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論羌亂之源
重生漢末,開局收劉宏為徒 作者:玄武仙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著眼前的師徒二人,張奐無奈的同時,心裏更多卻是慚愧。
這些年來,關西之所以被關東壓製的那麽狠,除去因為帝都在東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們關西武將本身就不夠團結的原因。
看看人家關東士族,那真是盤根錯節、一家有事百家幫,遇到事兒了,真真是全員齊上。
再看看他們關西這邊,好不容易在先帝的扶持下,出了一個“涼州三明”,結果就這仨人,還互相鬥個不停。
此番之所以鬧出這種事情,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們關西武將的內部不和。
就這一盤散沙,便是天子再怎麽有意扶持,怕也扶不起來!
而今天子與王潛希望他跟段熲服軟,看起來是為了免除戰爭之禍,實則是想調和他們關西武將之間的關係。
本身就處於劣勢,再不團結起來的話,如何能與關東抗衡,如何能為天子分憂?
想明白這些問題之後,張奐當即朝著劉宏俯身一拜,並沉聲道:
“請陛下放心,臣這就給段紀明傳信,隻待我大漢國力恢複,臣願到其麾下任一馬前卒,隨他一同覆滅羌禍!”
“好啊,好。”
劉宏大喜,讚歎道:“張卿不愧為朕之股肱,卿能放下私怨、一心為公,朕心甚慰啊!”
“陛下謬讚,臣實不敢當!”張奐苦笑著搖了搖頭。
“好了,不說這些!”
劉宏笑著擺了擺手,“朕今日召諸卿前來,除去段熲的急報之外,主要還是想讓你們了解一下,羌亂為何始終無法徹底平息真正原因。
隻有從根源上了解這些問題,咱們今後才能徹底將其解決。”
聽到這話,張奐、董卓等將,頓時神色一動,並目露好奇的看向劉宏。
他們這些人,跟羌人打了一輩子交道,雖然也思考過羌人為何會一直叛降不定,但其所思所想,大多都隻流於表麵,所使用的辦法,也收效甚微。
所以,在聽到劉宏說出此話之後,眾將也頓時來了興趣。
劉宏也朝著王潛拱手道:“還請師父為徒兒及諸卿解惑!”
張奐、董卓見狀不由神色一動,隨後齊刷刷的將目光看向了王潛。
王潛整理了一下衣擺,沉聲道:“羌亂起自和帝之時,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卻始終不能徹底平息。
持續不斷的羌亂,不僅將關西、關中等地搞的支離破碎,更是拖垮了大漢財政,使得國庫年年都入不敷出,並引發了諸如貪腐、民亂等一係列內政問題。
我大漢如同一位病人,而羌亂就好比一塊毒瘡,它不僅破壞著大漢的外部國防,更侵蝕著大漢內部民生,委實到了不得不除的境地。”
聽到這話,張奐不由為之動容,“好一塊毒瘡,王子如此對比,可謂是恰當形象啊!”
“張將軍,隻需稱吾一聲伯淵即可!”
王潛笑著擺了擺手,繼續說道:“鄙人雖不通醫術,但也知道,醫者之所以有平庸、高明之分。
兩者之區別,關鍵便在於,平庸者隻會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而高明者,則會洞悉病變之來源及過程,並最終將其根除!
因此,想要了解羌亂,首先就要了解一下羌人的來曆。”
“據史書記載,在我大漢之前,羌人一直被都秦王朝擋在西部群山之間,他們與我大漢的首次接觸,是在孝景帝時期。
當時一部分羌人無法承受高原之苦,於是便找到了大漢,以幫助大漢守衛邊疆為條件,希望大漢能夠收留他們進入邊郡生活。
當時朝廷考慮到北方匈奴的壓力,於是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並在隴西劃出了五個縣,用以安置他們。”
“後來到了孝武帝時期,為了打擊匈奴,朝廷便施行了開河西、連西域的政策,斷絕了境外羌胡與匈奴、西域之間的聯係,因此觸動了羌胡的利益。
於是,羌胡便與匈奴勾連在了一起,一同來爭奪河西的控製權,這便是羌人與大漢的第一次衝突。
當時的孝武帝,為了能夠集中精力對付北方匈奴,在平息叛亂之後,並未對羌人進行報複,而是設立了護羌校尉,對其施行了安撫招降的策略。
正是因為有了孝武帝的這個開頭,這才使得後來的人們,對羌人的態度,一直都是以“安定”為主。”
聽到這裏,張奐不由默默的點了點頭。
在他的印象當中,從宣帝時到現在,除了段熲之外,好像還真沒哪個官員和將軍,主張對羌人施行主動打擊策略的。
原來,這一“安定”傳統,竟是來自孝武帝時期。
隻聽王潛繼續說道:“在一開始的時候,羌人內附,的確對大漢有著不少的好處。
一來,可以以夷製夷,讓他們來幫忙抵擋入侵的蠻夷,極大的減輕了大漢的邊防壓力。
二來,這些羌人既不像邊軍將士那樣,需要提供軍餉糧草,也不像大漢百姓那樣,發生災害需要錢糧賑濟,隻需要給他們一塊兒地就行,其他的幾乎什麽都不用管。
如此低成本,且高效的收益,使得當時的朝廷,對於吸收內附羌人,可謂是不遺餘力的,到了宣帝時期,內附的羌人已經多達數十萬人,單靠隴西五縣的土地,已然無法養活那麽多人……”
說到這裏,王潛頓了一下,然後看向張奐,“張將軍,讓您說,當一塊土地,不足以養活那麽多人的時候,那些人會怎麽做?”
