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文辯激爭,革新之路戰群儒
華夏最強主播:從主播到全球帝王 作者:獨尊蒼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午時的陽光透過皇家學府的雕花窗欞,刺眼的光線在地麵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晃得人有些睜不開眼。
那光影像是歲月的痕跡,錯亂地交織著。
學府中心,一個巨大的辯論台早已搭建完畢,周圍人頭攢動,人們的嘈雜聲嗡嗡作響。
氣氛凝重得仿佛空氣都凝固了,那凝重像是一層厚重的濕布,沉甸甸地壓在每個人身上。
李豪踏入學府,一股濃重的墨香夾雜著隱隱的敵意撲麵而來,那墨香濃鬱得有些刺鼻,敵意仿佛是實質的冷風,刺得他的臉有些生疼。
他環視四周,隻見韓愈為首的一眾傳統文人,個個神情嚴肅,如同臨陣的士兵。
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那光芒像是冰冷的刀鋒。
手中緊緊攥著竹簡,他似乎都能聽到竹簡被攥得發出的輕微咯吱聲,仿佛那上麵記載的古製便是他們手中最鋒利的武器。
他們的長袍在微風中輕輕擺動,像一麵麵迎風招展的旗幟,發出輕微的沙沙聲,無聲地宣示著他們扞衛傳統文化的決心。
李豪緩步走上辯論台,陽光在他身上鍍上一層金色的光輝,暖烘烘的陽光像是一層榮耀的披風,更襯托出他沉穩的氣質。
他感受到來自四麵八方的壓力,仿佛一座無形的大山壓迫著他,那壓力讓他覺得唿吸都有些困難,但他眼神依然堅定,嘴角甚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陛下,您提倡的革新,實乃動搖國之根本,亂我華夏之綱常!”韓愈率先發難,他洪亮的聲音在學府中迴蕩,如同驚雷炸響,震得人耳朵嗡嗡作響。
他手中的竹簡被他高高舉起,像是要將那份沉重的傳統砸向李豪。
“孔孟之道,聖賢之言,豈是爾等可以隨意更改的?”他每說一句話,都如同重錘敲擊在眾人的心上,那聲音撞擊著耳膜,引來一片附和之聲。
周圍的文人紛紛點頭,讚同韓愈的觀點,他們看向皇帝的眼神充滿了質疑和不讚同,仿佛他是一個褻瀆神明的異端,那眼神像冰錐一樣刺向皇帝。
李豪靜靜地聽著,感受著那股幾乎要將他淹沒的壓力,那壓力像是洶湧的潮水要把他吞噬,但他臉上卻沒有絲毫慌亂。
他深吸一口氣,正要開口……
“且慢!”一個尖銳的聲音從人群中傳來。
一個身著洗得發白的儒衫的地方學究,從人群中擠了出來,他瘦削的臉上滿是義憤填膺,指著皇帝的鼻子尖聲質問道:“陛下,您說要革新,可知我華夏文明傳承千年,豈容兒戲!這‘新學’究竟是什麽?難道比孔孟之道還要高明嗎?您可知‘禮義廉恥’為何物?”他顫抖的手指著周圍的學子,“若是人人皆棄聖賢書,改學那不知所謂的‘新學’,我華夏文明豈不毀於一旦?”他的聲音像是一把尖銳的錐子,紮得人心裏發慌。
學究的話語如同火上澆油,瞬間點燃了現場的氣氛。
其他地方學究也紛紛附和,他們如同潮水般湧向辯論台,將李豪圍在中心,你一言我一語地質問著,如同群蜂嗡嗡作響,那吵鬧聲像是要把人的腦袋炸開,讓人心煩意亂。
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火藥味,那味道刺鼻又嗆人,仿佛隨時都可能爆發一場激烈的衝突。
