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明末清初五大學者
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 作者:囉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到張世忠的問題。
朱舜水和他的朋友李飛道互相對視一眼,兩人都感覺此事一言難盡。
隻因為這些和尚.怎麽看都顯得太過水了。
有好些個和尚在剛才的考核當中,竟然連一句佛經都無法背誦出來。
朱舜水對此實在是感到有些無語。
隻能拱手說道:“張大人手段高明,在下實在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張世忠嘿嘿一笑:“嘿嘿,這可不是我手段高明,我也是跟別人學的。那個家夥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腦袋裏總會冒出一些奇思妙想,朱兄以後說不定有機會見到他。”
朱舜水說道:“聽張大人這麽一說,我也好奇究竟是什麽樣的人,讓張大人如此推崇?”
張世忠接著道:“那個家夥叫周文斌,不過他現在不在京師,應該是在河南一帶,前不久聽說他正準備帶人去少室山,估計那邊會有一場好戲可看了……”
朱舜水感慨道:“敢於帶人去少室山,看來這位周大人確實非同一般,光憑這份膽量就已經遠超過常人了。”
張世忠點頭應道:“確實,那個家夥的膽子向來都很大。走吧,事情處理完了,我們也該下山了。
朝廷的糧食可不養閑人,得趕緊把這些和尚送去修水渠才行,我們皇上下令興修水利,這可是關乎到糧食生產的大事,所以這個事情一定要高度重視起來。”
之前一直沒開口的李飛道。
這個時候不禁感慨地說道:“陛下當真是高瞻遠矚,之前我真是讓人蒙蔽了雙眼,竟然跟著那些家夥胡言亂語。
別的不說,興修水利這個事情那絕對是大好事,我家在城外的那一片田地,今年的收成並沒有減產太多,就是因為有水渠可以引水過去灌溉。”
朱舜水也附和道:“這些年天災不斷,平時看起來沒那麽重要的水利工程,在這種幹旱之年就會顯得特別重要了。
並且大量招募流民興修水利,這還可以讓大家有了活路,使得地方穩定,減少了動亂因素,乃是一舉多得的大好事。”
山下村子的村長也跟著說道:“當今陛下真是萬古明君啊!就老漢我們所在的這個村子裏邊,以前也不是沒有想過修水渠,可是沒錢沒糧也沒人,那怎麽修啊?
這一迴好了,陛下讓人免費給我們修了水渠,村子裏麵的田地,即使再遇到幹旱,那也可以繼續種莊稼,雖然比不上豐收年景,但是養活一個村的人應該問題不大……”
張世忠一臉自豪地說道:“那是當然了,陛下目光如炬,智慧如海,照著陛下的命令去做,那終歸是不會有錯的……”
……
幾人一邊熱絡地聊著,一邊緩緩下山。
後麵的士兵押著的那些和尚。
到了山下的時候,引起了眾多村民的圍觀。
不明情況的村民悄悄議論起來。
不知道這究竟是怎麽迴事。
張世忠聽到那些村民的議論聲。
對著村民們大聲說道:“這些和尚違抗聖旨,除了招搖撞騙之外,正事不幹,竟然連一句佛經都背不出來。
他們竟然違抗陛下的旨意,所以要將他們抓去修水渠,讓他們好好體驗一下民間疾苦。對了、他們背不出佛經的事情,你們的村長也都看到了的……”
和尚會不會背誦佛經,這個村民們其實並不太關心。
但是聽說這些人都要被抓去修水渠。
老百姓心裏都清楚這是實實在在的好事,所以那些老百姓紛紛開口表示支持。
張世忠對於村民們的反應很是滿意。
老村長則是跟村民們唾沫橫飛地,繪聲繪色地說起了他在寺廟裏麵的所見所聞。
張世忠則是帶著隊伍走了,隻是每次到了人多的地方,他就會把事情的緣由大聲宣揚一番。
也不知道是從什麽時候開始。
朱慈烺手下的人辦事的時候,就漸漸的變成了這樣的風格。
那就是會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宣揚一下被處置之人的罪行。
順便誇讚天武皇帝英明神武。
以此來樹立正麵形象聚攏人心。
反正總而言之,就是在宣傳方麵都變得很有一手。
這讓他們在輿論方麵占據了很大的優勢。
張世忠他們就這麽一路到了城外一處工地上。
把那些和尚交給了工地的負責人。
並且特意交代重活累活,就盡量交給這些家夥去幹。
工地負責人拍著胸脯保證道:“沒問題,保證好好照顧他們。”
張世忠說道:“那行,我就先迴去了……”
朱舜水一路跟到了工地來。
接著在張世忠他們走後,朱舜水和他的朋友李飛道。
又在工地上轉悠了一圈,實地查看了具體情況之後。
