人應該不會罷休啊。”
朱元璋也說:
“是啊,就算重新考試,那些已經錄取的進士也會鬧起來呀,這還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
朱雄英哈哈大笑。
“這件小事,怎麽能難倒英明偉大的洪武大帝啊,皇爺爺親自主持會試,又錄取61名進士,全部都是北方人。”
朱標忍不住讚歎道:
“妙啊!父皇英明!”
朱元璋此時卻並沒有開心,而是眉頭緊鎖。
朱雄英說:
“因為這次錄取的都是北方人,稱為北榜,之前的就稱為南榜,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南北榜糊塗案。”
“從此以後,大明科舉分南北分開取士,遂成定例。”
朱元璋這才點點頭,他剛剛也正在考慮這個問題。
“好!這個方法好,從下次科舉開始,就采用這種方案。”
祖孫三人就坐在田邊,坐而論道,定下了影響大明後世的科舉新方案。
朱雄英這時感覺有些餓了,順便在旁邊撿了一些幹柴和秸稈,揮手拿出一個打火機,點燃了火堆。
朱標奇怪地問:
“雄英,現在天氣這麽熱,你烤什麽火啊?”
朱雄英想起了後世,那些狗屁不懂的磚家和官員,嚴禁農村焚燒秸稈,說是造成氣候變暖,就笑了。
我在大明焚燒秸稈,總不會有人罰我的款吧。
他順手扔了幾個紅薯到火堆裏。
朱元璋一看,他把紅薯扔到火堆裏,就急了。
“雄英,這些紅薯都是百姓活命的種子,你怎麽就把它燒了呢?”
朱雄英笑笑。
“皇爺爺,就幾個紅薯而已,小氣吧啦的,我下次給您多弄一些還給您。”
朱元璋一想也是,他知道這個肯定可以烤了吃,既然孫子要吃,做爺爺的怎麽能這麽小氣呢,也不差這幾個。
朱標這時說道:
“父皇,按雄英剛剛說的,現在南北方的隔閡還比較大,之前我們說的遷都的事兒,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
朱雄英知道,去年皇爺爺派父親考察了洛陽和西安等北方好幾個城市,就是在做往北方遷都的計劃。
隻是,父親一迴來就病倒了,遷都的事兒也就暫時擱置了。
朱元璋看了看他,說道:
“咱說要遷都西安,你說要遷都洛陽。”
朱標說:
“父皇,西安太偏僻了,洛陽才是中原的中心,無論南北東西,都可以四通八達。”
“而且,遷都洛陽,我們可以重新疏通隋唐大運河,南方的物資就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京師。”
朱元璋斜了他一眼,說道:
“西安乃四塞之地,遷都西安,隻需要幾萬兵馬就可以保障京師的安全,我們就可以騰出更多的軍隊,徹底解決北元的威脅。”
“而且,大明收複了宋朝丟失的燕雲十六州,西域乃漢唐故土,遷都西安,就可以就近收複西域。”
朱標看看在一旁撥弄柴火,專心致誌烤紅薯的朱雄英,笑道:
“父皇,我們倆不爭論這個問題了,要不讓雄英來說,看他支持誰的意見?”
朱元璋在很多事情上都是乾綱獨斷,但是,關於遷都卻遲遲沒有決斷,還允許所有人討論這個問題,就是因為他也拿不定主意。
一聽朱標這個提議,也來了興趣,笑道:
“雄英,你來說說,你支持你皇爺爺,還是支持你父親?”
朱雄英雖然看起來在烤紅薯,卻也一隻耳朵聽著他們的爭論,聽到他們問他的意見,直接說:
“我誰都不支持,我的意見是,既不遷都西安,也不遷都洛陽。”
“我大明江山後繼有人啊!”
