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山火拾遺-清流村
怪談:抽了個瘋子?是大佬小號! 作者:果茶半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28章 山火拾遺-清流村
從來沒有什麽規則是空穴來風的。
每一條規則,都是經驗的累積,都是命運堆砌而成。
群山之中有一條河,河畔沿岸有村落。河水自西向東,山脈四方圍困。山巒起伏,困獸其中。
這個村子的名字叫做——清流村。
……
一條清水緩緩流過,自西向東去,到了盡頭,沒了山脈依托,跌入穀底,砸出深潭。
高山絕壁。
其實,這條水路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三土為垚,垚娘之所以叫垚娘,是因為五行缺土。
垚娘家裏世代都是銀匠,母親在她十歲那年病死,從此垚娘與父親劉銀匠相依為命。
銀匠是個費勁的活計,垚娘在的那個時代,金子並不比銀子昂貴太多,還沒有百倍的價差。但金子就是金子,就是比銀貴。
對匠人而言,黃金更好塑造,失敗率低,成品率高,更重要的是手工費能高一點。
銀匠的活計繁瑣勞累,容錯率低。
有那麽一句不成文的說法,打得好銀子,就能打好金子。
劉銀匠沒什麽本錢,玩不起金子,終日與銀子作伴。這是個苦熬的活計,細致細致再細致,認真認真再認真。
妻子病死,早年家裏存下的銀錢延醫請藥耗光。劉銀匠隻覺人生無趣,沒了鬥誌。
恰逢昔日故交來信,問詢兒女親家的事。
故友耕讀傳家,家資頗豐,有一子不願讀書,令人頭疼。親事沒有著落,故友便想起當年的玩笑話。
劉銀匠收了信,翻來覆去的想,覺得這婚事不錯。劉銀匠把女兒垚娘叫過來,將道理掰開了揉碎的講。
那家兒子雖不爭氣,好歹有田有屋,還有書。往後,也算衣食無憂。
垚娘點頭。
於是,劉銀匠有了新目標。
垚娘繡活極好,終日穿針引線繡嫁衣。也會做些縫補漿洗的活計,積攢一些銅板,拿去換絲線,買布料。
劉銀匠說,嫁妝豐厚不容易被人小瞧。
故友的家距離這裏有三百多裏地,遠嫁容易受欺負,嫁妝要好看些。
垚娘織布繡花,日子一天天的過。
劉銀匠終日捶打,拿出看家本領,生意做的風生水起,攢了銅板換金子。
第一年,劉銀匠說:“兒啊,我們有一兩金了。”
第二年,劉銀匠道:“二兩了。”
第三年,劉銀匠說:“三兩五錢。”
第四年,故友家中來人催促,劉銀匠仔細盤點,打發了傳信的人,然後接了一樁大生意。苦熬多日,交了銀器,劉銀匠終於攢夠了五兩金。
劉銀匠將金子融了,做成小金錠,在手中打量,越看越歡喜。
“這金子,就是和銀子不一樣。沉甸甸的。”
垚娘偷笑,哪有什麽不一樣?重量都是一樣的,隻不過是個頭不同罷了。
垚娘拿起金錠,也覺得不一樣了,沉甸甸的,壓手。
父女二人圍著小小金錠,驚唿連連,怎麽看怎麽歡喜。
垚娘不依了,握著尚有餘溫的金子道:“爹啊,為啥非要嫁過去?有金子了,可以招個女婿,給你打下手。”
都說人世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其實銀匠是個苦力活,打鐵需要一把子力氣,在炭爐前日夜炙烤,銀匠是個精細活,一刻不敢放鬆。
銀匠比鐵匠耗心力,比金匠賺得少。
劉銀匠年紀不大,已經滿頭白發,身子骨也不好。垚娘覺得,與其嫁到幾百裏外,不如招個女婿留在家裏。
劉銀匠不依。
劉銀匠認為,女兒就是要嫁出去。
五兩金子被劉銀匠拿出三兩打鐲子,打簪子。一兩半給未來的外孫打平安鎖,打小鐲子。剩下半兩,被劉銀匠反複拉絲,直到和劈了兩次的絲線一樣粗細。
“兒啊,半兩金子傍身!不和旁人說。你受了委屈,就把這個當路費,迴家!”
