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兩個好消息2
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 作者:囉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慈烺先收到的是西征大軍傳來的消息。
李定國詳盡地匯報了戰事狀況
朱慈烺得知東察合台汗國已然覆滅,並且李定國沒讓他失望。
在已經進入冬天,在那寒冷無比的西域。
李定國竟然順利的完成了任務。
此番西征的戰略目的已然達成。
雖說阿布都拉哈僥幸逃脫,但朱慈烺對此並未太過介懷。
他與李定國的想法不謀而合。
阿布都拉哈無論逃向西邊的哈薩克汗國,還是南邊的和碩特汗國,亦或是北邊的衛拉特聯盟。
從大明朝廷的角度來看,這都是一件好事。
鬼子僅憑一個士兵走失的借口,便能悍然進攻北平城。
如今阿布都拉哈身為一個蒙古汗國的大汗,實實在在地逃入了其他汗國的領地。
待大明朝廷日後抽出兵力、時間與精力之後,這不就有了絕佳的進攻理由嗎?
尤其是所謂的和碩特汗國,其領地大致便是後世的青藏地區,朱慈烺早就將其納入了日後的征伐計劃之中。
他絕不可能放任異族在這片土地上自立一國。
《神史》的作者孫世祥,這位英年早逝的奇人曾寫下不少豪邁詩篇。
其中“英雄創業皆任刀,何有築牆策為高?”這兩句,朱慈烺深以為然。
簡單來講,單純的防禦往往作用有限,主動出擊才是王道。
畢竟隻有千日做賊的,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這個所謂的和碩特汗國,竟敢占據青藏高原自立一國,在朱慈烺眼中,這便是不可饒恕的罪孽。
早晚必定要將其滅掉,否則大明的領土完整性便無從談起。
朱慈烺對待異族可沒有太多耐心,向來秉持“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則。
想要各種優待,那簡直是癡心妄想……
……
朱慈烺仔細看完戰報後。
當機立斷的下令對西征的有功將士進行嘉獎。
嘉獎的方式簡單直接,那便是升官加賞銀。
在他看來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並且務必將賞賜與懲罰都切實落實到位。
如此才能讓麾下部隊軍紀嚴明,始終保持強大的戰鬥力。
倘若該賞不賞,該罰不罰,部隊的軍紀必然敗壞,戰鬥力也將蕩然無存。
順便命令李定國安排將領守在那邊,然後李定國本人則是返迴嘉峪關。
等到來年開春之後,大軍南下自然少不了李定國這個猛人。
安排好這些事情之後。
朱慈烺該幹什麽就幹什麽……
……
緊接著過了沒有幾天時間。
朱慈烺又收到一則好消息。
江南偽明朝廷與李自成之間的大戰,終於塵埃落定。
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烈拉鋸與交戰,江南偽明朝廷的大軍終究不敵李自成,全線敗退。
李自成的手下皆是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悍將猛士,多年來南征北戰,曆經無數戰火洗禮。
戰爭對他們而言,如同家常便飯一般。
而江南偽明朝廷的將士,絕大部分都未曾真正上過戰場,此前幾乎沒有實戰經驗。
盡管他們的大軍看似裝備精良,在兵力方麵也占據較大優勢,甚至還施展計謀進行偷襲,一度攻到了珠江航道。
然而在這個冷兵器與火器交織的時代,戰爭歸根結底拚的還是人的因素。
所以最終獲勝的是李自成一方。
他們不僅成功將敵人擊退,還順勢占領了珠江北岸的所有城池。
不過,李自成他們並未選擇繼續北上。
自從在京城遭遇慘敗後,李自成等人對自身的定位十分清晰,偏安一隅對他們而言已然是不錯的選擇。
現在即便費時費力打下更多地盤,待朝廷大軍南下之時,他們十有八九還是難以抵擋。
既然如此,又何必徒費力氣呢?
