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迴信
皇帝年少,我從安南開始挽天傾 作者:長風聽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西方山穀的那座大營之中,趙國公泰禾穩穩地端坐在古樸厚重的桌案之前。四周,傳令兵們腳步匆忙,神色匆匆,一份份戰報與投降書仿若雪花般,不間斷地呈送到他的麵前。
他目光如鷹隼般銳利,逐字逐句地掃視著這些文書,隨著閱讀的深入,心中原本彌漫的不安如晨霧般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幾分久違的安定,悄然在心底蔓延開來。
此刻的局勢,恰似緩緩轉向的天平,正穩穩地朝著大乾這一方傾斜。
與初來安南時的窘迫相比,已然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追根溯源,這一切翻天覆地的變化,始於伯山大捷,那是局勢扭轉的關鍵節點。
若再往前深究,或許應該說,自蘇溫言抵達安南的那一刻起,命運的齒輪便已悄然開始轉動。
趙國公泰禾緊緊握著手中的戰報,雙眼微微眯起,眸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光芒,嘴角不自覺地微微上揚,那長長的胡須也隨著笑容輕輕顫動,他著實已經太久沒有感受過這般酣暢淋漓的快意了。
自他踏上安南這片土地,便一直被叛軍壓製得節節敗退,處處被動挨打,這讓他心中憋悶著一股猶如巨石般沉重、難以言表的惡氣。
而這幾日,局勢峰迴路轉,他終於接連出了幾口惡氣,心中暢快得如同久旱逢甘霖。
迴想起前幾日,趙國公泰禾的眼神中瞬間閃過一抹銳利如刃的光芒。
彼時,他便憑借著敏銳的軍事洞察力,料到當地的萬民軍定會趁著他們立足未穩、營寨高牆尚未修築完畢的時機,發動突襲。
於是,他提前精心謀劃布局,安排了一批精銳士卒,分別隱秘地潛藏在堆積如山的木材之後,或是藏身於營帳幽深的暗影之中,靜候獵物上鉤。
果不其然,對麵的萬民軍見營寨外守備的人數稀少,不假思索便瞬間中了計。
他們迅速拚湊出一支千人的敢死隊,趁著夜幕的掩護,如幽靈般悄然無聲地摸到了營寨的外圍。
敢死隊一衝進營寨,便如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朝著堆放物資的區域迅猛衝去,妄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摧毀大乾軍的補給。
起初,他們幾乎沒有遭遇任何像樣的抵抗,大乾軍看似一觸即潰,紛紛四散奔逃。
這一幕讓萬民軍敢死隊士氣大振,他們一路高唿著口號,向著營寨的更深處奮勇猛衝,一邊衝殺,一邊肆無忌憚地毀壞沿途的營帳。
就這樣,一千人的敢死隊毫無阻礙地深入到了營寨內部。
然而,就在這一千人全部殺入營寨之後,局勢陡然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逆轉。
原本在前頭佯裝潰逃的乾軍,像是收到了某種神秘而默契的信號,瞬間整齊劃一地調轉方向,眼中閃爍著如寒星般冰冷的光芒,手中的兵器如閃電般猛地抽出,毫不猶豫地與萬民軍敢死隊展開了殊死搏鬥。
這突如其來的 “迴馬槍”,猶如一記重錘,直接把衝在最前方的萬民軍打得暈頭轉向,陣腳大亂。刹那間,萬民軍的傷亡人數如決堤的洪水般急劇攀升。
戰場上,頓時陷入一片慘烈的景象。斷肢殘臂如落葉般橫飛,鮮血似噴泉般洶湧灑落,將整片大地染得通紅。
破碎的腸子、內髒淩亂地散落得到處都是,原本黃澄澄的沙地,眨眼間便被濃稠的鮮血徹底浸透,變成了一片令人觸目驚心的猩紅色。
沙地在血液的浸泡下,變得泥濘不堪,仿佛一張巨大的黏稠蛛網,每走一步都黏膩得讓人舉步維艱,仿佛雙腳被死死地黏住。
雙方士卒在這泥濘的戰場上奮力廝殺,他們的靴子上沾滿了混著鮮血的泥土,每一次抬腳都仿佛要掙脫千斤重負,艱難無比。
當最前方的萬民軍被乾軍死死纏住,陷入苦戰之時,隱藏在四周的伏兵也如神兵天降般紛紛出動。
那些偏外圍的營帳內,堆積如山的木材後麵,以及所有能夠藏人的隱秘角落,瞬間如火山噴發般湧出無數幹軍。
