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君權與神權
重生漢末,開局收劉宏為徒 作者:玄武仙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63章 君權與神權
聽到張角口中突然蹦出來個“大賢聖師”,王潛不禁嘴角一抽。
這個張角,不愧是個天生的神棍,在天子年前麵安個“聖”字不說,還給自己也整了一個名頭出來。
這要換做一般人的話,冷不防的還真被他給忽悠住了。
王潛沒有說話,就那麽靜靜的坐著,一雙眼睛,不住的掃量著張角,眼眸深處眸光閃爍。
此時的張角,年近三十,由於長期遊曆於鄉野之間,皮膚顯得黝黑,顴骨也比較突出。
不過,最讓王潛在意的,還是張角的那雙眼睛,如山澗流水般清澈,讓人一看,就忍不住心生好感。
也難怪這個張角,在後來能夠成為太平道的領袖,並發動了一場名垂史冊的大起義。
當然,就個人而言,王潛對於張角,其實並無什麽惡感。
雖然在表麵上看來,黃巾起義是大漢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其背後,卻還是因為當時朝政腐敗、天災不斷、人禍四起所導致。
在大多百姓都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就算沒有張角,也會出現王角、趙角……
這一切的一切,不過就是時勢到了而已,絕非個人意誌所能決定的。
因此,單純的將社會動蕩、或是王朝覆滅的罪責歸咎於某個人的話,肯定是不夠客觀,也不公平的。
感受到王潛的目光,張角心中也不禁有些忐忑,隻感覺自己好似被看透了一般。
他遊曆多年,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物很多,但從來沒有之人,讓他生出這種感覺。
在他的感覺當中,眼前的這位帝師,就好似一座高聳入雲的高山一般,讓他望不到頂。
好在沉默並未持續太久!
王潛收迴目光,凝聲說道:“你這道人,為陛下加稱尊號也就罷了,為何把我也扯了進去?還有,這“大賢聖師”又有何說法?”
張角喉結滾動了一下,恭敬的說道:“迴大賢聖師的話,每逢天數有變之時,則必有聖賢承天命降世。
當今陛下,正是承上天之命,降世拯救世人,以興天下太平之大業。
天命之人,非大賢不能教之,故而稱您為大賢聖師!”
“是嗎?”
王潛輕笑一聲,眼含深意的看向張角,“依你這說法,我與陛下的一切,都是天命安排好的?”
張角愣了一下,似乎沒能明白王潛話中含義,隻能硬著頭皮迴道:“所謂天命,隻是上天授予的職責而已,至於能否成功,還在個人修行!”
聽到這話,王潛不禁眉頭一挑,嘴角不自覺的微微上揚。
這個張角,果然非同一般,這話迴答的,還真是天衣無縫。
隻見王潛猛然站起身來,沉聲道:“如此說來,無論是陛下也好,還是王某也罷,都應遵從所謂的天命行事咯?”
“這……”
隨著王潛話落,張角突出的額頭上,也瞬間滲出一絲冷汗。
直到這時他才明白了王潛話裏的真實含義。
這哪裏是在問什麽天命啊?分明就是在問他,到底是君權大還是神權大。
這可是個要命的問題!
自孝武帝獨尊儒術,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概念之後,雖然將世俗君權變得更加合法化了,但卻將君權放置到了神權之下。
也就說,在人們普遍的觀念裏,上天是大過皇帝的。
皇帝還是以天子自稱,也是變相的承認了“天”的地位是在皇帝之上的。
隻不過,這種事情,很少有人當眾提及而已。
而且,眼下還是在皇帝麵前,一個迴答不好,怕是真就小命不保了!
雖然張角已經將天子視作了天命之人,並決心竭盡全力輔佐天子,但那隻是他的一廂情願而已。
天子若是接受還好,倘若當今天子不信天命的話,那麽他前麵的那套說辭,無疑就是有著冒犯之嫌了。
身為一名信道者,張角從來沒有畏懼過死亡,他所擔憂的,是自己不能實現生平的願望,不能看到天下太平的景象。
願望尚未實現,卻要被自己一心所追隨的聖天子處死……
可要是直言君權大過神權的話,那自己所信奉的又是什麽?自己此來的意義何在?