這才悄然離去了……
……
朱舜水跟李飛道告辭之後。
帶著書童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經曆了保定城的這一係列事情之後。
朱舜水對於此次的京城之行,心中更加充滿了希望。
趕路的心情都變得有點急切起來。
朱舜水發現距離京城越近,官道上趕往京城的讀書人就越多。
有相識的人三五成群,相互結伴而行。
有些性格外向帶點社牛屬性的家夥,在這一路上不斷地結交友人。
朱舜水沒有主動去結交別人,但是也認識了不少人。
其中有一個來自衡州府城的王夫之。
跟朱舜水相談甚歡。他們兩人之前就聽說過彼此的名號。
算是神交已久了.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農,號薑齋,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陽市雁峰區)人,崇禎年間的舉人,乃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
這家夥也絕非等閑之輩。
在原本的曆史上,王夫之也是明清初非常著名的學者,同樣也是一位堅定的反清人士。
王夫之與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
不過按照原本的曆史軌跡。
他們現在都應該在南明。
而朱慈烺的出現把這一切都給改變了。
並且這五大學者當中有三人就在京城。
但是朱慈烺並沒有啟用他們。
因為他們當中的好幾人,都跟東林黨有著各種各樣的牽扯。
而東林黨那些隻會嘴炮的家夥,恰好是朱慈烺的重點清洗目標。
所以哪怕朝廷急缺人才,朱慈烺也沒有急著啟用這幾個曆史上的名人。
朱慈烺先給他們一些反應時間。
讓他們自己去觀察,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感悟。
朱慈烺相信像這些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肯定能夠思考明白的。
讓他們理解了朝廷的施政方向,理解了朱慈烺要做的事情,並且發自內心的認同的話。
那樣他們才能更好地為朝廷效力,更好地為天下百姓做事,更好地發揮出他們的才能。
所以朱慈烺很有耐心。
而王夫之他們到了京城之後。
這幾個原本的明末清初大學者。
也即將在京城開始相會了……
朱舜水和他的朋友李飛道互相對視一眼,兩人都感覺此事一言難盡。
隻因為這些和尚.怎麽看都顯得太過水了。
有好些個和尚在剛才的考核當中,竟然連一句佛經都無法背誦出來。
朱舜水對此實在是感到有些無語。
隻能拱手說道:“張大人手段高明,在下實在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張世忠嘿嘿一笑:“嘿嘿,這可不是我手段高明,我也是跟別人學的。那個家夥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腦袋裏總會冒出一些奇思妙想,朱兄以後說不定有機會見到他。”
朱舜水說道:“聽張大人這麽一說,我也好奇究竟是什麽樣的人,讓張大人如此推崇?”
張世忠接著道:“那個家夥叫周文斌,不過他現在不在京師,應該是在河南一帶,前不久聽說他正準備帶人去少室山,估計那邊會有一場好戲可看了……”
朱舜水感慨道:“敢於帶人去少室山,看來這位周大人確實非同一般,光憑這份膽量就已經遠超過常人了。”
張世忠點頭應道:“確實,那個家夥的膽子向來都很大。走吧,事情處理完了,我們也該下山了。
朝廷的糧食可不養閑人,得趕緊把這些和尚送去修水渠才行,我們皇上下令興修水利,這可是關乎到糧食生產的大事,所以這個事情一定要高度重視起來。”
之前一直沒開口的李飛道。
這個時候不禁感慨地說道:“陛下當真是高瞻遠矚,之前我真是讓人蒙蔽了雙眼,竟然跟著那些家夥胡言亂語。
別的不說,興修水利這個事情那絕對是大好事,我家在城外的那一片田地,今年的收成並沒有減產太多,就是因為有水渠可以引水過去灌溉。”
朱舜水也附和道:“這些年天災不斷,平時看起來沒那麽重要的水利工程,在這種幹旱之年就會顯得特別重要了。
並且大量招募流民興修水利,這還可以讓大家有了活路,使得地方穩定,減少了動亂因素,乃是一舉多得的大好事。”
山下村子的村長也跟著說道:“當今陛下真是萬古明君啊!就老漢我們所在的這個村子裏邊,以前也不是沒有想過修水渠,可是沒錢沒糧也沒人,那怎麽修啊?
