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大明調查統計局
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 作者:囉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封出去多少爵位。
朱慈烺本身並不怎麽在意。
因為這個世界比大家想象的更大。
以後那些公爵和侯爵,甚至是伯爵,基本上都不會留在神州大地。
直接分封到其他大陸去。
那樣的話對大明朝廷的根基,總體上來說就不會有什麽大的影響。
現在既然大家對此有意見,那就讓他們自己討論去。
其實大體的框架已經定下來了。
把原有的封爵規則細化一下,再加上一條規定:非開疆拓土之功不封世爵。
並把世爵和流爵嚴格的區分開來。
比如有人被封了公爵,如果是世襲罔替的爵位,那沒什麽好說的。
隻要大明朝廷沒有覆滅,世襲罔替的勳貴那就是與國同休。
如果是流爵的話可就大不一樣了,其他的待遇跟世爵沒有差別。
最大的差別在於爵位隻能持續三代,到了第4代的就會降為侯爵,各方麵的待遇也由公爵變成了侯爵的待遇。
之後再過三代又會降為伯爵,各種待遇又會再一次降低標準。
到了第十代的時候,這個爵位就徹底的沒了。
除非在這九代人當中。
有人能夠再次立下大功,把流爵變成了世爵,或者是延長了爵降級的時間。
如果是侯爵的話,那就隻能傳承六代,伯爵隻能傳承三代。
至於沒有爵位的將士們,按照不同的級別有不同的待遇。
其他方麵的改動並不是太大。
反而是流爵與世爵的事情,成了這一次改革的焦點。
這個方案一經公布之後,立刻在朝廷大軍當中引起了熱議。
特別是那些有望封爵的將領。
對這個事情非常的關注。
有人氣得拍桌子罵娘:“他爺爺的,都是那些文官搞的鬼,他們沒有機會封爵,就犯了紅眼病,想盡辦法的從中作梗。可惡……”
“陛下拿出來的方案根本不是這個樣子的,當時我們都帶兵在外,朝堂上隻有孫尚書和英國公兩人,他們當然爭不過那些文官了!”
“那些隻會知乎者也的文官千萬別落在老子手裏,否則老子一定要把那些家夥,打得連他媽都不認識……”
武將對此很有意見。
其他的文官卻大力支持。
但是不管支持的人也好,不支持也罷,事情已經定下來了,他們都沒有辦法再改變什麽。
各大兵團的將領冷靜下來之後,開始琢磨著要怎麽樣才能立下開疆拓土之功?
於是那些家夥,紛紛把目光投向了更遙遠的地方。
甚至有不少將領上書請求出戰……
……
時光匆匆,歲月如梭
時間來到了天武三年六月份的時候。
各地的叛亂基本上都被平定了。
世家大族的殘餘分子也被清理了一遍。
即使有那麽幾個漏網之魚,也都被嚇得不敢冒頭了。
大明的局勢變得更加穩定下來。
接著就是忙碌的秋收工作。
各地忙著秋收的時候,朝廷開始收糧稅。
雖然之前就已經公布了稅收方案,但是刀子沒落在身上他們感覺不到痛。
等到了真的要開始收糧稅的時候。
很多少數民族就不幹了:“憑什麽要多收我們的糧食,為什麽漢人就可以少交糧食?難道我們不是大明朝廷的子民嗎?”
征糧的工作人員微笑道:“之前多地有人造反的事情,你們應該都聽說過了。造反的那些人剛好都是各地的少數民族,好好的日子不過,他們非要瞎折騰,所以才有了對你們多收糧稅的政策。
以前朝廷和陛下,對大家全都是一視同仁,結果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感念朝廷和陛下的恩德,所以才導致了今天的結果,你們再怎麽抱怨也沒用,趕緊老老實實的交稅。”
“可是我們又沒有造反,別人造反為什麽要牽連我們呀?”
“嗬嗬!我說各位,現在陛下和朝廷實行的政策,放在曆朝曆代都已經是非常好的了,雖然糧穩交的多一點,但是其他的課間雜稅和搖役都沒了,你們咋還這麽多要求呢?
