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臨行之際,緩緩轉過身來,目光落在張好古身上,嘴角微揚,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語:“張愛卿,待你那瓜果熟透之時,朕攜全家老小一同前來品嚐。此外,在宮中也需為朕建造一座暖房,如此一來,朕在其中批閱奏章時亦能倍感敞亮。若是腹中饑餓,還可隨手摘下一根黃瓜解解饞,朕倒要好好品味一下這價值五兩銀子一根的黃瓜究竟是何滋味。哈哈哈哈......”說罷,皇上龍顏大悅,邁著輕快的步伐離去,身後一眾侍從緊緊跟隨。
望著皇上遠去的背影,張好古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深知此次皇上交代下來的事情,必將讓自己耗費大量的銀兩。然而,麵對皇家的旨意,他根本沒有拒絕的餘地,不僅無法節省這筆開銷,反而必須竭盡全力將其辦得盡善盡美。畢竟,這可是關乎皇家顏麵的工程,稍有差池,後果不堪設想。想到這裏,張好古不禁長歎一聲,開始著手籌備相關事宜。
首先,一行人來到了玻璃廠。由於這批玻璃乃是供皇室使用之物,而目前的技術條件限製下,無法製造出高強度的鋼化玻璃,所以隻能退而求其次,選用普通玻璃。這些普通玻璃將全部采用浮平法進行製造,每一塊的尺寸不需要過大,以一尺見方為宜。為確保質量上乘,需要大量製作,並從中精心挑選透明度良好的玻璃予以使用。
隨後,主角親自前往宮內商議施工方案。宮內負責接待的是大太監曹化淳,具體的操作事宜則交由內宮監掌印太監郭時明負責處理。當張好古提及工匠問題,表示讓宮外的工匠進入宮內施工不太方便時,這兩位大太監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他們認為,那些普通工匠又怎能與宮廷內部訓練有素的宦官們相提並論呢?於是便告知張好古,隻需他本人進宮即可,其餘的工作完全可以放心地交給大內的宦官們來完成。
由於時令已至隆冬時節,天寒地凍之下,砌牆之事已然難以施行,無奈之餘,隻得選用木材替代磚石。那些小宦官們紛紛驅趕著馬車和牛車,不辭辛勞地將所需木料源源不斷地運了迴來。讓張好古倍感訝異的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宦官竟然深諳防腐之術。要知道,暖房中濕氣頗重,木材極易腐朽,然而他們竟懂得運用表麵碳化這種獨特的方式來有效防止木材腐爛,如此巧思著實令人驚歎不已。
在張好古所繪製的圖紙之上,他開創性地提出了雙層結構的構想。此想法一經提出,便引發了眾人熱烈的討論與反複的論證。最終確定下來的建築形式乃是中間高聳而兩側稍低,呈現出一種中軸對稱之美,整體風格簡潔而不失大氣。
待到實際動工之時,眼前的景象更是讓張好古瞠目結舌、大開眼界。原來這內廷之中可謂是臥虎藏龍,每一項具體的工藝環節,皆有與之對應的專門負責的小宦官。而且,他們各自掌握的技藝堪稱精妙絕倫。張好古對大明的工匠本就頗為熟悉,畢竟他曾在工部任職,深知工部的那些工匠個個手藝精巧非凡。然而,即便情況已然如此之好,但這深藏於內廷之中的匠人們所展現出來的那令人驚歎不已的精湛技藝,仍然遠遠地超過了工部那些同樣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們。無論是去精心打造哪一個微小的部件,這些內廷匠人都始終秉持著一種力求做到盡善盡美、不斷追求更高品質的嚴謹態度。不僅如此,他們更是將美觀視作重中之重,對於每一塊裸露在外的木頭,都會毫不猶豫地下功夫去雕琢,使其呈現出一幅幅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的精美圖案來。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參與此項工程的工匠人數眾多,但整個項目的進度卻絲毫沒有因此而變得緩慢,反而是出人意料地迅速推進。整個施工現場秩序井然,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緊密無間,所有的工作都在有條不紊且高效快捷地進行著。這種井井有條的運作方式和極高效率的施工速度,無疑充分展示出了其背後超乎尋常水平的強大組織協調能力。
在一個風和日麗、悠閑愜意的午後,張好古與郭時明相聚於庭院之中,二人沐浴著溫暖的陽光,悠然自得地暢談起來。話題不知不覺間轉到了那令人矚目的四輪馬車上,郭時明毫不吝嗇對張好古的讚美之詞:“張兄啊,您所設計的這輛馬車當真是精妙絕倫!且不提那彈簧減震裝置以及堅固耐用的鐵製車軸,光是那膠皮軲轆便已讓人嘖嘖稱奇。而最為關鍵的當屬前輪帶轉向的獨特工藝,憑借此巧思,原本笨拙沉重的馬車竟能夠輕盈靈活地轉向,僅憑這一點,就已然超越了過往所有的同類馬車啊!”
