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全新的生產方式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越靠近鬆江府,就越能感受到和別地的不同。
城外的官道相當的熱鬧,有歸鄉的打工人,還有運貨的商賈馬隊來來往往。
城郊,便已經有了茶館和酒肆。
茶樓和酒肆開在一個散裝貨運碼頭邊上,不過由於不經營早點所以才遲遲的撐起招攬顧客的旗幡。
但是貨運碼頭的繁忙,可以預見到飯點時候的熱鬧。
碼頭上,貨主正在清點要發某地的貨物,而碼頭工人正在把運來的貨物堆碼起來,準備根據運貨地點遠近,適時安排裝卸,正所謂是先上船後起坡。
另一條船也正在卸貨,在這一二百年樹齡的大樹枝葉縫隙中,可以看到粗大的帆桅及繩索,是一艘大船。
酒店與茶館之間的街道中間,有一個正在喊一位打卦算命的先生,算卦先生聽到來了生意,輕快的腳步可見他的喜悅之情。
再過去幾家店鋪就是進城的主幹道,主幹道兩邊車水馬龍店鋪林立,都圍著這風水寶地的貨碼頭與貨運棧了。
這座貨運棧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四周街道四通八達,南邊緊靠深水港灣。
有好幾艘船隻停泊在港灣裏依次裝卸貨物,一條靠碼頭的船正在卸貨,幾個碼頭工人正把像裝有糧食之類的麻袋扛下船,船艙裏有人正在翻艙與上貨,能夠船艙裏傳出給人把貨物麻袋上肩的勞動號子聲……
還未進城,便已經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
皇子們的興致一下子被點燃了,東瞅瞅西看看,好不興奮。
朱元璋更是笑得見牙不見眼。
一個皇帝最想看到的是什麽?那就是每個人都在努力幹活,拚搏上進的樣子。
進了城以後。
更是另外一番熱鬧景象。
這一次和上一次來的時候不一樣,上一次白天人不多,因為都進廠幹活了,但這一次,白天仍然很熱鬧。
因為周邊的許多產業都已經跟著紡織業發展起來了。
黃浦江原來並不是重要的漕運交通樞紐,但是現在完全變了,變得比傳統的漕運樞紐更為熱鬧,人口稠密,商船雲集。
江麵已經比之前進行開挖拓寬。
江麵上船隻來來往往,幾乎首尾相接,船右舷上麵的水手們都在嚴密注視時刻應對,避免與停泊的船隻發生碰撞。
船上載了滿滿當當的貨物,以紡織物為主,也有其他的貨物。
岸上,有大量的貨物堆放,有工人正緊張地裝卸貨物。
一道虹橋氣勢非凡,高大得使黃浦江最大的船舶都能順利穿越,寬闊堅固得能並排行駛幾輛裝滿貨物的畜力車,連接著黃浦江兩岸。
作為兩地咽喉要道,所以這道虹橋真正稱得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由於過往行人多人氣旺盛,商販不失時機的占道經營,有的擺地攤,有的賣食品,還有一家賣刀剪、牛尾鎖等小五金的攤子,為了使商品更加醒目,把貨攤設計成斜麵。
這樣的場麵,一直延伸到橋頭,形成了一個特色的商貿區。
幾位皇子們都被路邊琳琅滿目的商品迷住了眼。
紛紛駐足挑選。
朱元璋和馬皇後也樂得孩子們開心,笑嗬嗬的跟著一起,不時為一些商品的巧思所驚歎。
過了虹橋,可以說就來到了城市的中心。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廟宇、茶坊、酒肆、肉鋪、腳店、公廨等等,應有盡有。
絲織物品,香料珠寶,紙馬香火,幾乎一樣不缺。
街市上,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有維護秩序的官吏,有坐轎子的富豪鄉紳,有逛街的各色百姓,有風塵仆仆的行腳僧人,有滿眼好奇的外鄉遊客,有酒肆裏飲酒唱茶的富家子弟,有說書的說書人,有乞討的乞丐。
士農工商,男女老幼,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無所不備。
最醒目的自然要數那些青樓。
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
生意自不用說,就是白天也很熱鬧,朱棣好奇去瞧,差點兒被濃妝豔抹的窯姐給拉了進去,好在朱元璋醒目,一把將朱棣給拉了迴來……
看到這裏,朱元璋等人總算是明白,為什麽周邊的勞動力都被吸引到這裏來了。
就像這些窯姐,來這裏生意幾乎就沒怎麽停過,每天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入賬,誰不心動呢?
