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科舉革新起波瀾
以謀為劍!從流亡少爺到權傾天下 作者:勤奮的炒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金鑾殿上,香爐嫋嫋,龍涎香的氣息彌漫在大殿之中。顧長淵一身緋色官袍,手持玉笏,立於百官之首。他目光炯炯,聲音清朗,正向皇帝和文武百官詳細闡述著科舉改革的方案。
“如今我大梁承平日久,然選官之製卻依舊沿襲舊例,多以門第出身論英雄,寒門子弟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亦難入仕途。長此以往,國之棟梁何處尋?臣以為,科舉之製,當革故鼎新,唯才是舉,方能廣納賢才,使我大梁江山永固!”
顧長淵侃侃而談,將改革方案的細則一一陳述。他提出,廢除現行科舉中偏重詩賦辭藻的考核方式,增加經世致用之學的比重,增設算學、農學、工程等科目的考試,並建議在地方設立考點,方便更多寒門子弟參與科舉。他語氣堅定,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仿佛帶著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殿上群臣,神色各異。有的若有所思,有的麵露讚許,有的則眉頭緊鎖,麵帶不悅。皇帝端坐龍椅之上,靜靜地聽著,眼中閃爍著莫名的光芒。
顧長淵話音剛落,一個蒼老的聲音便響徹大殿:“顧大人此言差矣!我大梁科舉製度沿襲百年,豈是你說改就能改的?祖宗之法不可廢,古人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等當守成持重,豈可輕言變革?”
說話之人正是當朝太師周太師,他是保守派的領袖人物,一向以維護舊製為己任,對顧長淵推行的新政更是處處掣肘。他須發皆白,身著紫袍,手拄龍頭拐杖,老態龍鍾,卻氣勢逼人。
顧長淵早料到會有人反對,神色絲毫不變,從容答道:“周太師所言固然有理,然時代變遷,舊製弊端日益顯露。如今我大梁國力日衰,外有強敵環伺,內有民生凋敝,正需廣納賢才,方能扭轉乾坤。墨守過時的做法隻會導致進一步的衰落。革故鼎新,才是強國之道。”
“強詞奪理!”周太師怒斥道,“科舉製度一直以來都很好,為我大梁選拔了無數人才,何來弊端之說?你這是在質疑祖宗的智慧!”
“臣不敢質疑祖宗,隻是就國情而言,如今的科舉製度確實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顧長淵不卑不亢地迴應,“譬如……”
他正要繼續闡述,卻聽得殿上傳來一個低沉的聲音:“周太師所言極是。新的科舉製度,朕也擔心會破壞朝廷現有的人才結構,引發動蕩啊……”說話的,正是鄭王爺,他緩緩從座位上站起身,眼中精光閃爍,意味深長地看了顧長淵一眼。鄭王爺此言一出,殿內氣氛頓時微妙起來。他雖未明確反對改革,但這番話無疑是在給皇帝暗示:改革風險巨大。一些原本持觀望態度的官員,此刻也紛紛露出擔憂之色,開始竊竊私語。
顧長淵心中冷笑,鄭王爺這老狐狸果然坐不住了。科舉改革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他們自然會想方設法阻撓。但他早已預料到會有此番阻力,所以提前做好了準備。
“鄭王爺所慮,臣並非沒有想過。”顧長淵不慌不忙地答道,“新的科舉製度雖然會帶來一些變化,但並非是要徹底顛覆舊製,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臣的改革方案中,明確規定了新舊製度的過渡期,並設立了相應的配套措施,以確保人才結構的穩定,避免出現動蕩。”
他頓了頓,接著說道:“況且,我大梁如今積弊已久,若不思變革,長此以往,國力衰弱,才是真正的動蕩之源!”
