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看出,劉娥在天聖元年裏的各種施政方針概括而言其實都是她在跟錢財較勁。以宋朝強大和繁榮的商業基礎和貿易能力,再加上廣袤的耕地麵積和大量的耕種農民,劉娥這一係列惠農利商的政策實施下去必將很快就能看到成效。毫不誇張地說,她隻需這般動動手指和筆頭就能在翻手之間讓宋朝再又變得國庫充盈。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些事跟劉娥關係並不大,把這些功勞都算在她的頭上有些太過牽強,她不過就是那個最後點頭或簽字蓋章的人而已。況且,這些事難道朝中的那些大臣不知道去做嗎?他們同樣可以幹好這些事,而且未必就會比你劉娥幹得差。可是,這其實才正是問題的核心之所在。
馮拯、王曾、曹利用、呂夷簡、魯宗道,這些大宋當時頂級聰慧的人難道看不出宋朝所麵臨的問題嗎?他們當然知道,可他們未必會像劉娥那樣去想辦法進行整頓和改革,他們甚至都不會主動去提這些事。原因何在?還是之前提過的那一點,他們縱然是位極人臣但終究是個打工仔,試問有哪一個打工仔會認為老板給自己開的工資太高或是福利待遇提供得太好?甚至會為此而惴惴不安請求老板降低對自己的待遇?
趙恆以前每次拜神或者舉行某個重大的儀式之後都會加恩於宰輔大臣,或是賞賜財物,或是對這些人及其族人加官進爵,再不濟也是事後聚在一起胡吃海喝一頓。作為既得利益集團的一份子,這些大臣會主動向劉娥請求剮自己身上的油水嗎?
天下為公,這是那些立誌將來要從政而終日飽讀聖賢之書的人時常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可事實上這些人刻苦讀書的真實本意是為了什麽?在科考中第並為官一方之後,他們努力工作誓要做出一番成績的本意又是什麽?是純粹為了想要造福於萬民嗎?是純粹為了要履行對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嗎?非也,這裏麵說白了也就是四個字——升官發財!當然,換一種好聽的說法也可以說是為了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和抱負。可是,這跟天下為公有什麽關係嗎?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才是絕大多數孔門弟子勤學苦讀的本意和追求。誠然,要想得到這些還得努力工作,隻有這樣才能獲得大老板——也就是皇帝陛下的賞識和重用,如此榮華富貴也就會接踵而至。至於做出了一番成就繼而名垂青史,這不過就是順帶的產物而已。
身為一個皇帝或者說一個帝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這類人能做到天下為公並不是一件難事,畢竟整個天下都是他的。可是,身為一個臣子能夠做到天下為公且視名利為糞土者卻是鳳毛麟角。為社稷出力,為百姓謀福,視功名利祿如浮雲,此即天下為公,但恕我直言,兩宋無數能臣名相裏麵我覺得能夠配得上這四個字的唯王荊公一人耳。
說這些不是想貶低誰或是想抬高誰,隻是為了說明劉娥在天聖元年所做的這些向既得利益集團開刀的決定可堪稱聖君所為,雖然她並不是君王。
我們細看劉娥在天聖元年的這一係列作為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很多事都是她在幹,而宋朝的一幫宰輔大臣似乎無所作為,我們甚至都很難在史書裏找到這一時期他們與劉娥之間關於施政方針的對話。那麽,這些人都在幹什麽呢?按理說他們是輔政大臣,他們才該是這一時期裏的曆史主角,就像當初的丁謂那樣。可是,事實確實如此,在這一年裏劉娥才是主角,而他們這幫宰輔大臣在史書裏甚至連個配角都談不上。