有了揚州城作對比,鬆江特區更顯繁華。
這種繁華,已經隱隱有些超出了朱元璋等人的認知,而且他們能夠感覺到,這僅僅是剛剛開始,未來要發展成什麽樣,他們不知道,因為那些已經超出了他們的認知。
第二日,朱元璋叫來了劉基。
“臣,拜見皇上,拜見皇後,拜見諸皇子!”
“起來吧,帶咱去工廠裏麵瞧瞧!”
街市外麵的熱鬧繁華隻是表象,因為這些繁華的根基,還是棉紡織業工廠。
是因為這些工廠的存在,而帶動了外麵的繁華。
所以,朱元璋當然想要到工廠裏麵看一看……
……
工廠裏的銀杏樹沙沙作響,朱元璋卻盯著牆上水鍾出神。
隻見指針突然猛跳三格,地下水道傳來悶雷般的震動。
隨著震動傳來,水輪機轉動,帶動著紡紗機上幾十個紡錘跟著轉動起來,而在一旁,工人們將棉條喂入機器,紡錘上,一根根棉紡就這樣被生產出來……
全新的生產方式,看得朱元璋馬皇後以及一眾皇子目瞪口呆。
“這是朱辰給的水力紡紗機?”
“正是!”
劉基迴道:“借潮汐之力帶動二十台紡機,一晝夜能紡紗兩千斤。”
朱元璋陡然瞪大了眼珠子……
城外的官道相當的熱鬧,有歸鄉的打工人,還有運貨的商賈馬隊來來往往。
城郊,便已經有了茶館和酒肆。
茶樓和酒肆開在一個散裝貨運碼頭邊上,不過由於不經營早點所以才遲遲的撐起招攬顧客的旗幡。
但是貨運碼頭的繁忙,可以預見到飯點時候的熱鬧。
碼頭上,貨主正在清點要發某地的貨物,而碼頭工人正在把運來的貨物堆碼起來,準備根據運貨地點遠近,適時安排裝卸,正所謂是先上船後起坡。
另一條船也正在卸貨,在這一二百年樹齡的大樹枝葉縫隙中,可以看到粗大的帆桅及繩索,是一艘大船。
酒店與茶館之間的街道中間,有一個正在喊一位打卦算命的先生,算卦先生聽到來了生意,輕快的腳步可見他的喜悅之情。
再過去幾家店鋪就是進城的主幹道,主幹道兩邊車水馬龍店鋪林立,都圍著這風水寶地的貨碼頭與貨運棧了。
這座貨運棧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四周街道四通八達,南邊緊靠深水港灣。
有好幾艘船隻停泊在港灣裏依次裝卸貨物,一條靠碼頭的船正在卸貨,幾個碼頭工人正把像裝有糧食之類的麻袋扛下船,船艙裏有人正在翻艙與上貨,能夠船艙裏傳出給人把貨物麻袋上肩的勞動號子聲……
還未進城,便已經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
皇子們的興致一下子被點燃了,東瞅瞅西看看,好不興奮。
朱元璋更是笑得見牙不見眼。
一個皇帝最想看到的是什麽?那就是每個人都在努力幹活,拚搏上進的樣子。
進了城以後。
更是另外一番熱鬧景象。
這一次和上一次來的時候不一樣,上一次白天人不多,因為都進廠幹活了,但這一次,白天仍然很熱鬧。
因為周邊的許多產業都已經跟著紡織業發展起來了。
黃浦江原來並不是重要的漕運交通樞紐,但是現在完全變了,變得比傳統的漕運樞紐更為熱鬧,人口稠密,商船雲集。
江麵已經比之前進行開挖拓寬。
江麵上船隻來來往往,幾乎首尾相接,船右舷上麵的水手們都在嚴密注視時刻應對,避免與停泊的船隻發生碰撞。
船上載了滿滿當當的貨物,以紡織物為主,也有其他的貨物。
岸上,有大量的貨物堆放,有工人正緊張地裝卸貨物。
