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簡簡單單做個天才就好
中科院來娛樂圈撈人!黑粉全蒙了 作者:老雪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袁濤看著【南宮昔白】大佬神神秘秘的迴複,感到有些摸不著頭腦。
一個外行人靠著直覺進行猜測,
哪怕這個猜測是正確的,
他也很難意識到這意味著什麽。
而大佬這麽謹小慎微的迴複,反倒是讓他也跟著揪心了起來。
有一種小孩子拿著手榴彈砸核桃的美感,
他自個完全不知道自己手裏拿著什麽,
但看“大人”緊張的神色,
也能感覺出來是一個了不起的東西。
趙佳林放下手機之後,埋頭繼續寫起了項目申請書,
科研上不缺那種掌握著大量知識和技術的全能選手,
但很缺乏靈感一現的突擊型選手。
顧然的推算很難,光是一個推演過程就能篩選下來百分之九十九的非數學學科的人群,
但總歸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可以看懂。
可從看懂推演過程,到讀懂推演中講述的故事,這是兩迴事。
對於物理學家而言,數學是語言,
是一個具有生命力和故事性的語言,而不是冰冷的數字、符號。
吃草的牛,能夠聽到琴聲,甚至能夠跟著琴聲的節奏踏蹄,
但這和聽懂琴聲中的故事和撫琴的人的心境是兩碼事。
能聽懂節奏需要一定的能力,
而能聽懂故事,就需要一定的天賦了。
雖然在之前,這個id叫【我是哈密瓜】的網友問了他很多非常基礎的問題,
雖然能從中看出來他本身的學曆可能不高,最多也就是非數學專業的本科或是研究生。
但能夠在這麽簡單的詢問之後看懂整個推演過程,
並且發現出潛藏在深處的故事。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首先,求知欲和學習能力非常恐怖,
其次,他有著非常強的數學天賦。
趙佳林把整個申請書完成之後,在最後的署名上停頓了下來。
拿起手機給那位互關的新朋友發去了消息。
“給我說一下你的名字和學校以及所在年級吧。”
過了大概半節課的時間,
一條嶄新的迴複出現在了趙佳林的聊天框內。
“河科大附中,高三,袁濤。”
收到迴複之後,趙佳林趕忙就把信息往申請表上謄抄,
而越抄越覺得不太對勁。
“高中?”趙佳林打字詢問道。
袁濤迴了個點頭的表情包。
趙佳林思索了片刻,然後忍著激動的心情,把自己的名字和袁濤的名字調換了個位置。
慷慨的把袁濤送上了聯合申請人的第一順位,
這是發現滄海遺珠了。
如果說袁濤迴複自己是數學係研究生,那他將失去被他提名的資格。
如果迴複是非數學係的研究生或本科生,那他將有機會被他放在第二順位一起申請。
但他娘的是個高中生,那抱歉了,這是個金字招牌。
可以說,
這麽一個靠簡單的指點看懂顧然的高階數學,並且發現其中的奧義的高中生,
在中科院比一個院士還要稀罕。
他趙佳林也是好起來了,能沾高中生的光了。
現在的外界對於科學界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誤解,
很多人都認為什麽厲害的成就,尖端的科研,炫酷的理論體係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登才能提出來的。
然後這些人身上一般都具有德高望重、老態龍鍾、仙風道骨等詞語……
其實不然。
如果真的翻看物理學史的話,就會發現其實那些大牛發力的時候,異常的年輕。
甚至可以說,這個世界絕大部分的物理學成就,都是一群大佬在年輕的時候完成的。
愛因斯坦在63歲的時候說:“一個人沒有在30歲以前達成科學上的最大成就,那他永遠都不會有。”
這是毫不誇張的,
牛頓在發現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的時候,二十四歲。
愛因斯坦在創立狹義相對論的時候,二十六歲。
薛定諤提出波動力學的時候,二十六歲。
