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再度被貶出京之時其內心必然是充滿了無盡的悲涼和哀歎。當年他從宰相的位置上翻身落馬就已經在趙恆那裏失去了信任,更何況趙恆從始至終都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待他,如今他再次讓趙恆心寒,有生之年他還能等到趙恆第三次對他委以重任嗎?要知道此時的寇準已經年過五旬了,可趙恆卻是正值壯年,此生他還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嗎?以上這些都不是寇準所能迴答的,但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並未結束,前方等待他的將是更大的一次起落。
寇準前腳剛走出京城不久,整個京城裏的人上至皇帝下至販夫走卒都因為一場大火的發生而無不扼腕歎息。
這場大火是在一個深夜裏從榮王趙元儼的王宮燒起,由於火勢沒能得到及時控製而導致其最後以不可遏製之勢燒向了皇宮的內藏左藏庫、朝元門、崇文院和秘閣等殿樓。
榮王府毀於大火倒不足為惜,可內藏左藏庫是什麽地方?那是宋朝自立國以來存儲金銀絹帛的地方,那是宋朝財力的保障和證明,而崇文院和秘閣所存放的更是比金銀珠寶還要珍貴的曆代文獻和經書子集,那是宋朝的幾代飽學之士花費無數心血才收集和整理出來的中華文化寶藏。當時可沒有什麽電腦存檔和備份,那完全就是手抄出來的,有些典籍因為沒有副本經此一劫更是就此永恆地泯滅於人間。
趙恆對此表現得是痛心疾首,他對前來跪地請罪的宰相王旦等兩府大臣哀歎道:“太祖太宗兩朝所積,從此一朝殆盡,誠可惜也!”
事已至此,王旦這時候能做的也隻能是盡可能地寬慰趙恆:“陛下你富有天下,金帛財物之損不足憂,你應該憂慮的是我們在朝政上麵是否出了什麽過失以及賞罰是否有不當之處。上天降下如此天災,臣等位列國家宰輔難辭其咎,請陛下降詔予以懲處!”
悲痛之際的趙恆並沒有在第一時間選擇降罪於他人,反而是下了一道罪己詔陳述自己的種種過失,隨後他又下詔群臣陳述國政弊失。然後,趙恆任命參知政事丁謂為“大內修葺使”負責各處受災宮閣的重建工作,而王欽若則被派去重修崇文院和秘閣裏的那些被焚毀的典籍。
這事當然不會就此作罷,不久之後這次火災的起火原因被查了出來:原來這並非什麽天災,而是榮王趙元儼府中的一個姓韓的婢女縱火所致,她因為盜竊榮王府的金銀而擔心留下罪證而放火焚毀現場,不曾想這把大火最後竟然會蔓延如此。隨著案件的深入調查,最後查出的應當被追責者達到了數百人之眾,按律這些人都得被處死,而趙恆盛怒之中也決定要將這些人全都殺頭。
眼見朝廷就要大起殺戮,宰相王旦緊急請見趙恆,他對趙恆說道:“陛下你已經因為這場大火而下了罪己詔,臣等也上表請罪,如果陛下把這些人都殺了恐怕會殺戮過重,此舉實為不妥。這場大火雖然找出了源頭,但如此慘重的損失又何嚐不是一種天譴呢?”
正是得益於王旦的這番話,這幾百人才能得以保全了性命,趙恆最後隻是處罰了主犯韓氏等數人。他下令將韓氏斬斷手足並示眾三日,然後淩遲處死,榮王趙元儼因此案被降為端王,王府中的幾名幕僚也因此而被貶官。客觀地說,雖然這個韓氏其所為確實令人憎惡和憤慨,但如此刑罰也著實讓人直唿不忍直視。
此次大火所造成的損失對趙恆的打擊無疑是無比重大,他為此而好幾個月時間都沒緩過氣來。他不明白的地方太多了,難道他這些年對上天以及人間的各位神靈還不夠虔誠嗎?難道他貶黜寇準真的做錯了嗎?難道王欽若等人的官複原職真的就是這一場天譴的直接源頭嗎?
