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旦以及他的離世,我是有很多話要說的。
之前我曾在某個平台上寫過一篇關於範仲淹的文章,讀者中有人留言說範仲淹是他最喜歡、最崇拜的古人,此刻當我寫到王旦薨逝之時,我突然想起了這句留言。誠然,我不是一個輕易崇拜誰的人,這不是說我自己有多麽自命清高,而是在我的認知裏崇拜是一個很莊嚴神聖的詞,我一般不輕易用這樣的詞匯。但是,對於王旦,對於他這個在宋史裏名氣不是很大的人,對於這個在民間幾乎毫無知名度的人,我卻恨不能用這世間最尊崇的詞句來褒獎和讚美他。
在很多人眼裏,王旦或許根本不足以被稱之為北宋的賢相和名相,相比他的前輩趙普以及呂蒙正、李沆和寇準,他在這些人麵前似乎會瞬間黯然失色,而相比呂夷簡、王安石和司馬光這些後輩,他同樣讓人覺得是黯淡無光。可是,作為宋朝“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王旦的偉大並不存在於我們肉眼可見的陽光之下,他的偉大在於那些不為人所知、不為人所見的暗處,他是一位真正意義上做到了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且德高望重的尊者和能者。
難得糊塗——這四個字是鄭板橋的人生開悟之言,我甚至覺得它可以和王陽明的“心即理也”以及“我心光明”相提並論。很遺憾,年少輕狂之時,當我看到難得糊塗這四個字瞬間對鄭板橋有了一種發自鼻孔的鄙視。然而,很多年以後,我卻猛然發現這四個字的背後其實隱藏著鄭板橋內心深處那麽多的心酸、無助、憤恨和無奈,乃至於是痛苦和眼淚,這四個字是他在窮盡所力卻不可權之後的一聲撕心裂肺的長久低吟。
請問:當整個世界都被黑暗所籠罩,你是選擇與黑暗為敵還是順從於黑暗?我之所以要提到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原因就在這個問題的答案裏。這個問題放在寇準身上,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而在寇準被罷相之後,當趙恆受了王欽若的蠱惑而開始長達十餘年的拜神運動之時,整個宋朝無異於就是被“黑暗”所籠罩。在這十餘年裏,王旦一直都是宋朝的宰相且是獨相,趙恆的每一次拜神和裝神弄鬼行動他都參與其中,在人們的心目中他不過就是一個在趙恆麵前膽小怯懦之徒,因為他未曾對趙恆的行為加以阻止,而是任由其胡搞亂來。也就是說,王旦對於上麵這個問題的迴答就是:我選擇順從於黑暗,人生要難得糊塗。
事實真的如此嗎?
試想一下,如果宋朝這一時期的宰相是趙普,身居相位的他定然會與王欽若等人勢不兩立甚至要將其千刀萬剮以謝天下。王旦為什麽就不敢這樣做呢?請注意宋朝這時候的皇帝是趙恆,王旦的聲望和資曆無疑沒法與大宋的開國宰相趙普相提並論,這也就注定了王旦無法去直麵硬剛趙恆。另外,我們也必須要正視一個事實,那就是王欽若在趙恆那裏所受到的寵信也根本不是趙光義時期的趙昌言和侯莫陳利用等奸佞之輩所能相比的。有了趙恆做強力的靠山,就算是趙普複生以及寇準重新為相都未必能把王欽若怎麽樣,如果王旦選擇與王欽若等人拚個你死我活,那到最後指定是一個雙方兩敗俱傷而國家也元氣大損的結局。還有更糟糕的一種可能:內鬥的結果是王欽若成了最後的贏家,從此他接管了宋朝的朝政繼而將整個宋朝搞得是烏煙瘴氣國將不國。
