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投子認輸
王曾的顧慮和擔心隨即就變成了現實,丁謂很快就通過某種特殊的渠道知道了王曾在劉娥麵前對他的指控,他立馬上表向劉娥請求當麵為自己辯白。但是,劉娥可不是經常處於昏聵狀態裏的老年癡呆患者趙恆,而且丁謂當初能夠趁著趙恆神誌不清貶黜寇準和李迪以及讓他自己重新當上宰相都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劉娥支持他這樣幹。寇準和李迪都做了讓劉娥不快的事,所以丁謂打壓寇準和李迪也就是在幫劉娥出氣,所以劉娥才會痛快地在那一堆詔書上麵蓋章。可是,如今呢?
趙恆不過才剛剛過世,但丁謂的種種舉動都讓劉娥寒心無比,這一對此前精誠合作的政治盟友已經是勢同水火。丁謂先是給劉娥提前找好了一個接班人——將貴妃楊氏封為皇太妃,然後又以國家財政吃緊為由提出要削減宮廷的開支,再然後就是直接粗暴地駁迴了劉娥試圖單獨接受群臣朝見的提議,凡此種種無一不讓劉娥勃然大怒。更讓劉娥憤怒的是,丁謂和雷允恭暗中私通把持朝政,所有的國家大事幾乎都是他丁謂說了算,而她劉娥貴為攝政皇太後卻隻是一個每天就隻能拿著玉璽蓋章的機器人。
想想蕭燕燕是怎麽當的皇太後,再看看自己,再看看隻有十來歲的趙禎,劉娥麵對此情此景是既悲且怒。無奈的是,突然間沒了老公的寡婦指定是舉步維艱,況且劉娥還帶著這麽一個眼下根本指望不上的小皇帝。最慘的是,貴為皇太後的她竟然沒有外戚的援助,他的前老公劉美比趙恆死得還早,本就是孤兒的她這時候連一個安慰她的人都找不到。她的身邊也沒有一個能幫她對抗權臣掌控朝局的大臣,那些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士大夫們都覺得她這個皇太後出身低賤,早在她被立為皇後的時候這些人就沒有一個表示讚同(除了王欽若)。因此,麵對丁謂的欺淩和雷允恭的驕狂,劉娥在這之前隻能選擇隱忍。
說到這裏,我們應該能夠想象得到當劉娥突然發現參知政事王曾竟然也在費盡心思地想要扳倒丁謂的時候,她的心裏該有多麽的興奮異常——終於是有人願意幫助她鏟除權臣了!
史書裏沒有明確交代劉娥和王曾之間的同盟關係是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秘密建立起來的(當然,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這種事也不可能寫出來),但這二人之間的政治同盟關係絕不可能是通過王曾對丁謂的一句近乎於誣陷的指控就建立起來的,這一點不容置疑。就在這份同盟關係悄悄地建立起來之後,雷允恭的自爆行為恰如上天賜予劉娥和王曾的一份天大的禮物,而丁謂因為跟雷允恭同處在一條船上也必將與雷允恭同歸於盡。
分析完了這些,我們再來看丁謂。
上麵說了丁謂在得知王曾對他的指控後請求當麵為自己辯白,他要證明自己和雷允恭擅移皇陵的行為是毫無關係的,而劉娥還真的很給他麵子。
劉娥最後同意了丁謂的請求,但實際上她根本就沒心思聽丁謂辯解,她隻是為了要借機狠狠地羞辱丁謂一番,而她羞辱丁謂的方式也非常的具有女性特色。丁謂一進來就噗通一聲跪在地上,然後便是低著頭滔滔不絕地為自己澄清指控。他在下麵不停地說,但坐在簾幕後麵的劉娥始終不發一言。出於禮製,一直都沒有抬頭的丁謂絲毫沒發覺他在自辯的時候有什麽不對勁的地方,直到當值的太監實在是看不下去便走過去叫他不用再說了。
這個太監隨後上前卷起了擋在劉娥身前的那道簾幕,然後他對丁謂說道:“宰相大人,你在和誰說話啊?太後和陛下早就走了!”