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你們非要鬧事的話,那你們盡管去鬧好了。我就這麽跟你們說吧,朝廷大軍駐紮在各地的將士們,現在想找機會立功都想瘋了。如果你們真敢造反的話,朝廷大軍的將士們會非常開心的……”
聽到工作人員這麽一說,其他人全都閉嘴了。
他們可不想拿自己的小命,去為別人貢獻軍功。
但是麵對這種明顯有差別的待遇,他們心裏又不甘心。
隨後就有人動起了心思。
那就是去城市裏麵討生活,或者是幹脆更改戶籍變成漢族。
趨利避害這是人的本性。
選擇反抗的代價太高,那就不如換一個方式。
而有人這樣帶頭之後,那麽效仿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這就導致了一大批少數民族主動漢化。
朝廷的陽謀開始起作用了……
……
負責搞統計的工作人員。
在全國各地不斷的忙碌著,他不斷進行統計匯總。
順便監督著糧稅的收取和運輸工作。
經過這兩年的快速發展,教育行業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培養出了很多識文斷字會算賬的人才。
大明朝廷的調查統計局,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悄然成立了。
這個悄然成立的調查統計局,由朱慈烺身邊的大太監張國元和李鳳翔管理。
也就是說這個調查統計局獨立於其他部門之外,直接對天武皇帝朱慈烺負責。
而調查統計局的工作人員分為兩種。
絕大部分是正常的工作人員,就是負責各種各樣的統計工作。
不但要負責統計糧食產出,稅糧的運輸和儲存,人口的增加減少和遷徙,各地的糧食物資以及各種商品的流通等等。
把這些東西都統計清楚了,那麽收取糧稅和商稅就方便多了。
就以距離京城不是太遠的保定府為例。
保定府總共有多少田地,其中有多少良田,又有多少旱地?
那些田地分別種了多少糧食作物,種了多少經濟作物,產量大概有多少?
最後該交多少稅?
全部都被統計得明明白白的,這樣的話有人想要偷稅漏稅,那可就不容易了。
商稅方麵同樣也是如此。
整個保定府出產的各種商品都有統計,然後流出流入的各種商品和物資,同樣也都被統計在冊。
不同的商品和物資,最終又流向了哪些商會和商鋪?
把這些都給統計明白之後。
做生意的那些家夥想要偷稅漏稅,自然也是難度增加了n多倍
朝廷全麵收取商稅,必然會造就了隱蔽的走私行業。
不過走私一直都是朝廷大力打擊的行當。
有著錦衣衛和東廠的配合,加上駐紮到了所有鄉鎮調查人員。
搞走私的人員想要做大做強,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除非搞走私的勢力超級牛逼,能夠打通所有的關節,把相關的人員都給拉下水。
前提是要瞞得過所有的情報人員……
……
除了東廠和錦衣衛之外。
在調查統計局的工作人員當中。
有一小部分人看起來跟其他人沒什麽分別。
其實他們在調查統計局的工作,那隻是一個掩飾。
實則是利用在統計局工作的便利,主要精力放到了搞情報工作上麵。
在後世的抗戰時期,大名鼎鼎的軍統和中統。
其全稱分別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這完全是可以借鑒一下的嘛!
所以朱慈烺在錦衣衛和東廠之外,又搞了一個大明調查統計局出來。
大明調查統計局不但可以搞情報工作,其本身的統計調查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剛才提到的,防止有人偷稅漏稅之外。
還可以更好地監察各種物資以及人員的流動情況。
如果有人想要搞事情,比如有人想要造反作亂,或者是有人想要囤積物資惡意炒作。
那麽大批的各種物資的流向,往往就會出現異常。
所以大明調查統計局還是很厲害的。
不過調查統計局沒有執法權。
簡單來說他們隻負責統計調查,隻負責搞情報並匯報上去。
不像東廠和錦衣衛那樣可以抓人並進行審訊,甚至是抄家滅族,斬殺敢於反抗的犯人等等。
因為調查統計局的人員太多了,現在就已經超過了10萬人,將來的人員將會更多。
朱慈烺對調查統計局的權力做了一定的限製,免得以後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
另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容易引人注意。
讓大明調查統計局,不會像錦衣衛和東廠那麽顯眼。
為了打造大明調查統計局。
