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冒險!”趙天賜道,“飛艇受季風影響非常大,現在已入深秋,風向常變,使用飛艇不是良策。 ≧ ≦”他目光望向遠方,“既然過不去,我們就繞過去。”
嶽飛眼睛一亮,“代州?!”
趙天賜點了點頭,“沒錯,就是代州!”他向對岸指了指,“從地圖上看,拒馬河蜿蜒狹長,幾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半弧,但是它隻是一條內河支流,東起黃河,西止太行山脈,所以我打算帶人去代州與吳家兄弟匯合,二哥你繼續在這裏準備渡河事宜,最好能有幾場對拚,讓宗弼以為我們的主力還在河這邊。”
嶽飛點頭道,“如此甚好,隻不過此地距離代州路途遙遠,而且山地居多,行軍會很辛苦。”
趙天賜道,“辛苦倒不算什麽,隻要能順利繞過拒馬河,打亂敵人在對岸的布置,屆時二哥大軍全線渡河,十六州便大半入我之手了!”
趙天賜還是低估了西行的難度。
從易州西行至飛狐州,一路上山道縱橫,根本就不適合大隊騎兵通過,隻能沿拒馬河旁的棧道前進,可是那樣一來,大軍如此大的動作,就會被對岸的金兵現,聲東擊西之策必然失敗。
隻走了一日,趙天賜便命人馬停了下來,這樣下去還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到達代州城呢。
安順章見他愁眉不展,知道他在愁行軍的問題,便給他出了個主意,“皇上,金兵駐紮河北,日夜監視我們大軍的動向,若要快到達代州,也隻有行棧道一途了。”
趙天賜道,“可是這樣就沒有辦法瞞過對岸的敵人。”
安順章道,“如果我們隻是在調動大軍,準備全線渡河呢?”
趙天賜愣了一下,“我們現在就在這麽做啊!”
安順章道,“還可以把聲勢做得更大些!”
趙天賜若有所思地想了想,點頭道,“白天調動,晚上行動?!”
安順章道,“皇上英明!”
趙天賜明白了安順章的意思,無外乎就是用大軍布防做為障眼法,暗中把大軍向西部集結。但是這種作法也有風險,初時還可以,可是越向西部就越容易暴露,除非牽製住對岸的金兵,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飛狐州和易州之間或以東的地帶,他才有可能實現他的意圖,所以在和嶽飛再次溝通之後,他們便決定隨時準備渡河。
砍木造筏的行動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而且場麵非常浩大,拒馬河對岸的金兵當然也看得一清二楚。
嶽飛大張旗鼓地造筏,這可不是什麽計謀策略或是障眼法,而是實實在在的要使用的東西。
砍木行動結束之後,造筏行動展開。不過宋軍是如何造筏的,對岸的金兵就看不見了,因為宋軍沿著河岸搭建起了一道高高的屏障,沿拒馬河一直向西延伸,擋住了他們的視線。
而趙天賜的大軍則在這道屏障之後,大搖大擺地向西去了。
隨著造筏行動的進行,這道人工屏障便由東向西逐漸撤除,後麵露出來的便是宋軍十幾日的勞動成果:成千上萬條嶄新的木筏!
對於宋軍如此大規模的準備,金軍不是沒有察覺,而是即使知道他們要幹什麽,他們除了被動等待之外,什麽也幹不了。
其實在拒馬河上,原本是有十幾座木橋連接兩岸的,可是宗弼早料到擋不住宋軍北進的步伐,便提前一步讓人把所有木橋都拆除了。
如此一來,不但宋軍過不來,他自己的人馬也出不去了。
臨近深秋,北方的氣溫已經開始下降,小風中也多了許多寒氣。趙天賜的大軍經過十幾天的急行軍,也終於到達了拒馬河在西太行山下的末端。
不過讓他大感意外的是,拒馬河雖然是黃河的分支,可是河水卻清澈見底,河底可見屋屋細沙,那河水並不是在末端淤積,而是在山腳下形成了一個積水潭之後,直接灌到地下去了。
而此地距離應州已經非常接近了,隻要翻過了太行山左側的餘脈,便可見應州城了。
趙天賜絲豪不做猶豫,派人前去代州通知吳家兄弟,即刻起開始大舉攻城,而他則把安遠良留了下來,讓她帶著五萬人馬直奔應州,自己帶著餘下的人馬繞過拒馬河,沿著河岸向迴殺去。
來的時候度不快,那是因為要邊走邊做掩護,而現在卻大不相同,所有人馬放開了心性一路狂奔,把護河的金兵嚇得四散奔逃,根本就沒有出現什麽有效的抵抗。
原本十幾天的路程,如今卻隻用了四個時辰便把殺迴了大半,把守河的金兵陣角完全打亂了。
另一邊嶽飛接到趙天賜的消息後,立即開始組織大軍強行渡河。
蔚州守衛是金將阿靈善記,取了個漢人名字叫做包道閣。包道閣手中有十萬騎兵,當趙天賜的人馬潮水般出現在蔚州城外時,他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麽迴事,還以為宋軍要攻城,嚇得他趕緊下令四門緊閉,城頭上備好了滾木雷石,準備死守。可是當他看到宋軍從他的城前經過,連看都沒看他一眼時,他反而又狐疑起來。
“將軍,我們……得做出決定了。”站在包道閣身邊的是一個中年漢人,此人麵皮白淨,雙目炯炯有神。
“盧先生,能確定那個消息是真的嗎?”包道閣皺眉問道。
“聖女傳迴來的消息,一定假不了的。”盧姓之人正色道,“據聖女所說,她就隨行在聖王身邊。”
包道閣左右看了看,“能否讓聖女帶聖王過來一趟?”
