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是在公元1023年的閏9月7日因病卒於其貶所廣東雷州,享年六十二歲。
頗為諷刺的是,在寇準死後的第五天,此時並不知曉他已經辭世的劉娥也不知道是在誰的奏請下同意將寇準調迴衡州(今湖南衡陽)擔任衡州司馬,但寇準這時候早已無福消受劉娥的這份遲來的浩蕩皇恩。
寇準離世的時候距離其被丁謂遠貶雷州已經過去了一年半的時間。稍微記性好的人都應該記得隨著丁謂的倒台,之前很多跟丁謂尿不到一個壺裏從而被外放的官員都被朝廷重新委以重用,尤其是那些曾經跟丁謂勢同水火的人更是被劉娥當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加以提拔,可同樣是跟丁謂勢不兩立,兩位前宰相寇準和李迪的處境為什麽就毫無改觀呢?曾經給仁宗皇帝當過老師的李迪還好一點,他最後跟劉娥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並重新出任宰相,可寇準卻是至死也沒有得到劉娥的原諒,他是直接死在了貶居之地。
這其中的緣由我們之前其實也說過,寇準是丁謂的敵人確實不假,但更加重要的是,寇準也是劉娥的敵人。劉娥一直對寇準當初強烈要求趙恆懲治她在蜀川犯事的族人而懷恨在心,她更因為懷疑寇準參與了“謀立趙禎為帝並廢黜劉娥”的政變陰謀而對寇準欲除之而後快。劉娥在趙恆駕崩之後搖身一變成為了當今的攝政皇太後,這也就注定了寇準最終的命運隻能是這個樣子,除非他這副老身板能挺得過劉娥。
這裏說句可能會被扔石頭的話:我們在生活中絕不能輕易去招惹那種報複心很重的人(尤其是女人),當她得勢之後,她不會讓你死得痛快淋漓,但卻會讓你死得肝腸寸斷。
寇準的死亡與他的傳奇人生一樣的傳奇,他在臨終前似乎就已經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當年趙光義曾命工部打造了兩條通天犀角帶,其中一條他自己用,另一條則賞賜給了寇準。在過世的前一個月,寇準命仆人前往洛陽的家宅將這條犀帶帶迴雷州,在過世的這一天,他沐浴更衣穿上了朝服並束好犀帶,隨即他麵北而拜,再又命人給自己在一張竹榻上鋪設好床具,最後他躺了上去就此安然長眠,一代名相就此如流星一般劃過天際。
那麽,寇準在雷州的這一年多時間裏過得怎麽樣呢?他是否一直活在悔恨和怨憤之中呢?這個問題很難迴答得清楚,而若說到寇準的悔恨和怨憤無疑是指的丁謂。當年正是寇準極力向宰相李沆舉薦丁謂入朝為官,他甚至為此不惜與好友李沆產生了激烈的爭執,而最終他的目的也達到了,丁謂被調迴中央從而開始一步步地成為了大宋的宰相。但是,寇準自己最後則被丁謂給整得是一敗塗地且聲名盡毀。
李沆當初曾預言寇準會因為對丁謂的舉薦而後悔終生,事實也似乎應驗了李沆的這個預言,可寇準是否真的為此而後悔過呢?他又是否對丁謂恨之入骨呢?
