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寇準的迴京,開封城裏的各位朝廷頂級權貴頓時是一陣雞飛狗跳,大夥兒各自忙活得不亦樂乎。
王欽若自然是在忙著擔驚受怕,此時的他已經在趙恆那裏失了寵,他唯一的靠山也就此不複存在。寇準迴來第一個要倒黴的人肯定就是他,可他現在已是案板上的魚肉,隻能等著被宰。
另一個大忙人就是皇後劉娥。趙恆病重,她躲在深宮裏代為行使皇帝的權力,但她並未因此而感到滿足和心安,反而覺得危機重重。看趙恆這狀態說不定哪天就蹬腿走人了,若真到那時候她的好日子也就差不多結束了。趙禎還是個孩子,一旦這個孩子當了皇帝,那大權指定會落到輔政大臣身上,那樣一來,她和趙禎這對孤兒寡母的日子能好過嗎?她很清楚自己並不受朝中這幫大臣的待見,要不然她的皇後之路也不會走得這麽艱辛。如今一向對她成見極深的寇準迴到了京城就更是讓她坐立不安,假如趙恆一旦駕崩,而寇準這個倔老頭又當了宰相,那她手中的權力定然會瞬間旁落,這絕不是她想看到的結果。
同王欽若一樣,劉娥的靠山也是趙恆,她現在必須借助趙恆這個護身符抓緊時間豐滿自己的羽翼。既然朝中有威望的大臣不肯攀附她,她就把目光轉向了武將。趁著寇準和王欽若正在暗中角力之時,她借趙恆之手調整了負責宮廷守衛的將領。
五月,一道由劉娥在幕後授意的皇命頒下:龍衛、神衛兩軍四廂都指揮使夏守恩被改遷為捧日、天武兩軍四廂都指揮使,洛苑使、勤州刺史兼“勾當皇城司”劉美接替夏受恩出任龍衛和神衛兩軍都指揮使。
禁軍裏的龍衛和神衛兩軍是負責宮廷禁衛的軍事力量,這道任命意味著此前掌管宮廷禁衛之權的夏守恩被劉美給取代了。此外,我們更需要注意的是劉美在這之前本身就有的這個官職——勾當皇城司,這是一個讓京城裏的所有人尤其是朝中權貴都聞之色變的機構和官職。簡單來說,皇城司就是宋朝版的錦衣衛,它雖然屬於禁軍的編製但卻不受殿前三衙司任何一個衙門的節製和管轄,而是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
這個劉美不是別人,他正是劉娥的前夫龔美。在劉娥嫁給趙恆後,龔美改名劉美,他也就此搖身一變成了劉娥的家兄。如此也可見劉娥勢力之單薄,這麽多年了,她唯一能找到的幫手竟然還隻是當初把她賣掉的前夫龔美。其實劉娥這一招也很無奈,她此舉可以視為她在為將來做最壞的打算,她在為自己以及趙禎的人身安全而未雨綢繆。
整個京城最忙的人當然是大太監周懷正。寇準現在雖然迴到了京城,但他的實際差遣卻還沒有正式下來,周懷正要做的就是替寇準掃除登上相位的障礙,這個障礙自然就是王欽若。要想讓王欽若下台就得有正大光明的理由,而這個理由也不是那麽難找。宋朝的官員一向講究以君子之道踐行己身,但凡這個人的身上有一點的瑕疵和汙點都足以導致其罷官免職,王欽若身上本來就汙點頗多,要想整他實在是不用費多大的勁兒。當然,安插罪名或是整一出“莫須有”也是件很費腦子的事,可這顯然不足以難倒周懷正。
在某天的朝會上,王欽若突然被人當眾告發收受賄賂,這可就一下子戳中了王欽若身上的痛點和傷疤。誰都知道他當初在擔任科考主官時就曾身陷受賄的風波,如今又再被人舉報受賄,這顯然說明他是死性不改,這樣的人怎麽可以擔任身為百官表率的宰相?對於這個指控,王欽若堅決否認,他請求趙恆將此事交由禦史台偵辦,一定要還自己一個清白。
趙恆一聽這話就立馬把臉拉下來了。在他眼裏,這個時候的王欽若早已經不是之前百看不厭的王愛卿。他對王欽若冷冷地反問道:“朝廷設立禦史台難道是為了給人辨明私德的嗎?”