垚娘有一手好繡活,穿針引線將金線縫進衣服裏。正麵看不出來,反麵也看不出。不懂行的人見了,隻會以為是布料上佳。
為了不被人看出來,垚娘特地沒有過多繡花,與其他嫁妝比起來,顯得格外不起眼。
出嫁那日,劉銀匠送了二十裏,看著垚娘坐的牛車消失在視野中,這才轉身迴去。
當天晚上,垚娘坐的牛車被強盜截走。
垚娘被打暈,醒來時隻剩下身上的衣裳,金銀首飾都不見了。
她被帶到了清流村,被嫁給了村裏人。
垚娘的嫁妝,隻剩下一隻大樟木箱子,幾件不起眼的衣裳。
兇神惡煞的婦人堵門,舉著菜刀怒斥:“你是我家用二兩銀子買來的!老老實實過日子,別想著跑。”
可是她本有五兩金,還有不少銀子呢。
垚娘想走,跪下苦求。
垚娘爹是銀匠,家裏不止二兩銀。二兩銀子如何能買一條命?
垚娘的嫁妝都有五兩金!
“你有金子?做夢呢?就是有,那也是我兒子的!你什麽東西不是我兒子的?以後我兒子就是你的天!”
垚娘趴在地上,默默攥緊衣角。
她還有半兩金,足夠換二兩銀。可這不是這麽一個換法。
垚娘不服氣,垚娘想離開。
她要迴家,招個贅婿。她不遠嫁,她要開銀鋪子!
垚娘半夜翻窗戶出去,明晃晃的月下,一腳深一腳淺的走。走到山裏,迷了路。山風唿嘯,夜梟詭笑,影影重重的草木,如同追魂的惡鬼。
垚娘左衝右突,跑不出這座山。
山腳下燃起火把的光,那些人輕車熟路,順著痕跡,找到垚娘。
“打!不打不長記性!還敢跑?跑得出去嗎?”
四方山重重,人困其中。
垚娘被人按在地上,不知道有多少雙手在動作。她試圖掙紮,被人用石頭砸了腦袋。
從那天開始,垚娘就有些不清醒。
夜半時分,垚娘清醒過。
走水路,被鋒利的石頭劃破腿,險些陷入泥沙裏。被人撈上來,卻不是得救。
月下衣衫盡濕,垚娘趴在河灘上沒來得及咳出水,就被人揪著頭發拉入青紗帳。
走山路,困在山中,仍舊被人抓迴去。
無數雙眼睛盯著垚娘。
次數多了,垚娘不再嚐試,隻是望著天。
一日辛勞後,子夜入睡前,垚娘喜歡看著天。
幼年時,母親喜歡燒香拜佛,母親說舉頭三尺有神明。
垚娘抬頭看啊看,看了三千尺,望著月亮,期待神明。
“天上真的有神仙嗎?”
“為什麽神仙不肯看看我?”
從來沒有什麽規則是空穴來風的。
每一條規則,都是經驗的累積,都是命運堆砌而成。
群山之中有一條河,河畔沿岸有村落。河水自西向東,山脈四方圍困。山巒起伏,困獸其中。
這個村子的名字叫做——清流村。
……
一條清水緩緩流過,自西向東去,到了盡頭,沒了山脈依托,跌入穀底,砸出深潭。
高山絕壁。
其實,這條水路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三土為垚,垚娘之所以叫垚娘,是因為五行缺土。
垚娘家裏世代都是銀匠,母親在她十歲那年病死,從此垚娘與父親劉銀匠相依為命。
銀匠是個費勁的活計,垚娘在的那個時代,金子並不比銀子昂貴太多,還沒有百倍的價差。但金子就是金子,就是比銀貴。
對匠人而言,黃金更好塑造,失敗率低,成品率高,更重要的是手工費能高一點。
銀匠的活計繁瑣勞累,容錯率低。
有那麽一句不成文的說法,打得好銀子,就能打好金子。
劉銀匠沒什麽本錢,玩不起金子,終日與銀子作伴。這是個苦熬的活計,細致細致再細致,認真認真再認真。
妻子病死,早年家裏存下的銀錢延醫請藥耗光。劉銀匠隻覺人生無趣,沒了鬥誌。
恰逢昔日故交來信,問詢兒女親家的事。
故友耕讀傳家,家資頗豐,有一子不願讀書,令人頭疼。親事沒有著落,故友便想起當年的玩笑話。
劉銀匠收了信,翻來覆去的想,覺得這婚事不錯。劉銀匠把女兒垚娘叫過來,將道理掰開了揉碎的講。
那家兒子雖不爭氣,好歹有田有屋,還有書。往後,也算衣食無憂。
垚娘點頭。
於是,劉銀匠有了新目標。
垚娘繡活極好,終日穿針引線繡嫁衣。也會做些縫補漿洗的活計,積攢一些銅板,拿去換絲線,買布料。
劉銀匠說,嫁妝豐厚不容易被人小瞧。
