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有點繞,但真的很牛
中科院來娛樂圈撈人!黑粉全蒙了 作者:老雪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93章 有點繞,但真的很牛
短短幾天時間,各地實驗室的郵件紛至遝來。
核研所中,
米非凡頗為享受的查看著密密麻麻的信件,臉上的神色幾乎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
他的任務主要是查看各地實驗室在進行驗證試驗的時候是否出現過什麽異常狀況,然後第一時間給予解決。
但所有的信件內容基本一致。
幾乎沒有什麽問題。
然而對於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實驗而言,
過於確定反而充滿了詭異。
幾乎各地的研究所都在詢問著整個計算模型的底層邏輯參數,想要弄清楚核研所究竟是怎麽樣做到的。
建立在數學之上的一切邏輯,一般來說普遍認為是充滿確定性的。
比如說操作電腦手機,讓他們輸出一些隨機數字。
但實際上也是通過芯片進行一定的邏輯運算之後,產出的一些“確定”的隨機數字。
也就是常說的假隨機。
再進一步的話,普遍認為,任何數學邏輯都是一個通路。
當滿足了參數和數學邏輯兩個要素之後,無論最後的計算結果是多少個,這些結果都是確定的。
就是說無論計算過程有多複雜,或許在計算的時間上可能會被無限拉長,但是計算的結果,其實在輸入參數和邏輯的一瞬間,就已經被確定了。
拿顧然帶頭研發的這個計算模型來說,
按理來說,這個計算模型是一個龐大的數學邏輯,
這個數學邏輯可能包含了很多計算項和許多邏輯過程,
但無論怎麽設計,按理來說,當輸入相同的數值的時候,他會輸出同樣的結果。
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迷宮,
你雖然可以設計出很多出口,
但是當你在入口放入了幾個小球之後,
這幾個小球總歸是會在你設計的出口中出來的。
而詭異的地方就在這裏,
顧然設計的這個迷宮,並沒有涉及出口,
而計算邏輯中的變量也完全不固定,
當小球走進岔道之後,牽一發而動全身,整個計算邏輯都會隨之發生變化。
從而導致沒有人能預測到輸出的結果會是怎麽樣的。
這是一種所有人都從來沒有見過的數學邏輯,
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向“確定”的數字,似乎變成了“不確定”的基本粒子,
在顧然設計的這個數學物理體係中,客觀的運行著。
在計算模型和算力集群的加持下,輸入一次參數,在一毫秒的時間,雲服務器會進行上億次的模擬實驗,
隨後通過短暫的數據分析之後,從這上億次實驗中,總結出最終的結果。
整個過程不到一秒鍾的時間。
而這個實驗結果,和實驗室驗證之後的結果,基本一致。
這種一致,毫無疑問的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深深地恐怖。
因為在之前的核物理研究,都是非常成定式的。
先通過曠日持久的實驗,然後觀察出一係列數據和變量。
然後通過自己的觀察,開始數據分析,進行最後的規律總結,
最後在論文中體現出這次實驗出現了什麽樣的變量,有多少能量的損耗和粒子的逃逸,從而完成最後的總結,並隨之提出自己的理論。
而這些理論也往往是以馬後炮的形式出現,
因為在這個時候實驗已經結束,
沒有人在實驗之前發現這些變量的出現,也沒有人能在實驗開始之前就預測到有多少電子會逃逸。
所以,最後的所謂結論也隻是簡單的宣布這一次實驗的戰果。
而長久以來,所有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方法。
按照這樣的流程不厭其煩的勤勞的向前推進研究。
人們將其稱為“腳踏實地,”
但實際上,這樣的流程,是是核物理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因為每一次實驗得出的結論,幾乎無法對下一次產生有效的預測。
每一次進步,都隻是在上一次觀察到的現象中進行改進。
起初的改進,還有效果。
因為那是客觀存在的設計失誤和實驗誤差,總是能修正過來的。
但當這些設計失誤和實驗誤差被彌補上去之後,
人們便很難再向前一步了。
因為基本粒子的世界是完全隨機的,
同樣的現象,甚至在同樣的儀器、同樣的參數、同樣的環境下,都不可能同時出現兩次。
所以,這個時候所有的結論和總結、函數、公式,
都沒有任何參考意義。
而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麽做?
答案是束手無策。
很多人將可控核聚變的局限歸因到了材料問題上,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這個偉大的宇宙中核聚變無處不在,
之所以現在的人聽到這三個字就感受到毀天滅地、腦海中浮現蘑菇雲,
那是因為從核武器中產生的刻板印象過於根深蒂固。
實際上,無論是核聚變還是核裂變,在宇宙中非常普遍。
現在人們之所以談“核”色變,是因為人們所能看到的核過程,已經是通過鏈式反應的無數個核裂變和核聚變過程的總和。
而如果從這些堆積在一起的無數個核裂變集合中,取出來一個單個的核裂變過程出來,
實際上這一個中子和原子核的核裂變所產生的能量,都不能用微弱來形容,
隻能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甚至連“幾乎”這個修飾詞都可以省略。
因為無限趨近於零可以視作零。
那問題來了,以人類現在的材料可以控製住多少個核聚變過程?
上億?
萬億?
還是兆億?