聽聞此言,張好古心中靈光一閃,他興奮地說道:“郭兄所言極是!既然宮中有著如此眾多技藝精湛的宦官,我們何不請他們為皇上精心打造一輛專屬馬車呢?如此一來,定能彰顯我朝工匠之能,也可為聖上增添一份出行的舒適與威嚴。”說罷,張好古目光炯炯地看向郭時明。
郭時明一聽要為皇帝造車,亦是心潮澎湃、躍躍欲試,忙不迭地點頭應道:“妙哉!妙哉!此事若成,必是大功一件。”於是乎,兩人當即決定著手操辦宮內造車之事。雖說宮內暖房製造另有其他太監負責監督管理,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郭時明與張好古的熱情。
郭時明率領著一眾心靈手巧的宦官,與張好古一同興衝衝地前往研究院。眾人圍坐在一起,各抒己見,針對馬車的設計展開了一場激烈而又深入的探討。經過無數次的思維碰撞與反複斟酌修改,最終敲定了一張詳細完備的圖紙。
根據這張圖紙所示,即將打造而成的馬車規模宏大,內部空間寬敞無比,足以容納十餘人同時乘坐。車內不僅設有精美的桌案以供使用,就連那靠椅也都采用柔軟的材料進行包裹,確保乘坐者能夠盡享舒適。從外形上來看,整輛馬車宛如一座小型宮殿,莊重典雅;車頂更是裝飾有九重寶頂,璀璨奪目,盡顯皇家氣派。有郭時明親自掌筆,畫出效果圖,還沒看到實物,在紙上就看的出來,分外莊重大氣。
圖紙一出來,宮內的造辦,就開始打造,看到宮內的製作,幾乎不用張好古說什麽,就好像以前製造過一樣,都是熟手,張好古是不禁佩服這些匠作,已及宮內的組織能力及管理能力。
如此一來,張好古總算是能夠抽出空暇,著手處理自己的事務了。就在此時,從機械廠那邊傳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經過工人師傅們夜以繼日地辛勤勞作,整整一百輛大馬車已經成功打造完成,並具備了投入使用的條件!這可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啊!
隨後,研究院與郵政司展開了一番深入的協商。最終確定下來,對於內部而言,每輛馬車的定價為一百兩銀子。畢竟這是自家生產、自家使用的產品,成本相對較低。然而,如果要將這些馬車推向市場,麵向外部銷售,那價格可就不能像對內這般優惠了。至少得在此基礎上加個一倍才行,不然如何保證盈利呢?
而那些經過嚴格培訓的郵政司客運部的馬車夫們,則個個精神煥發、神采奕奕地站立在了張好古的麵前。他們身著整齊劃一的製服,與當下這個時代常見的袍服截然不同。這套服飾乃是由張好古親自精心設計而成,采用了上下分體的樣式,類似於後世的服裝風格。此外,每個人頭上都戴著一頂別致的柳條圓簷帽。這種帽子在冬天的時候,內裏會襯有厚厚的氈子,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等到炎熱的夏季來臨,又可以輕鬆地將氈子取下,十分方便實用。不僅如此,每位馬車夫還配備了一件厚實的棉大衣。當天氣嚴寒需要趕車出行時,便可以把它穿在身上抵禦風寒;到了夜晚休息之時,這件棉大衣又搖身一變成為溫暖的被子,能夠讓人安然入睡。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提供的輸入內容進行的擴寫:
在初期的培訓階段,整整三百人的隊伍參與其中。針對每一條線路,都特別設立了一名站長,而這些站長無一不是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老兵。他們肩負著統籌整條線路運營的重任,確保一切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不僅如此,每條線路還配備了正副隊長各一人。正隊長和副隊長分別負責早班和晚班的工作安排與調度。每個線路由三十名成員共同組成,大家各司其職,緊密協作。
按照規劃,車輛要從線路的起點行駛至終點,並保持定時發車。正常情況下,每隔兩刻鍾就會發出一輛車。當然,如果遇到出行高峰期,客流量增大時,可以適當增加車次。不過目前由於新車尚未全部製造完成,所以加車的具體事宜還有待後續進一步商討確定。
在薪資待遇方麵,站長每月可獲得四兩銀子的酬勞,車夫則能拿到二兩,而作為隊長級別的人員,每月可得三兩銀子。