在幾位宰輔大臣裏麵,王曾、呂夷簡和魯宗道在這年之初就被劉娥派到外地去出公差,他們或是去整頓積弊益甚的全國茶政,或是去治理水患,單是這些事足夠把他們忙得暈頭轉向。至於另外兩位頂級大佬曹利用和馮拯,前者根本就不是個治國理政的料,而馮拯在這年伊始就變成了一尊過河的泥菩薩,他對於在曆史舞台上跟劉娥搶戲這種事完全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他病了,而且是病到了藥不能停的程度。
時勢造英雄,劉娥在這一年裏的表現和境遇充分印證了這句話。試想:如果不是趙恆在五十出頭的年歲上就駕鶴西去,如果不是趙禎年齡太小,那麽劉娥在曆史上絕不會擁有後來的地位和聲譽。在她成為皇太後之前,她絕對可以被稱之為命運的寵兒,不管她早年的經曆有多麽的曲折和心酸,但命運最後未曾虧負於她。毫無疑問的是,當她被自己前夫龔美給賣掉時,她萬萬不會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大宋的皇後,更不會成為什麽皇太後。當趙恆駕崩之後,或許連她自己都會覺得自己的好運到頭了,但她真正的好命其實才剛剛開始。
在很大程度上,劉娥和武則天的命運其實很相似,就連她倆的老公也是如此。李治和趙恆都在生命的晚期遭遇到了風疾的困擾,而這頑疾也正是導致他們最終撒手人寰的元兇,但這也正好給他們那本就精明強幹的老婆大人提供了在幕後接觸國家政務和機要的契機,甚至可以說,她們在成為皇太後之前的那幾年時間裏其實就已經在行使帝國君主的權力。如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她們在成為攝政皇太後以後在駕馭各自帝國的這輛超級馬車時會顯得那般輕車熟路。
相比較而言,武則天在成為皇太後之時已經是大權獨攬繼而唯我獨尊,因為她的政敵那時候基本上都被她修理得差不多了,可劉娥不一樣,趙恆留給她的這一幫大臣個頂個的桀驁不順且自視甚高。可是,正如上麵所言,她是命運的寵兒。一直都不怎麽待見她的寇準和李迪這時候早已被打得徹底無法翻身,而那個看似權傾朝野且地位無可撼動的丁謂也是在老天爺的幫助下自取滅亡,如果這三個人裏麵有任意一個還在朝廷裏掌握權柄,那麽她劉娥就永無出頭之日,隻能老老實實地做一個象征性的國家元首。但是,誰讓她這麽好命呢?
不過,丁謂雖然被趕走了,但劉娥看看下麵這幫大臣想必還是會搖頭歎息。王曾剛剛上位,他或許還不會太過囂張,而呂夷簡和魯宗道這時候才剛剛進入中書省,他們現在還在對劉娥感恩戴德,所以也翻不起多大的浪,可誰能保證他們就能永遠死心塌地地效忠劉娥呢?另外,別忘了那兩個人,一個是資曆可堪比寇準的首相馮拯,另一個就是一向都居功自傲且早已在官場的摸爬滾打中進化成為老油條的曹利用。
在前麵我們就提到過馮拯在丁謂倒台之後的那些表現,他顯然是想成為第二個追求大權獨攬的丁謂,得虧是王曾據理力爭,要不然劉娥還真有可能被馮拯給再次摁在深宮裏無法動彈。至於曹利用,他可是一直都沒忘記自己當年在澶州城外通過自己的一張嘴為宋朝立下的大功,在這方麵他甚至比寇準都還要自負,在他心裏儼然是他再造了大宋(同樣的心理寇準也有)。
要說馮拯有政治野心確實不假,但他對劉娥和小皇帝趙禎至少在表麵上還是做到了恭敬有加,可曹利用就不同了。可以說,這位曹大樞密使幾乎就沒把宋朝的這對最有權勢和地位的孤兒寡母太當一迴事。據史書記載,在曹利用隔著簾幕向劉娥和趙禎迴話時,他竟然無禮至極地一邊迴話,一邊挺著個大肚子用手指頭去敲打自己的腰帶。作為一個臣子,如此所為顯然是覺得自己活夠了,放眼中國的古代史恐怕也很難找出幾個像曹利用這樣目無君上的臣子。當然,這倒不是說他就是什麽大奸大惡的奸佞和權臣,可這也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劉娥和趙禎是什麽態度和看法,試想趙恆在世時他可敢這樣囂張?在他眼裏,劉娥和趙禎不過就是毫無威信的一個老女人和一個小屁孩。
這些劉娥都忍了,而她的忍耐也再次為她帶來了“好運”,這個所謂的好運就是繼丁謂之後又一個讓劉娥感到無比頭疼的人竟然自動下課了。這人誰啊?馮拯是也!