故友的家距離這裏有三百多裏地,遠嫁容易受欺負,嫁妝要好看些。
垚娘織布繡花,日子一天天的過。
劉銀匠終日捶打,拿出看家本領,生意做的風生水起,攢了銅板換金子。
第一年,劉銀匠說:“兒啊,我們有一兩金了。”
第二年,劉銀匠道:“二兩了。”
第三年,劉銀匠說:“三兩五錢。”
第四年,故友家中來人催促,劉銀匠仔細盤點,打發了傳信的人,然後接了一樁大生意。苦熬多日,交了銀器,劉銀匠終於攢夠了五兩金。
劉銀匠將金子融了,做成小金錠,在手中打量,越看越歡喜。
“這金子,就是和銀子不一樣。沉甸甸的。”
垚娘偷笑,哪有什麽不一樣?重量都是一樣的,隻不過是個頭不同罷了。
垚娘拿起金錠,也覺得不一樣了,沉甸甸的,壓手。
父女二人圍著小小金錠,驚唿連連,怎麽看怎麽歡喜。
垚娘不依了,握著尚有餘溫的金子道:“爹啊,為啥非要嫁過去?有金子了,可以招個女婿,給你打下手。”
都說人世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其實銀匠是個苦力活,打鐵需要一把子力氣,在炭爐前日夜炙烤,銀匠是個精細活,一刻不敢放鬆。
銀匠比鐵匠耗心力,比金匠賺得少。
劉銀匠年紀不大,已經滿頭白發,身子骨也不好。垚娘覺得,與其嫁到幾百裏外,不如招個女婿留在家裏。
劉銀匠不依。
劉銀匠認為,女兒就是要嫁出去。
五兩金子被劉銀匠拿出三兩打鐲子,打簪子。一兩半給未來的外孫打平安鎖,打小鐲子。剩下半兩,被劉銀匠反複拉絲,直到和劈了兩次的絲線一樣粗細。
“兒啊,半兩金子傍身!不和旁人說。你受了委屈,就把這個當路費,迴家!”
垚娘有一手好繡活,穿針引線將金線縫進衣服裏。正麵看不出來,反麵也看不出。不懂行的人見了,隻會以為是布料上佳。
為了不被人看出來,垚娘特地沒有過多繡花,與其他嫁妝比起來,顯得格外不起眼。
出嫁那日,劉銀匠送了二十裏,看著垚娘坐的牛車消失在視野中,這才轉身迴去。
當天晚上,垚娘坐的牛車被強盜截走。
垚娘被打暈,醒來時隻剩下身上的衣裳,金銀首飾都不見了。
她被帶到了清流村,被嫁給了村裏人。
垚娘的嫁妝,隻剩下一隻大樟木箱子,幾件不起眼的衣裳。
兇神惡煞的婦人堵門,舉著菜刀怒斥:“你是我家用二兩銀子買來的!老老實實過日子,別想著跑。”
可是她本有五兩金,還有不少銀子呢。
垚娘想走,跪下苦求。
垚娘爹是銀匠,家裏不止二兩銀。二兩銀子如何能買一條命?
垚娘的嫁妝都有五兩金!
“你有金子?做夢呢?就是有,那也是我兒子的!你什麽東西不是我兒子的?以後我兒子就是你的天!”
垚娘趴在地上,默默攥緊衣角。
她還有半兩金,足夠換二兩銀。可這不是這麽一個換法。
垚娘不服氣,垚娘想離開。
她要迴家,招個贅婿。她不遠嫁,她要開銀鋪子!
垚娘半夜翻窗戶出去,明晃晃的月下,一腳深一腳淺的走。走到山裏,迷了路。山風唿嘯,夜梟詭笑,影影重重的草木,如同追魂的惡鬼。
垚娘左衝右突,跑不出這座山。
山腳下燃起火把的光,那些人輕車熟路,順著痕跡,找到垚娘。
“打!不打不長記性!還敢跑?跑得出去嗎?”
四方山重重,人困其中。
垚娘被人按在地上,不知道有多少雙手在動作。她試圖掙紮,被人用石頭砸了腦袋。
從那天開始,垚娘就有些不清醒。
夜半時分,垚娘清醒過。
走水路,被鋒利的石頭劃破腿,險些陷入泥沙裏。被人撈上來,卻不是得救。
月下衣衫盡濕,垚娘趴在河灘上沒來得及咳出水,就被人揪著頭發拉入青紗帳。
走山路,困在山中,仍舊被人抓迴去。
無數雙眼睛盯著垚娘。
次數多了,垚娘不再嚐試,隻是望著天。
一日辛勞後,子夜入睡前,垚娘喜歡看著天。
幼年時,母親喜歡燒香拜佛,母親說舉頭三尺有神明。
垚娘抬頭看啊看,看了三千尺,望著月亮,期待神明。
“天上真的有神仙嗎?”
“為什麽神仙不肯看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