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拇指揉了一下眼角,調整好情緒:“兩位若是不嫌棄,便請勞煩在寒舍住上兩日,此事說來話長,怕不是隻言片語可以講述得來的。”
尤其涉及到二十年前那些舊事,這裏邊歪歪繞繞還有不少曲折。
他們若是想了解,怕是要全部一絲不漏順下來。
沈璟之又放眼望去那傾瀉而下的水流,目光從東至西,陽光沐浴下,石磚石璧泛著曆史堆積的紋痕。
奔騰而來的飛揚之水如千軍萬馬般咆哮著衝向高處,又傾瀉而下激起數丈高的白色浪花,一塊塊巨石緊密相依,紮根在堤岸之上,仿佛一條蜿蜒的巨龍,橫臥在河渠之畔,無盡地向遠方伸展…
若不是真正知情人,誰又能看出來這氣勢澎湃的圍牆底下,宛如腐朽之木,無垠之水般不堪一擊。
它腐朽靜臥,待的便是坍塌崩潰的那一瞬間…
沉寂了許久,他收迴目光,蒙著迷霧的眸子定神,道:“那便打擾了。”
............
這老伯的家距離這裏倒是不遠。
越過兩條小路就已經看見了莊子。
從他口中得知,這裏村落總共住著三百多住戶,年輕人去鎮上做工的較多,做不動了,外邊的老爺大人們不要了,就迴來顧著家裏農田,多少吃喝上也算過得去。
老伯以前是匠工,二十年前興修水利時候,老伯也是民工之一,後來因為對施工圖紙不滿,同領事發生爭執,被丟了迴來。
這也不難明白,為何這老頭對這水渠狀況如此熟悉。
“謝謝。”進了家門坐下,蘇南初接過來大嬸遞過來的溫水,道了一句謝。
看了一圈周圍,沒瞧見有其他人,就又問向老伯:“二老家中沒有其他人嗎?”
大嬸先迴了話:“啊,我還有個逆子,整天整夜不著家,現在在鎮上幫工,他這幾日不迴,就委屈小郎君先住他的屋子。”
“旁邊還有一間東屋,小娘子若是不嫌棄,就先將就一晚,今日我把那邊正屋收拾收拾,換套新的被褥,明日您在搬過來。”
“哦好…”蘇南初無所謂的應下,主要擔憂的看向了沈璟之。
這個小院本就不大,一眼望到頭,無論哪個屋子估計也都是這模樣,肯定是比不得他承乾宮的。
至此,蘇南初唯一慶幸的就是,她那嘴皮子一禿嚕,信口胡謅,把她倆關係說成了“兄妹”…
現在不管是老伯還是大嬸,都把她們當成無盡純潔的關係,連睡覺都不安排在一起。
嘻嘻…
............
天平壩,為了保證在水流長期衝擊下的穩定性,根基一般會深入地下數米。
當初溝渠施工的圖紙上,明確標準的是地下工程五米三。
簡單用完午飯,蘇南初跟著大嬸閑聊,沈璟之跟著老伯去了河堤。
兩個人圍著河岸邊緣走著,時不時會摸一下圍牆前打下的定位柱。
“若是在往西,陡峭赤壁地勢下,根基五米三自然足夠,可這裏是平原…”
老頭子捋著袖子抓著地上的土,氣的牙癢癢:“你瞧瞧,你瞧瞧,這土質,這麽大進出水量的天平壩,五米三怎麽可能撐得住這種衝擊。”
他們關東關西,曲屬鹹封四地土質一向較為鬆軟,又需要承接上流萬頃洪水落下的衝擊,不紮根個十幾米,這溝渠根本就形同虛設。
而且一旦崩塌,有這溝渠,比沒有這溝渠造成的破壞還要大。
到時候不光他們莊子,曲屬城裏,隔壁關東,那麽多百姓民眾該何去何從?
老伯說到此處就情緒激動,怒火衝冠,不停邁著步子在原地兜圈。
“這在當時,無一人發現上報嗎?”沈璟之不懂工事,但是能聽出大概意思,也能明白這其中的關聯。
更知曉,這若是屬實,將代表著什麽。
老伯更氣了:“上報?嗬!”
老人十分不屑,似是對此十分失望惱火。
他指著自己的腿,用力拍了兩下,粗糙褶皺的手,一攥拳青筋迸裂,精勁十足,透著一股老當益壯硬漢模樣:“你看看我這腿,這就是上報的後果!”
“一開始不少工友都提出來了質疑,但是那領事不通人理啊,全給打了出來。”
不是沒人提過,但是提的人個個沒有好下場,誰還敢去觸這個黴頭?