李豪麵對如潮水般的質問,不慌不忙,他提高了聲音,說道:“諸位先生所言,皆是為我華夏文明傳承著想,豪亦感佩。然,時代變遷,文明亦需革新。我所說的‘新學’,並非要摒棄聖賢之道,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更適應如今的時代。”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新學’重在實用,例如,我教授的算學,能使國家賦稅更加公平,讓百姓安居樂業;我提倡的格物致知,能使我大唐科技更加進步,國力更加強盛。這些,難道不是聖賢教誨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體現嗎?”他的聲音沉穩有力,如同晨鍾暮鼓,那聲音沉穩而有節奏地敲擊在每個人的心頭。
江南四大才子原本站在韓愈一側,此時卻陷入了沉思。
他們互相交換著眼神,似乎在重新思考皇帝的觀點。
其他文人原本群情激奮,此時也逐漸安靜下來,他們開始認真聆聽皇帝的解釋,心中對“新學”的抵觸情緒也漸漸消散。
然而,韓愈等人依舊不為所動,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認為皇帝的革新是在動搖國之根本。
雙方僵持不下,學府裏的氣氛再次凝重起來。
“諸位,”李豪環視眾人,目光深邃,“試想,若是將我華夏文化精髓,結合‘新學’之長,豈不是能讓文化更加繁榮,國家更加強大?就如同……” 他停頓了一下,目光落在吐蕃使者身上,“吐蕃文化……”
李豪的目光落在吐蕃使者身上,帶著一絲意味深長的笑意。
“諸位可知,我大唐文化兼容並包,吐蕃文化、西域文化,乃至天竺文化,都曾融入我華夏文明之中,使其更加多元而豐富。如今,我倡導的‘新學’,亦是如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入我華夏文明,使其更加繁榮昌盛。”他環視眾人,語氣堅定,“難道諸位認為,我大唐文化竟是如此脆弱,容不下一點新的思想嗎?”他的聲音迴蕩在學府中,那聲音像是帶著魔力,在空氣中震蕩。
這番話如同一記重錘,敲擊在韓愈等人的心上。
他們原本緊繃的臉龐,此刻也出現了一絲鬆動。
江南四大才子中,為首的文人站了出來,拱手道:“陛下所言極是,我等受教了。”其餘三人也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一些原本搖擺不定的文人,看到江南四大才子的態度轉變,也開始傾向於李豪。
李豪的氣勢逐漸上升,如同冉冉升起的朝陽,照亮了整個學府。
吐蕃使者見狀,心中暗叫不好。
他悄悄地向幾個文人使了個眼色,那幾個文人會意,立即站出來,提出了更加尖銳的問題,試圖打亂李豪的思路,破壞這場辯論。
“陛下,您說‘新學’能使國家富強,可有證據?”一個文人咄咄逼人地問道。
“證據就在我大唐的軍隊之中,就在我大唐百姓的生活之中。”李豪從容應對,他指著窗外,“諸位請看,我大唐軍隊如今裝備的新式武器,便是‘新學’的成果,其威力遠超以往,保我大唐邊疆安寧。百姓們使用的新的農具,也是‘新學’的成果,使得糧食產量大幅提升,百姓安居樂業。這些,難道不是最好的證據嗎?”