趙恆的心裏有太多的疑惑,但他絕不會承認自己真的做錯了什麽,他可以認錯,但他究竟錯在哪裏卻另當別說。他更不會因此而停止對各路神仙的迷戀,而那些被朝廷內外恨之入骨的“奸佞”也仍然被他所信任,比如王欽若和丁謂。在外界看來,國家這些年大興土木以及四處拜神都是王欽若和丁謂在幕後教唆,可趙恆完全不認同這種觀點,王欽若是他的知心人,丁謂是他的貼心人,這些人非但不是奸佞,反而是他的肱股之臣。值此危難之際,他更得依靠這些人。
就在趙恆哀怨連天之時,他的一位真正的肱股之臣卻在這時離開了人世。公元1015年8月,宋朝的禮部尚書、樞密直學士兼知陳州張詠病逝於任所,享年六十九歲。這位被趙恆視為未來宰相接班人的大臣突然離世讓趙恆是痛心不已,他下令追贈張詠為尚書左仆射並賜諡號“忠定”。
張詠,這位有宋以來治理地方最為出眾的能臣終究沒能在政治舞台上展現出更大的抱負與作為,這不但是他的遺憾,同時也是宋朝的遺憾。可是,這也實乃命中注定,以他的性格根本就沒法在此時的宋朝頂級官場上長期立足,他其實就是另一個寇準,甚至在某些方麵他比寇準還要激進。他堅決反對趙恆的拜神運動,對趙恆在京城及全國各地大興土木之舉更是屢屢上疏陳述異見,而他對趙恆的寵臣王欽若和丁謂更是恨不能生啖其肉,這樣性情剛直的人怎麽可能位列中樞?趙恆能夠繼續對其委以信任和重用就已經是很難得了。
需要說明的是,張詠是帶著對國家前途的無限擔憂離開這個世界的,在他臨終之前他還向趙恆上了一道奏表,他在裏麵再次陳述了他反對趙恆大興土木的態度,直言此舉實在是太過勞民傷財,而且他還在這份奏表裏請求趙恆誅殺丁謂這個亂臣賊子以謝天下。可惜的是,這些都被趙恆一瞟而過,張詠的這些陳詞濫調他早就聽膩歪了。
順便在此說一下丁謂。
此人是奸邪確實不假,趙恆大興土木以及四處拜神之時,丁謂都是堅定的支持者,甚至是主要的鼓動者和促成者,但這人腦子夠聰明也是事實,而且在掌管經濟和管理錢糧方麵更是一個大才。如果不是他,趙恆這些年在拜神運動上的巨額開銷根本就無力維持,若單論其在本職工作上的表現,丁謂稱得上是一個極其優秀經濟學專家和財務管理者,這些也正是趙恆離不開他的原因之所在。關於這一點,有一個發生在這時候的鮮活事例可以為此做出注釋。
一舉兩得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否有人知道一舉三得這個詞正是跟丁謂有關呢?在沈括的《夢溪筆談》裏如是記載:榮王府的大火之後,丁謂被任命為大內修葺使,他先是命人在被燒毀的皇宮舊址大街前掘壕取土,然後用這些土來打地基或是燒磚。隨後,他又將汴河之水引入壕溝之內,如此就可將修建宮殿的巨木和其他建築材料以水運的方式運至工地從而節省了大量的勞力成本。最後,當宮殿修建完畢,丁謂又命人將所有的施工廢料和建築垃圾填入壕溝並由此平整出一條寬闊的街道。
沈括對此的評價和總結是:“一舉而三役濟,計省費以億萬計。”
怎麽樣?丁謂有才吧?自古以來那些能上位的小人都有才,甚至是有大才,如若不然他們又豈能上位?因此,這樣的一個丁謂讓趙恆怎能不喜歡?換了任何人是趙恆估計都會喜歡他!
