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口!”
正如朝中眾臣私下憂慮的那樣,許時薇終是壓抑不住內心的怒火,爆發了出來。
這段時間以來,她雖看似心事重重,但那股暴戾之氣已收斂不少。
然而此刻,她終究還是怒不可遏地從龍椅上猛地站起,語氣冰冷而嚴厲:“你身為國之重臣,怎可口出如此荒謬無稽之語?”
許時薇的胸口劇烈起伏著,臉上的怒意如同寒冰裂開般迸發出來,殺機隱現。
“暫且不論此事是否真的因裴清而起,即便真是他之過,如今這般境地,將裴清交出又能挽迴什麽?難道就能讓他們就此退兵嗎?”
許時薇難得地動了真怒,於朝堂之上怒不可遏,聲音震顫著殿堂的每一個角落:“難道,乾國那些死傷的將士,僅以裴清一人之命便能相抵?”
楊宏遠聞言,身軀不由自主地顫抖,麵色慘白,噤若寒蟬,再不敢輕易吐露半字。
然而,許時薇的怒火並未因此有絲毫減退。
她轉而直視楊宏遠,眸中怒火熊熊,言辭犀利如劍:“倘若將朕拱手讓人,便能換來乾國退兵,你是否也會鼓動群臣,將朕推至乾國皇帝手中?”
這最後一句,許時薇幾乎是咆哮而出,其聲之威,令包括楊宏遠在內的所有在場之人,心頭皆是一緊,仿佛被無形之手緊緊攥住,難以唿吸。
一時之間,整個朝堂被一股壓抑而沉重的氣氛所籠罩。
正值此刻,許時薇的聲音似乎染上了一抹疲憊,語氣柔和了幾分,但那深植於骨髓的帝王威嚴依舊不減,如無形的重錘,敲擊在每個人的心頭:
“況且,兩國間的烽火,早已是命中注定,遲早會有一場不可避免的較量。乾國之心,昭然若揭,其圖謀已久,此乃天下皆知之事。而你,身為朝廷棟梁,竟連這等淺顯之理,都未能洞悉,猶若稚童之懵懂。如此看來,你這官職,怕是也難當大任,不如明日便自行上書請辭,以免誤國誤民!”
此言一出,滿堂武將無不心中暗喜,許時薇此舉,無疑是替他們出了一口惡氣,既彰顯了她作為君主的果決與威嚴,又巧妙地解決了一個潛在的麻煩。
“陛下,微臣知錯了,知錯了!懇請陛下大發慈悲,饒了微臣!微臣所做一切,皆是為了大慶的江山穩固,社稷安寧啊!”
楊宏遠被女帝那突如其來的質問嚇得魂飛魄散,整個人如遭雷擊。
他一個趔趄,險些栽倒在地,隨即連滾帶爬地跪在冰冷的地磚上,額頭重重地磕在地上,發出“咚咚”的聲響,每一聲都似乎在訴說著他內心的惶恐與絕望。
這地位,是他耗盡心血,曆經十餘載風雨拚搏才換來的榮耀與地位。
一旦失去,他深知自己的仕途乃至人生都將徹底崩塌,萬劫不複。
然而,他畢竟不是裴清,那位在朝堂之上能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的傳奇人物。
在這裏,女帝的意誌便是天,一旦她心意已決,任憑楊宏遠如何痛哭流涕,如何哀聲乞求,都不過是徒勞無功罷了。
女帝端坐於龍椅之上,麵色冷漠,對楊宏遠的苦苦哀求置若罔聞,仿佛眼前的一切都與她無關,隻是朝堂上的一場無關痛癢的鬧劇。
女帝大手輕輕一揚,對身旁恭立的錦衣衛沉聲下令:
“將他給朕帶下去!”
“陛下,陛下……”
楊宏遠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魂飛魄散,涕淚橫流地哀求著高高在上的女帝。
然而,女帝的麵色依舊冰冷如霜,眸中閃爍的盡是凜冽殺意:
“楊宏遠,朕念在你身負重傷的份上,才命人將你拖出朝堂,你若再這般不知好歹,朕現在就將你貶入天牢,永不超生!”
女帝的話語中蘊含的威壓,令在場眾人皆感到一陣窒息般的壓迫,仿佛連空氣都變得沉重起來。
首當其衝的楊宏遠更是嚇得雙目圓睜,整個人如墜冰窖,動彈不得。
楊宏遠的麵容宛如木雕,毫無表情,任由錦衣衛如提線木偶般將他拽離了大殿。
他心中明鏡似的,深知那天牢的陰森與沉重。
自王朝初建以來,不論你昔日是何等顯赫的高官,手握何等滔天的權勢,一旦踏入天牢的門檻,便隻餘死路一條!
且那死法,無一不是淒慘至極!