盧姓之人搖了搖頭,“聖王還有一個身份,他是南朝的皇上,豈能隨意走動?”
包道閣道,“此事事關重大,我族中之人好不容易安頓下來,經不起再一次折騰了。”
“好,我親自去一趟吧,確認無誤後,我們再依計行事。”盧姓之人沉思了一會兒後說道。
趙天賜一刻都不想停下來,他和大隊人馬一道衝殺在前,由於度實在是太快,金軍根本就來不及組織有效的反擊,便被他們從頭到腳撕開,血淋淋地扔到一邊。
宋軍繞河而過的消息傳到幽州完顏宗弼的大帥府,把他也驚出了一身冷汗,宋人真有如此大的膽子嗎?別的不說,繞過河來先要麵對的就是成為一支孤軍,後背是拒馬河,麵前卻是蔚州和涿州的二十萬精兵,弄不好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啊!
不過不管他信不信,事實已經擺在麵前,宋軍當真就這麽做了。他緊急命令蔚州的包道閣和涿州的完顏蒲魯虎立即率人馬出城拒敵。
完顏蒲魯虎是什麽人?此人身份可了不得,他是金太宗完顏晟的長子,欽封為宋王,鎮守涿州已經近二十年了,手下人馬全部以他的私兵為主,個個都是忠勇之輩。
也正因為他有著這樣的身份,所以宗弼的軍令給他的時候,那是要加上敬請之語的,換句話說,這位宋王可以“酌情”應變,對宗弼的軍令可遵也可不遵。
於是乎便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宗弼的兩道軍令下去了,但是兩州都沒有人按他的命令出戰迎敵。宋王的理由是敵人距離涿州太遠,夠不著,而那位蔚州守將包道閣,更是連個理由也沒有,直接把的命令給淹了。
命令下去了,部下有沒有執行或是執行到哪種程度,那是事後才能知道的事情,可戰場的形勢卻是瞬息萬變的。趙天賜也一直在擔心會有金兵殺過來攪局,可是蘇青雲在見了一個人之後,再三向他保證,蔚州不會出兵,而涿州的那位大王子更是個極有心思之人,你不到他腳下,他一定看不見你。
現在看來果真如此,趙天賜便徹底放下了心中顧慮,命令部下全力追殺守河金兵,務求全殲。
而嶽飛趕造的那些木筏也正式派上了用場。對岸守軍一亂,嶽飛立即命人乘木筏渡河。過河的人手中拉著鐵索,到達對岸後就地埋樁,把鐵索固定在上麵。
就這樣,短短兩個時辰的時間,拒馬河兩岸便出現了數十道橫貫兩邊的鐵索,宋軍乘木筏沿索而至,度飛快。
守河的金兵眼見大勢已去,索性便放棄了抵抗,全線北撤了。
趙天賜的人馬和嶽飛的大軍在河北岸會師,至此便底定了十六州半壁歸宋的大勢。
嶽飛和趙天賜的人馬稍事休整之後,便立即兵分兩路,嶽飛帶人殺向涿州,趙天賜則率人奔蔚州去了。
為什麽會這樣分工,這也是因為蘇青雲的強烈建議,而且她一再要求趙天賜,務必交代嶽飛和吳家兄弟,入城之後,但凡見到頭裹紅巾的人,一定要善加對待。
趙天賜當然知道,那些人必定是雷神族的族人無疑。
不過他也很好奇,這些人雖然保持著同族的傳統,卻也能完全融入別的族群之中,這也不能不說是一件怪事了。其實也不難理解,一個兩個人還好說,同族中那麽多人,而且居住的又十分分散,想做到這一點的確是不容易的。(未完待續。)
嶽飛眼睛一亮,“代州?!”