朱慈烺可是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也花費了海量銀子的。
並且隨著調查統計局的發展,各方麵的規章製度會變得越來越完善。
而調查統計局可以發揮的作用。
那也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
……
有著調查統計局的監督。
秋收的過程總體是很順利的。
當秋收的成果統計出來,並上報朝廷。
朱慈烺看了之後眉頭微皺。
因為看起來糧食並不怎麽充裕。
雖然新的稅法已經推行下去,可以從那些少數民族的手上多收一些糧食。
但是朝廷的糧食儲備依然有些不足。
另外就是有不少地方的糧食產量不理想,那些地方還是存在糧食緊缺的情況。
全國各地都在修建水利工程,修建各種大大小小的灌溉溝渠。
問題是工程量實在太龐大了,那不是短期之內全部能夠搞定的事情。
加上小冰河時期的各種天災依然不斷,來年都是糧食產量也就沒法保證得了。
可能到了天武4年的時候,依然要麵對糧食緊缺的問題。
朱慈烺想要盡快搞到足夠多的糧食。
那就隻能把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
朱慈烺本身並不怎麽在意。
因為這個世界比大家想象的更大。
以後那些公爵和侯爵,甚至是伯爵,基本上都不會留在神州大地。
直接分封到其他大陸去。
那樣的話對大明朝廷的根基,總體上來說就不會有什麽大的影響。
現在既然大家對此有意見,那就讓他們自己討論去。
其實大體的框架已經定下來了。
把原有的封爵規則細化一下,再加上一條規定:非開疆拓土之功不封世爵。
並把世爵和流爵嚴格的區分開來。
比如有人被封了公爵,如果是世襲罔替的爵位,那沒什麽好說的。
隻要大明朝廷沒有覆滅,世襲罔替的勳貴那就是與國同休。
如果是流爵的話可就大不一樣了,其他的待遇跟世爵沒有差別。
最大的差別在於爵位隻能持續三代,到了第4代的就會降為侯爵,各方麵的待遇也由公爵變成了侯爵的待遇。
之後再過三代又會降為伯爵,各種待遇又會再一次降低標準。
到了第十代的時候,這個爵位就徹底的沒了。
除非在這九代人當中。
有人能夠再次立下大功,把流爵變成了世爵,或者是延長了爵降級的時間。
如果是侯爵的話,那就隻能傳承六代,伯爵隻能傳承三代。
至於沒有爵位的將士們,按照不同的級別有不同的待遇。
其他方麵的改動並不是太大。
反而是流爵與世爵的事情,成了這一次改革的焦點。
這個方案一經公布之後,立刻在朝廷大軍當中引起了熱議。
特別是那些有望封爵的將領。
對這個事情非常的關注。
有人氣得拍桌子罵娘:“他爺爺的,都是那些文官搞的鬼,他們沒有機會封爵,就犯了紅眼病,想盡辦法的從中作梗。可惡……”
“陛下拿出來的方案根本不是這個樣子的,當時我們都帶兵在外,朝堂上隻有孫尚書和英國公兩人,他們當然爭不過那些文官了!”
“那些隻會知乎者也的文官千萬別落在老子手裏,否則老子一定要把那些家夥,打得連他媽都不認識……”
武將對此很有意見。
其他的文官卻大力支持。
但是不管支持的人也好,不支持也罷,事情已經定下來了,他們都沒有辦法再改變什麽。
各大兵團的將領冷靜下來之後,開始琢磨著要怎麽樣才能立下開疆拓土之功?
於是那些家夥,紛紛把目光投向了更遙遠的地方。
甚至有不少將領上書請求出戰……
……
時光匆匆,歲月如梭
時間來到了天武三年六月份的時候。
各地的叛亂基本上都被平定了。
世家大族的殘餘分子也被清理了一遍。
即使有那麽幾個漏網之魚,也都被嚇得不敢冒頭了。
大明的局勢變得更加穩定下來。
接著就是忙碌的秋收工作。
各地忙著秋收的時候,朝廷開始收糧稅。
雖然之前就已經公布了稅收方案,但是刀子沒落在身上他們感覺不到痛。
等到了真的要開始收糧稅的時候。
很多少數民族就不幹了:“憑什麽要多收我們的糧食,為什麽漢人就可以少交糧食?難道我們不是大明朝廷的子民嗎?”
征糧的工作人員微笑道:“之前多地有人造反的事情,你們應該都聽說過了。造反的那些人剛好都是各地的少數民族,好好的日子不過,他們非要瞎折騰,所以才有了對你們多收糧稅的政策。
以前朝廷和陛下,對大家全都是一視同仁,結果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感念朝廷和陛下的恩德,所以才導致了今天的結果,你們再怎麽抱怨也沒用,趕緊老老實實的交稅。”
“可是我們又沒有造反,別人造反為什麽要牽連我們呀?”
“嗬嗬!我說各位,現在陛下和朝廷實行的政策,放在曆朝曆代都已經是非常好的了,雖然糧穩交的多一點,但是其他的課間雜稅和搖役都沒了,你們咋還這麽多要求呢?
