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身死安南,除了鄭華這個決策者。陳民是給鄭華獻計之人,劉勇是負責襲殺胡博之人。二人一文一武,是鄭華的左膀右臂。
瓊州兵為胡博報仇,既然鄭華不死,肯定要有人背鍋。陳民、劉勇二人,無疑是最好的人選,要說殺了也就殺了。
隻是鄭華最後說誅九族,那可就不是死幾個人的問題。嚴格來說黎利、鄭華也在此列,兩人顯然不會牽連。而在場大臣,就有十幾人在其列。殿外不知還有多少人,會受其牽連。
鄭華不是沒誅過九族,那都是小家小戶。這兩家也算是,鄭家的開國功勳,跟隨鄭家共同富貴。一百多年的沉澱,在安南是樹大葉茂。
那個公然喊叫的禮部尚書,和陳民是姻親關係,也在誅殺行列。禮部尚書當然不會束手就擒,也鼓動鄭華反抗王成。有的更甚直接大罵:鄭華是賣國賊。
一時間,整個朝堂也陷入混亂。唯獨安南王黎利,顯得極為平靜、冷眼旁觀,他恨不得這些人全死。畢竟這些人,搶了他家的江山……
白虎兵丁宿衛大殿,也不是擺設。在潘必正的示意下,很快控製局麵。有兩個武將血濺大殿後,殿內又恢複平靜,隻是氣氛是格外的詭異。
殿外幾百人,也聽到殿內的異常。隻是千餘白虎兵丁把手,使得這些人不敢異動。
事已至此,已經沒有迴旋的餘地。鄭華索性心一橫,拿出一個小本子,又開始讀了起來。
刑部尚書羅文濤,利用職務之便,收受他人賄賂,草菅人命。誅羅文濤三族;左都禦史徐浩,縱容其子強搶民女,在受害者上告時,又滅其一家。誅徐浩一族;戶部尚書周輝,貪贓枉法,叛斬立決……
前車之鑒,大殿內沒人再反抗。殿內人也隻有不斷祈禱,希望鄭華不要點到自己。此時的他們才意識到,已淪為案板上的魚肉……
有少數大臣樂了,這些人都是罪大惡極。鄭華也是知道這些人的罪行,隻是置若罔聞而已。這個時候說出來,難道是想勵精圖治,這也太晚了吧!
這些點名的人,是王成給鄭華的小冊子,罪狀也羅列的清楚。讓鄭華大驚的是,這些人的罪狀,有的他清楚,有的他不清楚。更讓鄭華驚恐的是,這些人犯罪的時間、地點,也都寫的詳細,十有八九都是真的。
看完這些,鄭華已是滿頭大汗。這些罪狀,不是一時半會可以知道的。就是他這個實際掌權人,也不是很清楚。王成是怎麽知道的,王成還知道些什麽。
細思極恐,王成注意安南,絕不是這一兩年的事。
到後來,鄭華才想明白。襲殺胡博,也是讓王成找到了,出兵安南的借口。要不是陳民、劉勇二人,也深受其害。鄭華以為二人是受王成的教唆,故意讓自己殺胡博,好讓王成出兵。
隻是現在說什麽都晚了,鄭家也是保住了。隻是這代價太大,大的已經無法在安南立足了……
胡博。瓊州軍需部長的陣亡之地。陳民、劉勇二人,其直係親屬,將近百餘口人,全部受縛跪在這裏。
“殺!”