這些乾軍身著熠熠生輝的鎧甲,在夜色中閃爍著冷冽的光芒,手中緊握著精良的兵器,散發著逼人的寒光。他們皆是來自京師的精銳之師,更是趙國公泰禾的心腹嫡係。
他們如猛虎出山一般,帶著勢不可擋的氣勢,從四麵八方朝著萬民軍叛軍猛撲而去,一時間,刀光劍影縱橫交錯,喊殺聲震天動地,仿佛要將整個夜空都撕裂。
這聲響徹在夜晚的五陽道上空,驚得四周的鳥獸驚恐萬狀,紛紛振翅高飛或撒腿狂奔,向著林子深處倉皇逃竄,眨眼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隻留下空蕩蕩的夜空和那彌漫著血腥氣的戰場。
這一戰,持續了一個時辰,全數的萬民軍被殲滅在了包圍圈裏麵,為了不讓萬民軍做困獸之鬥,趙國公泰禾特意留出了一部分位置,供萬民軍逃脫,隻不過那個方位是條死路而已。
就這樣,趙國公圍殲了一千叛軍後,對方就沒再敢在派兵襲擾了。就這樣他們在五陽道安安穩穩的待了一旬,也沒有見到對方集結大軍想要將這處通道打通。
不過投降的叛軍倒是一天比一天多,收複的城池也是一天比一天多了起來。不過西麵還是存在著幾個重鎮,人數眾多 的叛軍集結在那邊。這也是趙國公重點需要防範的隊伍,所以那邊的探馬比其他地方多上不少。
。。。。
趙國公穩穩地端坐在古樸厚重的太師椅上,手中緊握著那封尚未拆封的信件,目光如炬般投向站在麵前、身姿挺拔的王虎。
王虎身著一襲黑色勁裝,英氣逼人,見趙國公看向自己,立刻抱拳行禮,身姿筆挺如鬆。趙國公微微挑眉,開口問道:“是蘇世子讓你來的?” 聲音低沉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王虎再次抱拳,動作幹脆利落,洪亮地迴應道:“迴稟國公,正是。”
趙國公微微頷首,臉上露出一抹不易察覺的滿意神色,隨後轉頭對著身旁如鬆柏般挺立的護衛說道:“文和,帶這位兄弟下去好生休息。”
文和聽聞,立刻向趙國公恭敬行禮,聲音鏗鏘有力:“喏。” 緊接著,他邁著沉穩的步伐走到王虎身邊,臉上帶著和煦的微笑,伸手示意:“請。”
王虎又對著趙國公鄭重地行了一禮,這才跟隨文和轉身離去。待王虎的身影消失在營帳門口,趙國公才緩緩將目光重新落迴手中的信件上。他輕輕摩挲著信封,眼中流露出一絲期待。
小心翼翼地拆開信封,展開信紙,蘇溫言那熟悉而俊逸的字跡映入眼簾。
信件開篇,蘇溫言先是關切地問候趙國公近來的狀況,詢問他身體是否安康,還特意提及安南天氣溫熱潮濕,叮囑他務必多加注意身體。
趙國公看到此處,不禁莞爾一笑,伸手輕輕撫摸著自己那漆黑濃密的胡須,笑著喃喃自語:“蘇世子還如此掛懷老夫的身體,我那些親生兒子平日裏都沒這般細心。” 說著,他的眼睛眯成了一條縫,臉上滿是欣慰的神情,整個人看起來慈祥無比,若不是身著那身威嚴的甲胄,倒真像極了一位鄰家和藹的老翁。
他沉浸在這份溫暖之中片刻,才收了收心神,繼續往下閱讀。接下來的內容,蘇溫言詳細講述了這幾日寧吉城中的局勢。
原來,寧吉城的敵軍不斷派出小股部隊,試圖試探他所鎮守之地的守備情況。
麵對敵軍的試探,蘇溫言應對得極為巧妙。他每次都精準地派出適量的小股部隊迎敵,幹淨利落地解決戰鬥,成功遏製了敵軍的試探行動。且在這一係列交鋒中,己方幾乎沒有損失多少人馬。
不僅如此,蘇溫言還精心部署手中的數萬兵馬。
他將這些兵力如棋子般巧妙地鋪陳開來,部署到落霞坡的四處要點。
如此一來,各部隊之間形成了一個緊密的拱衛之勢,彼此唿應,互成犄角。一旦一方遇襲,其他各方能夠迅速支援,形成強大的防禦與反擊體係。
看到此處,趙國公的神情變得愈發專注,他緩緩站起身來,轉身看向身後那幅巨大而詳盡的堪輿圖。
他左手拿著書信,右手食指輕輕點著堪輿圖上的位置,目光急切地尋找著落霞坡的所在之處。
很快,他的手指落在了地圖上落霞坡的標識上,隨後便開始細細查看落霞坡周圍的地理情況。隻見他眉頭時而緊皺,時而舒展,口中不時發出輕微的沉吟聲。
良久,趙國公微微點了點頭,眼中滿是讚賞之色,自言自語道:“確實是絕妙的部署。落霞坡周圍環繞著連綿山脈,可憑借山脈作為天然屏障進行防守。同時,坡地的地勢優勢明顯,若敵軍步兵來犯,從坡上向下衝殺,定能給予對方重創。而挖掘的壕溝,也能有效的規避對方箭雨的攻擊,蘇世子這布置,可謂恰到好處,心思縝密啊!”