這一迴好了,陛下讓人免費給我們修了水渠,村子裏麵的田地,即使再遇到幹旱,那也可以繼續種莊稼,雖然比不上豐收年景,但是養活一個村的人應該問題不大……”
張世忠一臉自豪地說道:“那是當然了,陛下目光如炬,智慧如海,照著陛下的命令去做,那終歸是不會有錯的……”
……
幾人一邊熱絡地聊著,一邊緩緩下山。
後麵的士兵押著的那些和尚。
到了山下的時候,引起了眾多村民的圍觀。
不明情況的村民悄悄議論起來。
不知道這究竟是怎麽迴事。
張世忠聽到那些村民的議論聲。
對著村民們大聲說道:“這些和尚違抗聖旨,除了招搖撞騙之外,正事不幹,竟然連一句佛經都背不出來。
他們竟然違抗陛下的旨意,所以要將他們抓去修水渠,讓他們好好體驗一下民間疾苦。對了、他們背不出佛經的事情,你們的村長也都看到了的……”
和尚會不會背誦佛經,這個村民們其實並不太關心。
但是聽說這些人都要被抓去修水渠。
老百姓心裏都清楚這是實實在在的好事,所以那些老百姓紛紛開口表示支持。
張世忠對於村民們的反應很是滿意。
老村長則是跟村民們唾沫橫飛地,繪聲繪色地說起了他在寺廟裏麵的所見所聞。
張世忠則是帶著隊伍走了,隻是每次到了人多的地方,他就會把事情的緣由大聲宣揚一番。
也不知道是從什麽時候開始。
朱慈烺手下的人辦事的時候,就漸漸的變成了這樣的風格。
那就是會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宣揚一下被處置之人的罪行。
順便誇讚天武皇帝英明神武。
以此來樹立正麵形象聚攏人心。
反正總而言之,就是在宣傳方麵都變得很有一手。
這讓他們在輿論方麵占據了很大的優勢。
張世忠他們就這麽一路到了城外一處工地上。
把那些和尚交給了工地的負責人。
並且特意交代重活累活,就盡量交給這些家夥去幹。
工地負責人拍著胸脯保證道:“沒問題,保證好好照顧他們。”
張世忠說道:“那行,我就先迴去了……”
朱舜水一路跟到了工地來。
接著在張世忠他們走後,朱舜水和他的朋友李飛道。
又在工地上轉悠了一圈,實地查看了具體情況之後。
這才悄然離去了……
……
朱舜水跟李飛道告辭之後。
帶著書童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經曆了保定城的這一係列事情之後。
朱舜水對於此次的京城之行,心中更加充滿了希望。
趕路的心情都變得有點急切起來。
朱舜水發現距離京城越近,官道上趕往京城的讀書人就越多。
有相識的人三五成群,相互結伴而行。
有些性格外向帶點社牛屬性的家夥,在這一路上不斷地結交友人。
朱舜水沒有主動去結交別人,但是也認識了不少人。
其中有一個來自衡州府城的王夫之。
跟朱舜水相談甚歡。他們兩人之前就聽說過彼此的名號。
算是神交已久了.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農,號薑齋,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陽市雁峰區)人,崇禎年間的舉人,乃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
這家夥也絕非等閑之輩。
在原本的曆史上,王夫之也是明清初非常著名的學者,同樣也是一位堅定的反清人士。
王夫之與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
不過按照原本的曆史軌跡。
他們現在都應該在南明。
而朱慈烺的出現把這一切都給改變了。
並且這五大學者當中有三人就在京城。
但是朱慈烺並沒有啟用他們。
因為他們當中的好幾人,都跟東林黨有著各種各樣的牽扯。
而東林黨那些隻會嘴炮的家夥,恰好是朱慈烺的重點清洗目標。
所以哪怕朝廷急缺人才,朱慈烺也沒有急著啟用這幾個曆史上的名人。
朱慈烺先給他們一些反應時間。
讓他們自己去觀察,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感悟。
朱慈烺相信像這些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肯定能夠思考明白的。
讓他們理解了朝廷的施政方向,理解了朱慈烺要做的事情,並且發自內心的認同的話。
那樣他們才能更好地為朝廷效力,更好地為天下百姓做事,更好地發揮出他們的才能。
所以朱慈烺很有耐心。
而王夫之他們到了京城之後。
這幾個原本的明末清初大學者。
也即將在京城開始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