他即便是再愚昧無知,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去賭博,去冒犯那高高在上的女帝,以免步入天牢的深淵。
“諸位愛卿,你們皆心知肚明,此番戰事,裴清不過是個導火索罷了,其根源在於乾國蓄謀已久的野心。”
女帝的聲音在大殿中迴蕩,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許時薇略作停頓,隨後緩緩言道:
“昔日,朕對裴清多有輕視,然此番若非他那一句‘劍存而不用,與無劍在手,實乃天壤之別’,我大慶之損失,恐將更為慘重。”
聞此,眾人皆默默頷首,即便是平日裏與裴清不和之人,亦不能不心生認同。
他們內心如明鏡般透亮,深知裴清此番非但無過,反而立下赫赫戰功。若非他及時提醒,乾國鐵騎隻怕早已踏入慶國腹地,肆意踐踏。
此乃不爭之事實,昭然若揭。
即便是與裴清結下不解之仇的寧承平,在金碧輝煌的朝堂之上,麵對著群臣的目光,也不敢貿然否認裴清那些赫赫戰功。
他深知,那難以抹去的事實。
而楊宏遠,此人似乎全然不顧局勢,竟在此時此地,口出妄言,質疑裴清的功績,其言行之愚昧,令人瞠目結舌,心中暗歎:此人實乃無腦至極!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女帝聽聞此等無禮之辭,僅是輕輕一揮衣袖,削去了楊宏遠的官職,未取其性命,此舉在朝堂內掀起了軒然大波。
眾人麵麵相覷,心中暗自揣測:或許是因為時局動蕩,慶國與敵國戰火連綿,正值用人之秋,女帝才網開一麵,讓楊宏遠得以苟延殘喘。
這樣的處理,無疑在每個人心中種下了疑惑的種子,卻也暗暗契合了亂世之中,帝王權衡利弊、忍辱負重的無奈與智慧。
正當眾人思緒紛飛,遐想連篇之際,女帝那威嚴而莊重的聲音再度穿透喧囂,直擊每個人的心扉:
“朕再次嚴正聲明,若有人膽敢再出妄言,詆毀我大慶威嚴,休怪朕不顧往昔情分,嚴懲不貸!”
“臣等謹遵聖諭!”
眾人皆是一肅,雙手交疊,恭敬行禮,心中暗自警醒。
對於楊宏遠今日的反常勇猛,雖感詫異,卻也無人敢深究,更不敢再輕易觸及那敏感的停戰議題。
正如女帝所言,眼下的局勢,戰與和,已非他們所能輕易左右。
正如朝中眾臣私下憂慮的那樣,許時薇終是壓抑不住內心的怒火,爆發了出來。
這段時間以來,她雖看似心事重重,但那股暴戾之氣已收斂不少。
然而此刻,她終究還是怒不可遏地從龍椅上猛地站起,語氣冰冷而嚴厲:“你身為國之重臣,怎可口出如此荒謬無稽之語?”
許時薇的胸口劇烈起伏著,臉上的怒意如同寒冰裂開般迸發出來,殺機隱現。
“暫且不論此事是否真的因裴清而起,即便真是他之過,如今這般境地,將裴清交出又能挽迴什麽?難道就能讓他們就此退兵嗎?”
許時薇難得地動了真怒,於朝堂之上怒不可遏,聲音震顫著殿堂的每一個角落:“難道,乾國那些死傷的將士,僅以裴清一人之命便能相抵?”
楊宏遠聞言,身軀不由自主地顫抖,麵色慘白,噤若寒蟬,再不敢輕易吐露半字。
然而,許時薇的怒火並未因此有絲毫減退。
她轉而直視楊宏遠,眸中怒火熊熊,言辭犀利如劍:“倘若將朕拱手讓人,便能換來乾國退兵,你是否也會鼓動群臣,將朕推至乾國皇帝手中?”
這最後一句,許時薇幾乎是咆哮而出,其聲之威,令包括楊宏遠在內的所有在場之人,心頭皆是一緊,仿佛被無形之手緊緊攥住,難以唿吸。
一時之間,整個朝堂被一股壓抑而沉重的氣氛所籠罩。
正值此刻,許時薇的聲音似乎染上了一抹疲憊,語氣柔和了幾分,但那深植於骨髓的帝王威嚴依舊不減,如無形的重錘,敲擊在每個人的心頭:
“況且,兩國間的烽火,早已是命中注定,遲早會有一場不可避免的較量。乾國之心,昭然若揭,其圖謀已久,此乃天下皆知之事。而你,身為朝廷棟梁,竟連這等淺顯之理,都未能洞悉,猶若稚童之懵懂。如此看來,你這官職,怕是也難當大任,不如明日便自行上書請辭,以免誤國誤民!”
此言一出,滿堂武將無不心中暗喜,許時薇此舉,無疑是替他們出了一口惡氣,既彰顯了她作為君主的果決與威嚴,又巧妙地解決了一個潛在的麻煩。
“陛下,微臣知錯了,知錯了!懇請陛下大發慈悲,饒了微臣!微臣所做一切,皆是為了大慶的江山穩固,社稷安寧啊!”