話說這丁謂倒台後,馮拯是不禁感覺如沐春風,看來屬於他的時代是終於到來了。這時候的馮拯已經是六十五歲了,多麽遺憾啊,如果他能夠再年輕幾歲那該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不過,馮拯想必是沒有時間去發出這種感歎,接替丁謂出任大宋首相的他一心在忙著規劃自己的未來,甚至想做第二個丁謂,可就在他誌得意滿的時候他卻發現一個無奈的現實,那便是歲月無情。生老病死誰都逃不了,他也不能例外。天聖元年剛一開始馮拯就再一次地生病了,而且是病得相當嚴重,嚴重到他不得不開始考慮自己的身後之事,這也正是劉娥在這一年裏奪走了全部主角光環的一大原因之所在。
馮拯這一次的重病纏身還真有一種“點背不能怪社會”的意味,老天爺給了他機會讓他可以盡情地施展胸中積壓了幾十年的抱負和誌向,可奈何他自己的身體不爭氣,這能怪誰?這也是馮拯一生最大的遺憾和敵人,他的身體一直就不太好,在此之前他就已經有過兩次因為身體原因而被調離朝廷中樞遠赴外地去擔任地方官的經曆,這還不包括他自己因為健康原因而主動請求外放為官但卻被趙恆拒絕的經曆。總而言之,他的病一直都沒被徹底治好過,病根一直都在,而如今他在六十五歲的高齡上再次發病,情況就變得極為的不樂觀。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些事跟劉娥關係並不大,把這些功勞都算在她的頭上有些太過牽強,她不過就是那個最後點頭或簽字蓋章的人而已。況且,這些事難道朝中的那些大臣不知道去做嗎?他們同樣可以幹好這些事,而且未必就會比你劉娥幹得差。可是,這其實才正是問題的核心之所在。
馮拯、王曾、曹利用、呂夷簡、魯宗道,這些大宋當時頂級聰慧的人難道看不出宋朝所麵臨的問題嗎?他們當然知道,可他們未必會像劉娥那樣去想辦法進行整頓和改革,他們甚至都不會主動去提這些事。原因何在?還是之前提過的那一點,他們縱然是位極人臣但終究是個打工仔,試問有哪一個打工仔會認為老板給自己開的工資太高或是福利待遇提供得太好?甚至會為此而惴惴不安請求老板降低對自己的待遇?
趙恆以前每次拜神或者舉行某個重大的儀式之後都會加恩於宰輔大臣,或是賞賜財物,或是對這些人及其族人加官進爵,再不濟也是事後聚在一起胡吃海喝一頓。作為既得利益集團的一份子,這些大臣會主動向劉娥請求剮自己身上的油水嗎?