不過,丁謂再怎麽有本事也無法改變此時宋朝的國運,趙恆和他的這幫大臣們在過了好些年的安穩日子後終於是迎來了十餘年來最為嚴峻的考驗。人活一世就是如此,既有好運連連的時候,但也有諸事不順就連喝水都塞牙縫的時候。皇宮失火事件讓趙恆的錢包和書包都被燒成了一個糊包,張詠的離世則讓他痛失一位地方能臣,但他的倒黴日子遠未結束,而是才剛剛開始,接下來的這場災難才是讓他真正地感到寢食難安甚至是直接地從靈魂到肉體摧毀了他。
寇準前腳剛走出京城不久,整個京城裏的人上至皇帝下至販夫走卒都因為一場大火的發生而無不扼腕歎息。
這場大火是在一個深夜裏從榮王趙元儼的王宮燒起,由於火勢沒能得到及時控製而導致其最後以不可遏製之勢燒向了皇宮的內藏左藏庫、朝元門、崇文院和秘閣等殿樓。
榮王府毀於大火倒不足為惜,可內藏左藏庫是什麽地方?那是宋朝自立國以來存儲金銀絹帛的地方,那是宋朝財力的保障和證明,而崇文院和秘閣所存放的更是比金銀珠寶還要珍貴的曆代文獻和經書子集,那是宋朝的幾代飽學之士花費無數心血才收集和整理出來的中華文化寶藏。當時可沒有什麽電腦存檔和備份,那完全就是手抄出來的,有些典籍因為沒有副本經此一劫更是就此永恆地泯滅於人間。
趙恆對此表現得是痛心疾首,他對前來跪地請罪的宰相王旦等兩府大臣哀歎道:“太祖太宗兩朝所積,從此一朝殆盡,誠可惜也!”
事已至此,王旦這時候能做的也隻能是盡可能地寬慰趙恆:“陛下你富有天下,金帛財物之損不足憂,你應該憂慮的是我們在朝政上麵是否出了什麽過失以及賞罰是否有不當之處。上天降下如此天災,臣等位列國家宰輔難辭其咎,請陛下降詔予以懲處!”
悲痛之際的趙恆並沒有在第一時間選擇降罪於他人,反而是下了一道罪己詔陳述自己的種種過失,隨後他又下詔群臣陳述國政弊失。然後,趙恆任命參知政事丁謂為“大內修葺使”負責各處受災宮閣的重建工作,而王欽若則被派去重修崇文院和秘閣裏的那些被焚毀的典籍。
這事當然不會就此作罷,不久之後這次火災的起火原因被查了出來:原來這並非什麽天災,而是榮王趙元儼府中的一個姓韓的婢女縱火所致,她因為盜竊榮王府的金銀而擔心留下罪證而放火焚毀現場,不曾想這把大火最後竟然會蔓延如此。隨著案件的深入調查,最後查出的應當被追責者達到了數百人之眾,按律這些人都得被處死,而趙恆盛怒之中也決定要將這些人全都殺頭。
眼見朝廷就要大起殺戮,宰相王旦緊急請見趙恆,他對趙恆說道:“陛下你已經因為這場大火而下了罪己詔,臣等也上表請罪,如果陛下把這些人都殺了恐怕會殺戮過重,此舉實為不妥。這場大火雖然找出了源頭,但如此慘重的損失又何嚐不是一種天譴呢?”
正是得益於王旦的這番話,這幾百人才能得以保全了性命,趙恆最後隻是處罰了主犯韓氏等數人。他下令將韓氏斬斷手足並示眾三日,然後淩遲處死,榮王趙元儼因此案被降為端王,王府中的幾名幕僚也因此而被貶官。客觀地說,雖然這個韓氏其所為確實令人憎惡和憤慨,但如此刑罰也著實讓人直唿不忍直視。
此次大火所造成的損失對趙恆的打擊無疑是無比重大,他為此而好幾個月時間都沒緩過氣來。他不明白的地方太多了,難道他這些年對上天以及人間的各位神靈還不夠虔誠嗎?難道他貶黜寇準真的做錯了嗎?難道王欽若等人的官複原職真的就是這一場天譴的直接源頭嗎?