當丁謂被貶到海南崖州之時,雷州正是他的途經之地。得知丁謂即將抵達雷州地界,寇準命人在雷州的州界上帶著一隻蒸羊前去“慰問”丁謂。寇準此舉絕不是為了要有意趁機羞辱或報複丁謂,要不然以寇準的個性他定會親自前往,而他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很有可能是因為今日之寇準早已在精神世界裏獲得了升華超脫:同是天涯淪落人,你丁謂和我寇準如今都是無擔一身輕,彼此官場一遊所爭者不過是操持天下之權柄,但那是公事,如今我們相繼雙雙墜落,你我於私不過是兩個凡夫俗子而已。
然而,丁謂卻不這樣想。在他心裏,他對寇準是有愧的,畢竟寇準於他有過大恩,所以他提出了想和寇準見上一麵,但這事被寇準不容商議地一口給拒絕了。你丁謂有話想對我說,但我寇準想對你說的話都在那隻蒸羊身上,你我之間無恩也無仇,彼此人生的交集不過就是一場萍水相逢而已。
寇準對丁謂此舉可謂是胸懷寬廣,可他的家丁卻沒有他的這份宰相肚量。得知丁謂來了,寇準家裏的那些對丁謂恨之入骨的家丁紛紛拿起家夥準備出去狠狠地揍丁謂一頓,可寇準卻命人將大門牢牢關閉,然後把這些家丁聚在一起強令他們喝酒賭博,而且還嚴令他們不得離開府中半步。直到估摸著丁謂已經走遠之後,寇準這才命人重開府門。
如此之寇準真的是讓人震驚,不過就是短短的一年時間,曾經的那個動不動就喊打喊殺的寇準卻儼然成了一位仁德敦厚的長者。同時,這也不得不讓人心生感慨:一個身在局中尤其是被權欲和爭鬥衝昏了大腦的人永遠都是當局者迷,隻有他歸於凡塵且心無所欲的時候才可謂之人間清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由明代首輔大臣楊廷和的兒子、被譽為當時的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所作的《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而這也是他在辭官歸隱多年後才心生的一番感悟。寇準如果能在此時讀到它,想必定會將楊慎引為自己的知音。
寇準這心胸是變得開闊了,也不再為爭鬥和意氣所累了,可他真的就過得快樂嗎?未必!古今難出一聖人,孔、孟、朱、王這樣的先賢大聖尚且有被後人揶揄甚至是打趣的地方,其他人就更是難以幸免,而寇準同樣如此。生而為人,寇準又怎可全然超脫於俗塵呢?他可以勸慰自己要把一切都徹底放下,讓自己變得無欲無求甚至是沒有任何的感情和情緒來左右他的喜怒哀樂,可他畢竟也隻是一個凡人。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裏,當寇準為疾病所纏繞之時曾寫下這樣的一首名叫《病中書》的詩:多病將經年,逢迎故不能。書惟看藥錄,客隻待醫僧。壯誌銷如雪,幽懷冷似冰。郡齋風雨後,無睡對青燈。
寇準終究還是那個性情中人,當他深夜無眠隻能與一盞孤燈彼此相對之時,這個孤獨的老人心裏又會想些什麽呢?在臨終之前他或許可以說自己這一生死而無恨,同時也死而無悔,但他卻不能說自己死而無憾。要知道這時候寇準的身上還背著一個“謀逆之臣”的罪名,他此時仍然是一個罪人的身份,他的名字還被牢牢地釘在宋朝官方所樹立的恥辱柱上毫無疑問的是,他定然是帶著無限的期盼頗為無奈地離開了他所眷戀的這個紅塵俗世。
寇準死後,他的夫人,也就是宋朝開寶皇後宋氏的妹妹上疏請求劉娥能夠讓寇準歸葬故裏——陝西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劉娥也同意了並撥出專款負責將寇準的靈柩運迴內地,看似劉娥是對寇準開了天恩,可這筆專款卻隻夠送葬的隊伍行至西京洛陽,寇準也因此而被就地葬於洛陽的鞏縣。
曆史上關於這件事也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宋夫人本來就是希望能夠將寇準葬於西京洛陽,畢竟這裏是宋朝皇陵的所在地,一個臣子能夠歸葬於此是莫大的榮耀。如果真相確是如此,那麽一切都好說,但假如宋夫人是希望讓寇準歸葬故裏,那麽劉娥的舉動無疑就顯得太過小孩子氣,她這顯然是故意不讓寇準落葉歸根。也就是說,寇準即使是死了也沒能得到劉娥的原諒,她反而還要有意地惡心一下已經死去的寇準。
寇準直到臨死之前也心之所念的事在將近十一年之後終於成為了現實。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已經親政的宋仁宗趙禎公開下詔為寇準昭雪,他恢複了寇準太子太傅的官職以及萊國公的爵位,同時他還追贈寇準為中書令並賜諡號為“忠湣”,然後他再又下詔由政府出資將寇準歸葬於故裏下邽。直到這個時候我們才得知了真相,那就是寇準以及宋夫人的初衷其實是想讓寇準在死後能夠落葉歸根,而非什麽陪葬於北宋皇陵的邊上。也就是說,劉娥當初的行為就是她故意所為。
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趙禎是在劉娥過世半年之後才下詔為寇準昭雪。同時,為了表示對寇準的追思和感念,趙禎還下令將寇準的女婿張子皋由屯田員外郎加官為直史館。這個張子皋可是來頭不小,他是宋朝前宰相張齊賢的孫子,但張子皋與寇準的小女兒成親之時已經是乾興元年(趙恆駕崩的那年),那時候的寇準已經失勢。另外一個值得說道的是,在給寇準昭雪的同時,趙禎還給當初讓寇準陷入萬劫不複境地的“豬隊友”周懷政恢複了名譽,周懷政被追贈為安國軍節度使。說白了,寇準和周懷政當初想做那件大事正是將趙禎提前扶上皇位,趙禎親政後又怎能不對這二人有所表示呢?