麵對簾幕後麵空空如也的龍椅,丁謂的心一下子掉入了穀底,堂堂的大宋宰相竟然被這樣給侮辱了,丁謂知道自己這下是徹底完蛋了。他壓低笏板再次叩頭,然後隻能是灰溜溜地走出了大殿。
丁謂被王曾指控唆使雷允恭擅移皇陵之事迅速傳遍朝堂,而劉娥拒絕接受他的辯白也隨之傳開,人人都知道丁謂這次是攤上大事了。這時候如果還有人敢站出來為丁謂說情無疑就是在找死,丁謂就此成了孤家寡人,宰輔大臣們都開始對其避而遠之。
雷允恭被處決後的第三天,通過對他的抄家查出了他的所有罪證,而丁謂與雷允恭之間相互交通的文字證據也隨之送到了劉娥的麵前,劉娥決定召集所有的宰輔大臣商議該如何給丁謂定罪。
這天中午,中書省以及樞密院的一眾高官正在資善堂一起吃工作午餐,劉娥命太監前來傳旨,說是有要事相商,但唯獨身為宰相的丁謂不在傳召的人員名單裏。人人都知道這是為什麽,丁謂也知道,這時候他再沒有了往日的驕橫。
丁謂對一眾同僚以近乎於哀求的口吻說道:“煩請諸位大人能夠在太後和陛下麵前為我說情,丁謂在此先行謝過了。”
麵對之前在眾人麵前不可一世的宰相大人此刻所表現出來的謙卑之態,在場的人都默然以對,這裏麵唯有丁謂的兒女親家錢惟演對丁謂說了一句:“我等當盡力,想必應該也沒什麽大事,丁公勿憂也!”
錢惟演這明顯隻是在盡力安慰丁謂而已,但就在他說完這話後,另一位宰相馮拯立馬狠狠地瞪著錢惟演,那眼神仿佛是在說:“你錢惟演是在找死是吧?還不快閉嘴!還不走!”
隻是這麽一個瞪眼,錢惟演立馬知趣地趕緊走了。
到了承明殿,明顯帶著怒火的劉娥直接對眾人開門見山地說道:“丁謂身為宰相竟然與內官雷允恭私下裏相互交通,這實乃不可饒恕的重罪,今天叫各位來就是商議一下該如何給丁謂這個亂臣賊子定罪。”
說完,劉娥叫人出示丁謂之前委托雷允恭給他打造的一套隻有在皇宮裏才能使用的黃金酒器,然後又出示了雷允恭請求丁謂讓他掌管皇城司及三衙司的書信。在此基礎上,劉娥進一步地揭露了丁謂和雷允恭的罪行。
劉娥對眾人說道:“此前雷允恭拿著中書省呈上來的各類文書要我批奏的時候都說那是丁謂與你們共同商議之後才做出來的決定,所以我才全都予以準奏,如今才知道那都是丁謂自己一個人的主意。這次擅移皇陵之事若不是有人及時舉報,幾乎就壞了大事!”
既然劉娥都已經給丁謂定了罪,老人精馮拯立馬站出來表態:“ 自從先帝駕崩以後,丁謂每次拿著詔書出來都說那是太後和陛下的旨意,原來我們都被他丁謂給騙了。如今多虧了太後及時察覺了他的奸行,此實乃宗社之福啊!”
劉娥盛怒之下決定殺了丁謂以泄心頭之恨,此言一出眾人立馬傻了。宋朝開國以來還不曾有過殺掉宰輔重臣的先例,即便是寇準這種被強加了一個“謀反”罪名的人也沒說要把他給砍了頭,馮拯這幫人無論是出於什麽目的都不希望出現這樣的先例。
馮拯立馬勸道:“太後,丁謂雖然有罪,但陛下剛剛繼位不久就殺宰相這種級別的大臣,這恐怕會讓天下人輿情洶洶。況且,丁謂所犯之事也不是諸如謀反之類的重罪,他最大的罪責也就是對先帝陵寢之事有失察之責,還是請太後不要誅殺他為好。”
劉娥想了想覺得馮拯這番話確實在理,但丁謂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他的宰相之位是別想保住了,劉娥讓馮拯等人即刻到一旁的偏殿去商議該如何貶黜丁謂。
按照朝廷禮製,丁謂身為宰相,他的貶官製需由翰林學士來寫,不過在這之前首先得給翰林學士打個草稿,也就是給這份貶官製定個基調。如果是因罪被貶自然就會在這上麵曆數其罪,比如寇準的貶官製上的那句“為臣不忠”,但如果此人是因病或是主動申請辭職且又被皇帝再三挽留過,那麽這份製書上麵就會是褒揚之詞,而丁謂顯然是屬於前者。
丁謂的貶官製由宰相馮拯親自執筆打草稿。馮拯動筆之前,一向與丁謂交好的參知政事任中正突然說了一句讓眾人很是吃驚的話:“丁謂是先帝的托孤重臣,雖然他這次犯了事,但我覺得還是不要對他處罰過重,他對國家畢竟還是有過貢獻和功勞的。”
這話明顯觸犯了眾怒,而且也是在跟劉娥唱對台戲。一旁的王曾立馬駁斥道:“丁謂對上不忠且褻瀆先帝,而且還欺壓當今太後和陛下,這種人難道還值得憐憫和同情嗎?”
