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是在公元993年2月公開造反,而他造反的口號或者叫造反的宣言可謂是相當振奮人心: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等均之!
這句話別說是放在當時,就算是放到任何一個時代都是讓有錢人不寒而栗的雷霆之吼,對於此時正處在水深火熱當中的蜀川百姓來說這卻是天降福音,而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短短數日之內就有數千人聚集在了王小波的身邊。熱血沸騰的王小波決定帶著這些人趁熱打鐵,他的第一個攻擊目標自然就是起義軍所處的青城縣,而此地最後也是被起義軍輕而易舉地一鼓而下。為了爭取更多的人前來追隨自己,王小波在起義的這個月底又將攻擊的矛頭對準了臨近的彭山縣。
他之所以選擇攻擊這個地方是有原因的,因為彭山的縣令齊元振在當地既貪又暴,百姓對他的民怨極大且早就想拿他開刀了。趙光義曾經派出秘書丞張樞巡視蜀地,迴到京城後張樞向趙光義舉報了蜀川有不法行為的百餘名官員,這些人最後都相繼被罷免,但張樞卻對齊元振獨加讚賞,說他是一個清官還是個能吏,於是趙光義下詔對齊元振一番大力褒獎。可是,事實上這個齊元振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贓官且還是一個殘暴的酷吏,但這人演技了得,張樞被他的一番表演所騙但卻毫不自知。然而,公道自在人心,這個齊元振是個什麽東西當地的老百姓可是太清楚了。
得知王小波率領一幫不知死活的流氓前來找自己的麻煩,不知死期來臨的齊元振惡性暴發,他帶著一幫人就主動去跟王小波幹架。可悲的是,在數目龐大且群情激憤的起義軍麵前,齊元振以及他帶出來的這幫人隻是在片刻之間就灰飛煙滅。
齊元振雖然死了,可憤怒的民眾覺得這樣死太便宜他了。為了出盡心中的惡氣,齊元振的屍體被人特意用一種刀形的錢幣給剖腹取心,百姓們以此狠狠地羞辱了這個貪贓成性的惡吏。
在接連拿下兩座縣城後,王小波是不是應該趁此大好形勢繼續高歌猛進呢?答案是否定的,起義軍就幾千號人,而且還都是些不久前還扛著鋤頭在地裏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夫。他們一哄而上去攻打幾乎沒有城牆和正規軍駐守的小縣城自然是手拿把攥,可一旦麵對城高溝深的城防設施或是宋朝的正規軍,那他們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王小波顯然也不是傻子,這種以卵擊石的蠢事他斷然做不出來。當然,從專業的角度上來說,打下一片根據地並初步壯大了隊伍之後,王小波現在最該做的整編自己的軍隊並修繕兵甲以待時局的變化和發展。
可惜的是,史書沒有記載起義軍在攻下彭山之後又做了什麽。如前所言,當他們再次出現在史書裏的時候已經是十個月後,而且他們那時候已經聚眾數萬且敢於同宋朝駐守成都的正規軍在野外進行正麵硬剛並戰而勝之。
那麽,在這十個月裏他們到底都幹了什麽呢?這個問題說來其實也不難迴答,他們要麽是主動選擇罷兵止戰並在自己的根據地上一步步地做大做強,要麽就是被正規軍一頓暴打然後退迴山裏打遊擊。總之,北宋的中央政府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得知王小波率眾起義這事,更無從談及將這次起義徹底扼殺在搖籃之中,也正因如此才導致這次起義最後形成了讓當地政府無法控場的局麵。
