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還是說點簡單的吧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75章 還是說點簡單的吧
一個國家,兩種製度?
這話聽得朱元璋朱標劉基幾人目瞪口呆。
鬆江府被劃定成為特區以後,主要以發展紡織產業為主,雖說和其他地區已經有了相當大的不同,但總體的製度還是一樣的。
賦稅製度作為基本國策,如果連賦稅製度不一樣的話,那就是說基本國策都不一樣了,這必然會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導致更多的製度都變得不一樣。
一個國家,如果選取某個地區作為試點,朱元璋他們倒還相對容易接受,畢竟是帶著試驗性質的,去驗證某樣東西的可行性。
但是,實行兩種製度,那概念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自秦始皇大一統華夏以後,書同文,車同軌,就沒有再出現過這樣的情形。
這未免也太大膽了吧?
“真的可行嗎?”朱元璋還是
朱辰迴道:“事實上,現在的鬆江特區,無論是大明現行的稅收製度,改良後的一條鞭法,還是雍正改革的三個辦法,都已經不再適應鬆江特區,這些賦稅都是以田地農業為主,而鬆江特區已經處於資本主義萌芽的階段,由農業經濟逐漸向商品經濟轉型。”
“既然是商品經濟,就應該更注重商業這方麵的稅收。”
“而大明初期的商稅,其實是非常低的,倒不是因為朱元璋心疼那些商人,而因為朱元璋出身貧苦,對於底層的生活有著較深的體會,他也想底層百姓能夠過得好一些,他認為,商稅過重會導致商品價格過高,影響民生,元末商稅的稅率是十三稅一,大明建國後放寬到二十分取一,不久又放寬到三十稅一,而且對於民間生產工具、生活資料、文化用品以及嫁娶喪祭物品等的販賣,都給予免稅。”
“這對於當時的百姓和商人而言,當然是好事。”
聽到這話,朱元璋嘴角又開始忍不住的微微揚起,朱辰誇他的一句話,頂得上百官拍他馬屁十句。
可是,朱元璋突然又意識到了什麽。
不對呀。
什麽叫當時?
難道說後麵就不是好事了?
朱辰並不在意朱元璋的神色變化,繼續道:“朱元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到明朝中後期,工商業逐漸發達,這個時候國家重心,應該從收農業稅,轉到收工商稅才對,隻要工商稅收得上來,國家財政就不會那麽困難,就有銀子練兵,改革落後的軍戶製度,兵一練好,西南和東北的外敵,都不是問題,國家出現災荒之時,有足夠的銀子賑災,也不會有那麽多的造反。”
“但是,這些工商稅偏偏收不上來,是因為有人故意阻撓,阻撓的這些人,正是哭喊著‘祖製’和‘藏富於民’的文官集團。”
“朱元璋怎麽也沒想到,他用來維護皇權的祖製,最後變成了文官們用來抵抗皇權的工具。”
聽到這裏,朱元璋的臉一下子傻眼了。
果然很多事情,單單看表麵和當下的話,是不能判斷它的好與壞的,必須要經過時間和實踐的印證。
“所以,如果還是以舊的稅收製度去對待鬆江特區,很顯然是不能真正起到合理收取鬆江特區稅收的效果,必須要有新的稅收製度。”
“而新的稅收製度,又明顯不適應大明的其他地區。”
“這就迴到了你最初的問題,大明朝廷該如何去收取鬆江特區的賦稅,就是一個國家,兩種製度,鬆江特區要一個新的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稅收製度。”
聽到這裏,朱元璋馬皇後朱標劉基四人都是不約而同的點頭。
他們很喜歡聽朱辰給他們講課。
因為有很多在他們看來難懂的知識,枯燥的知識,朱辰都能夠結合史料給他們講得很生動。
而且來龍去脈,各中緣由,朱辰都給他們講得明明白白的。
事實上,朱辰並沒有什麽係統,就是他以前是做補習老師的,再加上他寫小說的時候也需要查閱很多的資料,總之一句話,就是看得多,記得多,想得多。
這個時候,朱元璋又拋出了新的問題:“可是鬆江特區需要一個什麽樣的新的稅收製度?”
朱辰想了想,迴道:“我覺得,先不用太複雜的稅收,像增值稅這種合理公平但過於複雜的稅收,可以暫時先撇在一邊。”
增值稅?
朱辰雖然說先撇在一邊,可是朱元璋一聽合理又公平,就又露出好奇的神色。
這究竟是一種什麽樣的賦稅,可以做到這樣?