顧長淵擲地有聲的話語,讓一些搖擺不定的官員開始重新思考。然而,朝堂之外,反對的聲音卻在不斷蔓延。
在京城頗有名望的宋學究,是典型的傳統文人,對顧長淵的改革方案極為不滿。他認為顧長淵輕視傳統學問,鼓吹奇技淫巧,是在誤人子弟。他在文人圈子裏四處散布言論,說顧長淵此舉乃數典忘祖,是想要徹底顛覆傳統文化。
宋學究在文人中頗有威望,他的言論很快便引起了許多文人學子的共鳴。他們本來就對改革方案中的算學、農學、工程等科目不屑一顧,認為這些都是“下九流”的學問,不值得科舉考試。如今聽到宋學究的言論,更是堅定了他們的想法。
年輕氣盛的柳才子,更是將宋學究的言論奉為圭臬,四處宣揚,甚至寫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痛斥顧長淵的改革方案,一時之間,在文人圈子裏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許多原本對改革持中立態度的文人學子,也開始動搖,加入了反對的行列。
顧長淵自然也聽聞了這些流言蜚語,但他並未放在心上。他知道,改革必然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引起一些人的不滿,這是不可避免的。他隻需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一步步推進改革,最終用事實證明,改革才是正確的道路。
夜幕降臨,顧長淵的書房裏依然燈火通明。徐凜風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顧長淵伏案批閱公文。
“大人,今日朝堂之上,鄭王爺和周太師聯手反對,看來他們是不打算輕易讓步了。”徐凜風低聲說道。
顧長淵放下手中的筆,揉了揉眉心,輕歎一聲:“意料之中。改革觸動了他們的利益,他們自然會想方設法阻撓。”
“如今朝中官員大多持觀望態度,而民間反對的聲音也越來越大,大人,我們下一步該如何應對?”徐凜風問道。
顧長淵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不必擔心,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他走到窗邊,望著夜空中閃爍的星辰,緩緩說道,“明日,我會讓皇上看到一些‘有趣’的東西……”
他停頓了一下,嘴角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有些棋子,也該動用了……”
翌日清晨,皇帝早朝還未開始,錢太監便在禦書房伺候著,他狀似無意地提起近日京城內外對科舉改革的議論紛紛,語氣中帶著一絲憂慮:“皇上,奴才聽說,民間對顧大人提出的科舉新政頗有微詞,不少學究甚至聯名上書,斥責新政是離經叛道,動搖國之根本啊。”
皇帝原本正在批閱奏折,聞言停下了手中的筆,眉頭微微皺起:“哦?竟有此事?”
錢太監察言觀色,知道皇帝已經開始在意,便添油加醋地說道:“可不是嘛,奴才還聽說,這新政中加入的那些算學、農學、工程之類的科目,都是些奇技淫巧,不登大雅之堂,實在是有辱斯文啊。”他頓了頓,又小心翼翼地補充道,“周太師也曾私下跟奴才說過,祖宗之法不可輕易更改,這科舉製度沿用百年,自然有其道理……”
皇帝沉吟不語,錢太監的這番話,正戳中了他心中的顧慮。他雖然欣賞顧長淵的才華和膽識,但也擔心改革會引起朝野動蕩,影響江山社稷。
與此同時,顧府書房內,徐凜風將打探到的消息告知了顧長淵:“大人,錢太監已經按計劃在皇上麵前進了讒言,皇上似乎對新政產生了疑慮。”
顧長淵神色凝重,他知道自己麵臨的阻力比想象中還要大:“周太師和鄭王爺聯手,再加上那些迂腐的文人和被他們煽動的百姓,這股勢力不容小覷。”
徐凜風擔憂地看著顧長淵:“大人,如今朝野上下反對聲一片,我們是不是應該暫緩推行新政,等風頭過去再說?”
顧長淵搖了搖頭,眼神堅定:“不行!改革之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已經走到了這一步,若是現在退縮,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大梁的未來也將徹底斷送!”
他知道,保守派官員的聯盟看似牢不可破,但實際上並非鐵板一塊,他們各有各的私心和利益訴求。隻要找到突破口,就能瓦解他們的聯盟。
“凜風,”顧長淵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你說,如果有人能證明,新政不僅不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反而能讓他們獲得更大的好處,他們還會反對嗎?”
徐凜風沉思片刻,明白了顧長淵的意圖:“大人的意思是,我們要分化瓦解他們?”
“正是如此,”顧長淵嘴角露出一絲自信的笑容,“周太師老奸巨猾,鄭王爺勢力龐大,想要直接對抗他們,無異於以卵擊石。我們必須找到他們的弱點,各個擊破。”
他走到書桌前,鋪開一張白紙,開始寫寫畫畫,嘴裏喃喃自語:“周太師……鄭王爺……宋學究……柳才子……”
每一個名字,都代表著一個棋子,而顧長淵,正在布局一場更大的棋局。
夜深了,顧長淵依然在書房裏忙碌著,他的桌案上堆滿了各種文書和資料。
他仔細研究著每一個官員的背景、性格、喜好、弱點,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試圖找到突破口。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份不起眼的文書上,上麵記載著周太師曾經大力推崇的一項政策……
顧長淵的嘴角微微上揚,喃喃自語道:“找到了……”他提筆蘸墨,在紙上寫下了一個名字,然後,緩緩地圈了起來……
“如今我大梁承平日久,然選官之製卻依舊沿襲舊例,多以門第出身論英雄,寒門子弟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亦難入仕途。長此以往,國之棟梁何處尋?臣以為,科舉之製,當革故鼎新,唯才是舉,方能廣納賢才,使我大梁江山永固!”