天下為公,這是那些立誌將來要從政而終日飽讀聖賢之書的人時常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可事實上這些人刻苦讀書的真實本意是為了什麽?在科考中第並為官一方之後,他們努力工作誓要做出一番成績的本意又是什麽?是純粹為了想要造福於萬民嗎?是純粹為了要履行對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嗎?非也,這裏麵說白了也就是四個字——升官發財!當然,換一種好聽的說法也可以說是為了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和抱負。可是,這跟天下為公有什麽關係嗎?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才是絕大多數孔門弟子勤學苦讀的本意和追求。誠然,要想得到這些還得努力工作,隻有這樣才能獲得大老板——也就是皇帝陛下的賞識和重用,如此榮華富貴也就會接踵而至。至於做出了一番成就繼而名垂青史,這不過就是順帶的產物而已。
身為一個皇帝或者說一個帝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這類人能做到天下為公並不是一件難事,畢竟整個天下都是他的。可是,身為一個臣子能夠做到天下為公且視名利為糞土者卻是鳳毛麟角。為社稷出力,為百姓謀福,視功名利祿如浮雲,此即天下為公,但恕我直言,兩宋無數能臣名相裏麵我覺得能夠配得上這四個字的唯王荊公一人耳。
說這些不是想貶低誰或是想抬高誰,隻是為了說明劉娥在天聖元年所做的這些向既得利益集團開刀的決定可堪稱聖君所為,雖然她並不是君王。
我們細看劉娥在天聖元年的這一係列作為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很多事都是她在幹,而宋朝的一幫宰輔大臣似乎無所作為,我們甚至都很難在史書裏找到這一時期他們與劉娥之間關於施政方針的對話。那麽,這些人都在幹什麽呢?按理說他們是輔政大臣,他們才該是這一時期裏的曆史主角,就像當初的丁謂那樣。可是,事實確實如此,在這一年裏劉娥才是主角,而他們這幫宰輔大臣在史書裏甚至連個配角都談不上。
在幾位宰輔大臣裏麵,王曾、呂夷簡和魯宗道在這年之初就被劉娥派到外地去出公差,他們或是去整頓積弊益甚的全國茶政,或是去治理水患,單是這些事足夠把他們忙得暈頭轉向。至於另外兩位頂級大佬曹利用和馮拯,前者根本就不是個治國理政的料,而馮拯在這年伊始就變成了一尊過河的泥菩薩,他對於在曆史舞台上跟劉娥搶戲這種事完全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他病了,而且是病到了藥不能停的程度。
時勢造英雄,劉娥在這一年裏的表現和境遇充分印證了這句話。試想:如果不是趙恆在五十出頭的年歲上就駕鶴西去,如果不是趙禎年齡太小,那麽劉娥在曆史上絕不會擁有後來的地位和聲譽。在她成為皇太後之前,她絕對可以被稱之為命運的寵兒,不管她早年的經曆有多麽的曲折和心酸,但命運最後未曾虧負於她。毫無疑問的是,當她被自己前夫龔美給賣掉時,她萬萬不會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大宋的皇後,更不會成為什麽皇太後。當趙恆駕崩之後,或許連她自己都會覺得自己的好運到頭了,但她真正的好命其實才剛剛開始。
在很大程度上,劉娥和武則天的命運其實很相似,就連她倆的老公也是如此。李治和趙恆都在生命的晚期遭遇到了風疾的困擾,而這頑疾也正是導致他們最終撒手人寰的元兇,但這也正好給他們那本就精明強幹的老婆大人提供了在幕後接觸國家政務和機要的契機,甚至可以說,她們在成為皇太後之前的那幾年時間裏其實就已經在行使帝國君主的權力。如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她們在成為攝政皇太後以後在駕馭各自帝國的這輛超級馬車時會顯得那般輕車熟路。
相比較而言,武則天在成為皇太後之時已經是大權獨攬繼而唯我獨尊,因為她的政敵那時候基本上都被她修理得差不多了,可劉娥不一樣,趙恆留給她的這一幫大臣個頂個的桀驁不順且自視甚高。可是,正如上麵所言,她是命運的寵兒。一直都不怎麽待見她的寇準和李迪這時候早已被打得徹底無法翻身,而那個看似權傾朝野且地位無可撼動的丁謂也是在老天爺的幫助下自取滅亡,如果這三個人裏麵有任意一個還在朝廷裏掌握權柄,那麽她劉娥就永無出頭之日,隻能老老實實地做一個象征性的國家元首。但是,誰讓她這麽好命呢?
