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範雎:從微末到巔峰的大秦傳奇
第一節:坎坷出身 壯誌難酬
範雎出生在魏國一個普通家庭,自幼家境貧寒,卻懷揣著遠大的抱負,對治國理政和權謀之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勤奮好學,雖條件艱苦,卻想盡辦法借閱各類書籍,日夜苦讀,期望有朝一日能憑借自己的才學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實現心中的理想。
成年後的範雎,憑借著積累的學識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渴望在魏國謀得一官半職,施展自己的才華。然而,現實卻對他極為殘酷。魏國朝堂之上,權貴當道,任人唯親,像範雎這樣出身低微又無背景之人,很難有晉升的機會。
無奈之下,範雎隻能先投身中大夫須賈門下,希望以此為跳板,逐步實現自己的抱負。但須賈心胸狹隘,嫉賢妒能,並未給予範雎施展才華的機會,反而時常對他加以打壓。範雎雖心中鬱悶,卻也隻能默默忍受,等待著改變命運的契機。
第二節:蒙冤受辱 死裏逃生
一次,須賈奉命出使齊國,範雎作為隨從一同前往。在齊國期間,範雎憑借其出眾的口才和對天下局勢的深刻見解,引起了齊襄王的注意。齊襄王對範雎頗為賞識,派人送給他許多金銀財寶和美酒佳肴,試圖拉攏他。
須賈得知此事後,心生嫉妒與猜疑,認為範雎泄露了魏國機密,才得到齊王的饋贈。迴到魏國後,須賈將此事添油加醋地告知相國魏齊。魏齊聽聞後,勃然大怒,未加調查便命人將範雎抓來嚴刑拷打。
範雎被打得遍體鱗傷,肋骨被打斷,牙齒也脫落了幾顆,奄奄一息。但他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始終堅稱自己無罪。魏齊見範雎拒不認罪,以為他已死,便命人將他扔到廁所裏,還讓賓客們往他身上撒尿,以此侮辱他。
在極度的痛苦與屈辱中,範雎佯裝已死,騙過了眾人。他趁機對看守說:“你若能救我出去,日後我定當重謝。”看守被範雎的誠意打動,又貪圖錢財,便向魏齊報告說廁所裏的屍體已經發臭,不如扔掉。魏齊此時也不再在意,便同意了。就這樣,範雎在看守的幫助下死裏逃生。
第三節:化名張祿 入秦謀政
死裏逃生的範雎深知在魏國已無立足之地,於是他化名張祿,在友人的幫助下,輾轉來到秦國。此時的秦國,秦昭襄王在位,雖手握大權,但宣太後和穰侯魏冉等外戚勢力龐大,對朝政影響極深。
範雎抵達秦國後,並未急於求見秦王,而是在鹹陽城觀察局勢,等待合適的時機。他深知,貿然求見若不能一擊即中,反而可能給自己帶來災禍。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範雎了解到秦昭襄王對穰侯魏冉擅自發動戰爭,擴大自己封地的行為頗為不滿,但因宣太後的緣故,一直隱忍未發。於是,範雎抓住這個機會,通過王稽向秦昭襄王上書,表明自己有重要的治國方略要與秦王商討。
秦昭襄王對範雎的上書很感興趣,決定召見他。在王稽的安排下,範雎見到了秦昭襄王。範雎故意在宮中過道上徘徊,當秦昭襄王的車駕到來時,他不但不迴避,反而大聲說道:“秦國哪裏有王?秦國隻有太後和穰侯罷了!”