“人家學那一身本事,不就是為了掙個錢養家糊口,要是被轟出來,少掙多少銀子,家裏的日子又得緊巴多少?誰願意幹這砸飯碗的事。”
“到了後邊,哪怕人人心知肚明,也沒人再會去提,工事完成之後…”
老伯很是心酸的別過臉,揮手:“都搬走了…”
說著話,似乎控製不住情緒,帶土的手背碰了碰眼睛,黝黑的小臂胳膊同肩膀處顏色涇渭分明。
水流傾瀉下來卷起著濕潤的風,清清涼涼的。
“而且,這還是其一,你跟我往這邊來…”
老頭帶著往“嘩嘩”的水流處走近幾米,站在外圍,指著不遠處的坡道。
“渠道邊坡部分需要填土來加固,已防止渠道底部因水流衝刷或土壤沉降而出現裂縫或塌陷,這是所有工匠都必通的道理,可是朝廷那幫子人,他們連這點常識都不懂,死按著那漏洞百出的圖紙來…”
“瞧瞧,這才過去幾年,邊坡已經發生沉降,你說,你說,這大壩它還能撐幾年?”
“人家怎麽能不搬走?”
“還有這裏…”
他到處挑著錯處,甚至他還專門弄了竹竿,每日去附近測量水位,一遍遍檢查著這大壩的錯漏之處…
忙起來似乎不像是個六旬老人,他像是在自己領域裏閃閃發光的少年英傑,一步步用這二十年的洪水衝刷證明,他當年提出來的理論…都對的。
最後滿頭大汗,隻一味重複著一句話。
“你說,人家怎麽能不搬走呢?”
“人家為什麽不搬走呢?”
人家想活命,又有什麽錯…
沈璟之盯著老人指著的地方出神,他們站的位置不同,看見的東西自然也不同。
工部層層選拔上來的匠人,經過千挑萬選敲定過的負責人,真的就是這般毫無真材實學嗎?
哪怕一個兩個疏忽,整個工部那麽多的人,朝廷高官厚祿養著這麽多閑人,一個瞧出來端倪都沒有?
是真就那麽蠢,還是明知而為之,想利用天災一遍遍發國難財,盼著溝渠決堤,等著朝廷一波又一波撥下來的賑災款…
他許久未說一句話,半天才吹著河裏飄來的風道:“那你呢?為何不走?”
“我?”
老伯背對著沈璟之走了兩步,聞著自己熟悉的氣味,擺擺手。
“我老了,走不動了。”
“再說了,我在這裏還能督促一下莊子上的人搞搞防洪,我要是走了,他們咋辦呢?”
“都是些新長成的奶娃娃,對當年那是半點不解,這麽多年又過去了,我如果也走了,這事不就埋在了泥土裏。”
到時候萬一真有機會申訴,也無人知曉此事,豈不是又白瞎了。
迎著風,沈璟之卻似乎從對方聲音裏聽出來了哽咽。
是那種心涼的悲愴,孤寂和淒冷並存,透著一種說不出的死感。
尤其涉及到二十年前那些舊事,這裏邊歪歪繞繞還有不少曲折。
他們若是想了解,怕是要全部一絲不漏順下來。
沈璟之又放眼望去那傾瀉而下的水流,目光從東至西,陽光沐浴下,石磚石璧泛著曆史堆積的紋痕。
奔騰而來的飛揚之水如千軍萬馬般咆哮著衝向高處,又傾瀉而下激起數丈高的白色浪花,一塊塊巨石緊密相依,紮根在堤岸之上,仿佛一條蜿蜒的巨龍,橫臥在河渠之畔,無盡地向遠方伸展…
若不是真正知情人,誰又能看出來這氣勢澎湃的圍牆底下,宛如腐朽之木,無垠之水般不堪一擊。
它腐朽靜臥,待的便是坍塌崩潰的那一瞬間…
沉寂了許久,他收迴目光,蒙著迷霧的眸子定神,道:“那便打擾了。”
............
這老伯的家距離這裏倒是不遠。
越過兩條小路就已經看見了莊子。
從他口中得知,這裏村落總共住著三百多住戶,年輕人去鎮上做工的較多,做不動了,外邊的老爺大人們不要了,就迴來顧著家裏農田,多少吃喝上也算過得去。
老伯以前是匠工,二十年前興修水利時候,老伯也是民工之一,後來因為對施工圖紙不滿,同領事發生爭執,被丟了迴來。
這也不難明白,為何這老頭對這水渠狀況如此熟悉。
“謝謝。”進了家門坐下,蘇南初接過來大嬸遞過來的溫水,道了一句謝。
看了一圈周圍,沒瞧見有其他人,就又問向老伯:“二老家中沒有其他人嗎?”
大嬸先迴了話:“啊,我還有個逆子,整天整夜不著家,現在在鎮上幫工,他這幾日不迴,就委屈小郎君先住他的屋子。”
“旁邊還有一間東屋,小娘子若是不嫌棄,就先將就一晚,今日我把那邊正屋收拾收拾,換套新的被褥,明日您在搬過來。”
“哦好…”蘇南初無所謂的應下,主要擔憂的看向了沈璟之。
這個小院本就不大,一眼望到頭,無論哪個屋子估計也都是這模樣,肯定是比不得他承乾宮的。
至此,蘇南初唯一慶幸的就是,她那嘴皮子一禿嚕,信口胡謅,把她倆關係說成了“兄妹”…
現在不管是老伯還是大嬸,都把她們當成無盡純潔的關係,連睡覺都不安排在一起。
嘻嘻…
............