楊宏遠被女帝那突如其來的質問嚇得魂飛魄散,整個人如遭雷擊。
他一個趔趄,險些栽倒在地,隨即連滾帶爬地跪在冰冷的地磚上,額頭重重地磕在地上,發出“咚咚”的聲響,每一聲都似乎在訴說著他內心的惶恐與絕望。
這地位,是他耗盡心血,曆經十餘載風雨拚搏才換來的榮耀與地位。
一旦失去,他深知自己的仕途乃至人生都將徹底崩塌,萬劫不複。
然而,他畢竟不是裴清,那位在朝堂之上能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的傳奇人物。
在這裏,女帝的意誌便是天,一旦她心意已決,任憑楊宏遠如何痛哭流涕,如何哀聲乞求,都不過是徒勞無功罷了。
女帝端坐於龍椅之上,麵色冷漠,對楊宏遠的苦苦哀求置若罔聞,仿佛眼前的一切都與她無關,隻是朝堂上的一場無關痛癢的鬧劇。
女帝大手輕輕一揚,對身旁恭立的錦衣衛沉聲下令:
“將他給朕帶下去!”
“陛下,陛下……”
楊宏遠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魂飛魄散,涕淚橫流地哀求著高高在上的女帝。
然而,女帝的麵色依舊冰冷如霜,眸中閃爍的盡是凜冽殺意:
“楊宏遠,朕念在你身負重傷的份上,才命人將你拖出朝堂,你若再這般不知好歹,朕現在就將你貶入天牢,永不超生!”
女帝的話語中蘊含的威壓,令在場眾人皆感到一陣窒息般的壓迫,仿佛連空氣都變得沉重起來。
首當其衝的楊宏遠更是嚇得雙目圓睜,整個人如墜冰窖,動彈不得。
楊宏遠的麵容宛如木雕,毫無表情,任由錦衣衛如提線木偶般將他拽離了大殿。
他心中明鏡似的,深知那天牢的陰森與沉重。
自王朝初建以來,不論你昔日是何等顯赫的高官,手握何等滔天的權勢,一旦踏入天牢的門檻,便隻餘死路一條!
且那死法,無一不是淒慘至極!
他即便是再愚昧無知,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去賭博,去冒犯那高高在上的女帝,以免步入天牢的深淵。
“諸位愛卿,你們皆心知肚明,此番戰事,裴清不過是個導火索罷了,其根源在於乾國蓄謀已久的野心。”
女帝的聲音在大殿中迴蕩,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許時薇略作停頓,隨後緩緩言道:
“昔日,朕對裴清多有輕視,然此番若非他那一句‘劍存而不用,與無劍在手,實乃天壤之別’,我大慶之損失,恐將更為慘重。”
聞此,眾人皆默默頷首,即便是平日裏與裴清不和之人,亦不能不心生認同。
他們內心如明鏡般透亮,深知裴清此番非但無過,反而立下赫赫戰功。若非他及時提醒,乾國鐵騎隻怕早已踏入慶國腹地,肆意踐踏。
此乃不爭之事實,昭然若揭。
即便是與裴清結下不解之仇的寧承平,在金碧輝煌的朝堂之上,麵對著群臣的目光,也不敢貿然否認裴清那些赫赫戰功。
他深知,那難以抹去的事實。
而楊宏遠,此人似乎全然不顧局勢,竟在此時此地,口出妄言,質疑裴清的功績,其言行之愚昧,令人瞠目結舌,心中暗歎:此人實乃無腦至極!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女帝聽聞此等無禮之辭,僅是輕輕一揮衣袖,削去了楊宏遠的官職,未取其性命,此舉在朝堂內掀起了軒然大波。
眾人麵麵相覷,心中暗自揣測:或許是因為時局動蕩,慶國與敵國戰火連綿,正值用人之秋,女帝才網開一麵,讓楊宏遠得以苟延殘喘。
這樣的處理,無疑在每個人心中種下了疑惑的種子,卻也暗暗契合了亂世之中,帝王權衡利弊、忍辱負重的無奈與智慧。
正當眾人思緒紛飛,遐想連篇之際,女帝那威嚴而莊重的聲音再度穿透喧囂,直擊每個人的心扉:
“朕再次嚴正聲明,若有人膽敢再出妄言,詆毀我大慶威嚴,休怪朕不顧往昔情分,嚴懲不貸!”
“臣等謹遵聖諭!”
眾人皆是一肅,雙手交疊,恭敬行禮,心中暗自警醒。
對於楊宏遠今日的反常勇猛,雖感詫異,卻也無人敢深究,更不敢再輕易觸及那敏感的停戰議題。
正如女帝所言,眼下的局勢,戰與和,已非他們所能輕易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