任中正立馬閉嘴,他也因此而很快被劉娥下詔給貶出了京城,順帶著他的兩個弟弟也因為他的這句話而被貶官。在這個時候還敢為丁謂說話,任中正可謂“君子”,但他的悲哀之處就在於沒有“識時務”。他也不四下打量一下,在這個關頭就連丁謂曾經的鐵杆盟友曹利用以及丁謂的兒女親家錢惟演都不敢開腔,而他偏偏要為丁謂出頭,你不倒黴誰倒黴?
這裏再次想說一句,那就是丁謂雖然在曆史上聲名狼藉,而且他的某些手段也確實為人所不齒,但此人絕非壞到一無是處。總體而言,丁謂絕非禍國殃民之輩,他的那些行為對國家和百姓來說並無多大的傷害,他之所以在隨後的千餘年裏名聲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得罪了全民偶像寇準,誰讓寇準曾經拯救了整個大宋以及整個漢民族呢?與這樣的一個全民偶像為敵甚至是喪心病狂地去加以迫害,丁謂在後世的名聲能好嗎?
客觀地說,丁謂不過就是大宋高層政治鬥爭的一個犧牲品和失敗者,而政治鬥爭是沒有好人和壞人之說的,隻有勝利者和失敗者,而失敗者注定要承受痛苦,甚至是要承載千年罵名,而諸如劉娥和王曾這樣的勝利者則會千古留名於青史。成王敗寇,如此而已。
上述所言其實隻是為了說明一件事,任中正替丁謂說話不代表他就和丁謂就是一路貨色,甚至可以說他是在為丁謂仗義執言。退一萬步說,即使任中正和丁謂是一路貨色,但此時他敢站出來為丁謂說話也值得讓人敬重。
王曾的顧慮和擔心隨即就變成了現實,丁謂很快就通過某種特殊的渠道知道了王曾在劉娥麵前對他的指控,他立馬上表向劉娥請求當麵為自己辯白。但是,劉娥可不是經常處於昏聵狀態裏的老年癡呆患者趙恆,而且丁謂當初能夠趁著趙恆神誌不清貶黜寇準和李迪以及讓他自己重新當上宰相都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劉娥支持他這樣幹。寇準和李迪都做了讓劉娥不快的事,所以丁謂打壓寇準和李迪也就是在幫劉娥出氣,所以劉娥才會痛快地在那一堆詔書上麵蓋章。可是,如今呢?
趙恆不過才剛剛過世,但丁謂的種種舉動都讓劉娥寒心無比,這一對此前精誠合作的政治盟友已經是勢同水火。丁謂先是給劉娥提前找好了一個接班人——將貴妃楊氏封為皇太妃,然後又以國家財政吃緊為由提出要削減宮廷的開支,再然後就是直接粗暴地駁迴了劉娥試圖單獨接受群臣朝見的提議,凡此種種無一不讓劉娥勃然大怒。更讓劉娥憤怒的是,丁謂和雷允恭暗中私通把持朝政,所有的國家大事幾乎都是他丁謂說了算,而她劉娥貴為攝政皇太後卻隻是一個每天就隻能拿著玉璽蓋章的機器人。
想想蕭燕燕是怎麽當的皇太後,再看看自己,再看看隻有十來歲的趙禎,劉娥麵對此情此景是既悲且怒。無奈的是,突然間沒了老公的寡婦指定是舉步維艱,況且劉娥還帶著這麽一個眼下根本指望不上的小皇帝。最慘的是,貴為皇太後的她竟然沒有外戚的援助,他的前老公劉美比趙恆死得還早,本就是孤兒的她這時候連一個安慰她的人都找不到。她的身邊也沒有一個能幫她對抗權臣掌控朝局的大臣,那些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士大夫們都覺得她這個皇太後出身低賤,早在她被立為皇後的時候這些人就沒有一個表示讚同(除了王欽若)。因此,麵對丁謂的欺淩和雷允恭的驕狂,劉娥在這之前隻能選擇隱忍。
說到這裏,我們應該能夠想象得到當劉娥突然發現參知政事王曾竟然也在費盡心思地想要扳倒丁謂的時候,她的心裏該有多麽的興奮異常——終於是有人願意幫助她鏟除權臣了!