王欽若頓時惶恐,趙恆這明顯是不想給他一個“洗刷冤屈”的機會,也就是說,不管這事真偽如何,你王欽若都是有罪的。王欽若也很知趣,下朝之後,他上表請求外放為官。可是,周懷正哪能就這麽輕易地讓他走掉?
很快,從遙遠的商州傳來了一個消息,當地官員抓獲了一個私藏禁書的道士。這看上去不過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案子,可在審訊這個道士的時候卻挖出了一條大魚,這個道士自行招供說他與宰相王欽若是故交,而這些禁書正是王欽若送給他的。一口大鍋就此扣在了王欽若的頭上,關鍵在於這還不是有人在故意栽贓陷害他,因為王欽若確實與這個道士有交情,那些禁書也是他送的。
趙恆為此而單獨召見了王欽若,對於商州的禁書一案,王欽若俯首認錯。在他下跪磕頭之時,他的宰相之路也就此走到了盡頭。但是,趙恆還是念了舊情,在王欽若的罷相製裏邊,他被罷相的原因是因為趙恆覺得他太勞累了,所以要讓他暫時休息一下。
六月,王欽若被罷免宰相之職,他被趙恆封為太子太保,然後讓他到杭州去當知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趙恆確實沒有虧待王欽若,相比寇準當初被趙恆遠遠地扔到陝西,王欽若實在是太幸福了。
想必王大人在走出京城之時定會感歎一番輪迴報應,當初他以天書而贏得趙恆的寵幸,如今他的死對頭寇準也是以天書而複振繼而把他給拉下馬來。誰能說這不是冥冥之中早就注定好了的呢?
王欽若前腳剛一出京,寇準隨即就被加封為吏部尚書兼平章事,他也就此重迴相位。
這事當然是讓寇準暗自叫爽,可他同時也心有不快,因為在同一天有個人也從外地迴到了京城並出任參知政事一職,此人正是之前主動申請外放為官並出任升州知州兼保信軍節度使的丁謂。丁大人在當了一段時間的地方官並政績卓著之後,他再又迴到了朝廷的中樞機構,而且是出任副宰相。
丁謂對寇準可是一直都尊崇有加,畢竟寇準當年對他有過知遇和提攜之恩,但寇準這時候對於當初的行為已經把腸子都悔青了。趙恆這些年裝神弄鬼四處拜神,他丁謂可是沒少出力,在寇準眼裏丁謂早就不是什麽幹吏和能吏,而是一個十足的奸邪小人。可是,連寇準也不能否認的是,丁謂此人確實有才。對於這樣的人,寇準覺得還可以再搶救一下,但他錯就錯在搶救的方法不對。丁謂這種人需要的是關懷式搶救,可寇準的方法是棍棒式。
這裏要說到的一點是,丁謂在重迴朝廷之時心裏可是憋著好大的一團火。按照朝廷製度,某名朝廷官員被拜為兩府高官時需要撰寫拜官製,而且得用白色或黃色的麻紙來書文以示莊嚴和鄭重,這也就是所謂的“降麻”。可是,當這活兒被交到翰林學士盛度手裏時卻出了問題,因為盛度憎惡丁謂的為人,他不想給丁謂寫拜官製書,所以他便借口說丁謂這種情況屬於“外製”(由地方官員迴京出任兩府大臣),所以這個拜官製不該由翰林學士來降麻,而是應該由知製誥來寫。
盛度這話挑不出一點兒的毛病,趙恆最後隻好讓知製誥宋綬來為丁謂降麻。因為這事,丁謂由此把盛度的名字牢牢地記在了心裏。有恩必報之人往往也是睚眥必報,丁謂正是這種人,盛度今後遭殃也正是來源於此。
我們現在來看看寇準此時的處境。