古往今來,某個地方著火後當地官員的第一反應都是趕緊封鎖消息控製事件的影響,然後再調動資源進行滅火。如果選擇在第一時間上報火情,那多半會被火冒三丈的朝廷立馬問責並由此丟官罷職,朝廷還會指責你毫無擔當精神和抗壓能力,純粹就是一個無能和怯懦之輩,然後你也就此被別人取而代之,從此難受重用,所以這種鐵定賠本的買賣基本上很少有人會這樣做。那正確的做法是什麽呢?當然是知情不報,然後迅速投入人力和物力去滅火,滅火成功後再將此事上報朝廷,如此至少也可以將功折罪。不過,這樣做自然也是有風險的,如果滅火失敗可就慘了,將來數罪並罰極有可能就是一個人頭落地的下場。
有基於此,當王小波揭竿而起之時,蜀川當地的各級官員也是如此心態。況且,他們在最初的時候未必就有多麽地重視這次起義,在這些見慣了世麵的官老爺眼裏這或許就是一群土匪或者是暴民聚眾鬧事而已,這些人注定翻不起多大的浪。所以,他們完全沒有必要在第一時間將此事上報朝廷以致驚擾了聖駕的安寧,等到他們徹底剿滅這些賊人之後再向朝廷報功才更能彰顯他們的一片忠貞體國之心。
曆史的真相或許就是如此。正如我們之前所言,王小波的隊伍在起義初期隻有數千人而已,這讓當地的官員對成功剿匪這事還是很有信心的,而王小波在拿下彭山縣城之後也定然進入了一段時間的困難期,甚至是隨即遭遇了嚴重的打擊從而跌落到了艱難的低穀期。可是,起義軍的轉機很快降臨!
蜀地在這一年所遭遇的大旱導致秋收無果繼而出現了饑民和難民潮,在蜀地持續近十年對朝廷無度搜刮的強烈不滿這種社會大背景之下,在社會階級矛盾已經極度尖銳的現實局麵下,在個人生存已成為挑戰但政府和地主的持續盤剝卻一如往常的巨大民憤之下,早已經揭竿而起的王小波起義軍成為了難以為生的百姓們唯一的歸宿地,這一股洪流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讓起義軍的實力急劇暴增至十萬之眾。到了這時候,蜀地的官員才終於意識到事態已經完全失控,此時若是再不向中央政府奏明實情恐將讓蜀地徹底變色。
王小波的起義隊伍從幾千人發展到十萬人差不多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我們現在暫時拋開他們不談,讓我們一起迴到開封城去看看在王小波的起義隊伍慢慢發育的這段時間裏趙光義和他手下的這些大臣們之間都發生了哪些事。當然,有個事我們必須再說一遍,這時候身處開封的這些帝國上層集團的大佬們並不知道遠在西南有一個巨大的隱患已經開始發生裂變。
眼下遼國人變得很安靜,而之前一直上躥下跳的李繼遷也很乖(至少表麵上是如此),前些年攪得人心煩意亂的中原地區的旱災和蝗災也已全麵結束,趙光義和他的大臣們總算是可以好好“享受”一下這難得的太平時光。我之所以要給這個享受加上一個引號是有原因的,因為趙光義這時候並未覺得自己的日子比起之前好過多少,相反,他覺得自己每天都累得要死。
作為一個在曆史上以控製欲強和勤政而著稱的皇帝,趙光義這段時間每天都很忙,災後重建、招撫流民、剿滅各地的盜匪、改革賦稅製度、改革官員考核製度、清典刑獄,諸如此類的事他都親自過問和操勞,至於軍政大事他更是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和懈怠。如此一來,他可就把宰相們幹的活兒都給幹了,李昉和張齊賢這兩個宰相大人就此落得個清閑自在。
暈頭轉向地忙了幾個月後,趙光義突然感覺自己滿腹的委屈,甚至是有些怒火叢生。他把李昉和張齊賢召來一頓訓斥:“依朕看來,你們這些身居高位的人都有一個毛病,沒當官之前都吹噓自己有管仲樂毅之才,但真的身居其位之後卻什麽行動也沒有,整天就知道按時打卡上下班每月準時拿俸祿,你們甚至連個合理化建議都不提。朕身為皇帝倒是每天起早貪黑忙得四腳朝天,連一點閑暇時間都沒有。兩位愛卿,朕現在就想問你們一句,我們到底誰是皇帝誰是臣子啊?”