這無法抉擇的感覺,簡直比死還要難受!
眼角餘光偷偷的看了劉宏一眼,張角知道,自己必須給出一個能夠既不衝突,又能使雙方都滿意迴答方可,不然的話,即便天子不殺自己,那自己所信奉的理念,也將變得毫無價值。
細細沉吟片刻,張角也恭聲迴道:“道德經有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於天道而言,世間萬物並無任何分別,雖有大任降於斯,但卻不會幹涉任何事物的行進,更不會有任何命令。
故而,無論何人的行事,都隻需遵從本心即可,並無任何天道準則。
飛禽走獸之間,有其相應的運行規律;世俗紅塵之間,亦有其相應的行事規則。
我等既生為世俗中人,自當依規則行事方可!”
聽著張角的侃侃而談,王潛不禁神色一動,並暗自點了點頭。
張角的這番言論,幾乎可以說是無懈可擊,在保持了神權與君權之間關聯的同時,還對神權與君權進行了明確的職責劃分。
簡單來說,就是天道依然是最大的,但卻不會插手世俗中事,所以,隻要還是世俗中人,那就必須以皇帝為尊。
如此說法,既兼顧了天命的神聖性,又點明了世俗君權的權威性,可謂是兩全其美了。
看到王潛緩和下來的臉色,張角也不禁暗自鬆了一口氣,心中的忐忑也減了幾分。
就在這時,劉宏也開口道:“好了,都坐下說話吧!”
“謝陛下!!”
張角三人朝著劉宏與王潛各行一禮,然後跪坐了下去。
待坐下之後,張角這才注意到禦案上的那部《太平清領經》,心中不禁一陣狂喜。
這本神書,在冀州已經廣為流傳,張角所奉行的諸多理念,大多也是取自這部道家經書。
在他看來,天子既然將這部經書放在了案頭,就算不太信奉道家學說,起碼也是不排斥的。
如此一來,自己將來傳道,也就不用再有諸多顧慮了。
聽到張角口中突然蹦出來個“大賢聖師”,王潛不禁嘴角一抽。
這個張角,不愧是個天生的神棍,在天子年前麵安個“聖”字不說,還給自己也整了一個名頭出來。
這要換做一般人的話,冷不防的還真被他給忽悠住了。
王潛沒有說話,就那麽靜靜的坐著,一雙眼睛,不住的掃量著張角,眼眸深處眸光閃爍。
此時的張角,年近三十,由於長期遊曆於鄉野之間,皮膚顯得黝黑,顴骨也比較突出。
不過,最讓王潛在意的,還是張角的那雙眼睛,如山澗流水般清澈,讓人一看,就忍不住心生好感。
也難怪這個張角,在後來能夠成為太平道的領袖,並發動了一場名垂史冊的大起義。
當然,就個人而言,王潛對於張角,其實並無什麽惡感。
雖然在表麵上看來,黃巾起義是大漢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其背後,卻還是因為當時朝政腐敗、天災不斷、人禍四起所導致。
在大多百姓都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就算沒有張角,也會出現王角、趙角……
這一切的一切,不過就是時勢到了而已,絕非個人意誌所能決定的。
因此,單純的將社會動蕩、或是王朝覆滅的罪責歸咎於某個人的話,肯定是不夠客觀,也不公平的。
感受到王潛的目光,張角心中也不禁有些忐忑,隻感覺自己好似被看透了一般。
他遊曆多年,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物很多,但從來沒有之人,讓他生出這種感覺。
在他的感覺當中,眼前的這位帝師,就好似一座高聳入雲的高山一般,讓他望不到頂。
好在沉默並未持續太久!
王潛收迴目光,凝聲說道:“你這道人,為陛下加稱尊號也就罷了,為何把我也扯了進去?還有,這“大賢聖師”又有何說法?”