說罷,他再次看向手中的書信,接著讀後麵的內容。
齊國忠這人居然如此勇武,之前怎麽從未聽人談起過?還是說他是後起之秀,之前名聲不顯?” 趙國公泰禾眉頭緊鎖,目光緊緊盯著手中的戰報,口中喃喃自語。“不過光從戰報上看也看不出什麽,也許隻是蘇世子為自己手下鋪路而已。” 他微微搖頭,神色間帶著一絲疑惑與思索。
戰報上詳細記載著齊國忠的英勇事跡:率領五十人,沿著側翼小道,如鬼魅般悄然迂迴到叛軍身後。
當叛軍氣勢洶洶地派人衝擊營寨之時,齊國忠果斷下令,五十人全員穿戴重甲,手持鋒利的陌刀,如猛虎撲食般衝入敵陣後方。
敵軍完全沒有料到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倉促間應對失措。齊國忠一馬當先,手中陌刀揮舞得虎虎生風,寒光閃爍間,敵軍紛紛倒下。
在他的帶領下,這五十人的小隊竟斬殺敵軍二百餘人,而後成功帶隊逃離,僅損失十餘人。
趙國公看完這段,心中不禁泛起一絲懷疑,甚至一度認為這戰報有作假之嫌。在他看來,以五十人的兵力,麵對數倍於己的敵軍,還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實在有些不可思議。
不過,他也清楚,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奇跡也並非不可能發生。況且,真實情況即便有所出入,也不會相差太遠,頂多存在些許誇大。
他深知蘇溫言想要讓自己屬下獲得更多戰功以便升遷的心思,對此,他表示理解。
在他眼中,蘇溫言此舉也是為了激勵麾下將士奮勇殺敵,鞏固己方陣營的實力,這是身為將領的正常考量。
所以,他決定不再深究此事,打算就這樣如實上報。
思緒收迴,趙國公繼續往下看去,很快便看到蘇溫言在信中詢問四周投降的城池有哪些,以便做好後續的部署安排。
他深知這一信息對於整個戰局的重要性,蘇溫言需要據此合理調配兵力,鞏固占領區域,進一步擴大戰果。
一盞茶的工夫,趙國公已將紙上的內容看得七七八八。他緩緩將信紙放下,長舒一口氣,而後站起身來,踱步迴到那張古樸的桌案前。
他輕輕坐下,伸手拿起桌上的毛筆,在硯台中蘸了蘸墨汁,略作思忖,便開始揮筆書寫迴信。
隻見他目光專注,筆鋒蒼勁有力,一行行工整的字跡在紙上迅速呈現。
他先是迴複了蘇溫言關於四周投降城池的詳細信息,將每個城池的位置、兵力部署以及城中的大致情況都一一闡述清楚。
接著,他又對蘇溫言在戰場上的指揮策略和取得的成果表達了肯定與讚賞,鼓勵他繼續保持,乘勝追擊。
對於齊國忠的英勇表現,他雖心有疑慮,但在信中並未提及,隻是簡單地表示聽聞其事跡,期待他日後能有更出色的表現。
最後,他還關切地詢問了蘇溫言的身體狀況,叮囑他在戰事繁忙之際,也要注意休息,保重自身。
一紙書信寫完,趙國公便等待其晾幹,而後放入信封之中。
他目光如鷹隼般銳利,逐字逐句地掃視著這些文書,隨著閱讀的深入,心中原本彌漫的不安如晨霧般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幾分久違的安定,悄然在心底蔓延開來。
此刻的局勢,恰似緩緩轉向的天平,正穩穩地朝著大乾這一方傾斜。
與初來安南時的窘迫相比,已然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追根溯源,這一切翻天覆地的變化,始於伯山大捷,那是局勢扭轉的關鍵節點。
若再往前深究,或許應該說,自蘇溫言抵達安南的那一刻起,命運的齒輪便已悄然開始轉動。