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你們非要鬧事的話,那你們盡管去鬧好了。我就這麽跟你們說吧,朝廷大軍駐紮在各地的將士們,現在想找機會立功都想瘋了。如果你們真敢造反的話,朝廷大軍的將士們會非常開心的……”
聽到工作人員這麽一說,其他人全都閉嘴了。
他們可不想拿自己的小命,去為別人貢獻軍功。
但是麵對這種明顯有差別的待遇,他們心裏又不甘心。
隨後就有人動起了心思。
那就是去城市裏麵討生活,或者是幹脆更改戶籍變成漢族。
趨利避害這是人的本性。
選擇反抗的代價太高,那就不如換一個方式。
而有人這樣帶頭之後,那麽效仿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這就導致了一大批少數民族主動漢化。
朝廷的陽謀開始起作用了……
……
負責搞統計的工作人員。
在全國各地不斷的忙碌著,他不斷進行統計匯總。
順便監督著糧稅的收取和運輸工作。
經過這兩年的快速發展,教育行業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培養出了很多識文斷字會算賬的人才。
大明朝廷的調查統計局,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悄然成立了。
這個悄然成立的調查統計局,由朱慈烺身邊的大太監張國元和李鳳翔管理。
也就是說這個調查統計局獨立於其他部門之外,直接對天武皇帝朱慈烺負責。
而調查統計局的工作人員分為兩種。
絕大部分是正常的工作人員,就是負責各種各樣的統計工作。
不但要負責統計糧食產出,稅糧的運輸和儲存,人口的增加減少和遷徙,各地的糧食物資以及各種商品的流通等等。
把這些東西都統計清楚了,那麽收取糧稅和商稅就方便多了。
就以距離京城不是太遠的保定府為例。
保定府總共有多少田地,其中有多少良田,又有多少旱地?
那些田地分別種了多少糧食作物,種了多少經濟作物,產量大概有多少?
最後該交多少稅?
全部都被統計得明明白白的,這樣的話有人想要偷稅漏稅,那可就不容易了。
商稅方麵同樣也是如此。
整個保定府出產的各種商品都有統計,然後流出流入的各種商品和物資,同樣也都被統計在冊。
不同的商品和物資,最終又流向了哪些商會和商鋪?
把這些都給統計明白之後。
做生意的那些家夥想要偷稅漏稅,自然也是難度增加了n多倍
朝廷全麵收取商稅,必然會造就了隱蔽的走私行業。
不過走私一直都是朝廷大力打擊的行當。
有著錦衣衛和東廠的配合,加上駐紮到了所有鄉鎮調查人員。
搞走私的人員想要做大做強,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除非搞走私的勢力超級牛逼,能夠打通所有的關節,把相關的人員都給拉下水。
前提是要瞞得過所有的情報人員……
……
除了東廠和錦衣衛之外。
在調查統計局的工作人員當中。
有一小部分人看起來跟其他人沒什麽分別。
其實他們在調查統計局的工作,那隻是一個掩飾。
實則是利用在統計局工作的便利,主要精力放到了搞情報工作上麵。
在後世的抗戰時期,大名鼎鼎的軍統和中統。
其全稱分別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這完全是可以借鑒一下的嘛!
所以朱慈烺在錦衣衛和東廠之外,又搞了一個大明調查統計局出來。
大明調查統計局不但可以搞情報工作,其本身的統計調查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剛才提到的,防止有人偷稅漏稅之外。
還可以更好地監察各種物資以及人員的流動情況。
如果有人想要搞事情,比如有人想要造反作亂,或者是有人想要囤積物資惡意炒作。
那麽大批的各種物資的流向,往往就會出現異常。
所以大明調查統計局還是很厲害的。
不過調查統計局沒有執法權。
簡單來說他們隻負責統計調查,隻負責搞情報並匯報上去。
不像東廠和錦衣衛那樣可以抓人並進行審訊,甚至是抄家滅族,斬殺敢於反抗的犯人等等。
因為調查統計局的人員太多了,現在就已經超過了10萬人,將來的人員將會更多。
朱慈烺對調查統計局的權力做了一定的限製,免得以後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
另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容易引人注意。
讓大明調查統計局,不會像錦衣衛和東廠那麽顯眼。
為了打造大明調查統計局。
朱慈烺可是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也花費了海量銀子的。
並且隨著調查統計局的發展,各方麵的規章製度會變得越來越完善。
而調查統計局可以發揮的作用。
那也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
……
有著調查統計局的監督。
秋收的過程總體是很順利的。
當秋收的成果統計出來,並上報朝廷。
朱慈烺看了之後眉頭微皺。
因為看起來糧食並不怎麽充裕。
雖然新的稅法已經推行下去,可以從那些少數民族的手上多收一些糧食。
但是朝廷的糧食儲備依然有些不足。
另外就是有不少地方的糧食產量不理想,那些地方還是存在糧食緊缺的情況。
全國各地都在修建水利工程,修建各種大大小小的灌溉溝渠。
問題是工程量實在太龐大了,那不是短期之內全部能夠搞定的事情。
加上小冰河時期的各種天災依然不斷,來年都是糧食產量也就沒法保證得了。
可能到了天武4年的時候,依然要麵對糧食緊缺的問題。
朱慈烺想要盡快搞到足夠多的糧食。
那就隻能把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