“那自然是向外擴展了……”
張奐迴答的同時,也猛然想起,羌人的第一次叛亂,好像就是發生在宣帝時期,當時負責平叛的大將,正是關西名將趙充國。
一旁的董卓忍不住問道:“伯淵先生,依您的意思,羌亂的根源,主要在於使其內附?”
“也可以這麽說。”
王潛點點頭,凝聲道:“畢竟,將一個國家的邊防大事寄托於異族之手,委實欠妥。
大漢強盛的時候,他們固然會乖乖聽話,可一旦大漢陷入內亂,那麽他們自然就會乘勢而起。”
“在經曆過王莽之亂、一直到光武皇帝中興,整個關隴地區,已然出現了大量漢羌雜居的情況。
至此,羌人已然徹底融入了大漢邊郡,再無徹底根除的可能了!”
聽到這裏,眾人不禁默然。
原來,羌亂竟的根源,竟然是因為這樣。
如果當初的朝廷咬咬牙,不接受他們,想來也不會造成如今這副局麵了。
就在幾人沉默之際,卻聽王潛繼續說道:“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世上永遠不會有免費的好事。
任何東西,其實早在一開始的時候,命運早已在暗中給它們標注好了價格。
那些免費或者低成本的東西,一開始或許會讓你占些好處,但到了最後,終究會讓你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
這些年來,關西之所以被關東壓製的那麽狠,除去因為帝都在東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們關西武將本身就不夠團結的原因。
看看人家關東士族,那真是盤根錯節、一家有事百家幫,遇到事兒了,真真是全員齊上。
再看看他們關西這邊,好不容易在先帝的扶持下,出了一個“涼州三明”,結果就這仨人,還互相鬥個不停。
此番之所以鬧出這種事情,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們關西武將的內部不和。
就這一盤散沙,便是天子再怎麽有意扶持,怕也扶不起來!
而今天子與王潛希望他跟段熲服軟,看起來是為了免除戰爭之禍,實則是想調和他們關西武將之間的關係。
本身就處於劣勢,再不團結起來的話,如何能與關東抗衡,如何能為天子分憂?
想明白這些問題之後,張奐當即朝著劉宏俯身一拜,並沉聲道:
“請陛下放心,臣這就給段紀明傳信,隻待我大漢國力恢複,臣願到其麾下任一馬前卒,隨他一同覆滅羌禍!”
“好啊,好。”
劉宏大喜,讚歎道:“張卿不愧為朕之股肱,卿能放下私怨、一心為公,朕心甚慰啊!”
“陛下謬讚,臣實不敢當!”張奐苦笑著搖了搖頭。
“好了,不說這些!”
劉宏笑著擺了擺手,“朕今日召諸卿前來,除去段熲的急報之外,主要還是想讓你們了解一下,羌亂為何始終無法徹底平息真正原因。
隻有從根源上了解這些問題,咱們今後才能徹底將其解決。”
聽到這話,張奐、董卓等將,頓時神色一動,並目露好奇的看向劉宏。
他們這些人,跟羌人打了一輩子交道,雖然也思考過羌人為何會一直叛降不定,但其所思所想,大多都隻流於表麵,所使用的辦法,也收效甚微。
所以,在聽到劉宏說出此話之後,眾將也頓時來了興趣。
劉宏也朝著王潛拱手道:“還請師父為徒兒及諸卿解惑!”