海森堡發現不確定性關係時,二十六歲。
玻爾提出氫原子模型的時候,二十六歲。
約瑟夫森預言約瑟夫森結的時候,二十四歲。
安德森發現正電子的時候,二十二歲。
麥克斯韋發現電磁規律的時候,二十四歲。
……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所以,實際上這也從側麵印證了顧然曾經提出的集體意識共振的猜想,
按照常規的因果關係,
人們的刻板印象會覺得物理學發展要靠熬,先花幾十年消化現有的,再艱難探索幾十年,然後再簡單的向前邁進一小步。
而天才是跳出這個因果的。
趙佳林心中萬分激動,
科工部有一個人才挖掘專項基金,
也可以理解是拉新獎勵或者內推獎勵。
當然那獎勵的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有一個綁定的福利,
那就是內推進來之後,雖然新人享受著中科院最頂尖的培養體係,但他始終是名義上的導師。
而且後麵這個天才的一切科研成果和成就,也會進一步影響導師的評級。
雖然這個條例看上去不怎麽公平公正,但卻非常公開,在科工部的內部文件中寫的清清楚楚。
這個規矩要是在中科院鐵定會炸鍋,但因為是科工部定的規矩,反倒有了幾分合理性。
科工部之所以成立,其目的就在於增強華夏科研的創新性和開創性。
所以,一些年齡到了一定地步,眼看著已經很難再有什麽重大突破的老人,
與其不斷的卷論文和科研,做著看著忙碌實則沒有什麽突破的事情,
不如多去把精力放在挖掘年輕人,培養年輕人上麵。
趙佳林很聰明,但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極限,也就是達成“最年輕的博導”這個標簽了,
而想要達成“除顧然之外最年輕的院士”這個標簽,他很清楚自己沒有這個本事。
可是如果再加上一個袁濤,那麽這個標簽或許就能再爭一爭了。
雖然和顧然相比,袁濤應該要差很多。
但是和他相比,這小子的天賦比自己強多了。
而且顧然那樣的人多少年也未必能出一個,
所以如果排除顧然的話,
袁濤這樣的年輕人,就已經是天才的極致了。
一個外行人靠著直覺進行猜測,
哪怕這個猜測是正確的,
他也很難意識到這意味著什麽。
而大佬這麽謹小慎微的迴複,反倒是讓他也跟著揪心了起來。
有一種小孩子拿著手榴彈砸核桃的美感,
他自個完全不知道自己手裏拿著什麽,
但看“大人”緊張的神色,
也能感覺出來是一個了不起的東西。
趙佳林放下手機之後,埋頭繼續寫起了項目申請書,
科研上不缺那種掌握著大量知識和技術的全能選手,
但很缺乏靈感一現的突擊型選手。
顧然的推算很難,光是一個推演過程就能篩選下來百分之九十九的非數學學科的人群,
但總歸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可以看懂。
可從看懂推演過程,到讀懂推演中講述的故事,這是兩迴事。
對於物理學家而言,數學是語言,
是一個具有生命力和故事性的語言,而不是冰冷的數字、符號。
吃草的牛,能夠聽到琴聲,甚至能夠跟著琴聲的節奏踏蹄,
但這和聽懂琴聲中的故事和撫琴的人的心境是兩碼事。
能聽懂節奏需要一定的能力,
而能聽懂故事,就需要一定的天賦了。
雖然在之前,這個id叫【我是哈密瓜】的網友問了他很多非常基礎的問題,
雖然能從中看出來他本身的學曆可能不高,最多也就是非數學專業的本科或是研究生。
但能夠在這麽簡單的詢問之後看懂整個推演過程,
並且發現出潛藏在深處的故事。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首先,求知欲和學習能力非常恐怖,
其次,他有著非常強的數學天賦。
趙佳林把整個申請書完成之後,在最後的署名上停頓了下來。
拿起手機給那位互關的新朋友發去了消息。
“給我說一下你的名字和學校以及所在年級吧。”
過了大概半節課的時間,
一條嶄新的迴複出現在了趙佳林的聊天框內。
“河科大附中,高三,袁濤。”