趙國公泰禾緊緊握著手中的戰報,雙眼微微眯起,眸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光芒,嘴角不自覺地微微上揚,那長長的胡須也隨著笑容輕輕顫動,他著實已經太久沒有感受過這般酣暢淋漓的快意了。
自他踏上安南這片土地,便一直被叛軍壓製得節節敗退,處處被動挨打,這讓他心中憋悶著一股猶如巨石般沉重、難以言表的惡氣。
而這幾日,局勢峰迴路轉,他終於接連出了幾口惡氣,心中暢快得如同久旱逢甘霖。
迴想起前幾日,趙國公泰禾的眼神中瞬間閃過一抹銳利如刃的光芒。
彼時,他便憑借著敏銳的軍事洞察力,料到當地的萬民軍定會趁著他們立足未穩、營寨高牆尚未修築完畢的時機,發動突襲。
於是,他提前精心謀劃布局,安排了一批精銳士卒,分別隱秘地潛藏在堆積如山的木材之後,或是藏身於營帳幽深的暗影之中,靜候獵物上鉤。
果不其然,對麵的萬民軍見營寨外守備的人數稀少,不假思索便瞬間中了計。
他們迅速拚湊出一支千人的敢死隊,趁著夜幕的掩護,如幽靈般悄然無聲地摸到了營寨的外圍。
敢死隊一衝進營寨,便如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朝著堆放物資的區域迅猛衝去,妄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摧毀大乾軍的補給。
起初,他們幾乎沒有遭遇任何像樣的抵抗,大乾軍看似一觸即潰,紛紛四散奔逃。
這一幕讓萬民軍敢死隊士氣大振,他們一路高唿著口號,向著營寨的更深處奮勇猛衝,一邊衝殺,一邊肆無忌憚地毀壞沿途的營帳。
就這樣,一千人的敢死隊毫無阻礙地深入到了營寨內部。
然而,就在這一千人全部殺入營寨之後,局勢陡然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逆轉。
原本在前頭佯裝潰逃的乾軍,像是收到了某種神秘而默契的信號,瞬間整齊劃一地調轉方向,眼中閃爍著如寒星般冰冷的光芒,手中的兵器如閃電般猛地抽出,毫不猶豫地與萬民軍敢死隊展開了殊死搏鬥。
這突如其來的 “迴馬槍”,猶如一記重錘,直接把衝在最前方的萬民軍打得暈頭轉向,陣腳大亂。刹那間,萬民軍的傷亡人數如決堤的洪水般急劇攀升。
戰場上,頓時陷入一片慘烈的景象。斷肢殘臂如落葉般橫飛,鮮血似噴泉般洶湧灑落,將整片大地染得通紅。
破碎的腸子、內髒淩亂地散落得到處都是,原本黃澄澄的沙地,眨眼間便被濃稠的鮮血徹底浸透,變成了一片令人觸目驚心的猩紅色。
沙地在血液的浸泡下,變得泥濘不堪,仿佛一張巨大的黏稠蛛網,每走一步都黏膩得讓人舉步維艱,仿佛雙腳被死死地黏住。
雙方士卒在這泥濘的戰場上奮力廝殺,他們的靴子上沾滿了混著鮮血的泥土,每一次抬腳都仿佛要掙脫千斤重負,艱難無比。
當最前方的萬民軍被乾軍死死纏住,陷入苦戰之時,隱藏在四周的伏兵也如神兵天降般紛紛出動。
那些偏外圍的營帳內,堆積如山的木材後麵,以及所有能夠藏人的隱秘角落,瞬間如火山噴發般湧出無數幹軍。
這些乾軍身著熠熠生輝的鎧甲,在夜色中閃爍著冷冽的光芒,手中緊握著精良的兵器,散發著逼人的寒光。他們皆是來自京師的精銳之師,更是趙國公泰禾的心腹嫡係。
他們如猛虎出山一般,帶著勢不可擋的氣勢,從四麵八方朝著萬民軍叛軍猛撲而去,一時間,刀光劍影縱橫交錯,喊殺聲震天動地,仿佛要將整個夜空都撕裂。
這聲響徹在夜晚的五陽道上空,驚得四周的鳥獸驚恐萬狀,紛紛振翅高飛或撒腿狂奔,向著林子深處倉皇逃竄,眨眼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隻留下空蕩蕩的夜空和那彌漫著血腥氣的戰場。