張奐、董卓見狀不由神色一動,隨後齊刷刷的將目光看向了王潛。
王潛整理了一下衣擺,沉聲道:“羌亂起自和帝之時,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卻始終不能徹底平息。
持續不斷的羌亂,不僅將關西、關中等地搞的支離破碎,更是拖垮了大漢財政,使得國庫年年都入不敷出,並引發了諸如貪腐、民亂等一係列內政問題。
我大漢如同一位病人,而羌亂就好比一塊毒瘡,它不僅破壞著大漢的外部國防,更侵蝕著大漢內部民生,委實到了不得不除的境地。”
聽到這話,張奐不由為之動容,“好一塊毒瘡,王子如此對比,可謂是恰當形象啊!”
“張將軍,隻需稱吾一聲伯淵即可!”
王潛笑著擺了擺手,繼續說道:“鄙人雖不通醫術,但也知道,醫者之所以有平庸、高明之分。
兩者之區別,關鍵便在於,平庸者隻會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而高明者,則會洞悉病變之來源及過程,並最終將其根除!
因此,想要了解羌亂,首先就要了解一下羌人的來曆。”
“據史書記載,在我大漢之前,羌人一直被都秦王朝擋在西部群山之間,他們與我大漢的首次接觸,是在孝景帝時期。
當時一部分羌人無法承受高原之苦,於是便找到了大漢,以幫助大漢守衛邊疆為條件,希望大漢能夠收留他們進入邊郡生活。
當時朝廷考慮到北方匈奴的壓力,於是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並在隴西劃出了五個縣,用以安置他們。”
“後來到了孝武帝時期,為了打擊匈奴,朝廷便施行了開河西、連西域的政策,斷絕了境外羌胡與匈奴、西域之間的聯係,因此觸動了羌胡的利益。
於是,羌胡便與匈奴勾連在了一起,一同來爭奪河西的控製權,這便是羌人與大漢的第一次衝突。
當時的孝武帝,為了能夠集中精力對付北方匈奴,在平息叛亂之後,並未對羌人進行報複,而是設立了護羌校尉,對其施行了安撫招降的策略。
正是因為有了孝武帝的這個開頭,這才使得後來的人們,對羌人的態度,一直都是以“安定”為主。”
聽到這裏,張奐不由默默的點了點頭。
在他的印象當中,從宣帝時到現在,除了段熲之外,好像還真沒哪個官員和將軍,主張對羌人施行主動打擊策略的。
原來,這一“安定”傳統,竟是來自孝武帝時期。
隻聽王潛繼續說道:“在一開始的時候,羌人內附,的確對大漢有著不少的好處。
一來,可以以夷製夷,讓他們來幫忙抵擋入侵的蠻夷,極大的減輕了大漢的邊防壓力。
二來,這些羌人既不像邊軍將士那樣,需要提供軍餉糧草,也不像大漢百姓那樣,發生災害需要錢糧賑濟,隻需要給他們一塊兒地就行,其他的幾乎什麽都不用管。
如此低成本,且高效的收益,使得當時的朝廷,對於吸收內附羌人,可謂是不遺餘力的,到了宣帝時期,內附的羌人已經多達數十萬人,單靠隴西五縣的土地,已然無法養活那麽多人……”
說到這裏,王潛頓了一下,然後看向張奐,“張將軍,讓您說,當一塊土地,不足以養活那麽多人的時候,那些人會怎麽做?”
“那自然是向外擴展了……”
張奐迴答的同時,也猛然想起,羌人的第一次叛亂,好像就是發生在宣帝時期,當時負責平叛的大將,正是關西名將趙充國。
一旁的董卓忍不住問道:“伯淵先生,依您的意思,羌亂的根源,主要在於使其內附?”
“也可以這麽說。”
王潛點點頭,凝聲道:“畢竟,將一個國家的邊防大事寄托於異族之手,委實欠妥。
大漢強盛的時候,他們固然會乖乖聽話,可一旦大漢陷入內亂,那麽他們自然就會乘勢而起。”
“在經曆過王莽之亂、一直到光武皇帝中興,整個關隴地區,已然出現了大量漢羌雜居的情況。
至此,羌人已然徹底融入了大漢邊郡,再無徹底根除的可能了!”
聽到這裏,眾人不禁默然。
原來,羌亂竟的根源,竟然是因為這樣。
如果當初的朝廷咬咬牙,不接受他們,想來也不會造成如今這副局麵了。
就在幾人沉默之際,卻聽王潛繼續說道:“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世上永遠不會有免費的好事。
任何東西,其實早在一開始的時候,命運早已在暗中給它們標注好了價格。
那些免費或者低成本的東西,一開始或許會讓你占些好處,但到了最後,終究會讓你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