“要不說說看,反正時間還早,今日也無事。”朱元璋笑嗬嗬的道。
朱辰想了想,最終還是說了:“所謂增值稅,是以商品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針對商品或服務在生產和流通各環節的增值部分征稅,其核心在於對每個環節的‘增值額’征稅,而非對全值征稅,說白了,就是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
對於這段概念,朱元璋幾人自然是聽得雲裏霧裏。
朱辰也不急,喝了一口茶潤潤嗓子後,道:“我們假設增值稅的稅率是13%,以棉花為例,棉花作為原材料,銷售給紡紗廠的時候,賣一百兩,棉花種植戶就需要繳納十三兩的稅,對嗎?”
朱元璋幾人點頭。
朱辰繼續道:“紡紗廠購進了一百兩銀子的原材料棉花,加工成為紗錠,賣出去了二百兩,按照稅率,他需要繳納二十六兩的稅,但增值稅隻算增值部分,這部分等於銷售額減去購進成本,也就是一百兩,所以紡紗廠應納增值稅實為十三兩。”
“織布廠又需要從紡紗廠購進紗錠來進行生產,進貨二百兩,成布賣出三百兩,他也一樣,隻需要繳納增值部分的稅額。”
“以此類推,織布廠又到成衣廠,成衣廠又到銷售的衣行,最終到消費者的手裏。”
“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隻收商品增值部分的稅額,而這件商品總增值稅,則是這每一個環節收取的增值稅的總和。”
“而生產商為了確保利潤,會將這些增值稅當做成本一層層的都加在這件商品上麵,最終由買這件衣服的消費者來承擔。”
“這樣做為什麽說合理又公平呢?”
“因為增值稅通過抵扣機製,避免了重複征稅,最終由消費者承擔。每個環節的生產者隻需對增值部分納稅,稅負得以合理分配。”
聽罷朱辰的解釋,朱元璋幾人臉上都是一道道黑線。
他們知道朱辰已經很努力去給他們解釋了,而他們也很努力的想要去理解了,但終究還是一陣頭大。
一件衣服都這麽複雜了,而現在鬆江特區的商品樣式越來越多,這誰能算得清啊?
朱元璋撓頭道:“要不,咱們還是說點簡單的吧。”
一個國家,兩種製度?
這話聽得朱元璋朱標劉基幾人目瞪口呆。
鬆江府被劃定成為特區以後,主要以發展紡織產業為主,雖說和其他地區已經有了相當大的不同,但總體的製度還是一樣的。
賦稅製度作為基本國策,如果連賦稅製度不一樣的話,那就是說基本國策都不一樣了,這必然會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導致更多的製度都變得不一樣。
一個國家,如果選取某個地區作為試點,朱元璋他們倒還相對容易接受,畢竟是帶著試驗性質的,去驗證某樣東西的可行性。
但是,實行兩種製度,那概念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自秦始皇大一統華夏以後,書同文,車同軌,就沒有再出現過這樣的情形。
這未免也太大膽了吧?
“真的可行嗎?”朱元璋還是
朱辰迴道:“事實上,現在的鬆江特區,無論是大明現行的稅收製度,改良後的一條鞭法,還是雍正改革的三個辦法,都已經不再適應鬆江特區,這些賦稅都是以田地農業為主,而鬆江特區已經處於資本主義萌芽的階段,由農業經濟逐漸向商品經濟轉型。”
“既然是商品經濟,就應該更注重商業這方麵的稅收。”
“而大明初期的商稅,其實是非常低的,倒不是因為朱元璋心疼那些商人,而因為朱元璋出身貧苦,對於底層的生活有著較深的體會,他也想底層百姓能夠過得好一些,他認為,商稅過重會導致商品價格過高,影響民生,元末商稅的稅率是十三稅一,大明建國後放寬到二十分取一,不久又放寬到三十稅一,而且對於民間生產工具、生活資料、文化用品以及嫁娶喪祭物品等的販賣,都給予免稅。”
“這對於當時的百姓和商人而言,當然是好事。”
聽到這話,朱元璋嘴角又開始忍不住的微微揚起,朱辰誇他的一句話,頂得上百官拍他馬屁十句。
可是,朱元璋突然又意識到了什麽。
不對呀。
什麽叫當時?
難道說後麵就不是好事了?