一聽這話,李昉和張齊賢立馬跪地磕頭認錯,但嘴上說自己有錯心裏卻未必知道自己哪裏錯了。這其實也怪不得他倆,李昉本身就是一個大學者,你要他做學問倒是一把好手,而張齊賢就是一個權謀家,攻戰伐謀是他的長處,你要讓他當一個國家的大管家著實是在為難他。但是,這兩人還不是你趙光義自己選的,你又能怪誰?
看著李、張二人在他的訓斥下一副惶惶不安之狀,趙光義歎息了一聲,或許他也覺得這話說得太直接了,於是他又打了一個圓場:“朕這個人說話就是直,心裏有什麽想說的朕就會說,我們君臣之間本就該如此坦誠相待。”
話雖如此,但君臣之間的嫌隙由此也就公開化了。依照趙光義的行事風格,李、張二人在宰相之位上顯然是待不了多久了,他所需要的僅僅隻是一個能夠罷免他們的正當理由,而最先倒黴的就是這個張齊賢。
話說此時有一個叫王延德的京官想離開京城去外地為官,至於原因,因為像他這種級別的京官想要獲得升遷就必須得有一份在外為官且政績卓著的履曆才行。於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同僚朱貽業請他幫忙從中運作一下。王延德為什麽要找這個朱貽業?因為朱貽業是現任參知政事李沆的親家。“老奸巨猾”的李沆可能是覺得這事有風險,於是他就來找到了身為宰相的張齊賢,他請張齊賢去趙光義麵前為這個王延德討個外官。
這事其實細看下來也根本算不得什麽大事,更是談不上什麽原則性錯誤,張齊賢也隻需以為國舉賢為名就能讓王延德得償所願,可趙光義卻為此而勃然大怒。他發怒的理由很奇怪,因為這個王延德早年曾是他當晉王時的府吏,所以他覺得王延德應該自己來跟他說這個事而不該私下裏去求張齊賢。
這件事最後的結果是朱貽業和王延德被一頓明文申飭,張齊賢則被罷了宰相之職。至於參知政事李沆,他啥事沒有,他的鞋子上甚至連一滴水也沒有沾,因為厚道的張齊賢從始至終都沒有把他給拱出來。
張齊賢這邊剛剛走了黴運,沒過幾天趙光義的另一個寵臣寇準也出事了。這天寇準和同為樞密副使的溫仲舒一起從宮中出來,兩人騎著馬行進在開封的大街上,突然間一個精神有些失常的人衝到他倆麵前迎麵高唿“萬歲”。這事也不知道怎麽就被右羽林大將軍王賓給知道了,而王賓又和寇準的死對頭——時任宣徽北院使兼知樞密院事的張遜私交甚篤,張遜正愁沒機會修理寇準,他就此把這事捅到了趙光義那裏。
趙光義把寇準叫來問話,生性剛烈的寇準當場就火了。他當場為自己辯白:“陛下,那天我和溫仲舒同行,可張遜卻單單隻告我,這明顯就是他有意想整我,張遜實乃居心叵測!”