王旦的睿智之處也正是體現在這裏,他很清楚這個世界上不是隻有他才有做宰相的才能和資格,人家王欽若同樣可以。他確實可以像趙普或寇準那樣直接跟王欽若正麵對決,甚至直接拒絕配合趙恆裝神弄鬼,可那樣一來他確實可以保住自己的名節和聲譽,然後到某個地方去當個知府大人並從此逍遙一生或老死故裏,但這個國家又怎麽辦?難道要眼睜睜地看著王欽若把持朝政禍亂朝綱嗎?難道要親眼目睹宋朝是如何在王欽若的手裏一步步走向毀滅嗎?不!這絕不是王旦想要看到的局麵!那麽,如此一來他就隻剩下一條路可走——那一夜,麵對趙恆賞賜的那滿滿一酒壺的珍珠,王旦選擇了隱忍和順從。
那一夜,王旦想必是在極其的痛苦和煎熬中度過的。他知道自己一旦順從了趙恆的意願便意味著什麽,他從此將會被萬人唾罵:懦弱的孬種、貪權戀貴的政客、裝神弄鬼的神棍、蠱惑君王、與王欽若狼狽為奸的奸佞,諸如此類。
事實上,王旦其實是一個絲毫不遜色於趙普和寇準的剛烈之人。當初趙恆禦駕親征澶州之時,負責留守京城的他隻給了趙恆十天的時間去與遼軍一決勝負,如果十天之內他得不到勝利的戰報,那麽他就要在京城另立新君。在李德明因為黨項境內的饑荒向大宋獅子大開口索要百萬石糧食之時,宋朝的君臣都為此而惶惶不安,唯有王旦是那個敢於直接向李德明發出戰爭宣言的硬漢。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大局麵前選擇了向趙恆妥協,一個錚錚鐵漢忍受著無數的罵名化身為一個忍者神龜,而且還是一個憋屈至死的忍者神龜。
麵對黑暗且這黑暗無可匹敵之時,選擇對抗的人無疑是勇士,而選擇拒絕與黑暗為伍的人也可堪稱君子,但在這種情況之下勇敢地去死並不難辦到,難的是屈身於黑暗之中並通過燃燒自己從而努力去照亮這個世界——王旦就是這樣的一個既最偉大又可敬的人,甚至於可以說他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和君子。
王旦的妥協和隱忍所換來的是趙恆十幾年如一日對他的信任和倚重,他也就此牢牢地把相權攥在了自己的手裏,但這絕非是他貪權和戀權。因為他知道,隻有這樣他才能讓宋朝這艘巨輪不至於偏航乃至是觸礁。為了這個國家和天下的百姓,他這十餘年來一直默默地承受著自己良心的譴責和那些所謂的正臣和能臣在他背後對他的指責甚至是謾罵。
在王旦為相的十餘年時間裏,宋朝盡管因為趙恆的拜神運動而呈現出一副舉國癲狂的狀態,而大量的民脂民膏也耗費在了建造各種道觀和寺廟以及數不勝數的祭天拜神活動上麵,可不容置疑的是宋朝在這十餘年裏一直在穩步地向前發展。這其中的原因在哪裏?原因就在於盡管有那麽多的人的在搗亂,可宋朝這艘巨輪的船舵一直穩穩地操控在王旦的手裏。盡管趙恆與王欽若等人經常讓這艘巨輪時不時地左右顛簸,但隻要有他王旦在,那麽這艘巨輪就能夠在這風雨之中一路前行不至傾覆。
王旦的忍讓和屈從所換來的不僅是皇帝的信任,更是帝國上層人物之間的“團結”與“和諧”,是國家的繁榮和穩定,是百姓的安居樂業。在這十餘年裏,王欽若和丁謂等人對國家的危害一直被限定在宋朝可承受的範圍之內,這其中王旦可謂是功不可沒。正是在他的極力堅持下,深受趙恆寵幸的王欽若一直都未能染指他覬覦多年的中樞相位,丁謂也被他壓製在手下且在大多數時候都隻能掌握帝國的財權而無法觸及掌管國家政令的相權。