不過,丁謂雖然被趕走了,但劉娥看看下麵這幫大臣想必還是會搖頭歎息。王曾剛剛上位,他或許還不會太過囂張,而呂夷簡和魯宗道這時候才剛剛進入中書省,他們現在還在對劉娥感恩戴德,所以也翻不起多大的浪,可誰能保證他們就能永遠死心塌地地效忠劉娥呢?另外,別忘了那兩個人,一個是資曆可堪比寇準的首相馮拯,另一個就是一向都居功自傲且早已在官場的摸爬滾打中進化成為老油條的曹利用。
在前麵我們就提到過馮拯在丁謂倒台之後的那些表現,他顯然是想成為第二個追求大權獨攬的丁謂,得虧是王曾據理力爭,要不然劉娥還真有可能被馮拯給再次摁在深宮裏無法動彈。至於曹利用,他可是一直都沒忘記自己當年在澶州城外通過自己的一張嘴為宋朝立下的大功,在這方麵他甚至比寇準都還要自負,在他心裏儼然是他再造了大宋(同樣的心理寇準也有)。
要說馮拯有政治野心確實不假,但他對劉娥和小皇帝趙禎至少在表麵上還是做到了恭敬有加,可曹利用就不同了。可以說,這位曹大樞密使幾乎就沒把宋朝的這對最有權勢和地位的孤兒寡母太當一迴事。據史書記載,在曹利用隔著簾幕向劉娥和趙禎迴話時,他竟然無禮至極地一邊迴話,一邊挺著個大肚子用手指頭去敲打自己的腰帶。作為一個臣子,如此所為顯然是覺得自己活夠了,放眼中國的古代史恐怕也很難找出幾個像曹利用這樣目無君上的臣子。當然,這倒不是說他就是什麽大奸大惡的奸佞和權臣,可這也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劉娥和趙禎是什麽態度和看法,試想趙恆在世時他可敢這樣囂張?在他眼裏,劉娥和趙禎不過就是毫無威信的一個老女人和一個小屁孩。
這些劉娥都忍了,而她的忍耐也再次為她帶來了“好運”,這個所謂的好運就是繼丁謂之後又一個讓劉娥感到無比頭疼的人竟然自動下課了。這人誰啊?馮拯是也!
話說這丁謂倒台後,馮拯是不禁感覺如沐春風,看來屬於他的時代是終於到來了。這時候的馮拯已經是六十五歲了,多麽遺憾啊,如果他能夠再年輕幾歲那該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不過,馮拯想必是沒有時間去發出這種感歎,接替丁謂出任大宋首相的他一心在忙著規劃自己的未來,甚至想做第二個丁謂,可就在他誌得意滿的時候他卻發現一個無奈的現實,那便是歲月無情。生老病死誰都逃不了,他也不能例外。天聖元年剛一開始馮拯就再一次地生病了,而且是病得相當嚴重,嚴重到他不得不開始考慮自己的身後之事,這也正是劉娥在這一年裏奪走了全部主角光環的一大原因之所在。
馮拯這一次的重病纏身還真有一種“點背不能怪社會”的意味,老天爺給了他機會讓他可以盡情地施展胸中積壓了幾十年的抱負和誌向,可奈何他自己的身體不爭氣,這能怪誰?這也是馮拯一生最大的遺憾和敵人,他的身體一直就不太好,在此之前他就已經有過兩次因為身體原因而被調離朝廷中樞遠赴外地去擔任地方官的經曆,這還不包括他自己因為健康原因而主動請求外放為官但卻被趙恆拒絕的經曆。總而言之,他的病一直都沒被徹底治好過,病根一直都在,而如今他在六十五歲的高齡上再次發病,情況就變得極為的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