顧長淵侃侃而談,將改革方案的細則一一陳述。他提出,廢除現行科舉中偏重詩賦辭藻的考核方式,增加經世致用之學的比重,增設算學、農學、工程等科目的考試,並建議在地方設立考點,方便更多寒門子弟參與科舉。他語氣堅定,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仿佛帶著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殿上群臣,神色各異。有的若有所思,有的麵露讚許,有的則眉頭緊鎖,麵帶不悅。皇帝端坐龍椅之上,靜靜地聽著,眼中閃爍著莫名的光芒。
顧長淵話音剛落,一個蒼老的聲音便響徹大殿:“顧大人此言差矣!我大梁科舉製度沿襲百年,豈是你說改就能改的?祖宗之法不可廢,古人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等當守成持重,豈可輕言變革?”
說話之人正是當朝太師周太師,他是保守派的領袖人物,一向以維護舊製為己任,對顧長淵推行的新政更是處處掣肘。他須發皆白,身著紫袍,手拄龍頭拐杖,老態龍鍾,卻氣勢逼人。
顧長淵早料到會有人反對,神色絲毫不變,從容答道:“周太師所言固然有理,然時代變遷,舊製弊端日益顯露。如今我大梁國力日衰,外有強敵環伺,內有民生凋敝,正需廣納賢才,方能扭轉乾坤。墨守過時的做法隻會導致進一步的衰落。革故鼎新,才是強國之道。”
“強詞奪理!”周太師怒斥道,“科舉製度一直以來都很好,為我大梁選拔了無數人才,何來弊端之說?你這是在質疑祖宗的智慧!”
“臣不敢質疑祖宗,隻是就國情而言,如今的科舉製度確實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顧長淵不卑不亢地迴應,“譬如……”
他正要繼續闡述,卻聽得殿上傳來一個低沉的聲音:“周太師所言極是。新的科舉製度,朕也擔心會破壞朝廷現有的人才結構,引發動蕩啊……”說話的,正是鄭王爺,他緩緩從座位上站起身,眼中精光閃爍,意味深長地看了顧長淵一眼。鄭王爺此言一出,殿內氣氛頓時微妙起來。他雖未明確反對改革,但這番話無疑是在給皇帝暗示:改革風險巨大。一些原本持觀望態度的官員,此刻也紛紛露出擔憂之色,開始竊竊私語。
顧長淵心中冷笑,鄭王爺這老狐狸果然坐不住了。科舉改革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他們自然會想方設法阻撓。但他早已預料到會有此番阻力,所以提前做好了準備。
“鄭王爺所慮,臣並非沒有想過。”顧長淵不慌不忙地答道,“新的科舉製度雖然會帶來一些變化,但並非是要徹底顛覆舊製,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臣的改革方案中,明確規定了新舊製度的過渡期,並設立了相應的配套措施,以確保人才結構的穩定,避免出現動蕩。”
他頓了頓,接著說道:“況且,我大梁如今積弊已久,若不思變革,長此以往,國力衰弱,才是真正的動蕩之源!”
