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撤軍
皇帝年少,我從安南開始挽天傾 作者:長風聽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人在戰場之上第一次遇見對方,而後便匆匆分離。待蘇溫言策馬離開之後,崔古才將目光移了迴來,而後繼續將目光移到下方拚殺的士卒。由於他及時趕到,本來快要投降崩潰的戰線被穩定了下來,一時間雙方又僵持住了。
蘇溫言在崔古的目光下向遠處奔馳而去,漸漸消失在他的視線之中。而後他從另外一側殺出,隻見他身先士卒地衝入敵陣,奮勇殺敵,所過之處血光四濺,敵人紛紛倒地。經過一番激烈的衝殺後,他巧妙地從一側迂迴到了周康部的背後,並成功地與己方大軍會合。
蘇溫言穩穩地騎在戰馬上,身姿挺拔如鬆,眼神堅定而銳利。他大手一揮,命令身邊的傳令兵立刻吹響撤軍的號角。那激昂的號聲響徹雲霄,仿佛是戰鬥結束的信號。
正在前方浴血奮戰的周康聽到這突如其來的號角聲,不禁愣了一愣。他下意識地抬頭望向戰場前方,卻驚愕地發現原本飄揚著的旗幟已然不見了蹤影。心中湧起泛起不解與迷茫,他急忙轉頭迴望,隻見那麵醒目的“蘇”字軍旗竟然出現在了自己部隊的後方!盡管滿心狐疑,但多年征戰養成的紀律性讓周康毫不猶豫地選擇聽從號角的指示。在一眾忠誠勇敢的士卒嚴密保護下,他開始緩緩後退。
撤退的號角聲在兩軍陣營上空久久迴蕩,宛如一首悲壯的挽歌。乾軍士兵們猶如洶湧澎湃的潮水,有序地向後退卻。而對麵的萬民軍則望著逐漸遠去的乾軍身影,緊繃的心弦終於得以放鬆下來。他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臉上露出劫後餘生的慶幸之色。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暫時畫上了句號,但戰爭的陰影仍籠罩在每個人心頭,未來的局勢依舊撲朔迷離。
隨著乾軍如潮水般退去,原本激烈廝殺的狹道口終於恢複了平靜。萬民軍成功地重新奪迴了這片關鍵之地,然而他們並沒有絲毫鬆懈,因為誰也不知道敵人是否會殺個迴馬槍。
崔古當機立斷,迅速組織人手開始修繕受損的防禦設施,並精心布置陣勢,以防備乾軍可能發起的突襲。士兵們忙碌而有序地工作著,緊張的氣氛彌漫在空中。
與此同時,在一側茂密的樹林裏,蘇溫言正帶領著他的部隊朝著開闊的平原方向行進。不久後,蘇溫言帶著兩萬軍隊與正在追擊的薛貴等人匯合在平原之上。
兩軍會合後的力量更加強大,他們毫不猶豫地對那些倉惶逃竄的萬民軍展開了猛烈的追擊。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動地,刀光劍影交錯閃爍。不過萬民軍好在人數眾多,而且在指揮下層層阻擊撤退確實收到奇效,所以盡管是在撤離也沒有潰退。最終,隻有少部分萬民軍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成為這場戰鬥的犧牲品,而大部分則是逃迴了狹道後方。
蘇溫言並沒有下令繼續強攻狹道口,而是選擇了與遠處的崔古遙遙相望。兩人目光交匯,仿佛在無聲地交流著什麽。片刻之後,蘇溫言果斷轉身,率領自己的部隊緩緩撤迴了伯山大營。
崔古看著對方離去的背影,心中暗自鬆了一口氣。但他並未急於撤退,而是決定就地安營紮寨,以觀察局勢的發展。畢竟,戰爭充滿變數,任何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到整個戰局的走向。不過,為了確保安全,他還是將主力部隊撤迴了蘭山,隻留下一小部分兵力駐守原地。