除此之外,王旦也極力地保護了朝廷內外諸多因為反對趙恆的拜神運動而險些丟官罷職的能臣和正臣,比如張詠和孫奭,就連寇準都因為他而免去了一場殺頭之禍(寇準被外放時曾因為在酒後穿上了一件黃色的袍子而被人告發謀反,是王旦的勸慰才讓趙恆將此事大事化小並最終一筆勾銷)。另外,王旦在此期間還推薦和提拔了諸如王曾和李迪之類的未來國之棟梁。最為讓人敬佩的是,這些被王旦所保護和提拔的人盡管知道背後有人在幫助自己,但由於他在這類事情上每次都是給趙恆上的密奏,所以這些人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受了誰的恩惠和或保護。
王旦是難得糊塗嗎?不!他其實一直都沒有糊塗,他一直都很清醒!他是北宋帝國這十餘年間的宰相,人人都以為他身處黑暗之中,人人都以為他是黑暗的一份子,都以為他是一個畏懼於趙恆的軟骨頭,都以為他與王欽若等人是一丘之貉,但實質上他是光明的,他是那個在黑暗之中與黑暗做鬥爭並一直都在發光發亮的人,甚至是唯一在這樣做的那個人。
王旦的可貴以及其可稱道之處還在於他的長者風範和仁德品行,他不戀財,更不重名位。他的私人府邸與其為相十餘年的資曆和履曆毫不映襯,簡直可以說是“寒酸”,趙恆曾經想拿出一筆錢來為他改造家舍,但卻被他所拒絕。趙恆每次賞給他財物,他都心生不安和愧疚,在他眼裏這些都是生民的膏血,而他實在是無福消受。他不許自己的家人穿金戴銀,生平更是從不置辦田宅,他常常教化子孫應當以自立家業和事業為榮。最令人可敬的是,他還不許自己的宗族子弟謀取功名,他所給出的理由則是不想讓這些本就出身相門的人與寒門或平民子弟爭奪功名。
趙恆每次拜神之後都會對朝廷官員大行封賞,而王旦身為宰相自然是獲得的封賞最厚,可他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有一絲一毫的快樂。相反,每次參與拜神運動他的內心都是極其的屈辱,但是他又不能違背趙恆的意誌,別的大臣在跟隨趙恆拜神的時候都對趙恆滿麵笑容或極盡諂媚之態,唯獨王旦總是一副眉頭緊鎖悶悶不樂的樣子。作為趙恆的臣子,他不得不在各種拜神運動中忙前忙後,可作為大宋的臣子,他的靈魂卻在暗自滴血和哭泣。
在臨終之前,王旦用顫抖的口音對自己的兒子交代了遺言:“ 吾家世名清德,爾等務必勤儉樸素以保門風,我死之後不得厚葬,更不能以金玉之器陪葬於靈柩。我此生別無他過,唯獨在天書一事上犯了不諫之錯,此錯我雖萬死也不足以贖過。我死之後,你要為我削發,然後以黑色服飾入殮下葬!”
讀史至此,我不禁為之而萬千動容!
古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三國猛將夏侯惇在戰場上被人射中眼睛,他在拔箭時將自己的眼珠子給拔了出來,於是他大喝一聲“父精母血,不可棄也”,然後當即將自己的眼珠吞入腹中。一個大字不識的武人尚且如此,王旦作為一個飽學之士豈會不懂這個道理,而他要削發並著黑衣入葬更是足以證明他這十餘年來一直活在巨大的自責與痛苦之中。
王旦為何要如此呢?答案其實很簡單,他的遺言足以迴答這個問題,因為他覺得自己死後無顏去麵對自己的父母,更是無顏去麵對地下的太祖和太宗皇帝。
關於王旦,我言盡於此。
此時我想到了一個能夠與王旦這一生相提並論的人,尤其是他們在生命的最後十餘年裏的經曆和所作所為近乎於驚人的相似。這個人我們都很熟悉,甚至於每當我們提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的時候,我們在第一時間所想到的正是這個人。因為某種原因,這個人的名字我不便在這種氛圍下提及,但我想人人都知道我在說誰。我想說的是,他們二人都配得上我下麵要說的這句話——為民鞠躬盡瘁,為國死而後已。
宰相大人,一路好走!