趙天賜點了點頭,“沒錯,就是代州!”他向對岸指了指,“從地圖上看,拒馬河蜿蜒狹長,幾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半弧,但是它隻是一條內河支流,東起黃河,西止太行山脈,所以我打算帶人去代州與吳家兄弟匯合,二哥你繼續在這裏準備渡河事宜,最好能有幾場對拚,讓宗弼以為我們的主力還在河這邊。”
嶽飛點頭道,“如此甚好,隻不過此地距離代州路途遙遠,而且山地居多,行軍會很辛苦。”
趙天賜道,“辛苦倒不算什麽,隻要能順利繞過拒馬河,打亂敵人在對岸的布置,屆時二哥大軍全線渡河,十六州便大半入我之手了!”
趙天賜還是低估了西行的難度。
從易州西行至飛狐州,一路上山道縱橫,根本就不適合大隊騎兵通過,隻能沿拒馬河旁的棧道前進,可是那樣一來,大軍如此大的動作,就會被對岸的金兵現,聲東擊西之策必然失敗。
隻走了一日,趙天賜便命人馬停了下來,這樣下去還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到達代州城呢。
安順章見他愁眉不展,知道他在愁行軍的問題,便給他出了個主意,“皇上,金兵駐紮河北,日夜監視我們大軍的動向,若要快到達代州,也隻有行棧道一途了。”
趙天賜道,“可是這樣就沒有辦法瞞過對岸的敵人。”
安順章道,“如果我們隻是在調動大軍,準備全線渡河呢?”
趙天賜愣了一下,“我們現在就在這麽做啊!”
安順章道,“還可以把聲勢做得更大些!”
趙天賜若有所思地想了想,點頭道,“白天調動,晚上行動?!”
安順章道,“皇上英明!”
趙天賜明白了安順章的意思,無外乎就是用大軍布防做為障眼法,暗中把大軍向西部集結。但是這種作法也有風險,初時還可以,可是越向西部就越容易暴露,除非牽製住對岸的金兵,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飛狐州和易州之間或以東的地帶,他才有可能實現他的意圖,所以在和嶽飛再次溝通之後,他們便決定隨時準備渡河。
砍木造筏的行動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而且場麵非常浩大,拒馬河對岸的金兵當然也看得一清二楚。
嶽飛大張旗鼓地造筏,這可不是什麽計謀策略或是障眼法,而是實實在在的要使用的東西。
砍木行動結束之後,造筏行動展開。不過宋軍是如何造筏的,對岸的金兵就看不見了,因為宋軍沿著河岸搭建起了一道高高的屏障,沿拒馬河一直向西延伸,擋住了他們的視線。
而趙天賜的大軍則在這道屏障之後,大搖大擺地向西去了。
隨著造筏行動的進行,這道人工屏障便由東向西逐漸撤除,後麵露出來的便是宋軍十幾日的勞動成果:成千上萬條嶄新的木筏!
對於宋軍如此大規模的準備,金軍不是沒有察覺,而是即使知道他們要幹什麽,他們除了被動等待之外,什麽也幹不了。
其實在拒馬河上,原本是有十幾座木橋連接兩岸的,可是宗弼早料到擋不住宋軍北進的步伐,便提前一步讓人把所有木橋都拆除了。
如此一來,不但宋軍過不來,他自己的人馬也出不去了。
臨近深秋,北方的氣溫已經開始下降,小風中也多了許多寒氣。趙天賜的大軍經過十幾天的急行軍,也終於到達了拒馬河在西太行山下的末端。
不過讓他大感意外的是,拒馬河雖然是黃河的分支,可是河水卻清澈見底,河底可見屋屋細沙,那河水並不是在末端淤積,而是在山腳下形成了一個積水潭之後,直接灌到地下去了。
而此地距離應州已經非常接近了,隻要翻過了太行山左側的餘脈,便可見應州城了。
趙天賜絲豪不做猶豫,派人前去代州通知吳家兄弟,即刻起開始大舉攻城,而他則把安遠良留了下來,讓她帶著五萬人馬直奔應州,自己帶著餘下的人馬繞過拒馬河,沿著河岸向迴殺去。
來的時候度不快,那是因為要邊走邊做掩護,而現在卻大不相同,所有人馬放開了心性一路狂奔,把護河的金兵嚇得四散奔逃,根本就沒有出現什麽有效的抵抗。
原本十幾天的路程,如今卻隻用了四個時辰便把殺迴了大半,把守河的金兵陣角完全打亂了。
另一邊嶽飛接到趙天賜的消息後,立即開始組織大軍強行渡河。
蔚州守衛是金將阿靈善記,取了個漢人名字叫做包道閣。包道閣手中有十萬騎兵,當趙天賜的人馬潮水般出現在蔚州城外時,他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麽迴事,還以為宋軍要攻城,嚇得他趕緊下令四門緊閉,城頭上備好了滾木雷石,準備死守。可是當他看到宋軍從他的城前經過,連看都沒看他一眼時,他反而又狐疑起來。
“將軍,我們……得做出決定了。”站在包道閣身邊的是一個中年漢人,此人麵皮白淨,雙目炯炯有神。
“盧先生,能確定那個消息是真的嗎?”包道閣皺眉問道。
“聖女傳迴來的消息,一定假不了的。”盧姓之人正色道,“據聖女所說,她就隨行在聖王身邊。”
包道閣左右看了看,“能否讓聖女帶聖王過來一趟?”