兩方第一次交手,蘇溫言略勝一籌,若不是崔古當機立斷在狹道口穩住軍心,那乾軍也許就能大勝,但戰場之上沒有也許。雙方在伯山和蘭山又待了數日,崔古見乾軍沒有進攻的意圖,便撤軍迴了蘭山。而後又從蘭山逐步撤軍,撤迴寧吉駐守。而後在崔古撤軍之後,蘇溫言也帶著部隊撤迴了驊州,與城中的趙國公泰禾相見。
蘇溫言率領著一眾親衛踏入了驊州地界,一路風塵仆仆地趕到了縣衙門前。當他邁入縣衙大堂時,一眼就看到了正端坐在那裏的趙國公。其實,這並非他們二人首次碰麵,早在京城的早朝上,他們就曾有過一麵之緣。然而,此時此刻再次相見,蘇溫言竟險些沒能認出這位曾經熟悉的趙國公來。
遙想當初在京城的時候,趙國公可謂意氣風發、容光煥發。那時的他,滿頭烏發如墨染般漆黑亮麗,保養得宜,宛如壯年之人。盡管身為武將,膚色略顯黝黑,但那健康的光澤反倒讓他看起來更具威嚴與魅力。再加上其衣著華麗,裝扮精致,活脫脫就是個富貴逼人的富家翁模樣。
可如今呢?眼前的趙國公簡直判若兩人!他那頭烏黑濃密的頭發已然變得兩鬢斑白,僅在頭頂處殘留些許黑發,仿佛歲月無情地在他頭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不僅如此,他原本細膩光滑的肌膚也變得粗糙不堪,猶如曆經風霜洗禮一般,整個人都顯得無比憔悴和蒼老。那張布滿皺紋的臉龐上寫滿了滄桑之感,但令人奇怪的是,即便如此,他的眼角卻始終流露出一絲難以掩飾的喜悅之意。
眼看著蘇溫言緩緩走進堂內,趙國公立刻站起身來,開懷大笑道:“世子此番大獲全勝,實乃可喜可賀啊!老夫在此代表驊州百姓,向世子您表示衷心的感激之情,多虧了您出手相助,才解了我驊州之困局呐!”話音剛落,趙國公更是雙手抱拳,朝著蘇溫言行起禮來,態度極為恭敬謙遜。
蘇溫言連忙上前將趙國公扶住,讓他停下,而後拉著他的手開口說到:“趙國公這可折煞晚輩了,若不是國公在此堅守如此之久,怎會有我軍大勝,這裏麵也有國公功勞呀。”趙國公心中一暖,此次出征自己本就是搶著來的,還在安南打了敗仗,若不是蘇溫言及時來援,解了危局,自己不知道會是何下場。
如今蘇溫言依舊對自己當成長輩,恭敬有加,也不計較得失,讓他不禁有些羞愧。今日此番情況,趙國公算是受了蘇溫言的恩惠。趙國公突然反應過來,而後開口說道:“你瞧,年紀大了,來到這邊坐。”說完便拉著蘇溫言到一邊坐了下來。
陽光明媚,微風拂麵。泰禾拉著蘇溫言在一把精致的木椅上相對而坐,他們開始談論起近期發生的種種事情,和戰事的情況與看法。一大一小兩個人相對而坐,雖然相差甚多,但聊得十分投緣。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逐漸西斜,光線變得柔和溫暖。
這時,兩人的交談也漸入佳境,相談甚歡。夜晚,泰禾熱情地邀請蘇溫言共進晚餐,並精心準備了一場豐盛的晚宴。這頓飯可以說是蘇溫言這麽久以來吃得最豐盛的一頓。不僅如此,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已經許久未曾品嚐過這樣的美味佳肴了。對於蘇溫言及其隨行人員來說,他們一直在匆忙行軍,忙於支援趙國公,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
一路上,他們隻能依靠事先準備好的幹糧來填飽肚子。至於趙國公泰禾等人,由於不斷遭受戰敗和圍城的困擾,生活條件艱苦,連基本的飲食和休息都難以保證。然而,今天,萬民軍已經成功退迴寧吉,局勢稍顯緩和。蘇溫言愉快地接受了泰禾的邀請,並認為此時正是讓手下眾人放鬆的時候。於是,他率領著各位將領一同前往赴宴。盡管驊州城曾長期麵臨叛軍的圍攻,但隨著叛軍的撤退,這座城市逐漸恢複了往日的活力。