隨著劉放喊出一個殺字,百餘刀斧手同時揮刀,百餘顆頭顱應聲落地。
安南王親念祭文,以告慰胡博在天之靈。改海陽城為虎王城,寓意胡博身亡之地。同時胡是外族人,胡亡的意思也不言而喻。封胡博之子為虎王伯,其子孫世襲虎王伯,由虎王城供養。
祭奠儀式完畢,王成刀指蒼天喊道:“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
“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
親衛團、玄武一師,隨後齊聲呐喊,聲音經久不息,聲浪一波高過一波……
對於二人其他旁係族人,王成選擇性的殺了一些。無辜受牽連的家族,也隻是發配至琉球,為大明建設添磚加瓦。畢竟來自後世的王成,還是多了些不忍。
鄭華也受到應有的懲罰,其鄭家百年積累,全部充公。對於鄭華本人,及其家族,沒有過多牽連。鄭家統治安南北部,長達百年之久。若對鄭家趕盡殺絕,難免會有不必要的變故。
王成不想牽連,不代表仁慈。對於該殺之人,是一個沒有放過。十幾天以來,整個升龍城,籠罩在腥風血雨之中。
白虎兵丁在升龍城中,到一個個府宅抄家,這些人大都是有罪之人。惡貫滿盈之人,直接將其家族,拖到菜市場砍殺。貪官汙吏也沒有放過,罪孽深重之人,直接砍殺。罪孽輕的,也發配置琉球……
一時間,官員人人自危,豪強惡霸個個膽寒,深怕白虎兵丁敲門。
初始百姓還是自求多福,殺的都是該殺之人,流放的人大都屁股不幹淨。像鄭泰這些愛民的好官,白虎兵丁一個不動,還將其保護起來。對於百姓更是,秋毫無犯。
這些百姓也是跟在,白虎兵丁身後,大唿:“殺的好!抓的好!”……
等到升龍城消停下來,城中人丁少了大半。倒不是殺的多,大都遷移到琉球去了。
安南雖自稱一國,也隻是彈丸耳。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潘必文率領的三路軍南下。奉化、建平、青化、義安四城,直接選擇投降。畢竟有鄭耿這個原少主勸降,他們忠心的鄭家都投降了,再負隅頑抗,也沒什麽意義。
倒是河靜城守將拒不投降,還大罵鄭家是安南的罪人、安南的賣國賊。
潘必文一路下來,早就憋壞了。見有仗可打,也是來了精神。武火也是個暴脾氣,二人一拍即合,直接兵圍河靜,準備大幹一場。
隻是還不待攻城,就有人開了城門。將河靜守將五花大綁的,送到城外,獻了城池。畢竟城內還有聰明的、怕死的人存在。
白虎一師也緊隨其後,控製了五城的城防,徹底掌控安南北境。
三路軍九萬人馬,從升龍南下到達廣平時,已是十二萬人馬。一路上沒有大仗可打,潘必文、武火也是興致平平。
隻是到了廣平地界,距離廣平城二十裏的時候,隆隆的炮火聲,已是不絕於耳。
潘必文、武火二人也是驚疑不定,難道阮主揮兵北上了?
瓊州兵為胡博報仇,既然鄭華不死,肯定要有人背鍋。陳民、劉勇二人,無疑是最好的人選,要說殺了也就殺了。
隻是鄭華最後說誅九族,那可就不是死幾個人的問題。嚴格來說黎利、鄭華也在此列,兩人顯然不會牽連。而在場大臣,就有十幾人在其列。殿外不知還有多少人,會受其牽連。
鄭華不是沒誅過九族,那都是小家小戶。這兩家也算是,鄭家的開國功勳,跟隨鄭家共同富貴。一百多年的沉澱,在安南是樹大葉茂。
那個公然喊叫的禮部尚書,和陳民是姻親關係,也在誅殺行列。禮部尚書當然不會束手就擒,也鼓動鄭華反抗王成。有的更甚直接大罵:鄭華是賣國賊。
一時間,整個朝堂也陷入混亂。唯獨安南王黎利,顯得極為平靜、冷眼旁觀,他恨不得這些人全死。畢竟這些人,搶了他家的江山……
白虎兵丁宿衛大殿,也不是擺設。在潘必正的示意下,很快控製局麵。有兩個武將血濺大殿後,殿內又恢複平靜,隻是氣氛是格外的詭異。
殿外幾百人,也聽到殿內的異常。隻是千餘白虎兵丁把手,使得這些人不敢異動。
事已至此,已經沒有迴旋的餘地。鄭華索性心一橫,拿出一個小本子,又開始讀了起來。
刑部尚書羅文濤,利用職務之便,收受他人賄賂,草菅人命。誅羅文濤三族;左都禦史徐浩,縱容其子強搶民女,在受害者上告時,又滅其一家。誅徐浩一族;戶部尚書周輝,貪贓枉法,叛斬立決……
前車之鑒,大殿內沒人再反抗。殿內人也隻有不斷祈禱,希望鄭華不要點到自己。此時的他們才意識到,已淪為案板上的魚肉……
有少數大臣樂了,這些人都是罪大惡極。鄭華也是知道這些人的罪行,隻是置若罔聞而已。這個時候說出來,難道是想勵精圖治,這也太晚了吧!