這一戰,持續了一個時辰,全數的萬民軍被殲滅在了包圍圈裏麵,為了不讓萬民軍做困獸之鬥,趙國公泰禾特意留出了一部分位置,供萬民軍逃脫,隻不過那個方位是條死路而已。
就這樣,趙國公圍殲了一千叛軍後,對方就沒再敢在派兵襲擾了。就這樣他們在五陽道安安穩穩的待了一旬,也沒有見到對方集結大軍想要將這處通道打通。
不過投降的叛軍倒是一天比一天多,收複的城池也是一天比一天多了起來。不過西麵還是存在著幾個重鎮,人數眾多 的叛軍集結在那邊。這也是趙國公重點需要防範的隊伍,所以那邊的探馬比其他地方多上不少。
。。。。
趙國公穩穩地端坐在古樸厚重的太師椅上,手中緊握著那封尚未拆封的信件,目光如炬般投向站在麵前、身姿挺拔的王虎。
王虎身著一襲黑色勁裝,英氣逼人,見趙國公看向自己,立刻抱拳行禮,身姿筆挺如鬆。趙國公微微挑眉,開口問道:“是蘇世子讓你來的?” 聲音低沉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王虎再次抱拳,動作幹脆利落,洪亮地迴應道:“迴稟國公,正是。”
趙國公微微頷首,臉上露出一抹不易察覺的滿意神色,隨後轉頭對著身旁如鬆柏般挺立的護衛說道:“文和,帶這位兄弟下去好生休息。”
文和聽聞,立刻向趙國公恭敬行禮,聲音鏗鏘有力:“喏。” 緊接著,他邁著沉穩的步伐走到王虎身邊,臉上帶著和煦的微笑,伸手示意:“請。”
王虎又對著趙國公鄭重地行了一禮,這才跟隨文和轉身離去。待王虎的身影消失在營帳門口,趙國公才緩緩將目光重新落迴手中的信件上。他輕輕摩挲著信封,眼中流露出一絲期待。
小心翼翼地拆開信封,展開信紙,蘇溫言那熟悉而俊逸的字跡映入眼簾。
信件開篇,蘇溫言先是關切地問候趙國公近來的狀況,詢問他身體是否安康,還特意提及安南天氣溫熱潮濕,叮囑他務必多加注意身體。
趙國公看到此處,不禁莞爾一笑,伸手輕輕撫摸著自己那漆黑濃密的胡須,笑著喃喃自語:“蘇世子還如此掛懷老夫的身體,我那些親生兒子平日裏都沒這般細心。” 說著,他的眼睛眯成了一條縫,臉上滿是欣慰的神情,整個人看起來慈祥無比,若不是身著那身威嚴的甲胄,倒真像極了一位鄰家和藹的老翁。
他沉浸在這份溫暖之中片刻,才收了收心神,繼續往下閱讀。接下來的內容,蘇溫言詳細講述了這幾日寧吉城中的局勢。
原來,寧吉城的敵軍不斷派出小股部隊,試圖試探他所鎮守之地的守備情況。
麵對敵軍的試探,蘇溫言應對得極為巧妙。他每次都精準地派出適量的小股部隊迎敵,幹淨利落地解決戰鬥,成功遏製了敵軍的試探行動。且在這一係列交鋒中,己方幾乎沒有損失多少人馬。
不僅如此,蘇溫言還精心部署手中的數萬兵馬。
他將這些兵力如棋子般巧妙地鋪陳開來,部署到落霞坡的四處要點。
如此一來,各部隊之間形成了一個緊密的拱衛之勢,彼此唿應,互成犄角。一旦一方遇襲,其他各方能夠迅速支援,形成強大的防禦與反擊體係。
看到此處,趙國公的神情變得愈發專注,他緩緩站起身來,轉身看向身後那幅巨大而詳盡的堪輿圖。
他左手拿著書信,右手食指輕輕點著堪輿圖上的位置,目光急切地尋找著落霞坡的所在之處。
很快,他的手指落在了地圖上落霞坡的標識上,隨後便開始細細查看落霞坡周圍的地理情況。隻見他眉頭時而緊皺,時而舒展,口中不時發出輕微的沉吟聲。
良久,趙國公微微點了點頭,眼中滿是讚賞之色,自言自語道:“確實是絕妙的部署。落霞坡周圍環繞著連綿山脈,可憑借山脈作為天然屏障進行防守。同時,坡地的地勢優勢明顯,若敵軍步兵來犯,從坡上向下衝殺,定能給予對方重創。而挖掘的壕溝,也能有效的規避對方箭雨的攻擊,蘇世子這布置,可謂恰到好處,心思縝密啊!”