之前我曾在某個平台上寫過一篇關於範仲淹的文章,讀者中有人留言說範仲淹是他最喜歡、最崇拜的古人,此刻當我寫到王旦薨逝之時,我突然想起了這句留言。誠然,我不是一個輕易崇拜誰的人,這不是說我自己有多麽自命清高,而是在我的認知裏崇拜是一個很莊嚴神聖的詞,我一般不輕易用這樣的詞匯。但是,對於王旦,對於他這個在宋史裏名氣不是很大的人,對於這個在民間幾乎毫無知名度的人,我卻恨不能用這世間最尊崇的詞句來褒獎和讚美他。
在很多人眼裏,王旦或許根本不足以被稱之為北宋的賢相和名相,相比他的前輩趙普以及呂蒙正、李沆和寇準,他在這些人麵前似乎會瞬間黯然失色,而相比呂夷簡、王安石和司馬光這些後輩,他同樣讓人覺得是黯淡無光。可是,作為宋朝“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王旦的偉大並不存在於我們肉眼可見的陽光之下,他的偉大在於那些不為人所知、不為人所見的暗處,他是一位真正意義上做到了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且德高望重的尊者和能者。
難得糊塗——這四個字是鄭板橋的人生開悟之言,我甚至覺得它可以和王陽明的“心即理也”以及“我心光明”相提並論。很遺憾,年少輕狂之時,當我看到難得糊塗這四個字瞬間對鄭板橋有了一種發自鼻孔的鄙視。然而,很多年以後,我卻猛然發現這四個字的背後其實隱藏著鄭板橋內心深處那麽多的心酸、無助、憤恨和無奈,乃至於是痛苦和眼淚,這四個字是他在窮盡所力卻不可權之後的一聲撕心裂肺的長久低吟。
請問:當整個世界都被黑暗所籠罩,你是選擇與黑暗為敵還是順從於黑暗?我之所以要提到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原因就在這個問題的答案裏。這個問題放在寇準身上,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而在寇準被罷相之後,當趙恆受了王欽若的蠱惑而開始長達十餘年的拜神運動之時,整個宋朝無異於就是被“黑暗”所籠罩。在這十餘年裏,王旦一直都是宋朝的宰相且是獨相,趙恆的每一次拜神和裝神弄鬼行動他都參與其中,在人們的心目中他不過就是一個在趙恆麵前膽小怯懦之徒,因為他未曾對趙恆的行為加以阻止,而是任由其胡搞亂來。也就是說,王旦對於上麵這個問題的迴答就是:我選擇順從於黑暗,人生要難得糊塗。
事實真的如此嗎?
試想一下,如果宋朝這一時期的宰相是趙普,身居相位的他定然會與王欽若等人勢不兩立甚至要將其千刀萬剮以謝天下。王旦為什麽就不敢這樣做呢?請注意宋朝這時候的皇帝是趙恆,王旦的聲望和資曆無疑沒法與大宋的開國宰相趙普相提並論,這也就注定了王旦無法去直麵硬剛趙恆。另外,我們也必須要正視一個事實,那就是王欽若在趙恆那裏所受到的寵信也根本不是趙光義時期的趙昌言和侯莫陳利用等奸佞之輩所能相比的。有了趙恆做強力的靠山,就算是趙普複生以及寇準重新為相都未必能把王欽若怎麽樣,如果王旦選擇與王欽若等人拚個你死我活,那到最後指定是一個雙方兩敗俱傷而國家也元氣大損的結局。還有更糟糕的一種可能:內鬥的結果是王欽若成了最後的贏家,從此他接管了宋朝的朝政繼而將整個宋朝搞得是烏煙瘴氣國將不國。
