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沉武官離開院子,走進東宮。
以腰間長刀為憑證,一路順行無阻。
很快進入一座華貴、莊嚴,到處樹立寶象莊嚴像的大殿。
殿的兩側,頭戴雞公帽的上師持著法器低聲誦經,聲音嗡嗡直響,結合燃燒搖晃的燈油,極其肅穆。
輕手輕腳走到當中,跪下,伏地。
靜靜等待太子將經文念誦完,他知道太子一旦念誦經文,就是最不能招惹最不能打擾的境界,不管你有什麽身份,什麽重要的事情,一旦出言打擾,在太子看來就是大不敬。
因此,武官很老實跪在地上,不敢發出一句話。
時間一點點推移,香火換了一遍又一遍,閉眼誦經的太子終於念誦完了,手中人骨念珠不停,“講。”
陰沉武官,“馮內相沒有迴絕。”
人骨念珠微微一頓,之後繼續轉動,“要本宮做什麽。”
“查驗李殞真身。”
太子睜開眼睛,“又是他,初時相見還是隻上竄下跳的螞蚱,現在氣焰更甚,才剛一年吧。”
無人迴答,唯有念經聲不息。
“去告訴馮大伴,本宮允了。”
陰沉武官點頭,起身離開。
太子睜開眼睛,自蓮花寶座上起身,慢慢在大殿中踱步,停在殿門前。
東宮位於紫禁城東側,從這裏眺望,恰好能看見皇帝居住的重重宮闕,比東宮大了無數倍,令人心馳神往。
“上師,本宮的承諾永遠不會變。”
太子忽然道。
盤膝打坐的老僧迴應,“釋教的承諾亦不會變,太子文成武德,乃天日之表,合該繼承大統,宣釋法於萬世!”
這樣的對話發生過很多次,每次都是相同迴答,既是尊重,也是毫不掩藏的目的。
太子很喜歡這種感覺,事情對他有利就能答應,至於損傷別人的利益,與他無關。
亦是西方釋教挑選太子為主的原因,不外乎利益交換。
“上師,對此事可有把握?”
老和尚點頭,“我道法門廣大,推算天機輕而易舉,這般,老和尚我親自動身前去。”
“如此,就取下那劍修的人頭,讓父皇多高興幾日。”
……
國都有不少人都記得李殞。
如大朝會被殺官員的親朋好友,他們恨不得食他肉,拔他的皮,以告慰死者的在天之靈。
這是仇恨。
可天底下不隻仇恨,還有別的情緒在。
“到哪裏都能惹出事來,真是沒想到,就不能過幾天安穩日子。”
顧閥門庭,顧登風放下關於李殞的消息,有些感歎地道。
坐在旁邊的顧應秋笑了笑,“劍修嘛,都這樣的性格,習慣就好。”
“又不是你,豈能習慣過來……”話說這裏,察覺到失言,顧登風打了個哈哈,強硬轉移了話題,“家中一切可好?”
顧應秋歎了口氣,“我已經放下,兄長不必如此。”
顧登風渾然不信。
當年落霞山那件事鬧得沸沸揚揚,到了近乎非死不可的地步,最後兩方努力才勉強收了場,豈是說忘就能忘的。
忽而,顧登風覺得眼下經曆過的事就是以前的循環再來。
顧家出了一名入仙宗學道的天之驕女,再是驕女遇到極愛惹事的劍修,對其念念不忘。
想起這個,又想起另外一件既重要又不重要的小事。
當時李殞離開時看過顧清筱寫的信,承諾過每隔一段時間會迴信一封,但顧清筱一封信都沒收到過,前些日子傳信來問他,沒說什麽重話,字裏行間的埋怨卻清晰可辨。
是該要那小子迴封信件,將情況說明,免得清筱埋怨老夫說話不算話。
說起這事,顧應秋問道,“你能找到他?”