收到迴複之後,趙佳林趕忙就把信息往申請表上謄抄,
而越抄越覺得不太對勁。
“高中?”趙佳林打字詢問道。
袁濤迴了個點頭的表情包。
趙佳林思索了片刻,然後忍著激動的心情,把自己的名字和袁濤的名字調換了個位置。
慷慨的把袁濤送上了聯合申請人的第一順位,
這是發現滄海遺珠了。
如果說袁濤迴複自己是數學係研究生,那他將失去被他提名的資格。
如果迴複是非數學係的研究生或本科生,那他將有機會被他放在第二順位一起申請。
但他娘的是個高中生,那抱歉了,這是個金字招牌。
可以說,
這麽一個靠簡單的指點看懂顧然的高階數學,並且發現其中的奧義的高中生,
在中科院比一個院士還要稀罕。
他趙佳林也是好起來了,能沾高中生的光了。
現在的外界對於科學界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誤解,
很多人都認為什麽厲害的成就,尖端的科研,炫酷的理論體係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登才能提出來的。
然後這些人身上一般都具有德高望重、老態龍鍾、仙風道骨等詞語……
其實不然。
如果真的翻看物理學史的話,就會發現其實那些大牛發力的時候,異常的年輕。
甚至可以說,這個世界絕大部分的物理學成就,都是一群大佬在年輕的時候完成的。
愛因斯坦在63歲的時候說:“一個人沒有在30歲以前達成科學上的最大成就,那他永遠都不會有。”
這是毫不誇張的,
牛頓在發現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的時候,二十四歲。
愛因斯坦在創立狹義相對論的時候,二十六歲。
薛定諤提出波動力學的時候,二十六歲。
海森堡發現不確定性關係時,二十六歲。
玻爾提出氫原子模型的時候,二十六歲。
約瑟夫森預言約瑟夫森結的時候,二十四歲。
安德森發現正電子的時候,二十二歲。
麥克斯韋發現電磁規律的時候,二十四歲。
……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所以,實際上這也從側麵印證了顧然曾經提出的集體意識共振的猜想,
按照常規的因果關係,
人們的刻板印象會覺得物理學發展要靠熬,先花幾十年消化現有的,再艱難探索幾十年,然後再簡單的向前邁進一小步。
而天才是跳出這個因果的。
趙佳林心中萬分激動,
科工部有一個人才挖掘專項基金,
也可以理解是拉新獎勵或者內推獎勵。
當然那獎勵的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有一個綁定的福利,
那就是內推進來之後,雖然新人享受著中科院最頂尖的培養體係,但他始終是名義上的導師。
而且後麵這個天才的一切科研成果和成就,也會進一步影響導師的評級。
雖然這個條例看上去不怎麽公平公正,但卻非常公開,在科工部的內部文件中寫的清清楚楚。
這個規矩要是在中科院鐵定會炸鍋,但因為是科工部定的規矩,反倒有了幾分合理性。
科工部之所以成立,其目的就在於增強華夏科研的創新性和開創性。
所以,一些年齡到了一定地步,眼看著已經很難再有什麽重大突破的老人,
與其不斷的卷論文和科研,做著看著忙碌實則沒有什麽突破的事情,
不如多去把精力放在挖掘年輕人,培養年輕人上麵。
趙佳林很聰明,但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極限,也就是達成“最年輕的博導”這個標簽了,
而想要達成“除顧然之外最年輕的院士”這個標簽,他很清楚自己沒有這個本事。
可是如果再加上一個袁濤,那麽這個標簽或許就能再爭一爭了。
雖然和顧然相比,袁濤應該要差很多。
但是和他相比,這小子的天賦比自己強多了。
而且顧然那樣的人多少年也未必能出一個,
所以如果排除顧然的話,
袁濤這樣的年輕人,就已經是天才的極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