盧姓之人搖了搖頭,“聖王還有一個身份,他是南朝的皇上,豈能隨意走動?”
包道閣道,“此事事關重大,我族中之人好不容易安頓下來,經不起再一次折騰了。”
“好,我親自去一趟吧,確認無誤後,我們再依計行事。”盧姓之人沉思了一會兒後說道。
趙天賜一刻都不想停下來,他和大隊人馬一道衝殺在前,由於度實在是太快,金軍根本就來不及組織有效的反擊,便被他們從頭到腳撕開,血淋淋地扔到一邊。
宋軍繞河而過的消息傳到幽州完顏宗弼的大帥府,把他也驚出了一身冷汗,宋人真有如此大的膽子嗎?別的不說,繞過河來先要麵對的就是成為一支孤軍,後背是拒馬河,麵前卻是蔚州和涿州的二十萬精兵,弄不好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啊!
不過不管他信不信,事實已經擺在麵前,宋軍當真就這麽做了。他緊急命令蔚州的包道閣和涿州的完顏蒲魯虎立即率人馬出城拒敵。
完顏蒲魯虎是什麽人?此人身份可了不得,他是金太宗完顏晟的長子,欽封為宋王,鎮守涿州已經近二十年了,手下人馬全部以他的私兵為主,個個都是忠勇之輩。
也正因為他有著這樣的身份,所以宗弼的軍令給他的時候,那是要加上敬請之語的,換句話說,這位宋王可以“酌情”應變,對宗弼的軍令可遵也可不遵。
於是乎便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宗弼的兩道軍令下去了,但是兩州都沒有人按他的命令出戰迎敵。宋王的理由是敵人距離涿州太遠,夠不著,而那位蔚州守將包道閣,更是連個理由也沒有,直接把的命令給淹了。
命令下去了,部下有沒有執行或是執行到哪種程度,那是事後才能知道的事情,可戰場的形勢卻是瞬息萬變的。趙天賜也一直在擔心會有金兵殺過來攪局,可是蘇青雲在見了一個人之後,再三向他保證,蔚州不會出兵,而涿州的那位大王子更是個極有心思之人,你不到他腳下,他一定看不見你。
現在看來果真如此,趙天賜便徹底放下了心中顧慮,命令部下全力追殺守河金兵,務求全殲。
而嶽飛趕造的那些木筏也正式派上了用場。對岸守軍一亂,嶽飛立即命人乘木筏渡河。過河的人手中拉著鐵索,到達對岸後就地埋樁,把鐵索固定在上麵。
就這樣,短短兩個時辰的時間,拒馬河兩岸便出現了數十道橫貫兩邊的鐵索,宋軍乘木筏沿索而至,度飛快。
守河的金兵眼見大勢已去,索性便放棄了抵抗,全線北撤了。
趙天賜的人馬和嶽飛的大軍在河北岸會師,至此便底定了十六州半壁歸宋的大勢。
嶽飛和趙天賜的人馬稍事休整之後,便立即兵分兩路,嶽飛帶人殺向涿州,趙天賜則率人奔蔚州去了。
為什麽會這樣分工,這也是因為蘇青雲的強烈建議,而且她一再要求趙天賜,務必交代嶽飛和吳家兄弟,入城之後,但凡見到頭裹紅巾的人,一定要善加對待。
趙天賜當然知道,那些人必定是雷神族的族人無疑。
不過他也很好奇,這些人雖然保持著同族的傳統,卻也能完全融入別的族群之中,這也不能不說是一件怪事了。其實也不難理解,一個兩個人還好說,同族中那麽多人,而且居住的又十分分散,想做到這一點的確是不容易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