現在第一批土豆和紅薯種子來了,得趕緊抓緊時間種下去,他當即對不遠處的蔣瓛招招手。
“蔣瓛,立即把戶部尚書趙勉叫過來。”
朱雄英對明朝的曆史非常了解,聽到這個名字,立即問道:
“皇爺爺,現在的戶部右侍郎是鬱新吧?”
朱元璋疑惑地問:
“是啊,怎麽啦?”
朱雄英猶豫了一下,隻好說:
“這個趙勉再過幾個月,因為收受賄賂,被處死了。”
朱元璋一聽就怒了:
“什麽?這個家夥是個貪官?看咱不宰了他。”
朱雄英有些尷尬地說:
“皇爺爺,他收受賄賂是年底的事兒,還沒有發生,您貶他的官可以,但殺了他沒有道理啊。”
朱元璋一聽,也覺得有道理。
可是,想到管理大明錢袋子的戶部尚書竟然是個貪官,他就覺得好像吃了一個蒼蠅那麽惡心。
“蔣瓛,把戶部右侍郎鬱新叫過來,派人去查一查這個趙勉。”
朱標對這個趙勉的印象還很不錯,看到朱雄英輕飄飄一句話,就把堂堂的戶部尚書廢了,心中有些擔心。
他聽說前幾天趙勉的老丈人劉三吾,因為質疑朱雄英的身份,被父皇直接廢為庶人。
更擔心朱雄英是因為這事兒,遷怒劉三吾的女婿趙勉。
如果真的是這樣,這種心思斷斷不可,必須要敲打敲打。
“雄英,你知道趙勉是劉三吾的女婿吧?”
“我知道啊。”
“你皇爺爺重罰劉三吾,是要警告群臣,不要拿你的身份再做文章。”
“你不能因為他質疑你的身份,就遷怒他的女婿,而廢掉了堂堂的戶部尚書。”
朱雄英無語地搖搖頭。
不過,他也覺得,因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就給一個人定罪,似乎是太過草率了。
“父親,您說得很有道理,我以後注意。”
“不過,皇爺爺重罰劉三吾,他可是一點兒都不冤,或許,這還是救了他一命。”
朱元璋和朱標都疑惑地看著他,朱標問道:
“冤肯定是不冤,隻是這救他一命從何說起?”
朱雄英這幾天突然發現,他的記憶力似乎非常強,之前很多隻看過一遍的曆史,他竟然都記得清清楚楚。
“洪武三十年,翰林學士劉三吾主持會試,上榜者竟然沒有一個人出自北方。”
“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聯名上疏,狀告考官劉三吾為南方人,照顧其鄉親。”
“皇爺爺得知後大怒,命張信等人重新閱卷,增錄北方人入仕。”
“可是結果呢,張信等人說劉三吾判卷沒有問題。”
“皇爺爺不信,讓他們選取北方舉人試卷優秀者呈上去。”
“可是,呈上來的北方試卷文理不通。”
“皇爺爺大怒,嚴加追查,將二十多個參與舞弊的官員全部淩遲處死,劉三吾因為年邁,免死戍邊,死於路上。”
朱元璋一聽,頓時怒火中燒。
“他們竟然敢如此膽大包天,聯合起來欺騙咱?”
“雄英,你告訴咱,除了劉三吾和張信之外,這二十多人還有誰?咱現在就將他們一個個淩遲,免得以後禍害朝廷。”
朱雄英一看,又闖禍了,趕緊過去,笑著幫皇爺爺拍拍後背順順氣。
“皇爺爺,別生氣別生氣,為這些人生氣不值當。”
“自唐末以來,南北方割裂好幾百年,現在朝堂絕大多數高官都是南方人,出現這種問題也不奇怪。”
“殺人有的時候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我建議,以後皇爺爺刻意提拔一些北方官員,慢慢化解這種隔閡。”
朱元璋也很快消了氣,滿意地看著朱雄英,點點頭。
“還是雄英說得對,是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朱標這才知道,是自己錯怪兒子了,又拉不下臉來認錯,有些尷尬,趕緊扯開話題。
“雄英,那這件事情最後怎麽解決的?”
