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處理好兩方麵的關係,保證國家政令一統,進而實現長治久安,這是一直高懸在趙天賜心中的一把利劍。
無論是他趙天賜,亦或是他的表兄趙伯琮,兩人對於名利權位都沒有什麽想法,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坐在龍椅上的那個人是誰都一樣。但是大宋的江山必須得有人來坐,他們二人倒還好說,可是對於他們身後之人來說,那就完全不同了。
想到這裏,趙天賜立即便帶著楊麽來到趙伯琮的房間,三人關上門,仔細地商討起來。
“南皇北王?這個想法倒是不錯,可是……”趙伯琮皺眉道,“我和天賜決無問題,後來之人恐怕就說不好了!”
楊麽擊掌笑道,“皇上和王爺果然兄弟同心,連想法都一模一樣,當真是我大宋之福啊!”
趙伯琮看了看趙天賜,“天賜,你也想到了?”
趙天賜點了點頭,“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
趙伯琮道,“這個想法我最初也有過,天賜執意退位,但是現在的情形卻不允許你全退,這便是一個兩全之策。可是如果這樣一來,極易形成一國兩朝,造成南北分治的局麵,與我大宋不利啊。”
趙天賜笑道,“這就要聽聽楊兄的高見了。”
楊麽微微頷首道,“臣的這個想法之所以可行,完全是依仗王爺和皇上有兄弟情深,不分彼此這層關係在,否則也是無用。”
“你快說來聽聽!”趙伯琮道。
楊麽頓了頓,整理了一下思路說道,“所謂南皇北王,則是指中原以南由皇上全權管治,幽雲以北以至於將來的西部廣大區域由王爺統治。現在的金邦也好,蒙古汗邦也罷,為消彌不必要的殺劫,暫時不予變動。但是王爺要讓他們接受中原文化,進而實現整合,盡快取消番邦製。”
趙天賜和趙伯琮同時點了點頭,趙天賜道,“這個容易,開放邊界,允許民眾自由流動,實在不成,那就強製移民。”
楊麽道,“這就需要皇上和王爺兄弟二人共同努力才能辦到了。”
趙伯琮道,“這一點應該沒有問題。”
楊麽接著說道,“王爺既然有退位之舉,那麽下麵的事情也就好辦了。隻要王爺所轄之地實行與中原同法同規,各級官員任免統一由皇上和內閣決定,王爺手下不養私兵,不屯私糧,那便萬無一失了。”
趙伯琮望向趙天賜,趙天賜笑道,“這有何難?金邦和蒙古汗邦與我中原分隔已久,暫時不能貿然行事。其它未統之地則無此憂慮,可以直接接手整合。”
說到此處,趙天賜忽然想起另外一件事情,“西夏改製完成了嗎?”
趙伯琮笑道,“這件事最終還是由楊大人來完成的,還是由他來說吧。”
楊麽道,“西夏已由最初的‘夏州’之名改為西湟郡,有一部分民眾內遷到了肅州和甘州,現在局麵已經穩定下來了。”
趙天賜道,“有了這個先例,剩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他伸出手來和趙伯琮握在一起,“伯琮哥哥,我來收邊,你來定邊,就讓我們兄弟二人一同把大宋變成天下霸主吧!”
“好!”趙伯琮重重地說道。
楊麽和趙天賜一同走出門來,行了幾步之後,楊麽小聲說道,“王爺,臣一直想對你說聲謝謝。”
趙天賜看了他一眼,見他滿臉都是誠摯之色,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老楊,不用謝我,你也挺不容易的。”
楊麽苦笑道,“說到頭來我還是一個水匪出身的人,能坐到朝堂之上議論國家大政,在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趙天賜見他欲言又止,笑道,“有什麽話你就直說吧,我這兒沒有不能說的話。”
楊麽看了看他說道,“其實……我剛剛的想法也隻是一個權宜之計,身為君者,天下大計,別人的生死榮辱集於一身,時間一久……”
趙天賜笑了,“老楊啊,我還真沒有想到,你還能有這樣的想法。其實吧,有一個法子可以試試,但是難度會更大。”
楊麽忙問道,“什麽法子?”