在中書省裏他的兩位副手分別是李迪和丁謂,前者是正臣,後者雖然不那麽正,但卻對寇準是感恩戴德。再看樞密院,掌理樞密院的曹利用是他曾經的老部下,盡管在別人麵前曹利用早就習慣了用鼻孔看人,但在寇準麵前他卻是敬畏交加,隻要寇準一張嘴他曹利用立馬俯首帖耳。此外,此時掌管國家錢糧和財政大權的三司使則是與寇準私交甚篤並曾經一同在河北為官的李士衡。可以說,寇準的處境是好得不能再好了,整個大宋的官場幾乎都唯他馬首是瞻,他是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周懷正的那個計劃進行到這一步完全可以用完美實現來形容,一個太監竟然完全主宰了當朝宰相的人選和更換,周公公一時間可謂是成就感爆滿。
眼見寇準再度風光無限,有一個人也是不禁眼紅加心跳,那便是寇準曾經的死對頭馮拯(沒辦法,寇準的死對頭確實不少)。全國人民都知道寇準這迴是怎麽重登巔峰的,不就是一份天書嗎?此時在河南府孤獨又寂寞的馮拯也想有樣學樣,但他不想完全照搬寇準的模式,他換了一個同樣會讓趙恆心花怒放的招數。
這年七月,馮拯給趙恆上了一道奏疏,他說當地的父老鄉親和僧道、學子一起聯名上疏請求皇帝陛下前來封禪中嶽嵩山。這對趙恆來說可謂是投其所好,但馮拯開竅的時機沒有拿捏好,這時候的趙恆正在患病,你讓他跑到嵩山去封禪實在是讓他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事趙恆搖搖頭拒絕了,馮拯最後是白忙活一場。不過,馮拯的這份心意卻是給趙恆傳達到了,他的目的也達到了,這為他不久之後重迴朝廷中樞鋪平了道路。
王欽若自然是在忙著擔驚受怕,此時的他已經在趙恆那裏失了寵,他唯一的靠山也就此不複存在。寇準迴來第一個要倒黴的人肯定就是他,可他現在已是案板上的魚肉,隻能等著被宰。
另一個大忙人就是皇後劉娥。趙恆病重,她躲在深宮裏代為行使皇帝的權力,但她並未因此而感到滿足和心安,反而覺得危機重重。看趙恆這狀態說不定哪天就蹬腿走人了,若真到那時候她的好日子也就差不多結束了。趙禎還是個孩子,一旦這個孩子當了皇帝,那大權指定會落到輔政大臣身上,那樣一來,她和趙禎這對孤兒寡母的日子能好過嗎?她很清楚自己並不受朝中這幫大臣的待見,要不然她的皇後之路也不會走得這麽艱辛。如今一向對她成見極深的寇準迴到了京城就更是讓她坐立不安,假如趙恆一旦駕崩,而寇準這個倔老頭又當了宰相,那她手中的權力定然會瞬間旁落,這絕不是她想看到的結果。
同王欽若一樣,劉娥的靠山也是趙恆,她現在必須借助趙恆這個護身符抓緊時間豐滿自己的羽翼。既然朝中有威望的大臣不肯攀附她,她就把目光轉向了武將。趁著寇準和王欽若正在暗中角力之時,她借趙恆之手調整了負責宮廷守衛的將領。
五月,一道由劉娥在幕後授意的皇命頒下:龍衛、神衛兩軍四廂都指揮使夏守恩被改遷為捧日、天武兩軍四廂都指揮使,洛苑使、勤州刺史兼“勾當皇城司”劉美接替夏受恩出任龍衛和神衛兩軍都指揮使。
禁軍裏的龍衛和神衛兩軍是負責宮廷禁衛的軍事力量,這道任命意味著此前掌管宮廷禁衛之權的夏守恩被劉美給取代了。此外,我們更需要注意的是劉美在這之前本身就有的這個官職——勾當皇城司,這是一個讓京城裏的所有人尤其是朝中權貴都聞之色變的機構和官職。簡單來說,皇城司就是宋朝版的錦衣衛,它雖然屬於禁軍的編製但卻不受殿前三衙司任何一個衙門的節製和管轄,而是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