“殺了這些主考官,就說明朝廷錯了,那北方舉人應該不會罷休啊。”
朱元璋也說:
“是啊,就算重新考試,那些已經錄取的進士也會鬧起來呀,這還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
朱雄英哈哈大笑。
“這件小事,怎麽能難倒英明偉大的洪武大帝啊,皇爺爺親自主持會試,又錄取61名進士,全部都是北方人。”
朱標忍不住讚歎道:
“妙啊!父皇英明!”
朱元璋此時卻並沒有開心,而是眉頭緊鎖。
朱雄英說:
“因為這次錄取的都是北方人,稱為北榜,之前的就稱為南榜,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南北榜糊塗案。”
“從此以後,大明科舉分南北分開取士,遂成定例。”
朱元璋這才點點頭,他剛剛也正在考慮這個問題。
“好!這個方法好,從下次科舉開始,就采用這種方案。”
祖孫三人就坐在田邊,坐而論道,定下了影響大明後世的科舉新方案。
朱雄英這時感覺有些餓了,順便在旁邊撿了一些幹柴和秸稈,揮手拿出一個打火機,點燃了火堆。
朱標奇怪地問:
“雄英,現在天氣這麽熱,你烤什麽火啊?”
朱雄英想起了後世,那些狗屁不懂的磚家和官員,嚴禁農村焚燒秸稈,說是造成氣候變暖,就笑了。
我在大明焚燒秸稈,總不會有人罰我的款吧。
他順手扔了幾個紅薯到火堆裏。
朱元璋一看,他把紅薯扔到火堆裏,就急了。
“雄英,這些紅薯都是百姓活命的種子,你怎麽就把它燒了呢?”
朱雄英笑笑。
“皇爺爺,就幾個紅薯而已,小氣吧啦的,我下次給您多弄一些還給您。”
朱元璋一想也是,他知道這個肯定可以烤了吃,既然孫子要吃,做爺爺的怎麽能這麽小氣呢,也不差這幾個。
朱標這時說道:
“父皇,按雄英剛剛說的,現在南北方的隔閡還比較大,之前我們說的遷都的事兒,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
朱雄英知道,去年皇爺爺派父親考察了洛陽和西安等北方好幾個城市,就是在做往北方遷都的計劃。
隻是,父親一迴來就病倒了,遷都的事兒也就暫時擱置了。
朱元璋看了看他,說道:
“咱說要遷都西安,你說要遷都洛陽。”
朱標說:
“父皇,西安太偏僻了,洛陽才是中原的中心,無論南北東西,都可以四通八達。”
“而且,遷都洛陽,我們可以重新疏通隋唐大運河,南方的物資就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京師。”
朱元璋斜了他一眼,說道:
“西安乃四塞之地,遷都西安,隻需要幾萬兵馬就可以保障京師的安全,我們就可以騰出更多的軍隊,徹底解決北元的威脅。”
“而且,大明收複了宋朝丟失的燕雲十六州,西域乃漢唐故土,遷都西安,就可以就近收複西域。”
朱標看看在一旁撥弄柴火,專心致誌烤紅薯的朱雄英,笑道:
“父皇,我們倆不爭論這個問題了,要不讓雄英來說,看他支持誰的意見?”
朱元璋在很多事情上都是乾綱獨斷,但是,關於遷都卻遲遲沒有決斷,還允許所有人討論這個問題,就是因為他也拿不定主意。
一聽朱標這個提議,也來了興趣,笑道:
“雄英,你來說說,你支持你皇爺爺,還是支持你父親?”
朱雄英雖然看起來在烤紅薯,卻也一隻耳朵聽著他們的爭論,聽到他們問他的意見,直接說:
“我誰都不支持,我的意見是,既不遷都西安,也不遷都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