第二天清晨,太陽高懸天空,直至中午時分,蘇溫言才緩緩從床榻上起身。在雅竹的細心照料下,他換上整潔的衣物,洗漱完畢後顯得精神煥發。想起昨晚的宴會,一直持續到深夜,可謂是賓主盡歡。通過這次宴會,雙方的關係更為親近,彼此之間的信任也得到了加強。這樣一來,在未來的戰鬥中,大家會更加齊心協力,不會出現出工不出力的情況。
盡管蘇溫言並不熱衷於這類宴會,但這是無法迴避的社交活動,因為在大乾這樣的宴會屢見不鮮。完成洗漱之後,蘇溫言帶著雅竹身著鎧甲朝著縣衙進發。
此時已至正午,縣衙內的泰禾正在專注地研究堪輿圖,並同時處理城中的各項事務。由於驊州剛從圍城困境中恢複,城內事務繁雜,泰禾也立刻投入到後續的工作中。
盡管泰禾並非文臣出身,但他麾下有眾多得力的文臣協助他處理政務,使得一切都變得遊刃有餘。
此刻,泰禾正專注地盯著房屋中央的堪輿圖,手指輕輕撚著胡須,在一片嘈雜的將領議論聲中陷入沉思。突然,一陣輕微的腳步聲從門外傳來,泰禾抬起頭,目光投向門口。由於陽光直射進屋內,他微微眯起眼睛,努力適應光線後,終於看清了來人。
緊接著,一陣爽朗的笑聲響起,原來是趙國公泰禾認出了來人。他大聲說道:“世子來了!快過來這邊吧。”屋內眾人聽到聲音,紛紛轉頭看向門口。當他們看到蘇溫言時,臉上露出和善和尊敬之色,紛紛起身向他行禮。
麵對這一場景,蘇溫言並未表現出高傲的姿態,而是微笑著一一迴應,並禮貌地迴禮。接著,他邁著穩健的步伐走到趙國公泰禾身旁,站定。
待蘇溫言來到他的身邊,趙國公伸出一隻手來,輕輕地拍了拍對方的肩膀,隨後手指向屋子正中央的那幅巨大的堪輿圖,聲音低沉地開口說道:“世子,如今叛軍已經退迴寧吉,他們依仗河水之利,占據了半個安南。我們現在缺少強大的水師力量,而對方的水師卻可以在安南的河道中自由穿梭,這使得我們重新掌控安南變得異常困難啊!”
蘇溫言的目光緊緊盯著那幅堪輿圖,眉頭微皺,似乎在深思熟慮。他雙手扶著下巴,陷入了沉思之中。屋內的氣氛再次變得嘈雜起來,眾人紛紛開始爭論如何進兵才是上策。
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蘇溫言的眉頭也越皺越深,他一邊思索一邊慢慢地靠近了中央的堪輿圖,隨後伸出手,手指細細地在地圖上摩挲著,仿佛想要從上麵找到一些答案。
安南位於南方,水係發達,河流眾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湛江和順江。這兩條江水流寬廣,足以容納多艘戰船同時行駛。一旦敵軍順著江水南下,便可以輕鬆襲擊沿岸的許多城市,給防守方帶來極大的壓力和挑戰。這種情況讓人防不勝防,即使有再多的兵力也難以抵擋敵人的攻擊。
如今固守城池不是辦法,若讓叛軍真的占據穩了安南和南越土地,想要剿滅他們就更加艱難了。叛軍雖然已經占領了安南和南越,但他們對於這些地方的控製力度並不夠強,如果我們能切斷各個城池之間的聯係,並壯大乾軍的聲勢,造成一種虛實難辨的局麵,或許就能讓叛軍陷入混亂,從而逐個擊破。
蘇溫言想到這裏,眼神堅定地看著堂中的眾人,鄭重地說道:“諸位,我有一計或許可以破局。”眾人聽到他的話,紛紛將目光轉移過來,期待著他接下來的計劃。
蘇溫言轉頭看向趙國公開口問道:“趙國公,據我所知,如今叛軍占據安南一半以寧吉為中心,依靠江水防守,對否?”趙國公泰禾微微頷首,表示認同,“正是世子所言。”
蘇溫言得到了對方的肯定後,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過一絲自信的光芒,而後繼續開口說道:“既然對方以寧吉為中心,那麽是不是可以推斷出叛軍的絕大部分軍隊都集中在寧吉呢?”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