這個劉美不是別人,他正是劉娥的前夫龔美。在劉娥嫁給趙恆後,龔美改名劉美,他也就此搖身一變成了劉娥的家兄。如此也可見劉娥勢力之單薄,這麽多年了,她唯一能找到的幫手竟然還隻是當初把她賣掉的前夫龔美。其實劉娥這一招也很無奈,她此舉可以視為她在為將來做最壞的打算,她在為自己以及趙禎的人身安全而未雨綢繆。
整個京城最忙的人當然是大太監周懷正。寇準現在雖然迴到了京城,但他的實際差遣卻還沒有正式下來,周懷正要做的就是替寇準掃除登上相位的障礙,這個障礙自然就是王欽若。要想讓王欽若下台就得有正大光明的理由,而這個理由也不是那麽難找。宋朝的官員一向講究以君子之道踐行己身,但凡這個人的身上有一點的瑕疵和汙點都足以導致其罷官免職,王欽若身上本來就汙點頗多,要想整他實在是不用費多大的勁兒。當然,安插罪名或是整一出“莫須有”也是件很費腦子的事,可這顯然不足以難倒周懷正。
在某天的朝會上,王欽若突然被人當眾告發收受賄賂,這可就一下子戳中了王欽若身上的痛點和傷疤。誰都知道他當初在擔任科考主官時就曾身陷受賄的風波,如今又再被人舉報受賄,這顯然說明他是死性不改,這樣的人怎麽可以擔任身為百官表率的宰相?對於這個指控,王欽若堅決否認,他請求趙恆將此事交由禦史台偵辦,一定要還自己一個清白。
趙恆一聽這話就立馬把臉拉下來了。在他眼裏,這個時候的王欽若早已經不是之前百看不厭的王愛卿。他對王欽若冷冷地反問道:“朝廷設立禦史台難道是為了給人辨明私德的嗎?”
王欽若頓時惶恐,趙恆這明顯是不想給他一個“洗刷冤屈”的機會,也就是說,不管這事真偽如何,你王欽若都是有罪的。王欽若也很知趣,下朝之後,他上表請求外放為官。可是,周懷正哪能就這麽輕易地讓他走掉?
很快,從遙遠的商州傳來了一個消息,當地官員抓獲了一個私藏禁書的道士。這看上去不過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案子,可在審訊這個道士的時候卻挖出了一條大魚,這個道士自行招供說他與宰相王欽若是故交,而這些禁書正是王欽若送給他的。一口大鍋就此扣在了王欽若的頭上,關鍵在於這還不是有人在故意栽贓陷害他,因為王欽若確實與這個道士有交情,那些禁書也是他送的。
趙恆為此而單獨召見了王欽若,對於商州的禁書一案,王欽若俯首認錯。在他下跪磕頭之時,他的宰相之路也就此走到了盡頭。但是,趙恆還是念了舊情,在王欽若的罷相製裏邊,他被罷相的原因是因為趙恆覺得他太勞累了,所以要讓他暫時休息一下。
六月,王欽若被罷免宰相之職,他被趙恆封為太子太保,然後讓他到杭州去當知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趙恆確實沒有虧待王欽若,相比寇準當初被趙恆遠遠地扔到陝西,王欽若實在是太幸福了。
想必王大人在走出京城之時定會感歎一番輪迴報應,當初他以天書而贏得趙恆的寵幸,如今他的死對頭寇準也是以天書而複振繼而把他給拉下馬來。誰能說這不是冥冥之中早就注定好了的呢?