張遜也毫不示弱,他和王賓一起當著趙光義的麵對寇準是一頓嗬斥加指責,三人就此像潑婦罵街一樣吵成一團。堂堂國之重臣竟然在皇帝麵前如此粗俗無禮並相互揭短,這在極度重視臣子禮節的宋朝可謂是不可饒恕的大罪,別說是吵架,就連哪個臣子在朝會上搖搖晃晃沒有站像這種事都能讓禦史們給一本參倒。
趙光義對此當然是怒不可遏,寇準和張遜最後落得個“玉石俱焚”的下場:二人都被趕出了樞密院,張遜被貶為右領軍衛將軍,寇準則去當他的散官右諫議大夫,隨後他就被外派到青州去當知州,接替他倆的人是柴禹錫和劉昌言。也就是在同一天,我們在前麵提到過的呂端進入了中書省被提拔為參知政事。
這句話別說是放在當時,就算是放到任何一個時代都是讓有錢人不寒而栗的雷霆之吼,對於此時正處在水深火熱當中的蜀川百姓來說這卻是天降福音,而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短短數日之內就有數千人聚集在了王小波的身邊。熱血沸騰的王小波決定帶著這些人趁熱打鐵,他的第一個攻擊目標自然就是起義軍所處的青城縣,而此地最後也是被起義軍輕而易舉地一鼓而下。為了爭取更多的人前來追隨自己,王小波在起義的這個月底又將攻擊的矛頭對準了臨近的彭山縣。
他之所以選擇攻擊這個地方是有原因的,因為彭山的縣令齊元振在當地既貪又暴,百姓對他的民怨極大且早就想拿他開刀了。趙光義曾經派出秘書丞張樞巡視蜀地,迴到京城後張樞向趙光義舉報了蜀川有不法行為的百餘名官員,這些人最後都相繼被罷免,但張樞卻對齊元振獨加讚賞,說他是一個清官還是個能吏,於是趙光義下詔對齊元振一番大力褒獎。可是,事實上這個齊元振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贓官且還是一個殘暴的酷吏,但這人演技了得,張樞被他的一番表演所騙但卻毫不自知。然而,公道自在人心,這個齊元振是個什麽東西當地的老百姓可是太清楚了。
得知王小波率領一幫不知死活的流氓前來找自己的麻煩,不知死期來臨的齊元振惡性暴發,他帶著一幫人就主動去跟王小波幹架。可悲的是,在數目龐大且群情激憤的起義軍麵前,齊元振以及他帶出來的這幫人隻是在片刻之間就灰飛煙滅。
齊元振雖然死了,可憤怒的民眾覺得這樣死太便宜他了。為了出盡心中的惡氣,齊元振的屍體被人特意用一種刀形的錢幣給剖腹取心,百姓們以此狠狠地羞辱了這個貪贓成性的惡吏。
在接連拿下兩座縣城後,王小波是不是應該趁此大好形勢繼續高歌猛進呢?答案是否定的,起義軍就幾千號人,而且還都是些不久前還扛著鋤頭在地裏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夫。他們一哄而上去攻打幾乎沒有城牆和正規軍駐守的小縣城自然是手拿把攥,可一旦麵對城高溝深的城防設施或是宋朝的正規軍,那他們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王小波顯然也不是傻子,這種以卵擊石的蠢事他斷然做不出來。當然,從專業的角度上來說,打下一片根據地並初步壯大了隊伍之後,王小波現在最該做的整編自己的軍隊並修繕兵甲以待時局的變化和發展。
可惜的是,史書沒有記載起義軍在攻下彭山之後又做了什麽。如前所言,當他們再次出現在史書裏的時候已經是十個月後,而且他們那時候已經聚眾數萬且敢於同宋朝駐守成都的正規軍在野外進行正麵硬剛並戰而勝之。
那麽,在這十個月裏他們到底都幹了什麽呢?這個問題說來其實也不難迴答,他們要麽是主動選擇罷兵止戰並在自己的根據地上一步步地做大做強,要麽就是被正規軍一頓暴打然後退迴山裏打遊擊。總之,北宋的中央政府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得知王小波率眾起義這事,更無從談及將這次起義徹底扼殺在搖籃之中,也正因如此才導致這次起義最後形成了讓當地政府無法控場的局麵。