這句話如同驚雷一般在會議室中炸響,瞬間點燃了眾人的思維火花。眾人紛紛附和道:“對啊!此時敵軍大部分兵力都在寧吉,我們可以分兵先行攻打其他城池啊!”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興奮和期待,似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蘇溫言在崔古的目光下向遠處奔馳而去,漸漸消失在他的視線之中。而後他從另外一側殺出,隻見他身先士卒地衝入敵陣,奮勇殺敵,所過之處血光四濺,敵人紛紛倒地。經過一番激烈的衝殺後,他巧妙地從一側迂迴到了周康部的背後,並成功地與己方大軍會合。
蘇溫言穩穩地騎在戰馬上,身姿挺拔如鬆,眼神堅定而銳利。他大手一揮,命令身邊的傳令兵立刻吹響撤軍的號角。那激昂的號聲響徹雲霄,仿佛是戰鬥結束的信號。
正在前方浴血奮戰的周康聽到這突如其來的號角聲,不禁愣了一愣。他下意識地抬頭望向戰場前方,卻驚愕地發現原本飄揚著的旗幟已然不見了蹤影。心中湧起泛起不解與迷茫,他急忙轉頭迴望,隻見那麵醒目的“蘇”字軍旗竟然出現在了自己部隊的後方!盡管滿心狐疑,但多年征戰養成的紀律性讓周康毫不猶豫地選擇聽從號角的指示。在一眾忠誠勇敢的士卒嚴密保護下,他開始緩緩後退。
撤退的號角聲在兩軍陣營上空久久迴蕩,宛如一首悲壯的挽歌。乾軍士兵們猶如洶湧澎湃的潮水,有序地向後退卻。而對麵的萬民軍則望著逐漸遠去的乾軍身影,緊繃的心弦終於得以放鬆下來。他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臉上露出劫後餘生的慶幸之色。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暫時畫上了句號,但戰爭的陰影仍籠罩在每個人心頭,未來的局勢依舊撲朔迷離。
隨著乾軍如潮水般退去,原本激烈廝殺的狹道口終於恢複了平靜。萬民軍成功地重新奪迴了這片關鍵之地,然而他們並沒有絲毫鬆懈,因為誰也不知道敵人是否會殺個迴馬槍。
崔古當機立斷,迅速組織人手開始修繕受損的防禦設施,並精心布置陣勢,以防備乾軍可能發起的突襲。士兵們忙碌而有序地工作著,緊張的氣氛彌漫在空中。
與此同時,在一側茂密的樹林裏,蘇溫言正帶領著他的部隊朝著開闊的平原方向行進。不久後,蘇溫言帶著兩萬軍隊與正在追擊的薛貴等人匯合在平原之上。
兩軍會合後的力量更加強大,他們毫不猶豫地對那些倉惶逃竄的萬民軍展開了猛烈的追擊。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動地,刀光劍影交錯閃爍。不過萬民軍好在人數眾多,而且在指揮下層層阻擊撤退確實收到奇效,所以盡管是在撤離也沒有潰退。最終,隻有少部分萬民軍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成為這場戰鬥的犧牲品,而大部分則是逃迴了狹道後方。
蘇溫言並沒有下令繼續強攻狹道口,而是選擇了與遠處的崔古遙遙相望。兩人目光交匯,仿佛在無聲地交流著什麽。片刻之後,蘇溫言果斷轉身,率領自己的部隊緩緩撤迴了伯山大營。
崔古看著對方離去的背影,心中暗自鬆了一口氣。但他並未急於撤退,而是決定就地安營紮寨,以觀察局勢的發展。畢竟,戰爭充滿變數,任何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到整個戰局的走向。不過,為了確保安全,他還是將主力部隊撤迴了蘭山,隻留下一小部分兵力駐守原地。
兩方第一次交手,蘇溫言略勝一籌,若不是崔古當機立斷在狹道口穩住軍心,那乾軍也許就能大勝,但戰場之上沒有也許。雙方在伯山和蘭山又待了數日,崔古見乾軍沒有進攻的意圖,便撤軍迴了蘭山。而後又從蘭山逐步撤軍,撤迴寧吉駐守。而後在崔古撤軍之後,蘇溫言也帶著部隊撤迴了驊州,與城中的趙國公泰禾相見。