趙天賜道,“君主立憲。”
楊麽皺了皺眉頭,“君主立憲?什麽意思?”
趙天賜邊走邊說道,“以往的朝代更替,百姓們都渴望有明君出現,能讓他們吃飽穿暖,少受些苦。可是正如你所說,明君也隻是相對而言,絕大多數人久處權力顛峰,性情都會發生變化。但是,如果有這麽一部大法放在那兒,無論是誰,都要依法行事,就連皇上也不能例外,那將完全不同……”
楊麽瞪大了眼睛問道,“王爺說的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趙天賜道,“大概意思差不多吧,我以前和小內府的人說過這件事,你可以和他們多多交流。皇上仍然還是皇上,但是國家權力卻不在他一個人的手。”
楊麽道,“王爺主張的內閣製是不是這個意思?”
趙天賜點了點頭,“是的。”隨即他又搖了搖頭,苦笑道,“我已經不奢望這件事情能成了。隻要能把監督機製建立起來也就可以了。”
楊麽見他情緒不高,忙說道,“王爺何必如此?現在的小內府已經是真正的決策機構了,距離王爺所說的君主立憲已經不選了。”
趙天賜搖了搖頭,“這些思想你們可以傳播下去,但是不要妄想著一下子就能實現。現在想來,恐怕也隻有像你這樣從底層摸爬滾打出來的人才會有這個動力,其它人……,這也是我當初為什麽要你在洞庭湖一帶先試行的主要原因。”
楊麽也歎道,“王爺高瞻遠矚。我在洞庭湖試行新法,不但仕紳們反對,有些普通百姓也不接受,這讓我大為不解。”
趙天賜道,“這也不奇怪。籠子裏的鳥兒關久了,即便你打開籠子,它也不願意飛了。這是人的慣性,慢慢來吧。”
楊麽忽然停住腳步說道,“王爺,楊麽有一個請求,還請王爺恩準。”(未完待續。)
無論是他趙天賜,亦或是他的表兄趙伯琮,兩人對於名利權位都沒有什麽想法,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坐在龍椅上的那個人是誰都一樣。但是大宋的江山必須得有人來坐,他們二人倒還好說,可是對於他們身後之人來說,那就完全不同了。
想到這裏,趙天賜立即便帶著楊麽來到趙伯琮的房間,三人關上門,仔細地商討起來。
“南皇北王?這個想法倒是不錯,可是……”趙伯琮皺眉道,“我和天賜決無問題,後來之人恐怕就說不好了!”
楊麽擊掌笑道,“皇上和王爺果然兄弟同心,連想法都一模一樣,當真是我大宋之福啊!”
趙伯琮看了看趙天賜,“天賜,你也想到了?”
趙天賜點了點頭,“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
趙伯琮道,“這個想法我最初也有過,天賜執意退位,但是現在的情形卻不允許你全退,這便是一個兩全之策。可是如果這樣一來,極易形成一國兩朝,造成南北分治的局麵,與我大宋不利啊。”
趙天賜笑道,“這就要聽聽楊兄的高見了。”
楊麽微微頷首道,“臣的這個想法之所以可行,完全是依仗王爺和皇上有兄弟情深,不分彼此這層關係在,否則也是無用。”
“你快說來聽聽!”趙伯琮道。
楊麽頓了頓,整理了一下思路說道,“所謂南皇北王,則是指中原以南由皇上全權管治,幽雲以北以至於將來的西部廣大區域由王爺統治。現在的金邦也好,蒙古汗邦也罷,為消彌不必要的殺劫,暫時不予變動。但是王爺要讓他們接受中原文化,進而實現整合,盡快取消番邦製。”
趙天賜和趙伯琮同時點了點頭,趙天賜道,“這個容易,開放邊界,允許民眾自由流動,實在不成,那就強製移民。”
楊麽道,“這就需要皇上和王爺兄弟二人共同努力才能辦到了。”
趙伯琮道,“這一點應該沒有問題。”
楊麽接著說道,“王爺既然有退位之舉,那麽下麵的事情也就好辦了。隻要王爺所轄之地實行與中原同法同規,各級官員任免統一由皇上和內閣決定,王爺手下不養私兵,不屯私糧,那便萬無一失了。”
趙伯琮望向趙天賜,趙天賜笑道,“這有何難?金邦和蒙古汗邦與我中原分隔已久,暫時不能貿然行事。其它未統之地則無此憂慮,可以直接接手整合。”
說到此處,趙天賜忽然想起另外一件事情,“西夏改製完成了嗎?”