這些點名的人,是王成給鄭華的小冊子,罪狀也羅列的清楚。讓鄭華大驚的是,這些人的罪狀,有的他清楚,有的他不清楚。更讓鄭華驚恐的是,這些人犯罪的時間、地點,也都寫的詳細,十有八九都是真的。
看完這些,鄭華已是滿頭大汗。這些罪狀,不是一時半會可以知道的。就是他這個實際掌權人,也不是很清楚。王成是怎麽知道的,王成還知道些什麽。
細思極恐,王成注意安南,絕不是這一兩年的事。
到後來,鄭華才想明白。襲殺胡博,也是讓王成找到了,出兵安南的借口。要不是陳民、劉勇二人,也深受其害。鄭華以為二人是受王成的教唆,故意讓自己殺胡博,好讓王成出兵。
隻是現在說什麽都晚了,鄭家也是保住了。隻是這代價太大,大的已經無法在安南立足了……
胡博。瓊州軍需部長的陣亡之地。陳民、劉勇二人,其直係親屬,將近百餘口人,全部受縛跪在這裏。
“殺!”
隨著劉放喊出一個殺字,百餘刀斧手同時揮刀,百餘顆頭顱應聲落地。
安南王親念祭文,以告慰胡博在天之靈。改海陽城為虎王城,寓意胡博身亡之地。同時胡是外族人,胡亡的意思也不言而喻。封胡博之子為虎王伯,其子孫世襲虎王伯,由虎王城供養。
祭奠儀式完畢,王成刀指蒼天喊道:“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
“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
親衛團、玄武一師,隨後齊聲呐喊,聲音經久不息,聲浪一波高過一波……
對於二人其他旁係族人,王成選擇性的殺了一些。無辜受牽連的家族,也隻是發配至琉球,為大明建設添磚加瓦。畢竟來自後世的王成,還是多了些不忍。
鄭華也受到應有的懲罰,其鄭家百年積累,全部充公。對於鄭華本人,及其家族,沒有過多牽連。鄭家統治安南北部,長達百年之久。若對鄭家趕盡殺絕,難免會有不必要的變故。
王成不想牽連,不代表仁慈。對於該殺之人,是一個沒有放過。十幾天以來,整個升龍城,籠罩在腥風血雨之中。
白虎兵丁在升龍城中,到一個個府宅抄家,這些人大都是有罪之人。惡貫滿盈之人,直接將其家族,拖到菜市場砍殺。貪官汙吏也沒有放過,罪孽深重之人,直接砍殺。罪孽輕的,也發配置琉球……
一時間,官員人人自危,豪強惡霸個個膽寒,深怕白虎兵丁敲門。
初始百姓還是自求多福,殺的都是該殺之人,流放的人大都屁股不幹淨。像鄭泰這些愛民的好官,白虎兵丁一個不動,還將其保護起來。對於百姓更是,秋毫無犯。
這些百姓也是跟在,白虎兵丁身後,大唿:“殺的好!抓的好!”……
等到升龍城消停下來,城中人丁少了大半。倒不是殺的多,大都遷移到琉球去了。
安南雖自稱一國,也隻是彈丸耳。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潘必文率領的三路軍南下。奉化、建平、青化、義安四城,直接選擇投降。畢竟有鄭耿這個原少主勸降,他們忠心的鄭家都投降了,再負隅頑抗,也沒什麽意義。
倒是河靜城守將拒不投降,還大罵鄭家是安南的罪人、安南的賣國賊。
潘必文一路下來,早就憋壞了。見有仗可打,也是來了精神。武火也是個暴脾氣,二人一拍即合,直接兵圍河靜,準備大幹一場。
隻是還不待攻城,就有人開了城門。將河靜守將五花大綁的,送到城外,獻了城池。畢竟城內還有聰明的、怕死的人存在。
白虎一師也緊隨其後,控製了五城的城防,徹底掌控安南北境。
三路軍九萬人馬,從升龍南下到達廣平時,已是十二萬人馬。一路上沒有大仗可打,潘必文、武火也是興致平平。
隻是到了廣平地界,距離廣平城二十裏的時候,隆隆的炮火聲,已是不絕於耳。
潘必文、武火二人也是驚疑不定,難道阮主揮兵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