“陛下,您說‘新學’能使科技進步,可這‘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麽?難道就是擺弄一些奇技淫巧嗎?”另一個文人陰陽怪氣地問道。
“格物致知,並非奇技淫巧,而是探究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其規律,為我所用。”李豪的聲音鏗鏘有力,他拿起一塊石頭,“例如這塊石頭,為何會下落?為何會沉入水中?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隻有探究其本質,才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才能創造出更多造福百姓的工具。”
李豪巧妙地應對每一個問題,用事實和邏輯一一反駁,那些原本咄咄逼人的文人,被李豪的迴答噎得滿臉通紅,半天說不出話來,隻能像鬥敗的公雞一樣站在那裏。
旁觀的人對皇帝的智慧和應變能力暗暗稱奇,他們看向皇帝的眼神充滿了敬佩。
李豪站在辯論台上,如同一位掌控全局的智者,他的聲音在學府中迴蕩,久久不息。
這時,學府外傳來一陣清脆的竹板聲,那竹板聲像是靈動的音符跳躍著。
一個說書人正繪聲繪色地講述著……
說書人手中的竹板敲得愈發響亮,那敲擊聲像是歡快的鼓點,他繪聲繪色地將學府內發生的一切編成故事,抑揚頓挫的嗓音在學府外迴蕩。
“話說陛下舌戰群儒,妙語連珠,直說得那幫老學究啞口無言……”他模仿著李豪的語氣和神態,引得周圍百姓哄堂大笑。
故事的內容迅速傳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場辯論,皇帝的名字在民間也越傳越響,一股革新的風潮正在悄然興起。
這股風也吹進了學府內,傳統文人們的臉色變得愈發難看。
他們意識到,皇帝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他們的預料,如果再不采取行動,他們的地位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就在這時,一位身披袈裟的高僧站了出來,雙手合十,宣了一聲佛號:“阿彌陀佛。貧僧以為,殿下所言甚是。文化如水,不進則退。我佛門自天竺傳入中土,亦是不斷適應,不斷發展,方有今日之昌盛。墨守成規,隻會讓文化失去活力,最終走向衰亡。”高僧的話語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層層漣漪。
他的話在文化界有著極高的權威性,許多原本猶豫不決的文人,聽到高僧的觀點後,紛紛開始反思自己的立場。
他們意識到,皇帝的革新並非異端邪說,而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江南四大才子帶頭表示支持皇帝,越來越多的文人加入了支持革新的行列。
韓愈的臉色鐵青,他看著皇帝侃侃而談,心中雖然憤怒,但也有一絲動搖,他想,難道真的是自己錯了嗎?
可一想到祖宗的文化可能被改變,他又堅定了自己的立場,他緊緊地攥著手中的竹簡,指節泛白。
他深吸一口氣,“陛下,”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有力,“老夫還有一言……”
那光影像是歲月的痕跡,錯亂地交織著。
學府中心,一個巨大的辯論台早已搭建完畢,周圍人頭攢動,人們的嘈雜聲嗡嗡作響。
氣氛凝重得仿佛空氣都凝固了,那凝重像是一層厚重的濕布,沉甸甸地壓在每個人身上。
李豪踏入學府,一股濃重的墨香夾雜著隱隱的敵意撲麵而來,那墨香濃鬱得有些刺鼻,敵意仿佛是實質的冷風,刺得他的臉有些生疼。
他環視四周,隻見韓愈為首的一眾傳統文人,個個神情嚴肅,如同臨陣的士兵。
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那光芒像是冰冷的刀鋒。
手中緊緊攥著竹簡,他似乎都能聽到竹簡被攥得發出的輕微咯吱聲,仿佛那上麵記載的古製便是他們手中最鋒利的武器。
他們的長袍在微風中輕輕擺動,像一麵麵迎風招展的旗幟,發出輕微的沙沙聲,無聲地宣示著他們扞衛傳統文化的決心。
李豪緩步走上辯論台,陽光在他身上鍍上一層金色的光輝,暖烘烘的陽光像是一層榮耀的披風,更襯托出他沉穩的氣質。
他感受到來自四麵八方的壓力,仿佛一座無形的大山壓迫著他,那壓力讓他覺得唿吸都有些困難,但他眼神依然堅定,嘴角甚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陛下,您提倡的革新,實乃動搖國之根本,亂我華夏之綱常!”韓愈率先發難,他洪亮的聲音在學府中迴蕩,如同驚雷炸響,震得人耳朵嗡嗡作響。