趙伯琮笑道,“這件事最終還是由楊大人來完成的,還是由他來說吧。”
楊麽道,“西夏已由最初的‘夏州’之名改為西湟郡,有一部分民眾內遷到了肅州和甘州,現在局麵已經穩定下來了。”
趙天賜道,“有了這個先例,剩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他伸出手來和趙伯琮握在一起,“伯琮哥哥,我來收邊,你來定邊,就讓我們兄弟二人一同把大宋變成天下霸主吧!”
“好!”趙伯琮重重地說道。
楊麽和趙天賜一同走出門來,行了幾步之後,楊麽小聲說道,“王爺,臣一直想對你說聲謝謝。”
趙天賜看了他一眼,見他滿臉都是誠摯之色,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老楊,不用謝我,你也挺不容易的。”
楊麽苦笑道,“說到頭來我還是一個水匪出身的人,能坐到朝堂之上議論國家大政,在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趙天賜見他欲言又止,笑道,“有什麽話你就直說吧,我這兒沒有不能說的話。”
楊麽看了看他說道,“其實……我剛剛的想法也隻是一個權宜之計,身為君者,天下大計,別人的生死榮辱集於一身,時間一久……”
趙天賜笑了,“老楊啊,我還真沒有想到,你還能有這樣的想法。其實吧,有一個法子可以試試,但是難度會更大。”
楊麽忙問道,“什麽法子?”
趙天賜道,“君主立憲。”
楊麽皺了皺眉頭,“君主立憲?什麽意思?”
趙天賜邊走邊說道,“以往的朝代更替,百姓們都渴望有明君出現,能讓他們吃飽穿暖,少受些苦。可是正如你所說,明君也隻是相對而言,絕大多數人久處權力顛峰,性情都會發生變化。但是,如果有這麽一部大法放在那兒,無論是誰,都要依法行事,就連皇上也不能例外,那將完全不同……”
楊麽瞪大了眼睛問道,“王爺說的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趙天賜道,“大概意思差不多吧,我以前和小內府的人說過這件事,你可以和他們多多交流。皇上仍然還是皇上,但是國家權力卻不在他一個人的手。”
楊麽道,“王爺主張的內閣製是不是這個意思?”
趙天賜點了點頭,“是的。”隨即他又搖了搖頭,苦笑道,“我已經不奢望這件事情能成了。隻要能把監督機製建立起來也就可以了。”
楊麽見他情緒不高,忙說道,“王爺何必如此?現在的小內府已經是真正的決策機構了,距離王爺所說的君主立憲已經不選了。”
趙天賜搖了搖頭,“這些思想你們可以傳播下去,但是不要妄想著一下子就能實現。現在想來,恐怕也隻有像你這樣從底層摸爬滾打出來的人才會有這個動力,其它人……,這也是我當初為什麽要你在洞庭湖一帶先試行的主要原因。”
楊麽也歎道,“王爺高瞻遠矚。我在洞庭湖試行新法,不但仕紳們反對,有些普通百姓也不接受,這讓我大為不解。”
趙天賜道,“這也不奇怪。籠子裏的鳥兒關久了,即便你打開籠子,它也不願意飛了。這是人的慣性,慢慢來吧。”
楊麽忽然停住腳步說道,“王爺,楊麽有一個請求,還請王爺恩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