此外,新招聘的售票員們也已經正式上崗工作。他們不分男女,隻要具備相應能力即可勝任這份工作。售票員每月的薪水為一兩銀子。雖然暫時沒有專門定製的製服,但他們都會在平常所穿衣物的外麵佩戴一個綠色的袖箍,上麵用醒目的隸書書寫著三個紅色大字——“售票員”。
關於車票價格,初步定為每人每次五文錢。乘客可以隨時上車乘坐,車內限定載客人數為二十人。這樣的設置既保證了乘客的乘車需求,又能夠維持良好的乘車秩序。
清晨時分,陽光剛剛灑落在古老的京師街道上,一輛嶄新而獨特的馬拉客車緩緩駛出車站,開始了它的首次旅程。這輛裝飾精美的馬拉客車甫一上路,就如同巨石投入平靜湖麵一般,瞬間在京師引起軒然大波。
消息迅速傳播開來,人們聽聞這新奇的交通工具後,紛紛湧向各個站點,好奇地圍觀著這前所未見的景象。男女老少們都聚集在此,興奮地交頭接耳,談論著這神奇的發明。不少人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紛紛登上馬車一試究竟。甚至連那些平日裏習慣步行或騎馬出行的小官員們,此刻也被吸引過來,選擇搭乘這馬拉客車前往官府上班或者下班迴家。
之所以能夠如此迅速地贏得眾人青睞,原因無外乎幾點。首先便是其價格低廉得令人驚喜,相較於傳統的轎子和馬匹租賃費用,乘坐馬拉客車無疑是更為經濟實惠的選擇。其次,固定的發車時間讓人們可以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行程,不必再像以往那樣苦苦等待或者擔心錯過。再者,馬拉客車的行駛速度相當可觀,大大縮短了路途所需的時間。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上這種便捷、高效且價格親民的交通方式。無論是市井百姓出門購物辦事,還是文人墨客外出訪友會友,亦或是商人往來貿易洽談,馬拉客車都成為他們首選的出行工具。然而,盡管最初投放使用的這批馬車數量已經不算少,但麵對京城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它們顯然遠遠無法滿足人們的期待。
於是乎,機械廠接到了源源不斷的訂單,工人們加班加點地忙碌起來,一台台嶄新的馬拉客車逐漸走下生產線,準備投身於繁忙的運輸任務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京師的大街小巷將遍布這些可愛的“移動精靈”,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
望著皇上遠去的背影,張好古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深知此次皇上交代下來的事情,必將讓自己耗費大量的銀兩。然而,麵對皇家的旨意,他根本沒有拒絕的餘地,不僅無法節省這筆開銷,反而必須竭盡全力將其辦得盡善盡美。畢竟,這可是關乎皇家顏麵的工程,稍有差池,後果不堪設想。想到這裏,張好古不禁長歎一聲,開始著手籌備相關事宜。
首先,一行人來到了玻璃廠。由於這批玻璃乃是供皇室使用之物,而目前的技術條件限製下,無法製造出高強度的鋼化玻璃,所以隻能退而求其次,選用普通玻璃。這些普通玻璃將全部采用浮平法進行製造,每一塊的尺寸不需要過大,以一尺見方為宜。為確保質量上乘,需要大量製作,並從中精心挑選透明度良好的玻璃予以使用。
隨後,主角親自前往宮內商議施工方案。宮內負責接待的是大太監曹化淳,具體的操作事宜則交由內宮監掌印太監郭時明負責處理。當張好古提及工匠問題,表示讓宮外的工匠進入宮內施工不太方便時,這兩位大太監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他們認為,那些普通工匠又怎能與宮廷內部訓練有素的宦官們相提並論呢?於是便告知張好古,隻需他本人進宮即可,其餘的工作完全可以放心地交給大內的宦官們來完成。
由於時令已至隆冬時節,天寒地凍之下,砌牆之事已然難以施行,無奈之餘,隻得選用木材替代磚石。那些小宦官們紛紛驅趕著馬車和牛車,不辭辛勞地將所需木料源源不斷地運了迴來。讓張好古倍感訝異的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宦官竟然深諳防腐之術。要知道,暖房中濕氣頗重,木材極易腐朽,然而他們竟懂得運用表麵碳化這種獨特的方式來有效防止木材腐爛,如此巧思著實令人驚歎不已。