張角喉結滾動了一下,恭敬的說道:“迴大賢聖師的話,每逢天數有變之時,則必有聖賢承天命降世。
當今陛下,正是承上天之命,降世拯救世人,以興天下太平之大業。
天命之人,非大賢不能教之,故而稱您為大賢聖師!”
“是嗎?”
王潛輕笑一聲,眼含深意的看向張角,“依你這說法,我與陛下的一切,都是天命安排好的?”
張角愣了一下,似乎沒能明白王潛話中含義,隻能硬著頭皮迴道:“所謂天命,隻是上天授予的職責而已,至於能否成功,還在個人修行!”
聽到這話,王潛不禁眉頭一挑,嘴角不自覺的微微上揚。
這個張角,果然非同一般,這話迴答的,還真是天衣無縫。
隻見王潛猛然站起身來,沉聲道:“如此說來,無論是陛下也好,還是王某也罷,都應遵從所謂的天命行事咯?”
“這……”
隨著王潛話落,張角突出的額頭上,也瞬間滲出一絲冷汗。
直到這時他才明白了王潛話裏的真實含義。
這哪裏是在問什麽天命啊?分明就是在問他,到底是君權大還是神權大。
這可是個要命的問題!
自孝武帝獨尊儒術,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概念之後,雖然將世俗君權變得更加合法化了,但卻將君權放置到了神權之下。
也就說,在人們普遍的觀念裏,上天是大過皇帝的。
皇帝還是以天子自稱,也是變相的承認了“天”的地位是在皇帝之上的。
隻不過,這種事情,很少有人當眾提及而已。
而且,眼下還是在皇帝麵前,一個迴答不好,怕是真就小命不保了!
雖然張角已經將天子視作了天命之人,並決心竭盡全力輔佐天子,但那隻是他的一廂情願而已。
天子若是接受還好,倘若當今天子不信天命的話,那麽他前麵的那套說辭,無疑就是有著冒犯之嫌了。
身為一名信道者,張角從來沒有畏懼過死亡,他所擔憂的,是自己不能實現生平的願望,不能看到天下太平的景象。
願望尚未實現,卻要被自己一心所追隨的聖天子處死……
可要是直言君權大過神權的話,那自己所信奉的又是什麽?自己此來的意義何在?
這無法抉擇的感覺,簡直比死還要難受!
眼角餘光偷偷的看了劉宏一眼,張角知道,自己必須給出一個能夠既不衝突,又能使雙方都滿意迴答方可,不然的話,即便天子不殺自己,那自己所信奉的理念,也將變得毫無價值。
細細沉吟片刻,張角也恭聲迴道:“道德經有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於天道而言,世間萬物並無任何分別,雖有大任降於斯,但卻不會幹涉任何事物的行進,更不會有任何命令。
故而,無論何人的行事,都隻需遵從本心即可,並無任何天道準則。
飛禽走獸之間,有其相應的運行規律;世俗紅塵之間,亦有其相應的行事規則。
我等既生為世俗中人,自當依規則行事方可!”
聽著張角的侃侃而談,王潛不禁神色一動,並暗自點了點頭。
張角的這番言論,幾乎可以說是無懈可擊,在保持了神權與君權之間關聯的同時,還對神權與君權進行了明確的職責劃分。
簡單來說,就是天道依然是最大的,但卻不會插手世俗中事,所以,隻要還是世俗中人,那就必須以皇帝為尊。
如此說法,既兼顧了天命的神聖性,又點明了世俗君權的權威性,可謂是兩全其美了。
看到王潛緩和下來的臉色,張角也不禁暗自鬆了一口氣,心中的忐忑也減了幾分。
就在這時,劉宏也開口道:“好了,都坐下說話吧!”
“謝陛下!!”
張角三人朝著劉宏與王潛各行一禮,然後跪坐了下去。
待坐下之後,張角這才注意到禦案上的那部《太平清領經》,心中不禁一陣狂喜。
這本神書,在冀州已經廣為流傳,張角所奉行的諸多理念,大多也是取自這部道家經書。
在他看來,天子既然將這部經書放在了案頭,就算不太信奉道家學說,起碼也是不排斥的。
如此一來,自己將來傳道,也就不用再有諸多顧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