趙恆的心裏有太多的疑惑,但他絕不會承認自己真的做錯了什麽,他可以認錯,但他究竟錯在哪裏卻另當別說。他更不會因此而停止對各路神仙的迷戀,而那些被朝廷內外恨之入骨的“奸佞”也仍然被他所信任,比如王欽若和丁謂。在外界看來,國家這些年大興土木以及四處拜神都是王欽若和丁謂在幕後教唆,可趙恆完全不認同這種觀點,王欽若是他的知心人,丁謂是他的貼心人,這些人非但不是奸佞,反而是他的肱股之臣。值此危難之際,他更得依靠這些人。
就在趙恆哀怨連天之時,他的一位真正的肱股之臣卻在這時離開了人世。公元1015年8月,宋朝的禮部尚書、樞密直學士兼知陳州張詠病逝於任所,享年六十九歲。這位被趙恆視為未來宰相接班人的大臣突然離世讓趙恆是痛心不已,他下令追贈張詠為尚書左仆射並賜諡號“忠定”。
張詠,這位有宋以來治理地方最為出眾的能臣終究沒能在政治舞台上展現出更大的抱負與作為,這不但是他的遺憾,同時也是宋朝的遺憾。可是,這也實乃命中注定,以他的性格根本就沒法在此時的宋朝頂級官場上長期立足,他其實就是另一個寇準,甚至在某些方麵他比寇準還要激進。他堅決反對趙恆的拜神運動,對趙恆在京城及全國各地大興土木之舉更是屢屢上疏陳述異見,而他對趙恆的寵臣王欽若和丁謂更是恨不能生啖其肉,這樣性情剛直的人怎麽可能位列中樞?趙恆能夠繼續對其委以信任和重用就已經是很難得了。
需要說明的是,張詠是帶著對國家前途的無限擔憂離開這個世界的,在他臨終之前他還向趙恆上了一道奏表,他在裏麵再次陳述了他反對趙恆大興土木的態度,直言此舉實在是太過勞民傷財,而且他還在這份奏表裏請求趙恆誅殺丁謂這個亂臣賊子以謝天下。可惜的是,這些都被趙恆一瞟而過,張詠的這些陳詞濫調他早就聽膩歪了。
順便在此說一下丁謂。
此人是奸邪確實不假,趙恆大興土木以及四處拜神之時,丁謂都是堅定的支持者,甚至是主要的鼓動者和促成者,但這人腦子夠聰明也是事實,而且在掌管經濟和管理錢糧方麵更是一個大才。如果不是他,趙恆這些年在拜神運動上的巨額開銷根本就無力維持,若單論其在本職工作上的表現,丁謂稱得上是一個極其優秀經濟學專家和財務管理者,這些也正是趙恆離不開他的原因之所在。關於這一點,有一個發生在這時候的鮮活事例可以為此做出注釋。
一舉兩得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否有人知道一舉三得這個詞正是跟丁謂有關呢?在沈括的《夢溪筆談》裏如是記載:榮王府的大火之後,丁謂被任命為大內修葺使,他先是命人在被燒毀的皇宮舊址大街前掘壕取土,然後用這些土來打地基或是燒磚。隨後,他又將汴河之水引入壕溝之內,如此就可將修建宮殿的巨木和其他建築材料以水運的方式運至工地從而節省了大量的勞力成本。最後,當宮殿修建完畢,丁謂又命人將所有的施工廢料和建築垃圾填入壕溝並由此平整出一條寬闊的街道。
沈括對此的評價和總結是:“一舉而三役濟,計省費以億萬計。”
怎麽樣?丁謂有才吧?自古以來那些能上位的小人都有才,甚至是有大才,如若不然他們又豈能上位?因此,這樣的一個丁謂讓趙恆怎能不喜歡?換了任何人是趙恆估計都會喜歡他!
不過,丁謂再怎麽有本事也無法改變此時宋朝的國運,趙恆和他的這幫大臣們在過了好些年的安穩日子後終於是迎來了十餘年來最為嚴峻的考驗。人活一世就是如此,既有好運連連的時候,但也有諸事不順就連喝水都塞牙縫的時候。皇宮失火事件讓趙恆的錢包和書包都被燒成了一個糊包,張詠的離世則讓他痛失一位地方能臣,但他的倒黴日子遠未結束,而是才剛剛開始,接下來的這場災難才是讓他真正地感到寢食難安甚至是直接地從靈魂到肉體摧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