古往今來,某個地方著火後當地官員的第一反應都是趕緊封鎖消息控製事件的影響,然後再調動資源進行滅火。如果選擇在第一時間上報火情,那多半會被火冒三丈的朝廷立馬問責並由此丟官罷職,朝廷還會指責你毫無擔當精神和抗壓能力,純粹就是一個無能和怯懦之輩,然後你也就此被別人取而代之,從此難受重用,所以這種鐵定賠本的買賣基本上很少有人會這樣做。那正確的做法是什麽呢?當然是知情不報,然後迅速投入人力和物力去滅火,滅火成功後再將此事上報朝廷,如此至少也可以將功折罪。不過,這樣做自然也是有風險的,如果滅火失敗可就慘了,將來數罪並罰極有可能就是一個人頭落地的下場。
有基於此,當王小波揭竿而起之時,蜀川當地的各級官員也是如此心態。況且,他們在最初的時候未必就有多麽地重視這次起義,在這些見慣了世麵的官老爺眼裏這或許就是一群土匪或者是暴民聚眾鬧事而已,這些人注定翻不起多大的浪。所以,他們完全沒有必要在第一時間將此事上報朝廷以致驚擾了聖駕的安寧,等到他們徹底剿滅這些賊人之後再向朝廷報功才更能彰顯他們的一片忠貞體國之心。
曆史的真相或許就是如此。正如我們之前所言,王小波的隊伍在起義初期隻有數千人而已,這讓當地的官員對成功剿匪這事還是很有信心的,而王小波在拿下彭山縣城之後也定然進入了一段時間的困難期,甚至是隨即遭遇了嚴重的打擊從而跌落到了艱難的低穀期。可是,起義軍的轉機很快降臨!
蜀地在這一年所遭遇的大旱導致秋收無果繼而出現了饑民和難民潮,在蜀地持續近十年對朝廷無度搜刮的強烈不滿這種社會大背景之下,在社會階級矛盾已經極度尖銳的現實局麵下,在個人生存已成為挑戰但政府和地主的持續盤剝卻一如往常的巨大民憤之下,早已經揭竿而起的王小波起義軍成為了難以為生的百姓們唯一的歸宿地,這一股洪流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讓起義軍的實力急劇暴增至十萬之眾。到了這時候,蜀地的官員才終於意識到事態已經完全失控,此時若是再不向中央政府奏明實情恐將讓蜀地徹底變色。
王小波的起義隊伍從幾千人發展到十萬人差不多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我們現在暫時拋開他們不談,讓我們一起迴到開封城去看看在王小波的起義隊伍慢慢發育的這段時間裏趙光義和他手下的這些大臣們之間都發生了哪些事。當然,有個事我們必須再說一遍,這時候身處開封的這些帝國上層集團的大佬們並不知道遠在西南有一個巨大的隱患已經開始發生裂變。
眼下遼國人變得很安靜,而之前一直上躥下跳的李繼遷也很乖(至少表麵上是如此),前些年攪得人心煩意亂的中原地區的旱災和蝗災也已全麵結束,趙光義和他的大臣們總算是可以好好“享受”一下這難得的太平時光。我之所以要給這個享受加上一個引號是有原因的,因為趙光義這時候並未覺得自己的日子比起之前好過多少,相反,他覺得自己每天都累得要死。
作為一個在曆史上以控製欲強和勤政而著稱的皇帝,趙光義這段時間每天都很忙,災後重建、招撫流民、剿滅各地的盜匪、改革賦稅製度、改革官員考核製度、清典刑獄,諸如此類的事他都親自過問和操勞,至於軍政大事他更是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和懈怠。如此一來,他可就把宰相們幹的活兒都給幹了,李昉和張齊賢這兩個宰相大人就此落得個清閑自在。
暈頭轉向地忙了幾個月後,趙光義突然感覺自己滿腹的委屈,甚至是有些怒火叢生。他把李昉和張齊賢召來一頓訓斥:“依朕看來,你們這些身居高位的人都有一個毛病,沒當官之前都吹噓自己有管仲樂毅之才,但真的身居其位之後卻什麽行動也沒有,整天就知道按時打卡上下班每月準時拿俸祿,你們甚至連個合理化建議都不提。朕身為皇帝倒是每天起早貪黑忙得四腳朝天,連一點閑暇時間都沒有。兩位愛卿,朕現在就想問你們一句,我們到底誰是皇帝誰是臣子啊?”