顧登風點頭,“這有何難。”
顧閥家業極多,不止於大隋,仙門兩洲亦有開設,每年能賺取不菲收益,以那小子的張揚姿態,不是閉死關找到並不困難。
難得是怎麽讓人安分一點,不要再陷入死局。
昨夜老太監出皇宮,做的很隱秘,在高層人物眼裏卻從來不是什麽秘密。
不知道談論了什麽,猜也能猜出個大概來。
前腳,皇族直係、被譽為有望得道飛仙的楊允死在萬島洲,後腳老太監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離開,直到淩晨方才迴去。
而在這件事中,李殞又是繞不開的一個人物。
根據餘慶四道描述,原本楊允和老劍士都沒有死透,是在爭奪對方的根本謀求複蘇,是李殞出現拔出那口劍,導致楊允最終身死,後麵還要用屍體養劍。
皇帝的心眼向來不大,久居九五至尊,又養成乾綱獨斷的性格,這時有人出來損了麵子,報複迴去是順理成章的事。
勾連起來,哪怕不是真相,也所差不遠。
“離開大隋就好生找個地方安穩修行,等練到一定境界再出來就是了,偏偏什麽事都要插一腳,生怕死的不夠快。”
這話裏頗有恨鐵不成鋼的意味。
在顧登風看來,李殞是很不錯的修行苗子,又背負一整座山的道統,往後不死,必然會在劍宗擁有不小分量,那麽當時送出城的恩情就是聯係,遇到危難也好開口求救。
可現在來看,與心中所想完全違背,整日不是被追殺就是殺人,從未有過停歇,境界提升快是快了,卻如一把雙刃劍,斬殺敵人的同時也會割傷自己。
要不是運氣還算不錯,保命手段尚可,恐怕墳頭草都三尺高了。
顧應秋笑了,“劍道向來如此,他能活下來,便可證明他沒有錯。”
顧登風冷哼,“也罷,就當是還一路護送清筱的恩情,提醒他一聲。”
說完,顧登風起身,去暗室傳迅,留下顧應秋獨坐花間,望向爭奇鬥豔的花圃,出神許久。
她想起了那一座滿是山花的青山,每到日暮晚霞漫天時,分外好看。
還有在山花與晚霞之中的白衣劍影,那是更好看的存在。
他們在花中行走,暢想未來,甚至已經走到了最後一步,
可惜隨時間推移,都已消散不見,成了空。
良久,悠然一歎。
“希望你們不要走我的老路。”
以腰間長刀為憑證,一路順行無阻。
很快進入一座華貴、莊嚴,到處樹立寶象莊嚴像的大殿。
殿的兩側,頭戴雞公帽的上師持著法器低聲誦經,聲音嗡嗡直響,結合燃燒搖晃的燈油,極其肅穆。
輕手輕腳走到當中,跪下,伏地。
靜靜等待太子將經文念誦完,他知道太子一旦念誦經文,就是最不能招惹最不能打擾的境界,不管你有什麽身份,什麽重要的事情,一旦出言打擾,在太子看來就是大不敬。
因此,武官很老實跪在地上,不敢發出一句話。
時間一點點推移,香火換了一遍又一遍,閉眼誦經的太子終於念誦完了,手中人骨念珠不停,“講。”
陰沉武官,“馮內相沒有迴絕。”
人骨念珠微微一頓,之後繼續轉動,“要本宮做什麽。”
“查驗李殞真身。”
太子睜開眼睛,“又是他,初時相見還是隻上竄下跳的螞蚱,現在氣焰更甚,才剛一年吧。”
無人迴答,唯有念經聲不息。
“去告訴馮大伴,本宮允了。”
陰沉武官點頭,起身離開。
太子睜開眼睛,自蓮花寶座上起身,慢慢在大殿中踱步,停在殿門前。
東宮位於紫禁城東側,從這裏眺望,恰好能看見皇帝居住的重重宮闕,比東宮大了無數倍,令人心馳神往。
“上師,本宮的承諾永遠不會變。”
太子忽然道。
盤膝打坐的老僧迴應,“釋教的承諾亦不會變,太子文成武德,乃天日之表,合該繼承大統,宣釋法於萬世!”
這樣的對話發生過很多次,每次都是相同迴答,既是尊重,也是毫不掩藏的目的。
太子很喜歡這種感覺,事情對他有利就能答應,至於損傷別人的利益,與他無關。
亦是西方釋教挑選太子為主的原因,不外乎利益交換。
“上師,對此事可有把握?”