蘇溫言率領著一眾親衛踏入了驊州地界,一路風塵仆仆地趕到了縣衙門前。當他邁入縣衙大堂時,一眼就看到了正端坐在那裏的趙國公。其實,這並非他們二人首次碰麵,早在京城的早朝上,他們就曾有過一麵之緣。然而,此時此刻再次相見,蘇溫言竟險些沒能認出這位曾經熟悉的趙國公來。
遙想當初在京城的時候,趙國公可謂意氣風發、容光煥發。那時的他,滿頭烏發如墨染般漆黑亮麗,保養得宜,宛如壯年之人。盡管身為武將,膚色略顯黝黑,但那健康的光澤反倒讓他看起來更具威嚴與魅力。再加上其衣著華麗,裝扮精致,活脫脫就是個富貴逼人的富家翁模樣。
可如今呢?眼前的趙國公簡直判若兩人!他那頭烏黑濃密的頭發已然變得兩鬢斑白,僅在頭頂處殘留些許黑發,仿佛歲月無情地在他頭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不僅如此,他原本細膩光滑的肌膚也變得粗糙不堪,猶如曆經風霜洗禮一般,整個人都顯得無比憔悴和蒼老。那張布滿皺紋的臉龐上寫滿了滄桑之感,但令人奇怪的是,即便如此,他的眼角卻始終流露出一絲難以掩飾的喜悅之意。
眼看著蘇溫言緩緩走進堂內,趙國公立刻站起身來,開懷大笑道:“世子此番大獲全勝,實乃可喜可賀啊!老夫在此代表驊州百姓,向世子您表示衷心的感激之情,多虧了您出手相助,才解了我驊州之困局呐!”話音剛落,趙國公更是雙手抱拳,朝著蘇溫言行起禮來,態度極為恭敬謙遜。
蘇溫言連忙上前將趙國公扶住,讓他停下,而後拉著他的手開口說到:“趙國公這可折煞晚輩了,若不是國公在此堅守如此之久,怎會有我軍大勝,這裏麵也有國公功勞呀。”趙國公心中一暖,此次出征自己本就是搶著來的,還在安南打了敗仗,若不是蘇溫言及時來援,解了危局,自己不知道會是何下場。
如今蘇溫言依舊對自己當成長輩,恭敬有加,也不計較得失,讓他不禁有些羞愧。今日此番情況,趙國公算是受了蘇溫言的恩惠。趙國公突然反應過來,而後開口說道:“你瞧,年紀大了,來到這邊坐。”說完便拉著蘇溫言到一邊坐了下來。
陽光明媚,微風拂麵。泰禾拉著蘇溫言在一把精致的木椅上相對而坐,他們開始談論起近期發生的種種事情,和戰事的情況與看法。一大一小兩個人相對而坐,雖然相差甚多,但聊得十分投緣。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逐漸西斜,光線變得柔和溫暖。
這時,兩人的交談也漸入佳境,相談甚歡。夜晚,泰禾熱情地邀請蘇溫言共進晚餐,並精心準備了一場豐盛的晚宴。這頓飯可以說是蘇溫言這麽久以來吃得最豐盛的一頓。不僅如此,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已經許久未曾品嚐過這樣的美味佳肴了。對於蘇溫言及其隨行人員來說,他們一直在匆忙行軍,忙於支援趙國公,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
一路上,他們隻能依靠事先準備好的幹糧來填飽肚子。至於趙國公泰禾等人,由於不斷遭受戰敗和圍城的困擾,生活條件艱苦,連基本的飲食和休息都難以保證。然而,今天,萬民軍已經成功退迴寧吉,局勢稍顯緩和。蘇溫言愉快地接受了泰禾的邀請,並認為此時正是讓手下眾人放鬆的時候。於是,他率領著各位將領一同前往赴宴。盡管驊州城曾長期麵臨叛軍的圍攻,但隨著叛軍的撤退,這座城市逐漸恢複了往日的活力。
第二天清晨,太陽高懸天空,直至中午時分,蘇溫言才緩緩從床榻上起身。在雅竹的細心照料下,他換上整潔的衣物,洗漱完畢後顯得精神煥發。想起昨晚的宴會,一直持續到深夜,可謂是賓主盡歡。通過這次宴會,雙方的關係更為親近,彼此之間的信任也得到了加強。這樣一來,在未來的戰鬥中,大家會更加齊心協力,不會出現出工不出力的情況。