天平壩,為了保證在水流長期衝擊下的穩定性,根基一般會深入地下數米。
當初溝渠施工的圖紙上,明確標準的是地下工程五米三。
簡單用完午飯,蘇南初跟著大嬸閑聊,沈璟之跟著老伯去了河堤。
兩個人圍著河岸邊緣走著,時不時會摸一下圍牆前打下的定位柱。
“若是在往西,陡峭赤壁地勢下,根基五米三自然足夠,可這裏是平原…”
老頭子捋著袖子抓著地上的土,氣的牙癢癢:“你瞧瞧,你瞧瞧,這土質,這麽大進出水量的天平壩,五米三怎麽可能撐得住這種衝擊。”
他們關東關西,曲屬鹹封四地土質一向較為鬆軟,又需要承接上流萬頃洪水落下的衝擊,不紮根個十幾米,這溝渠根本就形同虛設。
而且一旦崩塌,有這溝渠,比沒有這溝渠造成的破壞還要大。
到時候不光他們莊子,曲屬城裏,隔壁關東,那麽多百姓民眾該何去何從?
老伯說到此處就情緒激動,怒火衝冠,不停邁著步子在原地兜圈。
“這在當時,無一人發現上報嗎?”沈璟之不懂工事,但是能聽出大概意思,也能明白這其中的關聯。
更知曉,這若是屬實,將代表著什麽。
老伯更氣了:“上報?嗬!”
老人十分不屑,似是對此十分失望惱火。
他指著自己的腿,用力拍了兩下,粗糙褶皺的手,一攥拳青筋迸裂,精勁十足,透著一股老當益壯硬漢模樣:“你看看我這腿,這就是上報的後果!”
“一開始不少工友都提出來了質疑,但是那領事不通人理啊,全給打了出來。”
不是沒人提過,但是提的人個個沒有好下場,誰還敢去觸這個黴頭?
“人家學那一身本事,不就是為了掙個錢養家糊口,要是被轟出來,少掙多少銀子,家裏的日子又得緊巴多少?誰願意幹這砸飯碗的事。”
“到了後邊,哪怕人人心知肚明,也沒人再會去提,工事完成之後…”
老伯很是心酸的別過臉,揮手:“都搬走了…”
說著話,似乎控製不住情緒,帶土的手背碰了碰眼睛,黝黑的小臂胳膊同肩膀處顏色涇渭分明。
水流傾瀉下來卷起著濕潤的風,清清涼涼的。
“而且,這還是其一,你跟我往這邊來…”
老頭帶著往“嘩嘩”的水流處走近幾米,站在外圍,指著不遠處的坡道。
“渠道邊坡部分需要填土來加固,已防止渠道底部因水流衝刷或土壤沉降而出現裂縫或塌陷,這是所有工匠都必通的道理,可是朝廷那幫子人,他們連這點常識都不懂,死按著那漏洞百出的圖紙來…”
“瞧瞧,這才過去幾年,邊坡已經發生沉降,你說,你說,這大壩它還能撐幾年?”
“人家怎麽能不搬走?”
“還有這裏…”
他到處挑著錯處,甚至他還專門弄了竹竿,每日去附近測量水位,一遍遍檢查著這大壩的錯漏之處…
忙起來似乎不像是個六旬老人,他像是在自己領域裏閃閃發光的少年英傑,一步步用這二十年的洪水衝刷證明,他當年提出來的理論…都對的。
最後滿頭大汗,隻一味重複著一句話。
“你說,人家怎麽能不搬走呢?”
“人家為什麽不搬走呢?”
人家想活命,又有什麽錯…
沈璟之盯著老人指著的地方出神,他們站的位置不同,看見的東西自然也不同。
工部層層選拔上來的匠人,經過千挑萬選敲定過的負責人,真的就是這般毫無真材實學嗎?
哪怕一個兩個疏忽,整個工部那麽多的人,朝廷高官厚祿養著這麽多閑人,一個瞧出來端倪都沒有?
是真就那麽蠢,還是明知而為之,想利用天災一遍遍發國難財,盼著溝渠決堤,等著朝廷一波又一波撥下來的賑災款…
他許久未說一句話,半天才吹著河裏飄來的風道:“那你呢?為何不走?”
“我?”
老伯背對著沈璟之走了兩步,聞著自己熟悉的氣味,擺擺手。
“我老了,走不動了。”
“再說了,我在這裏還能督促一下莊子上的人搞搞防洪,我要是走了,他們咋辦呢?”
“都是些新長成的奶娃娃,對當年那是半點不解,這麽多年又過去了,我如果也走了,這事不就埋在了泥土裏。”
到時候萬一真有機會申訴,也無人知曉此事,豈不是又白瞎了。
迎著風,沈璟之卻似乎從對方聲音裏聽出來了哽咽。
是那種心涼的悲愴,孤寂和淒冷並存,透著一種說不出的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