王旦的睿智之處也正是體現在這裏,他很清楚這個世界上不是隻有他才有做宰相的才能和資格,人家王欽若同樣可以。他確實可以像趙普或寇準那樣直接跟王欽若正麵對決,甚至直接拒絕配合趙恆裝神弄鬼,可那樣一來他確實可以保住自己的名節和聲譽,然後到某個地方去當個知府大人並從此逍遙一生或老死故裏,但這個國家又怎麽辦?難道要眼睜睜地看著王欽若把持朝政禍亂朝綱嗎?難道要親眼目睹宋朝是如何在王欽若的手裏一步步走向毀滅嗎?不!這絕不是王旦想要看到的局麵!那麽,如此一來他就隻剩下一條路可走——那一夜,麵對趙恆賞賜的那滿滿一酒壺的珍珠,王旦選擇了隱忍和順從。
那一夜,王旦想必是在極其的痛苦和煎熬中度過的。他知道自己一旦順從了趙恆的意願便意味著什麽,他從此將會被萬人唾罵:懦弱的孬種、貪權戀貴的政客、裝神弄鬼的神棍、蠱惑君王、與王欽若狼狽為奸的奸佞,諸如此類。
事實上,王旦其實是一個絲毫不遜色於趙普和寇準的剛烈之人。當初趙恆禦駕親征澶州之時,負責留守京城的他隻給了趙恆十天的時間去與遼軍一決勝負,如果十天之內他得不到勝利的戰報,那麽他就要在京城另立新君。在李德明因為黨項境內的饑荒向大宋獅子大開口索要百萬石糧食之時,宋朝的君臣都為此而惶惶不安,唯有王旦是那個敢於直接向李德明發出戰爭宣言的硬漢。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大局麵前選擇了向趙恆妥協,一個錚錚鐵漢忍受著無數的罵名化身為一個忍者神龜,而且還是一個憋屈至死的忍者神龜。
麵對黑暗且這黑暗無可匹敵之時,選擇對抗的人無疑是勇士,而選擇拒絕與黑暗為伍的人也可堪稱君子,但在這種情況之下勇敢地去死並不難辦到,難的是屈身於黑暗之中並通過燃燒自己從而努力去照亮這個世界——王旦就是這樣的一個既最偉大又可敬的人,甚至於可以說他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和君子。
王旦的妥協和隱忍所換來的是趙恆十幾年如一日對他的信任和倚重,他也就此牢牢地把相權攥在了自己的手裏,但這絕非是他貪權和戀權。因為他知道,隻有這樣他才能讓宋朝這艘巨輪不至於偏航乃至是觸礁。為了這個國家和天下的百姓,他這十餘年來一直默默地承受著自己良心的譴責和那些所謂的正臣和能臣在他背後對他的指責甚至是謾罵。
在王旦為相的十餘年時間裏,宋朝盡管因為趙恆的拜神運動而呈現出一副舉國癲狂的狀態,而大量的民脂民膏也耗費在了建造各種道觀和寺廟以及數不勝數的祭天拜神活動上麵,可不容置疑的是宋朝在這十餘年裏一直在穩步地向前發展。這其中的原因在哪裏?原因就在於盡管有那麽多的人的在搗亂,可宋朝這艘巨輪的船舵一直穩穩地操控在王旦的手裏。盡管趙恆與王欽若等人經常讓這艘巨輪時不時地左右顛簸,但隻要有他王旦在,那麽這艘巨輪就能夠在這風雨之中一路前行不至傾覆。
王旦的忍讓和屈從所換來的不僅是皇帝的信任,更是帝國上層人物之間的“團結”與“和諧”,是國家的繁榮和穩定,是百姓的安居樂業。在這十餘年裏,王欽若和丁謂等人對國家的危害一直被限定在宋朝可承受的範圍之內,這其中王旦可謂是功不可沒。正是在他的極力堅持下,深受趙恆寵幸的王欽若一直都未能染指他覬覦多年的中樞相位,丁謂也被他壓製在手下且在大多數時候都隻能掌握帝國的財權而無法觸及掌管國家政令的相權。
除此之外,王旦也極力地保護了朝廷內外諸多因為反對趙恆的拜神運動而險些丟官罷職的能臣和正臣,比如張詠和孫奭,就連寇準都因為他而免去了一場殺頭之禍(寇準被外放時曾因為在酒後穿上了一件黃色的袍子而被人告發謀反,是王旦的勸慰才讓趙恆將此事大事化小並最終一筆勾銷)。另外,王旦在此期間還推薦和提拔了諸如王曾和李迪之類的未來國之棟梁。最為讓人敬佩的是,這些被王旦所保護和提拔的人盡管知道背後有人在幫助自己,但由於他在這類事情上每次都是給趙恆上的密奏,所以這些人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受了誰的恩惠和或保護。