一道虹橋氣勢非凡,高大得使黃浦江最大的船舶都能順利穿越,寬闊堅固得能並排行駛幾輛裝滿貨物的畜力車,連接著黃浦江兩岸。
作為兩地咽喉要道,所以這道虹橋真正稱得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由於過往行人多人氣旺盛,商販不失時機的占道經營,有的擺地攤,有的賣食品,還有一家賣刀剪、牛尾鎖等小五金的攤子,為了使商品更加醒目,把貨攤設計成斜麵。
這樣的場麵,一直延伸到橋頭,形成了一個特色的商貿區。
幾位皇子們都被路邊琳琅滿目的商品迷住了眼。
紛紛駐足挑選。
朱元璋和馬皇後也樂得孩子們開心,笑嗬嗬的跟著一起,不時為一些商品的巧思所驚歎。
過了虹橋,可以說就來到了城市的中心。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廟宇、茶坊、酒肆、肉鋪、腳店、公廨等等,應有盡有。
絲織物品,香料珠寶,紙馬香火,幾乎一樣不缺。
街市上,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有維護秩序的官吏,有坐轎子的富豪鄉紳,有逛街的各色百姓,有風塵仆仆的行腳僧人,有滿眼好奇的外鄉遊客,有酒肆裏飲酒唱茶的富家子弟,有說書的說書人,有乞討的乞丐。
士農工商,男女老幼,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無所不備。
最醒目的自然要數那些青樓。
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
生意自不用說,就是白天也很熱鬧,朱棣好奇去瞧,差點兒被濃妝豔抹的窯姐給拉了進去,好在朱元璋醒目,一把將朱棣給拉了迴來……
看到這裏,朱元璋等人總算是明白,為什麽周邊的勞動力都被吸引到這裏來了。
就像這些窯姐,來這裏生意幾乎就沒怎麽停過,每天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入賬,誰不心動呢?
有了揚州城作對比,鬆江特區更顯繁華。
這種繁華,已經隱隱有些超出了朱元璋等人的認知,而且他們能夠感覺到,這僅僅是剛剛開始,未來要發展成什麽樣,他們不知道,因為那些已經超出了他們的認知。
第二日,朱元璋叫來了劉基。
“臣,拜見皇上,拜見皇後,拜見諸皇子!”
“起來吧,帶咱去工廠裏麵瞧瞧!”
街市外麵的熱鬧繁華隻是表象,因為這些繁華的根基,還是棉紡織業工廠。
是因為這些工廠的存在,而帶動了外麵的繁華。
所以,朱元璋當然想要到工廠裏麵看一看……
……
工廠裏的銀杏樹沙沙作響,朱元璋卻盯著牆上水鍾出神。
隻見指針突然猛跳三格,地下水道傳來悶雷般的震動。
隨著震動傳來,水輪機轉動,帶動著紡紗機上幾十個紡錘跟著轉動起來,而在一旁,工人們將棉條喂入機器,紡錘上,一根根棉紡就這樣被生產出來……
全新的生產方式,看得朱元璋馬皇後以及一眾皇子目瞪口呆。
“這是朱辰給的水力紡紗機?”
“正是!”
劉基迴道:“借潮汐之力帶動二十台紡機,一晝夜能紡紗兩千斤。”
朱元璋陡然瞪大了眼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