在張好古所繪製的圖紙之上,他開創性地提出了雙層結構的構想。此想法一經提出,便引發了眾人熱烈的討論與反複的論證。最終確定下來的建築形式乃是中間高聳而兩側稍低,呈現出一種中軸對稱之美,整體風格簡潔而不失大氣。
待到實際動工之時,眼前的景象更是讓張好古瞠目結舌、大開眼界。原來這內廷之中可謂是臥虎藏龍,每一項具體的工藝環節,皆有與之對應的專門負責的小宦官。而且,他們各自掌握的技藝堪稱精妙絕倫。張好古對大明的工匠本就頗為熟悉,畢竟他曾在工部任職,深知工部的那些工匠個個手藝精巧非凡。然而,即便情況已然如此之好,但這深藏於內廷之中的匠人們所展現出來的那令人驚歎不已的精湛技藝,仍然遠遠地超過了工部那些同樣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們。無論是去精心打造哪一個微小的部件,這些內廷匠人都始終秉持著一種力求做到盡善盡美、不斷追求更高品質的嚴謹態度。不僅如此,他們更是將美觀視作重中之重,對於每一塊裸露在外的木頭,都會毫不猶豫地下功夫去雕琢,使其呈現出一幅幅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的精美圖案來。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參與此項工程的工匠人數眾多,但整個項目的進度卻絲毫沒有因此而變得緩慢,反而是出人意料地迅速推進。整個施工現場秩序井然,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緊密無間,所有的工作都在有條不紊且高效快捷地進行著。這種井井有條的運作方式和極高效率的施工速度,無疑充分展示出了其背後超乎尋常水平的強大組織協調能力。
在一個風和日麗、悠閑愜意的午後,張好古與郭時明相聚於庭院之中,二人沐浴著溫暖的陽光,悠然自得地暢談起來。話題不知不覺間轉到了那令人矚目的四輪馬車上,郭時明毫不吝嗇對張好古的讚美之詞:“張兄啊,您所設計的這輛馬車當真是精妙絕倫!且不提那彈簧減震裝置以及堅固耐用的鐵製車軸,光是那膠皮軲轆便已讓人嘖嘖稱奇。而最為關鍵的當屬前輪帶轉向的獨特工藝,憑借此巧思,原本笨拙沉重的馬車竟能夠輕盈靈活地轉向,僅憑這一點,就已然超越了過往所有的同類馬車啊!”
聽聞此言,張好古心中靈光一閃,他興奮地說道:“郭兄所言極是!既然宮中有著如此眾多技藝精湛的宦官,我們何不請他們為皇上精心打造一輛專屬馬車呢?如此一來,定能彰顯我朝工匠之能,也可為聖上增添一份出行的舒適與威嚴。”說罷,張好古目光炯炯地看向郭時明。
郭時明一聽要為皇帝造車,亦是心潮澎湃、躍躍欲試,忙不迭地點頭應道:“妙哉!妙哉!此事若成,必是大功一件。”於是乎,兩人當即決定著手操辦宮內造車之事。雖說宮內暖房製造另有其他太監負責監督管理,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郭時明與張好古的熱情。
郭時明率領著一眾心靈手巧的宦官,與張好古一同興衝衝地前往研究院。眾人圍坐在一起,各抒己見,針對馬車的設計展開了一場激烈而又深入的探討。經過無數次的思維碰撞與反複斟酌修改,最終敲定了一張詳細完備的圖紙。
根據這張圖紙所示,即將打造而成的馬車規模宏大,內部空間寬敞無比,足以容納十餘人同時乘坐。車內不僅設有精美的桌案以供使用,就連那靠椅也都采用柔軟的材料進行包裹,確保乘坐者能夠盡享舒適。從外形上來看,整輛馬車宛如一座小型宮殿,莊重典雅;車頂更是裝飾有九重寶頂,璀璨奪目,盡顯皇家氣派。有郭時明親自掌筆,畫出效果圖,還沒看到實物,在紙上就看的出來,分外莊重大氣。
圖紙一出來,宮內的造辦,就開始打造,看到宮內的製作,幾乎不用張好古說什麽,就好像以前製造過一樣,都是熟手,張好古是不禁佩服這些匠作,已及宮內的組織能力及管理能力。
如此一來,張好古總算是能夠抽出空暇,著手處理自己的事務了。就在此時,從機械廠那邊傳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經過工人師傅們夜以繼日地辛勤勞作,整整一百輛大馬車已經成功打造完成,並具備了投入使用的條件!這可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啊!