盡管蘇溫言並不熱衷於這類宴會,但這是無法迴避的社交活動,因為在大乾這樣的宴會屢見不鮮。完成洗漱之後,蘇溫言帶著雅竹身著鎧甲朝著縣衙進發。
此時已至正午,縣衙內的泰禾正在專注地研究堪輿圖,並同時處理城中的各項事務。由於驊州剛從圍城困境中恢複,城內事務繁雜,泰禾也立刻投入到後續的工作中。
盡管泰禾並非文臣出身,但他麾下有眾多得力的文臣協助他處理政務,使得一切都變得遊刃有餘。
此刻,泰禾正專注地盯著房屋中央的堪輿圖,手指輕輕撚著胡須,在一片嘈雜的將領議論聲中陷入沉思。突然,一陣輕微的腳步聲從門外傳來,泰禾抬起頭,目光投向門口。由於陽光直射進屋內,他微微眯起眼睛,努力適應光線後,終於看清了來人。
緊接著,一陣爽朗的笑聲響起,原來是趙國公泰禾認出了來人。他大聲說道:“世子來了!快過來這邊吧。”屋內眾人聽到聲音,紛紛轉頭看向門口。當他們看到蘇溫言時,臉上露出和善和尊敬之色,紛紛起身向他行禮。
麵對這一場景,蘇溫言並未表現出高傲的姿態,而是微笑著一一迴應,並禮貌地迴禮。接著,他邁著穩健的步伐走到趙國公泰禾身旁,站定。
待蘇溫言來到他的身邊,趙國公伸出一隻手來,輕輕地拍了拍對方的肩膀,隨後手指向屋子正中央的那幅巨大的堪輿圖,聲音低沉地開口說道:“世子,如今叛軍已經退迴寧吉,他們依仗河水之利,占據了半個安南。我們現在缺少強大的水師力量,而對方的水師卻可以在安南的河道中自由穿梭,這使得我們重新掌控安南變得異常困難啊!”
蘇溫言的目光緊緊盯著那幅堪輿圖,眉頭微皺,似乎在深思熟慮。他雙手扶著下巴,陷入了沉思之中。屋內的氣氛再次變得嘈雜起來,眾人紛紛開始爭論如何進兵才是上策。
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蘇溫言的眉頭也越皺越深,他一邊思索一邊慢慢地靠近了中央的堪輿圖,隨後伸出手,手指細細地在地圖上摩挲著,仿佛想要從上麵找到一些答案。
安南位於南方,水係發達,河流眾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湛江和順江。這兩條江水流寬廣,足以容納多艘戰船同時行駛。一旦敵軍順著江水南下,便可以輕鬆襲擊沿岸的許多城市,給防守方帶來極大的壓力和挑戰。這種情況讓人防不勝防,即使有再多的兵力也難以抵擋敵人的攻擊。
如今固守城池不是辦法,若讓叛軍真的占據穩了安南和南越土地,想要剿滅他們就更加艱難了。叛軍雖然已經占領了安南和南越,但他們對於這些地方的控製力度並不夠強,如果我們能切斷各個城池之間的聯係,並壯大乾軍的聲勢,造成一種虛實難辨的局麵,或許就能讓叛軍陷入混亂,從而逐個擊破。
蘇溫言想到這裏,眼神堅定地看著堂中的眾人,鄭重地說道:“諸位,我有一計或許可以破局。”眾人聽到他的話,紛紛將目光轉移過來,期待著他接下來的計劃。
蘇溫言轉頭看向趙國公開口問道:“趙國公,據我所知,如今叛軍占據安南一半以寧吉為中心,依靠江水防守,對否?”趙國公泰禾微微頷首,表示認同,“正是世子所言。”
蘇溫言得到了對方的肯定後,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過一絲自信的光芒,而後繼續開口說道:“既然對方以寧吉為中心,那麽是不是可以推斷出叛軍的絕大部分軍隊都集中在寧吉呢?”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
這句話如同驚雷一般在會議室中炸響,瞬間點燃了眾人的思維火花。眾人紛紛附和道:“對啊!此時敵軍大部分兵力都在寧吉,我們可以分兵先行攻打其他城池啊!”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興奮和期待,似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