王旦是難得糊塗嗎?不!他其實一直都沒有糊塗,他一直都很清醒!他是北宋帝國這十餘年間的宰相,人人都以為他身處黑暗之中,人人都以為他是黑暗的一份子,都以為他是一個畏懼於趙恆的軟骨頭,都以為他與王欽若等人是一丘之貉,但實質上他是光明的,他是那個在黑暗之中與黑暗做鬥爭並一直都在發光發亮的人,甚至是唯一在這樣做的那個人。
王旦的可貴以及其可稱道之處還在於他的長者風範和仁德品行,他不戀財,更不重名位。他的私人府邸與其為相十餘年的資曆和履曆毫不映襯,簡直可以說是“寒酸”,趙恆曾經想拿出一筆錢來為他改造家舍,但卻被他所拒絕。趙恆每次賞給他財物,他都心生不安和愧疚,在他眼裏這些都是生民的膏血,而他實在是無福消受。他不許自己的家人穿金戴銀,生平更是從不置辦田宅,他常常教化子孫應當以自立家業和事業為榮。最令人可敬的是,他還不許自己的宗族子弟謀取功名,他所給出的理由則是不想讓這些本就出身相門的人與寒門或平民子弟爭奪功名。
趙恆每次拜神之後都會對朝廷官員大行封賞,而王旦身為宰相自然是獲得的封賞最厚,可他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有一絲一毫的快樂。相反,每次參與拜神運動他的內心都是極其的屈辱,但是他又不能違背趙恆的意誌,別的大臣在跟隨趙恆拜神的時候都對趙恆滿麵笑容或極盡諂媚之態,唯獨王旦總是一副眉頭緊鎖悶悶不樂的樣子。作為趙恆的臣子,他不得不在各種拜神運動中忙前忙後,可作為大宋的臣子,他的靈魂卻在暗自滴血和哭泣。
在臨終之前,王旦用顫抖的口音對自己的兒子交代了遺言:“ 吾家世名清德,爾等務必勤儉樸素以保門風,我死之後不得厚葬,更不能以金玉之器陪葬於靈柩。我此生別無他過,唯獨在天書一事上犯了不諫之錯,此錯我雖萬死也不足以贖過。我死之後,你要為我削發,然後以黑色服飾入殮下葬!”
讀史至此,我不禁為之而萬千動容!
古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三國猛將夏侯惇在戰場上被人射中眼睛,他在拔箭時將自己的眼珠子給拔了出來,於是他大喝一聲“父精母血,不可棄也”,然後當即將自己的眼珠吞入腹中。一個大字不識的武人尚且如此,王旦作為一個飽學之士豈會不懂這個道理,而他要削發並著黑衣入葬更是足以證明他這十餘年來一直活在巨大的自責與痛苦之中。
王旦為何要如此呢?答案其實很簡單,他的遺言足以迴答這個問題,因為他覺得自己死後無顏去麵對自己的父母,更是無顏去麵對地下的太祖和太宗皇帝。
關於王旦,我言盡於此。
此時我想到了一個能夠與王旦這一生相提並論的人,尤其是他們在生命的最後十餘年裏的經曆和所作所為近乎於驚人的相似。這個人我們都很熟悉,甚至於每當我們提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的時候,我們在第一時間所想到的正是這個人。因為某種原因,這個人的名字我不便在這種氛圍下提及,但我想人人都知道我在說誰。我想說的是,他們二人都配得上我下麵要說的這句話——為民鞠躬盡瘁,為國死而後已。
宰相大人,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