隨後,研究院與郵政司展開了一番深入的協商。最終確定下來,對於內部而言,每輛馬車的定價為一百兩銀子。畢竟這是自家生產、自家使用的產品,成本相對較低。然而,如果要將這些馬車推向市場,麵向外部銷售,那價格可就不能像對內這般優惠了。至少得在此基礎上加個一倍才行,不然如何保證盈利呢?
而那些經過嚴格培訓的郵政司客運部的馬車夫們,則個個精神煥發、神采奕奕地站立在了張好古的麵前。他們身著整齊劃一的製服,與當下這個時代常見的袍服截然不同。這套服飾乃是由張好古親自精心設計而成,采用了上下分體的樣式,類似於後世的服裝風格。此外,每個人頭上都戴著一頂別致的柳條圓簷帽。這種帽子在冬天的時候,內裏會襯有厚厚的氈子,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等到炎熱的夏季來臨,又可以輕鬆地將氈子取下,十分方便實用。不僅如此,每位馬車夫還配備了一件厚實的棉大衣。當天氣嚴寒需要趕車出行時,便可以把它穿在身上抵禦風寒;到了夜晚休息之時,這件棉大衣又搖身一變成為溫暖的被子,能夠讓人安然入睡。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提供的輸入內容進行的擴寫:
在初期的培訓階段,整整三百人的隊伍參與其中。針對每一條線路,都特別設立了一名站長,而這些站長無一不是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老兵。他們肩負著統籌整條線路運營的重任,確保一切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不僅如此,每條線路還配備了正副隊長各一人。正隊長和副隊長分別負責早班和晚班的工作安排與調度。每個線路由三十名成員共同組成,大家各司其職,緊密協作。
按照規劃,車輛要從線路的起點行駛至終點,並保持定時發車。正常情況下,每隔兩刻鍾就會發出一輛車。當然,如果遇到出行高峰期,客流量增大時,可以適當增加車次。不過目前由於新車尚未全部製造完成,所以加車的具體事宜還有待後續進一步商討確定。
在薪資待遇方麵,站長每月可獲得四兩銀子的酬勞,車夫則能拿到二兩,而作為隊長級別的人員,每月可得三兩銀子。
此外,新招聘的售票員們也已經正式上崗工作。他們不分男女,隻要具備相應能力即可勝任這份工作。售票員每月的薪水為一兩銀子。雖然暫時沒有專門定製的製服,但他們都會在平常所穿衣物的外麵佩戴一個綠色的袖箍,上麵用醒目的隸書書寫著三個紅色大字——“售票員”。
關於車票價格,初步定為每人每次五文錢。乘客可以隨時上車乘坐,車內限定載客人數為二十人。這樣的設置既保證了乘客的乘車需求,又能夠維持良好的乘車秩序。
清晨時分,陽光剛剛灑落在古老的京師街道上,一輛嶄新而獨特的馬拉客車緩緩駛出車站,開始了它的首次旅程。這輛裝飾精美的馬拉客車甫一上路,就如同巨石投入平靜湖麵一般,瞬間在京師引起軒然大波。
消息迅速傳播開來,人們聽聞這新奇的交通工具後,紛紛湧向各個站點,好奇地圍觀著這前所未見的景象。男女老少們都聚集在此,興奮地交頭接耳,談論著這神奇的發明。不少人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紛紛登上馬車一試究竟。甚至連那些平日裏習慣步行或騎馬出行的小官員們,此刻也被吸引過來,選擇搭乘這馬拉客車前往官府上班或者下班迴家。
之所以能夠如此迅速地贏得眾人青睞,原因無外乎幾點。首先便是其價格低廉得令人驚喜,相較於傳統的轎子和馬匹租賃費用,乘坐馬拉客車無疑是更為經濟實惠的選擇。其次,固定的發車時間讓人們可以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行程,不必再像以往那樣苦苦等待或者擔心錯過。再者,馬拉客車的行駛速度相當可觀,大大縮短了路途所需的時間。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上這種便捷、高效且價格親民的交通方式。無論是市井百姓出門購物辦事,還是文人墨客外出訪友會友,亦或是商人往來貿易洽談,馬拉客車都成為他們首選的出行工具。然而,盡管最初投放使用的這批馬車數量已經不算少,但麵對京城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它們顯然遠遠無法滿足人們的期待。
於是乎,機械廠接到了源源不斷的訂單,工人們加班加點地忙碌起來,一台台嶄新的馬拉客車逐漸走下生產線,準備投身於繁忙的運輸任務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京師的大街小巷將遍布這些可愛的“移動精靈”,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