好了,我們再來看看寇準的這個諡號——忠湣。忠是說他於國有功且忠於君王,這一點無可非議,可這個湣呢?在《諡法》裏是這樣解釋的:在國遭憂曰湣,在國逢艱曰湣,禍亂方作曰湣,使民悲傷曰湣。仁宗皇帝給寇準的這個諡號無疑就是在為寇準晚年所遭受的不公和冤屈鳴不平,尤其是這個“使民悲傷”。要知道,當寇準的靈柩從雷州運往洛陽的路上,沿途各地的百姓是自發地在路邊為他送行,可以說他的迴家之路是用沿途大宋百姓的眼淚和漫天飛舞的紙錢一路鋪就而成的。
所謂公道自在人心,這時候的寇準雖然仍是戴罪之身,但老百姓不會理會這些,他們隻知道寇準曾經做過什麽,隻知道自澶淵之盟後的這將近二十年的安寧歲月是誰帶給他們的。
這就是曆史的本質,如果你是政治家,曆史對你隻論功過是非,無論其他,而老百姓更是如此。他們不會在意你為自己做了什麽,隻會記得你為他們做了什麽,哪怕你妻妾成群家中金銀堆積如山,可隻要你做了利國利民的事,他們都會稱頌你的好,而你的私生活隻會是他們的茶餘飯後的談資,他們最恨的是你屍位素餐隻顧自己紙醉金迷而不做實事。
頗為諷刺的是,在寇準死後的第五天,此時並不知曉他已經辭世的劉娥也不知道是在誰的奏請下同意將寇準調迴衡州(今湖南衡陽)擔任衡州司馬,但寇準這時候早已無福消受劉娥的這份遲來的浩蕩皇恩。
寇準離世的時候距離其被丁謂遠貶雷州已經過去了一年半的時間。稍微記性好的人都應該記得隨著丁謂的倒台,之前很多跟丁謂尿不到一個壺裏從而被外放的官員都被朝廷重新委以重用,尤其是那些曾經跟丁謂勢同水火的人更是被劉娥當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加以提拔,可同樣是跟丁謂勢不兩立,兩位前宰相寇準和李迪的處境為什麽就毫無改觀呢?曾經給仁宗皇帝當過老師的李迪還好一點,他最後跟劉娥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並重新出任宰相,可寇準卻是至死也沒有得到劉娥的原諒,他是直接死在了貶居之地。
這其中的緣由我們之前其實也說過,寇準是丁謂的敵人確實不假,但更加重要的是,寇準也是劉娥的敵人。劉娥一直對寇準當初強烈要求趙恆懲治她在蜀川犯事的族人而懷恨在心,她更因為懷疑寇準參與了“謀立趙禎為帝並廢黜劉娥”的政變陰謀而對寇準欲除之而後快。劉娥在趙恆駕崩之後搖身一變成為了當今的攝政皇太後,這也就注定了寇準最終的命運隻能是這個樣子,除非他這副老身板能挺得過劉娥。
這裏說句可能會被扔石頭的話:我們在生活中絕不能輕易去招惹那種報複心很重的人(尤其是女人),當她得勢之後,她不會讓你死得痛快淋漓,但卻會讓你死得肝腸寸斷。
寇準的死亡與他的傳奇人生一樣的傳奇,他在臨終前似乎就已經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當年趙光義曾命工部打造了兩條通天犀角帶,其中一條他自己用,另一條則賞賜給了寇準。在過世的前一個月,寇準命仆人前往洛陽的家宅將這條犀帶帶迴雷州,在過世的這一天,他沐浴更衣穿上了朝服並束好犀帶,隨即他麵北而拜,再又命人給自己在一張竹榻上鋪設好床具,最後他躺了上去就此安然長眠,一代名相就此如流星一般劃過天際。
那麽,寇準在雷州的這一年多時間裏過得怎麽樣呢?他是否一直活在悔恨和怨憤之中呢?這個問題很難迴答得清楚,而若說到寇準的悔恨和怨憤無疑是指的丁謂。當年正是寇準極力向宰相李沆舉薦丁謂入朝為官,他甚至為此不惜與好友李沆產生了激烈的爭執,而最終他的目的也達到了,丁謂被調迴中央從而開始一步步地成為了大宋的宰相。但是,寇準自己最後則被丁謂給整得是一敗塗地且聲名盡毀。
李沆當初曾預言寇準會因為對丁謂的舉薦而後悔終生,事實也似乎應驗了李沆的這個預言,可寇準是否真的為此而後悔過呢?他又是否對丁謂恨之入骨呢?