於是李自成他們在擊退敵人、占領珠江北岸後,便主動停止了進攻。
但李自成他們向江南偽明朝廷提出了要求,索要戰爭賠償。
他們不要銀子,也不要黃金,隻要糧食以及製造火器火藥所需的各種原材料。
倘若江南偽明朝廷不想給,那就繼續開戰。
江南偽明朝廷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二十多萬兵力,雖說勉強達到了實戰練兵的目的,但繼續打下去對他們毫無益處。
因此,雙方展開了談判。
朱慈烺收到這個消息後,心中的一塊大石總算落了地。
雖說他心裏清楚李自成戰敗的可能性極小,但凡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萬一李自成他們戰敗,江南偽明朝廷的實力必將大增,這對朱慈烺而言絕非好事。
如今得知確切消息後,對於李自成與江南偽明朝廷之間的紛爭,朱慈烺便不再過多關注。
他將目光轉向了來年的春耕生產。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在這亂世之中,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秋收工作早已結束,朱慈烺仔細查看了相關的統計數據。
欣慰地發現在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和灌溉溝渠後,天武元年的糧食產量頗為可觀。
並且各種高產農作物的種子,到了天武二年,便可以在朝廷的實際控製區域內全麵推廣種植。
如此一來,不出意外的話,下一年度的糧食產量必將更上一層樓,老百姓的日子也會愈發好過。
朱慈烺堅信要不了幾年時間,大明便能全麵超越所謂的康乾盛世。
總體而言,這一年大明的發展態勢極為良好。
大明朝廷的實際控製區域大幅向外拓展,東邊的扶桑,北邊的遼東,西邊的吐魯番地區,皆已納入朝廷掌控。
大明不僅擁有了更為遼闊的土地,還獲得了大量近乎免費的勞動力。
在這些新攻占的地區,朱慈烺對待異族的策略,與對待中原的漢人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
在神州大地上,隻要各民族服從朝廷的一切安排,那便皆為自己人。
讓自己人參與各種工程建設,朝廷不但要提供糧食,還得按時發放工錢。
對於那些異族勞力,情況則全然不同。
他們想要工錢,那簡直是白日做夢,朝廷隻需提供一點糧食,且隻需保證他們餓不死就行。
如此一來,在占領這些地區時,朝廷既能獲取大量錢財和物資,又能利用當地勞動力幹活,從而節省大量開支。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方式過於殘忍殘暴。
但朱慈烺卻毫不在意。
他認為自己是在為炎黃子孫拓展生存空間,是在為後世子孫謀福利。
沒有犧牲便沒有勝利,為了實現這一宏大目標,犧牲一些異族的生命。
朱慈烺根本就不會在意……
李定國詳盡地匯報了戰事狀況
朱慈烺得知東察合台汗國已然覆滅,並且李定國沒讓他失望。
在已經進入冬天,在那寒冷無比的西域。
李定國竟然順利的完成了任務。
此番西征的戰略目的已然達成。
雖說阿布都拉哈僥幸逃脫,但朱慈烺對此並未太過介懷。
他與李定國的想法不謀而合。
阿布都拉哈無論逃向西邊的哈薩克汗國,還是南邊的和碩特汗國,亦或是北邊的衛拉特聯盟。
從大明朝廷的角度來看,這都是一件好事。
鬼子僅憑一個士兵走失的借口,便能悍然進攻北平城。
如今阿布都拉哈身為一個蒙古汗國的大汗,實實在在地逃入了其他汗國的領地。
待大明朝廷日後抽出兵力、時間與精力之後,這不就有了絕佳的進攻理由嗎?