顧長淵擲地有聲的話語,讓一些搖擺不定的官員開始重新思考。然而,朝堂之外,反對的聲音卻在不斷蔓延。
在京城頗有名望的宋學究,是典型的傳統文人,對顧長淵的改革方案極為不滿。他認為顧長淵輕視傳統學問,鼓吹奇技淫巧,是在誤人子弟。他在文人圈子裏四處散布言論,說顧長淵此舉乃數典忘祖,是想要徹底顛覆傳統文化。
宋學究在文人中頗有威望,他的言論很快便引起了許多文人學子的共鳴。他們本來就對改革方案中的算學、農學、工程等科目不屑一顧,認為這些都是“下九流”的學問,不值得科舉考試。如今聽到宋學究的言論,更是堅定了他們的想法。
年輕氣盛的柳才子,更是將宋學究的言論奉為圭臬,四處宣揚,甚至寫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痛斥顧長淵的改革方案,一時之間,在文人圈子裏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許多原本對改革持中立態度的文人學子,也開始動搖,加入了反對的行列。
顧長淵自然也聽聞了這些流言蜚語,但他並未放在心上。他知道,改革必然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引起一些人的不滿,這是不可避免的。他隻需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一步步推進改革,最終用事實證明,改革才是正確的道路。
夜幕降臨,顧長淵的書房裏依然燈火通明。徐凜風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顧長淵伏案批閱公文。
“大人,今日朝堂之上,鄭王爺和周太師聯手反對,看來他們是不打算輕易讓步了。”徐凜風低聲說道。
顧長淵放下手中的筆,揉了揉眉心,輕歎一聲:“意料之中。改革觸動了他們的利益,他們自然會想方設法阻撓。”
“如今朝中官員大多持觀望態度,而民間反對的聲音也越來越大,大人,我們下一步該如何應對?”徐凜風問道。
顧長淵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不必擔心,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他走到窗邊,望著夜空中閃爍的星辰,緩緩說道,“明日,我會讓皇上看到一些‘有趣’的東西……”
他停頓了一下,嘴角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有些棋子,也該動用了……”
翌日清晨,皇帝早朝還未開始,錢太監便在禦書房伺候著,他狀似無意地提起近日京城內外對科舉改革的議論紛紛,語氣中帶著一絲憂慮:“皇上,奴才聽說,民間對顧大人提出的科舉新政頗有微詞,不少學究甚至聯名上書,斥責新政是離經叛道,動搖國之根本啊。”
皇帝原本正在批閱奏折,聞言停下了手中的筆,眉頭微微皺起:“哦?竟有此事?”
錢太監察言觀色,知道皇帝已經開始在意,便添油加醋地說道:“可不是嘛,奴才還聽說,這新政中加入的那些算學、農學、工程之類的科目,都是些奇技淫巧,不登大雅之堂,實在是有辱斯文啊。”他頓了頓,又小心翼翼地補充道,“周太師也曾私下跟奴才說過,祖宗之法不可輕易更改,這科舉製度沿用百年,自然有其道理……”
皇帝沉吟不語,錢太監的這番話,正戳中了他心中的顧慮。他雖然欣賞顧長淵的才華和膽識,但也擔心改革會引起朝野動蕩,影響江山社稷。
與此同時,顧府書房內,徐凜風將打探到的消息告知了顧長淵:“大人,錢太監已經按計劃在皇上麵前進了讒言,皇上似乎對新政產生了疑慮。”
顧長淵神色凝重,他知道自己麵臨的阻力比想象中還要大:“周太師和鄭王爺聯手,再加上那些迂腐的文人和被他們煽動的百姓,這股勢力不容小覷。”
徐凜風擔憂地看著顧長淵:“大人,如今朝野上下反對聲一片,我們是不是應該暫緩推行新政,等風頭過去再說?”
顧長淵搖了搖頭,眼神堅定:“不行!改革之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已經走到了這一步,若是現在退縮,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大梁的未來也將徹底斷送!”
他知道,保守派官員的聯盟看似牢不可破,但實際上並非鐵板一塊,他們各有各的私心和利益訴求。隻要找到突破口,就能瓦解他們的聯盟。
“凜風,”顧長淵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你說,如果有人能證明,新政不僅不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反而能讓他們獲得更大的好處,他們還會反對嗎?”
徐凜風沉思片刻,明白了顧長淵的意圖:“大人的意思是,我們要分化瓦解他們?”
“正是如此,”顧長淵嘴角露出一絲自信的笑容,“周太師老奸巨猾,鄭王爺勢力龐大,想要直接對抗他們,無異於以卵擊石。我們必須找到他們的弱點,各個擊破。”
他走到書桌前,鋪開一張白紙,開始寫寫畫畫,嘴裏喃喃自語:“周太師……鄭王爺……宋學究……柳才子……”
每一個名字,都代表著一個棋子,而顧長淵,正在布局一場更大的棋局。
夜深了,顧長淵依然在書房裏忙碌著,他的桌案上堆滿了各種文書和資料。
他仔細研究著每一個官員的背景、性格、喜好、弱點,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試圖找到突破口。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份不起眼的文書上,上麵記載著周太師曾經大力推崇的一項政策……
顧長淵的嘴角微微上揚,喃喃自語道:“找到了……”他提筆蘸墨,在紙上寫下了一個名字,然後,緩緩地圈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