老和尚點頭,“我道法門廣大,推算天機輕而易舉,這般,老和尚我親自動身前去。”
“如此,就取下那劍修的人頭,讓父皇多高興幾日。”
……
國都有不少人都記得李殞。
如大朝會被殺官員的親朋好友,他們恨不得食他肉,拔他的皮,以告慰死者的在天之靈。
這是仇恨。
可天底下不隻仇恨,還有別的情緒在。
“到哪裏都能惹出事來,真是沒想到,就不能過幾天安穩日子。”
顧閥門庭,顧登風放下關於李殞的消息,有些感歎地道。
坐在旁邊的顧應秋笑了笑,“劍修嘛,都這樣的性格,習慣就好。”
“又不是你,豈能習慣過來……”話說這裏,察覺到失言,顧登風打了個哈哈,強硬轉移了話題,“家中一切可好?”
顧應秋歎了口氣,“我已經放下,兄長不必如此。”
顧登風渾然不信。
當年落霞山那件事鬧得沸沸揚揚,到了近乎非死不可的地步,最後兩方努力才勉強收了場,豈是說忘就能忘的。
忽而,顧登風覺得眼下經曆過的事就是以前的循環再來。
顧家出了一名入仙宗學道的天之驕女,再是驕女遇到極愛惹事的劍修,對其念念不忘。
想起這個,又想起另外一件既重要又不重要的小事。
當時李殞離開時看過顧清筱寫的信,承諾過每隔一段時間會迴信一封,但顧清筱一封信都沒收到過,前些日子傳信來問他,沒說什麽重話,字裏行間的埋怨卻清晰可辨。
是該要那小子迴封信件,將情況說明,免得清筱埋怨老夫說話不算話。
說起這事,顧應秋問道,“你能找到他?”
顧登風點頭,“這有何難。”
顧閥家業極多,不止於大隋,仙門兩洲亦有開設,每年能賺取不菲收益,以那小子的張揚姿態,不是閉死關找到並不困難。
難得是怎麽讓人安分一點,不要再陷入死局。
昨夜老太監出皇宮,做的很隱秘,在高層人物眼裏卻從來不是什麽秘密。
不知道談論了什麽,猜也能猜出個大概來。
前腳,皇族直係、被譽為有望得道飛仙的楊允死在萬島洲,後腳老太監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離開,直到淩晨方才迴去。
而在這件事中,李殞又是繞不開的一個人物。
根據餘慶四道描述,原本楊允和老劍士都沒有死透,是在爭奪對方的根本謀求複蘇,是李殞出現拔出那口劍,導致楊允最終身死,後麵還要用屍體養劍。
皇帝的心眼向來不大,久居九五至尊,又養成乾綱獨斷的性格,這時有人出來損了麵子,報複迴去是順理成章的事。
勾連起來,哪怕不是真相,也所差不遠。
“離開大隋就好生找個地方安穩修行,等練到一定境界再出來就是了,偏偏什麽事都要插一腳,生怕死的不夠快。”
這話裏頗有恨鐵不成鋼的意味。
在顧登風看來,李殞是很不錯的修行苗子,又背負一整座山的道統,往後不死,必然會在劍宗擁有不小分量,那麽當時送出城的恩情就是聯係,遇到危難也好開口求救。
可現在來看,與心中所想完全違背,整日不是被追殺就是殺人,從未有過停歇,境界提升快是快了,卻如一把雙刃劍,斬殺敵人的同時也會割傷自己。
要不是運氣還算不錯,保命手段尚可,恐怕墳頭草都三尺高了。
顧應秋笑了,“劍道向來如此,他能活下來,便可證明他沒有錯。”
顧登風冷哼,“也罷,就當是還一路護送清筱的恩情,提醒他一聲。”
說完,顧登風起身,去暗室傳迅,留下顧應秋獨坐花間,望向爭奇鬥豔的花圃,出神許久。
她想起了那一座滿是山花的青山,每到日暮晚霞漫天時,分外好看。
還有在山花與晚霞之中的白衣劍影,那是更好看的存在。
他們在花中行走,暢想未來,甚至已經走到了最後一步,
可惜隨時間推移,都已消散不見,成了空。
良久,悠然一歎。
“希望你們不要走我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