尤其是所謂的和碩特汗國,其領地大致便是後世的青藏地區,朱慈烺早就將其納入了日後的征伐計劃之中。
他絕不可能放任異族在這片土地上自立一國。
《神史》的作者孫世祥,這位英年早逝的奇人曾寫下不少豪邁詩篇。
其中“英雄創業皆任刀,何有築牆策為高?”這兩句,朱慈烺深以為然。
簡單來講,單純的防禦往往作用有限,主動出擊才是王道。
畢竟隻有千日做賊的,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這個所謂的和碩特汗國,竟敢占據青藏高原自立一國,在朱慈烺眼中,這便是不可饒恕的罪孽。
早晚必定要將其滅掉,否則大明的領土完整性便無從談起。
朱慈烺對待異族可沒有太多耐心,向來秉持“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則。
想要各種優待,那簡直是癡心妄想……
……
朱慈烺仔細看完戰報後。
當機立斷的下令對西征的有功將士進行嘉獎。
嘉獎的方式簡單直接,那便是升官加賞銀。
在他看來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並且務必將賞賜與懲罰都切實落實到位。
如此才能讓麾下部隊軍紀嚴明,始終保持強大的戰鬥力。
倘若該賞不賞,該罰不罰,部隊的軍紀必然敗壞,戰鬥力也將蕩然無存。
順便命令李定國安排將領守在那邊,然後李定國本人則是返迴嘉峪關。
等到來年開春之後,大軍南下自然少不了李定國這個猛人。
安排好這些事情之後。
朱慈烺該幹什麽就幹什麽……
……
緊接著過了沒有幾天時間。
朱慈烺又收到一則好消息。
江南偽明朝廷與李自成之間的大戰,終於塵埃落定。
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烈拉鋸與交戰,江南偽明朝廷的大軍終究不敵李自成,全線敗退。
李自成的手下皆是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悍將猛士,多年來南征北戰,曆經無數戰火洗禮。
戰爭對他們而言,如同家常便飯一般。
而江南偽明朝廷的將士,絕大部分都未曾真正上過戰場,此前幾乎沒有實戰經驗。
盡管他們的大軍看似裝備精良,在兵力方麵也占據較大優勢,甚至還施展計謀進行偷襲,一度攻到了珠江航道。
然而在這個冷兵器與火器交織的時代,戰爭歸根結底拚的還是人的因素。
所以最終獲勝的是李自成一方。
他們不僅成功將敵人擊退,還順勢占領了珠江北岸的所有城池。
不過,李自成他們並未選擇繼續北上。
自從在京城遭遇慘敗後,李自成等人對自身的定位十分清晰,偏安一隅對他們而言已然是不錯的選擇。
現在即便費時費力打下更多地盤,待朝廷大軍南下之時,他們十有八九還是難以抵擋。
既然如此,又何必徒費力氣呢?
於是李自成他們在擊退敵人、占領珠江北岸後,便主動停止了進攻。
但李自成他們向江南偽明朝廷提出了要求,索要戰爭賠償。
他們不要銀子,也不要黃金,隻要糧食以及製造火器火藥所需的各種原材料。
倘若江南偽明朝廷不想給,那就繼續開戰。
江南偽明朝廷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二十多萬兵力,雖說勉強達到了實戰練兵的目的,但繼續打下去對他們毫無益處。
因此,雙方展開了談判。
朱慈烺收到這個消息後,心中的一塊大石總算落了地。
雖說他心裏清楚李自成戰敗的可能性極小,但凡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萬一李自成他們戰敗,江南偽明朝廷的實力必將大增,這對朱慈烺而言絕非好事。
如今得知確切消息後,對於李自成與江南偽明朝廷之間的紛爭,朱慈烺便不再過多關注。
他將目光轉向了來年的春耕生產。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在這亂世之中,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秋收工作早已結束,朱慈烺仔細查看了相關的統計數據。
欣慰地發現在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和灌溉溝渠後,天武元年的糧食產量頗為可觀。
並且各種高產農作物的種子,到了天武二年,便可以在朝廷的實際控製區域內全麵推廣種植。
如此一來,不出意外的話,下一年度的糧食產量必將更上一層樓,老百姓的日子也會愈發好過。
朱慈烺堅信要不了幾年時間,大明便能全麵超越所謂的康乾盛世。
總體而言,這一年大明的發展態勢極為良好。
大明朝廷的實際控製區域大幅向外拓展,東邊的扶桑,北邊的遼東,西邊的吐魯番地區,皆已納入朝廷掌控。
大明不僅擁有了更為遼闊的土地,還獲得了大量近乎免費的勞動力。
在這些新攻占的地區,朱慈烺對待異族的策略,與對待中原的漢人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
在神州大地上,隻要各民族服從朝廷的一切安排,那便皆為自己人。
讓自己人參與各種工程建設,朝廷不但要提供糧食,還得按時發放工錢。
對於那些異族勞力,情況則全然不同。
他們想要工錢,那簡直是白日做夢,朝廷隻需提供一點糧食,且隻需保證他們餓不死就行。
如此一來,在占領這些地區時,朝廷既能獲取大量錢財和物資,又能利用當地勞動力幹活,從而節省大量開支。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方式過於殘忍殘暴。
但朱慈烺卻毫不在意。
他認為自己是在為炎黃子孫拓展生存空間,是在為後世子孫謀福利。
沒有犧牲便沒有勝利,為了實現這一宏大目標,犧牲一些異族的生命。
朱慈烺根本就不會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