當丁謂被貶到海南崖州之時,雷州正是他的途經之地。得知丁謂即將抵達雷州地界,寇準命人在雷州的州界上帶著一隻蒸羊前去“慰問”丁謂。寇準此舉絕不是為了要有意趁機羞辱或報複丁謂,要不然以寇準的個性他定會親自前往,而他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很有可能是因為今日之寇準早已在精神世界裏獲得了升華超脫:同是天涯淪落人,你丁謂和我寇準如今都是無擔一身輕,彼此官場一遊所爭者不過是操持天下之權柄,但那是公事,如今我們相繼雙雙墜落,你我於私不過是兩個凡夫俗子而已。
然而,丁謂卻不這樣想。在他心裏,他對寇準是有愧的,畢竟寇準於他有過大恩,所以他提出了想和寇準見上一麵,但這事被寇準不容商議地一口給拒絕了。你丁謂有話想對我說,但我寇準想對你說的話都在那隻蒸羊身上,你我之間無恩也無仇,彼此人生的交集不過就是一場萍水相逢而已。
寇準對丁謂此舉可謂是胸懷寬廣,可他的家丁卻沒有他的這份宰相肚量。得知丁謂來了,寇準家裏的那些對丁謂恨之入骨的家丁紛紛拿起家夥準備出去狠狠地揍丁謂一頓,可寇準卻命人將大門牢牢關閉,然後把這些家丁聚在一起強令他們喝酒賭博,而且還嚴令他們不得離開府中半步。直到估摸著丁謂已經走遠之後,寇準這才命人重開府門。
如此之寇準真的是讓人震驚,不過就是短短的一年時間,曾經的那個動不動就喊打喊殺的寇準卻儼然成了一位仁德敦厚的長者。同時,這也不得不讓人心生感慨:一個身在局中尤其是被權欲和爭鬥衝昏了大腦的人永遠都是當局者迷,隻有他歸於凡塵且心無所欲的時候才可謂之人間清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由明代首輔大臣楊廷和的兒子、被譽為當時的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所作的《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而這也是他在辭官歸隱多年後才心生的一番感悟。寇準如果能在此時讀到它,想必定會將楊慎引為自己的知音。
寇準這心胸是變得開闊了,也不再為爭鬥和意氣所累了,可他真的就過得快樂嗎?未必!古今難出一聖人,孔、孟、朱、王這樣的先賢大聖尚且有被後人揶揄甚至是打趣的地方,其他人就更是難以幸免,而寇準同樣如此。生而為人,寇準又怎可全然超脫於俗塵呢?他可以勸慰自己要把一切都徹底放下,讓自己變得無欲無求甚至是沒有任何的感情和情緒來左右他的喜怒哀樂,可他畢竟也隻是一個凡人。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裏,當寇準為疾病所纏繞之時曾寫下這樣的一首名叫《病中書》的詩:多病將經年,逢迎故不能。書惟看藥錄,客隻待醫僧。壯誌銷如雪,幽懷冷似冰。郡齋風雨後,無睡對青燈。
寇準終究還是那個性情中人,當他深夜無眠隻能與一盞孤燈彼此相對之時,這個孤獨的老人心裏又會想些什麽呢?在臨終之前他或許可以說自己這一生死而無恨,同時也死而無悔,但他卻不能說自己死而無憾。要知道這時候寇準的身上還背著一個“謀逆之臣”的罪名,他此時仍然是一個罪人的身份,他的名字還被牢牢地釘在宋朝官方所樹立的恥辱柱上毫無疑問的是,他定然是帶著無限的期盼頗為無奈地離開了他所眷戀的這個紅塵俗世。