說罷,他再次看向手中的書信,接著讀後麵的內容。
齊國忠這人居然如此勇武,之前怎麽從未聽人談起過?還是說他是後起之秀,之前名聲不顯?” 趙國公泰禾眉頭緊鎖,目光緊緊盯著手中的戰報,口中喃喃自語。“不過光從戰報上看也看不出什麽,也許隻是蘇世子為自己手下鋪路而已。” 他微微搖頭,神色間帶著一絲疑惑與思索。
戰報上詳細記載著齊國忠的英勇事跡:率領五十人,沿著側翼小道,如鬼魅般悄然迂迴到叛軍身後。
當叛軍氣勢洶洶地派人衝擊營寨之時,齊國忠果斷下令,五十人全員穿戴重甲,手持鋒利的陌刀,如猛虎撲食般衝入敵陣後方。
敵軍完全沒有料到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倉促間應對失措。齊國忠一馬當先,手中陌刀揮舞得虎虎生風,寒光閃爍間,敵軍紛紛倒下。
在他的帶領下,這五十人的小隊竟斬殺敵軍二百餘人,而後成功帶隊逃離,僅損失十餘人。
趙國公看完這段,心中不禁泛起一絲懷疑,甚至一度認為這戰報有作假之嫌。在他看來,以五十人的兵力,麵對數倍於己的敵軍,還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實在有些不可思議。
不過,他也清楚,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奇跡也並非不可能發生。況且,真實情況即便有所出入,也不會相差太遠,頂多存在些許誇大。
他深知蘇溫言想要讓自己屬下獲得更多戰功以便升遷的心思,對此,他表示理解。
在他眼中,蘇溫言此舉也是為了激勵麾下將士奮勇殺敵,鞏固己方陣營的實力,這是身為將領的正常考量。
所以,他決定不再深究此事,打算就這樣如實上報。
思緒收迴,趙國公繼續往下看去,很快便看到蘇溫言在信中詢問四周投降的城池有哪些,以便做好後續的部署安排。
他深知這一信息對於整個戰局的重要性,蘇溫言需要據此合理調配兵力,鞏固占領區域,進一步擴大戰果。
一盞茶的工夫,趙國公已將紙上的內容看得七七八八。他緩緩將信紙放下,長舒一口氣,而後站起身來,踱步迴到那張古樸的桌案前。
他輕輕坐下,伸手拿起桌上的毛筆,在硯台中蘸了蘸墨汁,略作思忖,便開始揮筆書寫迴信。
隻見他目光專注,筆鋒蒼勁有力,一行行工整的字跡在紙上迅速呈現。
他先是迴複了蘇溫言關於四周投降城池的詳細信息,將每個城池的位置、兵力部署以及城中的大致情況都一一闡述清楚。
接著,他又對蘇溫言在戰場上的指揮策略和取得的成果表達了肯定與讚賞,鼓勵他繼續保持,乘勝追擊。
對於齊國忠的英勇表現,他雖心有疑慮,但在信中並未提及,隻是簡單地表示聽聞其事跡,期待他日後能有更出色的表現。
最後,他還關切地詢問了蘇溫言的身體狀況,叮囑他在戰事繁忙之際,也要注意休息,保重自身。
一紙書信寫完,趙國公便等待其晾幹,而後放入信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