他手中的竹簡被他高高舉起,像是要將那份沉重的傳統砸向李豪。
“孔孟之道,聖賢之言,豈是爾等可以隨意更改的?”他每說一句話,都如同重錘敲擊在眾人的心上,那聲音撞擊著耳膜,引來一片附和之聲。
周圍的文人紛紛點頭,讚同韓愈的觀點,他們看向皇帝的眼神充滿了質疑和不讚同,仿佛他是一個褻瀆神明的異端,那眼神像冰錐一樣刺向皇帝。
李豪靜靜地聽著,感受著那股幾乎要將他淹沒的壓力,那壓力像是洶湧的潮水要把他吞噬,但他臉上卻沒有絲毫慌亂。
他深吸一口氣,正要開口……
“且慢!”一個尖銳的聲音從人群中傳來。
一個身著洗得發白的儒衫的地方學究,從人群中擠了出來,他瘦削的臉上滿是義憤填膺,指著皇帝的鼻子尖聲質問道:“陛下,您說要革新,可知我華夏文明傳承千年,豈容兒戲!這‘新學’究竟是什麽?難道比孔孟之道還要高明嗎?您可知‘禮義廉恥’為何物?”他顫抖的手指著周圍的學子,“若是人人皆棄聖賢書,改學那不知所謂的‘新學’,我華夏文明豈不毀於一旦?”他的聲音像是一把尖銳的錐子,紮得人心裏發慌。
學究的話語如同火上澆油,瞬間點燃了現場的氣氛。
其他地方學究也紛紛附和,他們如同潮水般湧向辯論台,將李豪圍在中心,你一言我一語地質問著,如同群蜂嗡嗡作響,那吵鬧聲像是要把人的腦袋炸開,讓人心煩意亂。
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火藥味,那味道刺鼻又嗆人,仿佛隨時都可能爆發一場激烈的衝突。
李豪麵對如潮水般的質問,不慌不忙,他提高了聲音,說道:“諸位先生所言,皆是為我華夏文明傳承著想,豪亦感佩。然,時代變遷,文明亦需革新。我所說的‘新學’,並非要摒棄聖賢之道,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更適應如今的時代。”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新學’重在實用,例如,我教授的算學,能使國家賦稅更加公平,讓百姓安居樂業;我提倡的格物致知,能使我大唐科技更加進步,國力更加強盛。這些,難道不是聖賢教誨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體現嗎?”他的聲音沉穩有力,如同晨鍾暮鼓,那聲音沉穩而有節奏地敲擊在每個人的心頭。
江南四大才子原本站在韓愈一側,此時卻陷入了沉思。
他們互相交換著眼神,似乎在重新思考皇帝的觀點。
其他文人原本群情激奮,此時也逐漸安靜下來,他們開始認真聆聽皇帝的解釋,心中對“新學”的抵觸情緒也漸漸消散。
然而,韓愈等人依舊不為所動,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認為皇帝的革新是在動搖國之根本。
雙方僵持不下,學府裏的氣氛再次凝重起來。
“諸位,”李豪環視眾人,目光深邃,“試想,若是將我華夏文化精髓,結合‘新學’之長,豈不是能讓文化更加繁榮,國家更加強大?就如同……” 他停頓了一下,目光落在吐蕃使者身上,“吐蕃文化……”
李豪的目光落在吐蕃使者身上,帶著一絲意味深長的笑意。
“諸位可知,我大唐文化兼容並包,吐蕃文化、西域文化,乃至天竺文化,都曾融入我華夏文明之中,使其更加多元而豐富。如今,我倡導的‘新學’,亦是如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入我華夏文明,使其更加繁榮昌盛。”他環視眾人,語氣堅定,“難道諸位認為,我大唐文化竟是如此脆弱,容不下一點新的思想嗎?”他的聲音迴蕩在學府中,那聲音像是帶著魔力,在空氣中震蕩。
這番話如同一記重錘,敲擊在韓愈等人的心上。
他們原本緊繃的臉龐,此刻也出現了一絲鬆動。
江南四大才子中,為首的文人站了出來,拱手道:“陛下所言極是,我等受教了。”其餘三人也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一些原本搖擺不定的文人,看到江南四大才子的態度轉變,也開始傾向於李豪。
李豪的氣勢逐漸上升,如同冉冉升起的朝陽,照亮了整個學府。
吐蕃使者見狀,心中暗叫不好。
他悄悄地向幾個文人使了個眼色,那幾個文人會意,立即站出來,提出了更加尖銳的問題,試圖打亂李豪的思路,破壞這場辯論。
“陛下,您說‘新學’能使國家富強,可有證據?”一個文人咄咄逼人地問道。
“證據就在我大唐的軍隊之中,就在我大唐百姓的生活之中。”李豪從容應對,他指著窗外,“諸位請看,我大唐軍隊如今裝備的新式武器,便是‘新學’的成果,其威力遠超以往,保我大唐邊疆安寧。百姓們使用的新的農具,也是‘新學’的成果,使得糧食產量大幅提升,百姓安居樂業。這些,難道不是最好的證據嗎?”