王欽若前腳剛一出京,寇準隨即就被加封為吏部尚書兼平章事,他也就此重迴相位。
這事當然是讓寇準暗自叫爽,可他同時也心有不快,因為在同一天有個人也從外地迴到了京城並出任參知政事一職,此人正是之前主動申請外放為官並出任升州知州兼保信軍節度使的丁謂。丁大人在當了一段時間的地方官並政績卓著之後,他再又迴到了朝廷的中樞機構,而且是出任副宰相。
丁謂對寇準可是一直都尊崇有加,畢竟寇準當年對他有過知遇和提攜之恩,但寇準這時候對於當初的行為已經把腸子都悔青了。趙恆這些年裝神弄鬼四處拜神,他丁謂可是沒少出力,在寇準眼裏丁謂早就不是什麽幹吏和能吏,而是一個十足的奸邪小人。可是,連寇準也不能否認的是,丁謂此人確實有才。對於這樣的人,寇準覺得還可以再搶救一下,但他錯就錯在搶救的方法不對。丁謂這種人需要的是關懷式搶救,可寇準的方法是棍棒式。
這裏要說到的一點是,丁謂在重迴朝廷之時心裏可是憋著好大的一團火。按照朝廷製度,某名朝廷官員被拜為兩府高官時需要撰寫拜官製,而且得用白色或黃色的麻紙來書文以示莊嚴和鄭重,這也就是所謂的“降麻”。可是,當這活兒被交到翰林學士盛度手裏時卻出了問題,因為盛度憎惡丁謂的為人,他不想給丁謂寫拜官製書,所以他便借口說丁謂這種情況屬於“外製”(由地方官員迴京出任兩府大臣),所以這個拜官製不該由翰林學士來降麻,而是應該由知製誥來寫。
盛度這話挑不出一點兒的毛病,趙恆最後隻好讓知製誥宋綬來為丁謂降麻。因為這事,丁謂由此把盛度的名字牢牢地記在了心裏。有恩必報之人往往也是睚眥必報,丁謂正是這種人,盛度今後遭殃也正是來源於此。
我們現在來看看寇準此時的處境。
在中書省裏他的兩位副手分別是李迪和丁謂,前者是正臣,後者雖然不那麽正,但卻對寇準是感恩戴德。再看樞密院,掌理樞密院的曹利用是他曾經的老部下,盡管在別人麵前曹利用早就習慣了用鼻孔看人,但在寇準麵前他卻是敬畏交加,隻要寇準一張嘴他曹利用立馬俯首帖耳。此外,此時掌管國家錢糧和財政大權的三司使則是與寇準私交甚篤並曾經一同在河北為官的李士衡。可以說,寇準的處境是好得不能再好了,整個大宋的官場幾乎都唯他馬首是瞻,他是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周懷正的那個計劃進行到這一步完全可以用完美實現來形容,一個太監竟然完全主宰了當朝宰相的人選和更換,周公公一時間可謂是成就感爆滿。
眼見寇準再度風光無限,有一個人也是不禁眼紅加心跳,那便是寇準曾經的死對頭馮拯(沒辦法,寇準的死對頭確實不少)。全國人民都知道寇準這迴是怎麽重登巔峰的,不就是一份天書嗎?此時在河南府孤獨又寂寞的馮拯也想有樣學樣,但他不想完全照搬寇準的模式,他換了一個同樣會讓趙恆心花怒放的招數。
這年七月,馮拯給趙恆上了一道奏疏,他說當地的父老鄉親和僧道、學子一起聯名上疏請求皇帝陛下前來封禪中嶽嵩山。這對趙恆來說可謂是投其所好,但馮拯開竅的時機沒有拿捏好,這時候的趙恆正在患病,你讓他跑到嵩山去封禪實在是讓他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事趙恆搖搖頭拒絕了,馮拯最後是白忙活一場。不過,馮拯的這份心意卻是給趙恆傳達到了,他的目的也達到了,這為他不久之後重迴朝廷中樞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