朱辰並不在意朱元璋的神色變化,繼續道:“朱元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到明朝中後期,工商業逐漸發達,這個時候國家重心,應該從收農業稅,轉到收工商稅才對,隻要工商稅收得上來,國家財政就不會那麽困難,就有銀子練兵,改革落後的軍戶製度,兵一練好,西南和東北的外敵,都不是問題,國家出現災荒之時,有足夠的銀子賑災,也不會有那麽多的造反。”
“但是,這些工商稅偏偏收不上來,是因為有人故意阻撓,阻撓的這些人,正是哭喊著‘祖製’和‘藏富於民’的文官集團。”
“朱元璋怎麽也沒想到,他用來維護皇權的祖製,最後變成了文官們用來抵抗皇權的工具。”
聽到這裏,朱元璋的臉一下子傻眼了。
果然很多事情,單單看表麵和當下的話,是不能判斷它的好與壞的,必須要經過時間和實踐的印證。
“所以,如果還是以舊的稅收製度去對待鬆江特區,很顯然是不能真正起到合理收取鬆江特區稅收的效果,必須要有新的稅收製度。”
“而新的稅收製度,又明顯不適應大明的其他地區。”
“這就迴到了你最初的問題,大明朝廷該如何去收取鬆江特區的賦稅,就是一個國家,兩種製度,鬆江特區要一個新的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稅收製度。”
聽到這裏,朱元璋馬皇後朱標劉基四人都是不約而同的點頭。
他們很喜歡聽朱辰給他們講課。
因為有很多在他們看來難懂的知識,枯燥的知識,朱辰都能夠結合史料給他們講得很生動。
而且來龍去脈,各中緣由,朱辰都給他們講得明明白白的。
事實上,朱辰並沒有什麽係統,就是他以前是做補習老師的,再加上他寫小說的時候也需要查閱很多的資料,總之一句話,就是看得多,記得多,想得多。
這個時候,朱元璋又拋出了新的問題:“可是鬆江特區需要一個什麽樣的新的稅收製度?”
朱辰想了想,迴道:“我覺得,先不用太複雜的稅收,像增值稅這種合理公平但過於複雜的稅收,可以暫時先撇在一邊。”
增值稅?
朱辰雖然說先撇在一邊,可是朱元璋一聽合理又公平,就又露出好奇的神色。
這究竟是一種什麽樣的賦稅,可以做到這樣?
“要不說說看,反正時間還早,今日也無事。”朱元璋笑嗬嗬的道。
朱辰想了想,最終還是說了:“所謂增值稅,是以商品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針對商品或服務在生產和流通各環節的增值部分征稅,其核心在於對每個環節的‘增值額’征稅,而非對全值征稅,說白了,就是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
對於這段概念,朱元璋幾人自然是聽得雲裏霧裏。
朱辰也不急,喝了一口茶潤潤嗓子後,道:“我們假設增值稅的稅率是13%,以棉花為例,棉花作為原材料,銷售給紡紗廠的時候,賣一百兩,棉花種植戶就需要繳納十三兩的稅,對嗎?”
朱元璋幾人點頭。
朱辰繼續道:“紡紗廠購進了一百兩銀子的原材料棉花,加工成為紗錠,賣出去了二百兩,按照稅率,他需要繳納二十六兩的稅,但增值稅隻算增值部分,這部分等於銷售額減去購進成本,也就是一百兩,所以紡紗廠應納增值稅實為十三兩。”
“織布廠又需要從紡紗廠購進紗錠來進行生產,進貨二百兩,成布賣出三百兩,他也一樣,隻需要繳納增值部分的稅額。”
“以此類推,織布廠又到成衣廠,成衣廠又到銷售的衣行,最終到消費者的手裏。”
“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隻收商品增值部分的稅額,而這件商品總增值稅,則是這每一個環節收取的增值稅的總和。”
“而生產商為了確保利潤,會將這些增值稅當做成本一層層的都加在這件商品上麵,最終由買這件衣服的消費者來承擔。”
“這樣做為什麽說合理又公平呢?”
“因為增值稅通過抵扣機製,避免了重複征稅,最終由消費者承擔。每個環節的生產者隻需對增值部分納稅,稅負得以合理分配。”
聽罷朱辰的解釋,朱元璋幾人臉上都是一道道黑線。
他們知道朱辰已經很努力去給他們解釋了,而他們也很努力的想要去理解了,但終究還是一陣頭大。
一件衣服都這麽複雜了,而現在鬆江特區的商品樣式越來越多,這誰能算得清啊?
朱元璋撓頭道:“要不,咱們還是說點簡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