“陛下,您說‘新學’能使科技進步,可這‘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麽?難道就是擺弄一些奇技淫巧嗎?”另一個文人陰陽怪氣地問道。
“格物致知,並非奇技淫巧,而是探究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其規律,為我所用。”李豪的聲音鏗鏘有力,他拿起一塊石頭,“例如這塊石頭,為何會下落?為何會沉入水中?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隻有探究其本質,才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才能創造出更多造福百姓的工具。”
李豪巧妙地應對每一個問題,用事實和邏輯一一反駁,那些原本咄咄逼人的文人,被李豪的迴答噎得滿臉通紅,半天說不出話來,隻能像鬥敗的公雞一樣站在那裏。
旁觀的人對皇帝的智慧和應變能力暗暗稱奇,他們看向皇帝的眼神充滿了敬佩。
李豪站在辯論台上,如同一位掌控全局的智者,他的聲音在學府中迴蕩,久久不息。
這時,學府外傳來一陣清脆的竹板聲,那竹板聲像是靈動的音符跳躍著。
一個說書人正繪聲繪色地講述著……
說書人手中的竹板敲得愈發響亮,那敲擊聲像是歡快的鼓點,他繪聲繪色地將學府內發生的一切編成故事,抑揚頓挫的嗓音在學府外迴蕩。
“話說陛下舌戰群儒,妙語連珠,直說得那幫老學究啞口無言……”他模仿著李豪的語氣和神態,引得周圍百姓哄堂大笑。
故事的內容迅速傳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場辯論,皇帝的名字在民間也越傳越響,一股革新的風潮正在悄然興起。
這股風也吹進了學府內,傳統文人們的臉色變得愈發難看。
他們意識到,皇帝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他們的預料,如果再不采取行動,他們的地位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就在這時,一位身披袈裟的高僧站了出來,雙手合十,宣了一聲佛號:“阿彌陀佛。貧僧以為,殿下所言甚是。文化如水,不進則退。我佛門自天竺傳入中土,亦是不斷適應,不斷發展,方有今日之昌盛。墨守成規,隻會讓文化失去活力,最終走向衰亡。”高僧的話語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層層漣漪。
他的話在文化界有著極高的權威性,許多原本猶豫不決的文人,聽到高僧的觀點後,紛紛開始反思自己的立場。
他們意識到,皇帝的革新並非異端邪說,而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江南四大才子帶頭表示支持皇帝,越來越多的文人加入了支持革新的行列。
韓愈的臉色鐵青,他看著皇帝侃侃而談,心中雖然憤怒,但也有一絲動搖,他想,難道真的是自己錯了嗎?
可一想到祖宗的文化可能被改變,他又堅定了自己的立場,他緊緊地攥著手中的竹簡,指節泛白。
他深吸一口氣,“陛下,”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有力,“老夫還有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