史書裏沒有明確交代劉娥和王曾之間的同盟關係是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秘密建立起來的(當然,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這種事也不可能寫出來),但這二人之間的政治同盟關係絕不可能是通過王曾對丁謂的一句近乎於誣陷的指控就建立起來的,這一點不容置疑。就在這份同盟關係悄悄地建立起來之後,雷允恭的自爆行為恰如上天賜予劉娥和王曾的一份天大的禮物,而丁謂因為跟雷允恭同處在一條船上也必將與雷允恭同歸於盡。
分析完了這些,我們再來看丁謂。
上麵說了丁謂在得知王曾對他的指控後請求當麵為自己辯白,他要證明自己和雷允恭擅移皇陵的行為是毫無關係的,而劉娥還真的很給他麵子。
劉娥最後同意了丁謂的請求,但實際上她根本就沒心思聽丁謂辯解,她隻是為了要借機狠狠地羞辱丁謂一番,而她羞辱丁謂的方式也非常的具有女性特色。丁謂一進來就噗通一聲跪在地上,然後便是低著頭滔滔不絕地為自己澄清指控。他在下麵不停地說,但坐在簾幕後麵的劉娥始終不發一言。出於禮製,一直都沒有抬頭的丁謂絲毫沒發覺他在自辯的時候有什麽不對勁的地方,直到當值的太監實在是看不下去便走過去叫他不用再說了。
這個太監隨後上前卷起了擋在劉娥身前的那道簾幕,然後他對丁謂說道:“宰相大人,你在和誰說話啊?太後和陛下早就走了!”
麵對簾幕後麵空空如也的龍椅,丁謂的心一下子掉入了穀底,堂堂的大宋宰相竟然被這樣給侮辱了,丁謂知道自己這下是徹底完蛋了。他壓低笏板再次叩頭,然後隻能是灰溜溜地走出了大殿。
丁謂被王曾指控唆使雷允恭擅移皇陵之事迅速傳遍朝堂,而劉娥拒絕接受他的辯白也隨之傳開,人人都知道丁謂這次是攤上大事了。這時候如果還有人敢站出來為丁謂說情無疑就是在找死,丁謂就此成了孤家寡人,宰輔大臣們都開始對其避而遠之。
雷允恭被處決後的第三天,通過對他的抄家查出了他的所有罪證,而丁謂與雷允恭之間相互交通的文字證據也隨之送到了劉娥的麵前,劉娥決定召集所有的宰輔大臣商議該如何給丁謂定罪。
這天中午,中書省以及樞密院的一眾高官正在資善堂一起吃工作午餐,劉娥命太監前來傳旨,說是有要事相商,但唯獨身為宰相的丁謂不在傳召的人員名單裏。人人都知道這是為什麽,丁謂也知道,這時候他再沒有了往日的驕橫。
丁謂對一眾同僚以近乎於哀求的口吻說道:“煩請諸位大人能夠在太後和陛下麵前為我說情,丁謂在此先行謝過了。”
麵對之前在眾人麵前不可一世的宰相大人此刻所表現出來的謙卑之態,在場的人都默然以對,這裏麵唯有丁謂的兒女親家錢惟演對丁謂說了一句:“我等當盡力,想必應該也沒什麽大事,丁公勿憂也!”
錢惟演這明顯隻是在盡力安慰丁謂而已,但就在他說完這話後,另一位宰相馮拯立馬狠狠地瞪著錢惟演,那眼神仿佛是在說:“你錢惟演是在找死是吧?還不快閉嘴!還不走!”
隻是這麽一個瞪眼,錢惟演立馬知趣地趕緊走了。
到了承明殿,明顯帶著怒火的劉娥直接對眾人開門見山地說道:“丁謂身為宰相竟然與內官雷允恭私下裏相互交通,這實乃不可饒恕的重罪,今天叫各位來就是商議一下該如何給丁謂這個亂臣賊子定罪。”
說完,劉娥叫人出示丁謂之前委托雷允恭給他打造的一套隻有在皇宮裏才能使用的黃金酒器,然後又出示了雷允恭請求丁謂讓他掌管皇城司及三衙司的書信。在此基礎上,劉娥進一步地揭露了丁謂和雷允恭的罪行。
劉娥對眾人說道:“此前雷允恭拿著中書省呈上來的各類文書要我批奏的時候都說那是丁謂與你們共同商議之後才做出來的決定,所以我才全都予以準奏,如今才知道那都是丁謂自己一個人的主意。這次擅移皇陵之事若不是有人及時舉報,幾乎就壞了大事!”