答案是未知,因為以往總結的所有實驗經驗,因為最後的結論幾乎無法作為預測邏輯來使用,
所以他們都是針對當下這次實驗的一次性的結果。
這也就導致了無數次試驗,幾乎無法通過任何複雜的函數來總結規律,從而精確的描述出核聚變的過程,
因此人類隻能通過更加耐高溫、更加能夠阻止粒子逸散的材料,來控製住這個聚變過程。
從而形成“可控”。
但這實際上是“偽可控”。
因為這相當於把一個問題丟到一邊,從而把這個本該解決的問題,轉移到了另外一個問題上麵。
短短幾天時間,各地實驗室的郵件紛至遝來。
核研所中,
米非凡頗為享受的查看著密密麻麻的信件,臉上的神色幾乎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
他的任務主要是查看各地實驗室在進行驗證試驗的時候是否出現過什麽異常狀況,然後第一時間給予解決。
但所有的信件內容基本一致。
幾乎沒有什麽問題。
然而對於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實驗而言,
過於確定反而充滿了詭異。
幾乎各地的研究所都在詢問著整個計算模型的底層邏輯參數,想要弄清楚核研所究竟是怎麽樣做到的。
建立在數學之上的一切邏輯,一般來說普遍認為是充滿確定性的。
比如說操作電腦手機,讓他們輸出一些隨機數字。
但實際上也是通過芯片進行一定的邏輯運算之後,產出的一些“確定”的隨機數字。
也就是常說的假隨機。
再進一步的話,普遍認為,任何數學邏輯都是一個通路。
當滿足了參數和數學邏輯兩個要素之後,無論最後的計算結果是多少個,這些結果都是確定的。
就是說無論計算過程有多複雜,或許在計算的時間上可能會被無限拉長,但是計算的結果,其實在輸入參數和邏輯的一瞬間,就已經被確定了。
拿顧然帶頭研發的這個計算模型來說,
按理來說,這個計算模型是一個龐大的數學邏輯,
這個數學邏輯可能包含了很多計算項和許多邏輯過程,
但無論怎麽設計,按理來說,當輸入相同的數值的時候,他會輸出同樣的結果。
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迷宮,
你雖然可以設計出很多出口,
但是當你在入口放入了幾個小球之後,
這幾個小球總歸是會在你設計的出口中出來的。
而詭異的地方就在這裏,
顧然設計的這個迷宮,並沒有涉及出口,
而計算邏輯中的變量也完全不固定,
當小球走進岔道之後,牽一發而動全身,整個計算邏輯都會隨之發生變化。
從而導致沒有人能預測到輸出的結果會是怎麽樣的。
這是一種所有人都從來沒有見過的數學邏輯,
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向“確定”的數字,似乎變成了“不確定”的基本粒子,
在顧然設計的這個數學物理體係中,客觀的運行著。
在計算模型和算力集群的加持下,輸入一次參數,在一毫秒的時間,雲服務器會進行上億次的模擬實驗,
隨後通過短暫的數據分析之後,從這上億次實驗中,總結出最終的結果。
整個過程不到一秒鍾的時間。
而這個實驗結果,和實驗室驗證之後的結果,基本一致。
這種一致,毫無疑問的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深深地恐怖。
因為在之前的核物理研究,都是非常成定式的。
先通過曠日持久的實驗,然後觀察出一係列數據和變量。
然後通過自己的觀察,開始數據分析,進行最後的規律總結,
最後在論文中體現出這次實驗出現了什麽樣的變量,有多少能量的損耗和粒子的逃逸,從而完成最後的總結,並隨之提出自己的理論。
而這些理論也往往是以馬後炮的形式出現,
因為在這個時候實驗已經結束,
沒有人在實驗之前發現這些變量的出現,也沒有人能在實驗開始之前就預測到有多少電子會逃逸。
所以,最後的所謂結論也隻是簡單的宣布這一次實驗的戰果。
而長久以來,所有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方法。
按照這樣的流程不厭其煩的勤勞的向前推進研究。
人們將其稱為“腳踏實地,”
但實際上,這樣的流程,是是核物理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因為每一次實驗得出的結論,幾乎無法對下一次產生有效的預測。
每一次進步,都隻是在上一次觀察到的現象中進行改進。
起初的改進,還有效果。
因為那是客觀存在的設計失誤和實驗誤差,總是能修正過來的。
但當這些設計失誤和實驗誤差被彌補上去之後,
人們便很難再向前一步了。
因為基本粒子的世界是完全隨機的,
同樣的現象,甚至在同樣的儀器、同樣的參數、同樣的環境下,都不可能同時出現兩次。
所以,這個時候所有的結論和總結、函數、公式,
都沒有任何參考意義。
而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麽做?
答案是束手無策。
很多人將可控核聚變的局限歸因到了材料問題上,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這個偉大的宇宙中核聚變無處不在,
之所以現在的人聽到這三個字就感受到毀天滅地、腦海中浮現蘑菇雲,
那是因為從核武器中產生的刻板印象過於根深蒂固。
實際上,無論是核聚變還是核裂變,在宇宙中非常普遍。
現在人們之所以談“核”色變,是因為人們所能看到的核過程,已經是通過鏈式反應的無數個核裂變和核聚變過程的總和。
而如果從這些堆積在一起的無數個核裂變集合中,取出來一個單個的核裂變過程出來,
實際上這一個中子和原子核的核裂變所產生的能量,都不能用微弱來形容,
隻能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甚至連“幾乎”這個修飾詞都可以省略。
因為無限趨近於零可以視作零。
那問題來了,以人類現在的材料可以控製住多少個核聚變過程?
上億?
萬億?
還是兆億?
答案是未知,因為以往總結的所有實驗經驗,因為最後的結論幾乎無法作為預測邏輯來使用,
所以他們都是針對當下這次實驗的一次性的結果。
這也就導致了無數次試驗,幾乎無法通過任何複雜的函數來總結規律,從而精確的描述出核聚變的過程,
因此人類隻能通過更加耐高溫、更加能夠阻止粒子逸散的材料,來控製住這個聚變過程。
從而形成“可控”。
但這實際上是“偽可控”。
因為這相當於把一個問題丟到一邊,從而把這個本該解決的問題,轉移到了另外一個問題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