一聽這話,李昉和張齊賢立馬跪地磕頭認錯,但嘴上說自己有錯心裏卻未必知道自己哪裏錯了。這其實也怪不得他倆,李昉本身就是一個大學者,你要他做學問倒是一把好手,而張齊賢就是一個權謀家,攻戰伐謀是他的長處,你要讓他當一個國家的大管家著實是在為難他。但是,這兩人還不是你趙光義自己選的,你又能怪誰?
看著李、張二人在他的訓斥下一副惶惶不安之狀,趙光義歎息了一聲,或許他也覺得這話說得太直接了,於是他又打了一個圓場:“朕這個人說話就是直,心裏有什麽想說的朕就會說,我們君臣之間本就該如此坦誠相待。”
話雖如此,但君臣之間的嫌隙由此也就公開化了。依照趙光義的行事風格,李、張二人在宰相之位上顯然是待不了多久了,他所需要的僅僅隻是一個能夠罷免他們的正當理由,而最先倒黴的就是這個張齊賢。
話說此時有一個叫王延德的京官想離開京城去外地為官,至於原因,因為像他這種級別的京官想要獲得升遷就必須得有一份在外為官且政績卓著的履曆才行。於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同僚朱貽業請他幫忙從中運作一下。王延德為什麽要找這個朱貽業?因為朱貽業是現任參知政事李沆的親家。“老奸巨猾”的李沆可能是覺得這事有風險,於是他就來找到了身為宰相的張齊賢,他請張齊賢去趙光義麵前為這個王延德討個外官。
這事其實細看下來也根本算不得什麽大事,更是談不上什麽原則性錯誤,張齊賢也隻需以為國舉賢為名就能讓王延德得償所願,可趙光義卻為此而勃然大怒。他發怒的理由很奇怪,因為這個王延德早年曾是他當晉王時的府吏,所以他覺得王延德應該自己來跟他說這個事而不該私下裏去求張齊賢。
這件事最後的結果是朱貽業和王延德被一頓明文申飭,張齊賢則被罷了宰相之職。至於參知政事李沆,他啥事沒有,他的鞋子上甚至連一滴水也沒有沾,因為厚道的張齊賢從始至終都沒有把他給拱出來。
張齊賢這邊剛剛走了黴運,沒過幾天趙光義的另一個寵臣寇準也出事了。這天寇準和同為樞密副使的溫仲舒一起從宮中出來,兩人騎著馬行進在開封的大街上,突然間一個精神有些失常的人衝到他倆麵前迎麵高唿“萬歲”。這事也不知道怎麽就被右羽林大將軍王賓給知道了,而王賓又和寇準的死對頭——時任宣徽北院使兼知樞密院事的張遜私交甚篤,張遜正愁沒機會修理寇準,他就此把這事捅到了趙光義那裏。
趙光義把寇準叫來問話,生性剛烈的寇準當場就火了。他當場為自己辯白:“陛下,那天我和溫仲舒同行,可張遜卻單單隻告我,這明顯就是他有意想整我,張遜實乃居心叵測!”
張遜也毫不示弱,他和王賓一起當著趙光義的麵對寇準是一頓嗬斥加指責,三人就此像潑婦罵街一樣吵成一團。堂堂國之重臣竟然在皇帝麵前如此粗俗無禮並相互揭短,這在極度重視臣子禮節的宋朝可謂是不可饒恕的大罪,別說是吵架,就連哪個臣子在朝會上搖搖晃晃沒有站像這種事都能讓禦史們給一本參倒。
趙光義對此當然是怒不可遏,寇準和張遜最後落得個“玉石俱焚”的下場:二人都被趕出了樞密院,張遜被貶為右領軍衛將軍,寇準則去當他的散官右諫議大夫,隨後他就被外派到青州去當知州,接替他倆的人是柴禹錫和劉昌言。也就是在同一天,我們在前麵提到過的呂端進入了中書省被提拔為參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