寇準死後,他的夫人,也就是宋朝開寶皇後宋氏的妹妹上疏請求劉娥能夠讓寇準歸葬故裏——陝西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劉娥也同意了並撥出專款負責將寇準的靈柩運迴內地,看似劉娥是對寇準開了天恩,可這筆專款卻隻夠送葬的隊伍行至西京洛陽,寇準也因此而被就地葬於洛陽的鞏縣。
曆史上關於這件事也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宋夫人本來就是希望能夠將寇準葬於西京洛陽,畢竟這裏是宋朝皇陵的所在地,一個臣子能夠歸葬於此是莫大的榮耀。如果真相確是如此,那麽一切都好說,但假如宋夫人是希望讓寇準歸葬故裏,那麽劉娥的舉動無疑就顯得太過小孩子氣,她這顯然是故意不讓寇準落葉歸根。也就是說,寇準即使是死了也沒能得到劉娥的原諒,她反而還要有意地惡心一下已經死去的寇準。
寇準直到臨死之前也心之所念的事在將近十一年之後終於成為了現實。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已經親政的宋仁宗趙禎公開下詔為寇準昭雪,他恢複了寇準太子太傅的官職以及萊國公的爵位,同時他還追贈寇準為中書令並賜諡號為“忠湣”,然後他再又下詔由政府出資將寇準歸葬於故裏下邽。直到這個時候我們才得知了真相,那就是寇準以及宋夫人的初衷其實是想讓寇準在死後能夠落葉歸根,而非什麽陪葬於北宋皇陵的邊上。也就是說,劉娥當初的行為就是她故意所為。
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趙禎是在劉娥過世半年之後才下詔為寇準昭雪。同時,為了表示對寇準的追思和感念,趙禎還下令將寇準的女婿張子皋由屯田員外郎加官為直史館。這個張子皋可是來頭不小,他是宋朝前宰相張齊賢的孫子,但張子皋與寇準的小女兒成親之時已經是乾興元年(趙恆駕崩的那年),那時候的寇準已經失勢。另外一個值得說道的是,在給寇準昭雪的同時,趙禎還給當初讓寇準陷入萬劫不複境地的“豬隊友”周懷政恢複了名譽,周懷政被追贈為安國軍節度使。說白了,寇準和周懷政當初想做那件大事正是將趙禎提前扶上皇位,趙禎親政後又怎能不對這二人有所表示呢?
好了,我們再來看看寇準的這個諡號——忠湣。忠是說他於國有功且忠於君王,這一點無可非議,可這個湣呢?在《諡法》裏是這樣解釋的:在國遭憂曰湣,在國逢艱曰湣,禍亂方作曰湣,使民悲傷曰湣。仁宗皇帝給寇準的這個諡號無疑就是在為寇準晚年所遭受的不公和冤屈鳴不平,尤其是這個“使民悲傷”。要知道,當寇準的靈柩從雷州運往洛陽的路上,沿途各地的百姓是自發地在路邊為他送行,可以說他的迴家之路是用沿途大宋百姓的眼淚和漫天飛舞的紙錢一路鋪就而成的。
所謂公道自在人心,這時候的寇準雖然仍是戴罪之身,但老百姓不會理會這些,他們隻知道寇準曾經做過什麽,隻知道自澶淵之盟後的這將近二十年的安寧歲月是誰帶給他們的。
這就是曆史的本質,如果你是政治家,曆史對你隻論功過是非,無論其他,而老百姓更是如此。他們不會在意你為自己做了什麽,隻會記得你為他們做了什麽,哪怕你妻妾成群家中金銀堆積如山,可隻要你做了利國利民的事,他們都會稱頌你的好,而你的私生活隻會是他們的茶餘飯後的談資,他們最恨的是你屍位素餐隻顧自己紙醉金迷而不做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