既然劉娥都已經給丁謂定了罪,老人精馮拯立馬站出來表態:“ 自從先帝駕崩以後,丁謂每次拿著詔書出來都說那是太後和陛下的旨意,原來我們都被他丁謂給騙了。如今多虧了太後及時察覺了他的奸行,此實乃宗社之福啊!”
劉娥盛怒之下決定殺了丁謂以泄心頭之恨,此言一出眾人立馬傻了。宋朝開國以來還不曾有過殺掉宰輔重臣的先例,即便是寇準這種被強加了一個“謀反”罪名的人也沒說要把他給砍了頭,馮拯這幫人無論是出於什麽目的都不希望出現這樣的先例。
馮拯立馬勸道:“太後,丁謂雖然有罪,但陛下剛剛繼位不久就殺宰相這種級別的大臣,這恐怕會讓天下人輿情洶洶。況且,丁謂所犯之事也不是諸如謀反之類的重罪,他最大的罪責也就是對先帝陵寢之事有失察之責,還是請太後不要誅殺他為好。”
劉娥想了想覺得馮拯這番話確實在理,但丁謂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他的宰相之位是別想保住了,劉娥讓馮拯等人即刻到一旁的偏殿去商議該如何貶黜丁謂。
按照朝廷禮製,丁謂身為宰相,他的貶官製需由翰林學士來寫,不過在這之前首先得給翰林學士打個草稿,也就是給這份貶官製定個基調。如果是因罪被貶自然就會在這上麵曆數其罪,比如寇準的貶官製上的那句“為臣不忠”,但如果此人是因病或是主動申請辭職且又被皇帝再三挽留過,那麽這份製書上麵就會是褒揚之詞,而丁謂顯然是屬於前者。
丁謂的貶官製由宰相馮拯親自執筆打草稿。馮拯動筆之前,一向與丁謂交好的參知政事任中正突然說了一句讓眾人很是吃驚的話:“丁謂是先帝的托孤重臣,雖然他這次犯了事,但我覺得還是不要對他處罰過重,他對國家畢竟還是有過貢獻和功勞的。”
這話明顯觸犯了眾怒,而且也是在跟劉娥唱對台戲。一旁的王曾立馬駁斥道:“丁謂對上不忠且褻瀆先帝,而且還欺壓當今太後和陛下,這種人難道還值得憐憫和同情嗎?”
任中正立馬閉嘴,他也因此而很快被劉娥下詔給貶出了京城,順帶著他的兩個弟弟也因為他的這句話而被貶官。在這個時候還敢為丁謂說話,任中正可謂“君子”,但他的悲哀之處就在於沒有“識時務”。他也不四下打量一下,在這個關頭就連丁謂曾經的鐵杆盟友曹利用以及丁謂的兒女親家錢惟演都不敢開腔,而他偏偏要為丁謂出頭,你不倒黴誰倒黴?
這裏再次想說一句,那就是丁謂雖然在曆史上聲名狼藉,而且他的某些手段也確實為人所不齒,但此人絕非壞到一無是處。總體而言,丁謂絕非禍國殃民之輩,他的那些行為對國家和百姓來說並無多大的傷害,他之所以在隨後的千餘年裏名聲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得罪了全民偶像寇準,誰讓寇準曾經拯救了整個大宋以及整個漢民族呢?與這樣的一個全民偶像為敵甚至是喪心病狂地去加以迫害,丁謂在後世的名聲能好嗎?
客觀地說,丁謂不過就是大宋高層政治鬥爭的一個犧牲品和失敗者,而政治鬥爭是沒有好人和壞人之說的,隻有勝利者和失敗者,而失敗者注定要承受痛苦,甚至是要承載千年罵名,而諸如劉娥和王曾這樣的勝利者則會千古留名於青史。成王敗寇,如此而已。
上述所言其實隻是為了說明一件事,任中正替丁謂說話不代表他就和丁謂就是一路貨色,甚至可以說他是在為丁謂仗義執言。退一萬步說,即使任中正和丁謂是一路貨色,但此時他敢站出來為丁謂說話也值得讓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