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征大人的豪華馬車一路顛簸,駛入陝州地界。這座古老的城池位於黃河岸邊,四周群山環繞,河水奔騰而下,展現出一種蒼茫壯麗的景象。天色微明時,馬車已臨近陝州城外。清晨的薄霧籠罩著遠處的山巒與田野,近處村莊的炊煙嫋嫋升起,勾勒出一幅安靜而生動的鄉村畫卷。
陝州城門高聳,厚重的青磚顯示著歲月的痕跡。守城士兵見到征大人的馬車,上前行禮,主動將城門打開。一位年長的士兵用略帶沙啞的嗓音問道:“可是朝廷的征大人到此?”當得到確認後,他激動地招唿城內的同僚:“快快,朝廷欽差駕到!”
馬車緩緩駛入城內,街道上開始聚集起圍觀的百姓。陝州雖不及京城繁華,卻也是陝地的交通要衝,城中貿易興盛,沿街可見來往的商販和貨物。征大人從車內微微掀開窗簾,目光掃過街道兩旁的店鋪。許多鋪子門口掛著幌子,招攬生意的小販不停吆喝,聲音此起彼伏。
一位挑著扁擔的老者迎麵走來,扁擔兩頭掛滿了黃河鯉魚。他皮膚黝黑,目光炯炯有神,見到馬車駐足,他停下腳步,拱手施禮:“大人遠道而來,可否一嚐咱陝州的黃河魚?這是剛從河裏撈上來的,鮮活得很!”
征大人從馬車上下來,微微一笑:“老人家,這魚倒是看著不錯。可是,你家裏養活幾口人?靠賣魚可夠糊口?”
老者聞言,笑容中透出一絲自豪:“迴大人,咱陝州靠黃河吃飯,靠這魚養活一家老小不是問題!不過……”他頓了頓,皺起眉頭,“就是這幾年河水變化大,魚也少了些。”
征大人聽後若有所思。他轉身對身邊的一名隨從說道:“記錄下來。黃河魚產減少,可能與上遊的環境有關,這事需稟報朝廷,或許能從水利上有所改進。”
隨從點頭記下,老者見狀連連感激,直誇朝廷官員為民著想。
走在陝州街頭,征大人注意到這裏的商貿繁榮。因為黃河的便利航運,陝州成為連接中原和西北的重要節點,街市上充滿了各地特色的貨物。青海的鹽、晉商的布匹、南方的茶葉在這裏都能見到。征大人走到一處碼頭,隻見河岸上排滿了裝卸貨物的船隻,船工們忙碌地將一袋袋貨物搬上岸。
“這是通往關中的重要通道。”征大人低聲對身邊的護衛說,“如此重要的港口,必須加強管理與維護。若河道淤塞,後果不堪設想。”
正在他沉思之際,一個年輕的小商販走過來,興奮地舉起一包貨物:“大人,這可是咱陝州的特產黑陶器,您要不要瞧瞧?”
征大人接過一隻黑陶杯,仔細端詳。杯體光滑細膩,造型古樸而大方,透著濃濃的地方特色。他微微點頭,誇讚道:“好工藝,這樣的陶器若能廣泛推廣,陝州百姓定能靠手藝富足一方。”
年輕商販聽後臉色一亮:“大人果然識貨!小的做了幾年買賣,第一次聽到朝廷的大人如此細心,這黑陶就是咱家祖傳的手藝!”他轉身跑迴攤位,捧出一個更大的陶壺,獻給征大人:“這個送給大人作個念想。”
征大人笑著接受,叮囑他說:“做買賣不易,但講誠信、重質量,方能立足長遠。”
繼續向城中心行進,征大人來到陝州城最大的集市。此處人頭攢動,叫賣聲此起彼伏,一旁還有說書人繪聲繪色地講著古老的傳說。百姓們一邊聽一邊忍不住笑出聲。征大人走近,發現說書人講的是關於黃河鬼怪的故事。他聽了幾句後,笑著搖頭感歎:“百姓對生活艱難的憂慮,竟化作如此生動的傳說,真是民間智慧。”
一旁的劉縣令恭敬地插話:“大人,這些傳說雖荒誕,但百姓心中卻深信不疑。下官認為,這恰恰是地方教化的薄弱之處,需加強教育和引導。”
征大人點頭同意,隨即說道:“教化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漸進。你可多建學堂,多派人教授四書五經,也可教百姓一些實用技藝,若有農田改良之法或商貿技巧,更要普及。”
劉縣令躬身答應,連忙叫隨從記錄下征大人的指示。
接著,征大人來到一片正在修建的水利工程旁,見到一群工匠正忙著加固河堤。他仔細察看工程的質量,並詢問現場的工匠們:“這河堤的修築是否穩固?若洪水來襲,可否保全兩岸百姓?”
一位領頭的工匠恭敬地答道:“迴大人,這堤壩已加固三年,選用的石料全是附近山中最堅硬的青石,且層層壓實,足以抵擋洪水。”
征大人微微頷首,但仍不忘叮囑:“洪水無情,萬不可掉以輕心。你們做得好,但請記住,這裏是無數百姓的生命依托,質量切不可疏忽。”
工匠們齊聲應諾,百姓們聽到後,紛紛對征大人豎起大拇指。
日落西山,征大人結束了一天的考察。迴到縣衙後,他提筆寫下一份長長的奏折,詳細記錄了陝州的地理、經濟與百姓生活。他寫道:“陝州地處黃河之濱,承載了水路交通與民生命脈。其人勤勞,其物豐饒,但河患隱憂尚存,需更大力維護水利工程。同時,當地商貿繁榮,若加以扶持,陝州將成中原貿易之樞紐。”
奏折寫畢,征大人放下筆,望著窗外的夜色,心中暗自思忖。陝州不過是大清版圖中的一隅,卻已讓他感受到百姓生存的不易與地方治理的複雜。他深吸一口氣,輕聲說道:“這趟行程,任重道遠啊。”
陝州城門高聳,厚重的青磚顯示著歲月的痕跡。守城士兵見到征大人的馬車,上前行禮,主動將城門打開。一位年長的士兵用略帶沙啞的嗓音問道:“可是朝廷的征大人到此?”當得到確認後,他激動地招唿城內的同僚:“快快,朝廷欽差駕到!”
馬車緩緩駛入城內,街道上開始聚集起圍觀的百姓。陝州雖不及京城繁華,卻也是陝地的交通要衝,城中貿易興盛,沿街可見來往的商販和貨物。征大人從車內微微掀開窗簾,目光掃過街道兩旁的店鋪。許多鋪子門口掛著幌子,招攬生意的小販不停吆喝,聲音此起彼伏。
一位挑著扁擔的老者迎麵走來,扁擔兩頭掛滿了黃河鯉魚。他皮膚黝黑,目光炯炯有神,見到馬車駐足,他停下腳步,拱手施禮:“大人遠道而來,可否一嚐咱陝州的黃河魚?這是剛從河裏撈上來的,鮮活得很!”
征大人從馬車上下來,微微一笑:“老人家,這魚倒是看著不錯。可是,你家裏養活幾口人?靠賣魚可夠糊口?”
老者聞言,笑容中透出一絲自豪:“迴大人,咱陝州靠黃河吃飯,靠這魚養活一家老小不是問題!不過……”他頓了頓,皺起眉頭,“就是這幾年河水變化大,魚也少了些。”
征大人聽後若有所思。他轉身對身邊的一名隨從說道:“記錄下來。黃河魚產減少,可能與上遊的環境有關,這事需稟報朝廷,或許能從水利上有所改進。”
隨從點頭記下,老者見狀連連感激,直誇朝廷官員為民著想。
走在陝州街頭,征大人注意到這裏的商貿繁榮。因為黃河的便利航運,陝州成為連接中原和西北的重要節點,街市上充滿了各地特色的貨物。青海的鹽、晉商的布匹、南方的茶葉在這裏都能見到。征大人走到一處碼頭,隻見河岸上排滿了裝卸貨物的船隻,船工們忙碌地將一袋袋貨物搬上岸。
“這是通往關中的重要通道。”征大人低聲對身邊的護衛說,“如此重要的港口,必須加強管理與維護。若河道淤塞,後果不堪設想。”
正在他沉思之際,一個年輕的小商販走過來,興奮地舉起一包貨物:“大人,這可是咱陝州的特產黑陶器,您要不要瞧瞧?”
征大人接過一隻黑陶杯,仔細端詳。杯體光滑細膩,造型古樸而大方,透著濃濃的地方特色。他微微點頭,誇讚道:“好工藝,這樣的陶器若能廣泛推廣,陝州百姓定能靠手藝富足一方。”
年輕商販聽後臉色一亮:“大人果然識貨!小的做了幾年買賣,第一次聽到朝廷的大人如此細心,這黑陶就是咱家祖傳的手藝!”他轉身跑迴攤位,捧出一個更大的陶壺,獻給征大人:“這個送給大人作個念想。”
征大人笑著接受,叮囑他說:“做買賣不易,但講誠信、重質量,方能立足長遠。”
繼續向城中心行進,征大人來到陝州城最大的集市。此處人頭攢動,叫賣聲此起彼伏,一旁還有說書人繪聲繪色地講著古老的傳說。百姓們一邊聽一邊忍不住笑出聲。征大人走近,發現說書人講的是關於黃河鬼怪的故事。他聽了幾句後,笑著搖頭感歎:“百姓對生活艱難的憂慮,竟化作如此生動的傳說,真是民間智慧。”
一旁的劉縣令恭敬地插話:“大人,這些傳說雖荒誕,但百姓心中卻深信不疑。下官認為,這恰恰是地方教化的薄弱之處,需加強教育和引導。”
征大人點頭同意,隨即說道:“教化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漸進。你可多建學堂,多派人教授四書五經,也可教百姓一些實用技藝,若有農田改良之法或商貿技巧,更要普及。”
劉縣令躬身答應,連忙叫隨從記錄下征大人的指示。
接著,征大人來到一片正在修建的水利工程旁,見到一群工匠正忙著加固河堤。他仔細察看工程的質量,並詢問現場的工匠們:“這河堤的修築是否穩固?若洪水來襲,可否保全兩岸百姓?”
一位領頭的工匠恭敬地答道:“迴大人,這堤壩已加固三年,選用的石料全是附近山中最堅硬的青石,且層層壓實,足以抵擋洪水。”
征大人微微頷首,但仍不忘叮囑:“洪水無情,萬不可掉以輕心。你們做得好,但請記住,這裏是無數百姓的生命依托,質量切不可疏忽。”
工匠們齊聲應諾,百姓們聽到後,紛紛對征大人豎起大拇指。
日落西山,征大人結束了一天的考察。迴到縣衙後,他提筆寫下一份長長的奏折,詳細記錄了陝州的地理、經濟與百姓生活。他寫道:“陝州地處黃河之濱,承載了水路交通與民生命脈。其人勤勞,其物豐饒,但河患隱憂尚存,需更大力維護水利工程。同時,當地商貿繁榮,若加以扶持,陝州將成中原貿易之樞紐。”
奏折寫畢,征大人放下筆,望著窗外的夜色,心中暗自思忖。陝州不過是大清版圖中的一隅,卻已讓他感受到百姓生存的不易與地方治理的複雜。他深吸一口氣,輕聲說道:“這趟行程,任重道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