秦昭襄王聽到這番話,心中一震,他意識到眼前此人絕非尋常之輩,必有高見。於是,秦昭襄王將範雎請入宮中,屏退左右,虛心向他請教。範雎見秦王如此誠懇,便向他闡述了自己“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指出秦國要想稱霸天下,不應越過韓、魏去攻打遠方的齊國,而應先與遠方的齊國交好,穩住其心,然後集中力量攻打鄰國韓、魏,逐步蠶食其領土,增強秦國的實力。同時,範雎還建議秦王加強王權,削弱外戚勢力,以保證政令暢通。
秦昭襄王聽後,大為讚賞,認為範雎的見解獨到而深刻,對秦國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即,秦昭襄王任命範雎為客卿,參與秦國的軍政大事。
第四節:施展抱負 遠交近攻
範雎成為客卿後,深得秦昭襄王的信任,開始逐步施展自己的抱負。他首先將“遠交近攻”的策略付諸實踐。
在外交上,範雎派使者前往齊國,向齊王表達秦國希望與其交好的意願,並承諾秦國不會侵犯齊國的利益,還會在一些事務上與齊國相互支持。齊國本就對秦國的強大心存忌憚,見秦國主動示好,便欣然接受,與秦國結成了暫時的同盟。這樣一來,秦國成功穩住了遠方的齊國,解除了後顧之憂。
在軍事上,範雎建議秦國將主要進攻方向對準韓、魏兩國。他分析說,韓、魏地處天下之中,是秦國向東發展的必經之路,且兩國實力相對較弱,攻打它們容易取得成效。秦昭襄王采納了範雎的建議,派大將白起率軍攻打韓國。白起率領秦軍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韓國多座城池,韓國被迫割地求和。
接著,秦國又對魏國展開進攻。魏國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難以抵擋,隻得向其他諸侯國求救。但由於範雎之前的外交策略,其他諸侯國要麽與秦國交好,要麽心存觀望,不願出兵救援魏國。最終,魏國也不得不向秦國屈服,割讓土地。
通過“遠交近攻”策略的實施,秦國在領土和實力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而範雎也因功被秦昭襄王任命為相國,封應侯,達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巔峰。
第五節:恩怨分明 睚眥必報
範雎成為秦國相國後,並沒有忘記曾經在魏國所遭受的屈辱。他決定對那些曾經傷害過他的人進行報複。
範雎派人四處打聽須賈和魏齊的下落。不久後,須賈作為魏國使者來到秦國。範雎得知後,故意穿著破舊的衣服去見須賈。須賈看到範雎如此落魄,心中不免有些憐憫,便留他吃飯,並送給他一件粗布袍子。
在交談中,須賈得知範雎在秦國相識一些人,便請他幫忙引見秦國相國張祿,希望能通過張祿的關係,讓魏國避免一場災禍。範雎答應了須賈,親自為他駕車前往相府。
當車駕來到相府門前,範雎讓須賈在門外等候,自己先進去通報。須賈在門外等了許久,卻不見範雎出來,便向門卒打聽。門卒告訴他,剛才駕車的就是相國張祿。須賈大驚失色,意識到自己得罪了秦國相國,連忙脫光上衣,袒胸露背,跪在地上,請求範雎饒恕。
範雎坐在堂上,曆數須賈的罪行,但念在須賈送他袍子,還有一絲故人之情,便饒了他的性命,隻是讓他迴去告訴魏王,速速將魏齊的人頭送來,否則秦國將大兵壓境。
須賈迴到魏國後,將此事告知魏齊。魏齊驚恐萬分,連忙逃到趙國,躲在平原君趙勝的家中。秦昭襄王得知魏齊的下落後,為了替範雎報仇,也為了進一步打壓趙國,設計將平原君騙到秦國,以此要挾趙國交出魏齊。魏齊走投無路,最終自殺身亡。
範雎大仇得報,他恩怨分明、睚眥必報的性格也讓天下人對他既敬畏又欽佩。
第六節:功高震主 急流勇退
隨著秦國在範雎的輔佐下日益強大,範雎的聲望和權力也達到了頂峰。然而,高處不勝寒,功高震主的他逐漸引起了秦昭襄王的猜忌。
此時,秦國發生了一係列事件,讓範雎陷入了困境。他舉薦的鄭安平在與趙國的戰爭中戰敗投降,按照秦國的法律,舉薦人應受連坐之罪。雖秦昭襄王念及範雎的功勞,並未處罰他,但此事讓範雎心中忐忑不安。
不久後,範雎舉薦的王稽又因通敵罪被處死。連續兩次舉薦之人犯下重罪,這讓範雎在朝堂上的處境愈發艱難。範雎深知自己已失去了秦昭襄王的信任,繼續留在相位上,必將給自己帶來災禍。
經過深思熟慮,範雎決定急流勇退。他向秦昭襄王上書,以身體不適為由,請求辭去相國之位,並推薦蔡澤接替自己。秦昭襄王同意了範雎的請求,免去了他的相國職務。
範雎辭去相國後,迴到自己的封地應城,過上了平靜的生活。他在應城反思自己的一生,雖曆經坎坷,但終究實現了自己的抱負,也算是不枉此生。不久後,範雎在應城病逝,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範雎的一生,從一個出身低微的寒士,憑借自己的智慧、謀略和堅韌不拔的意誌,一步步登上秦國相國的高位,他的“遠交近攻”策略對秦國統一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曆史上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故事也激勵著後人,在困境中不放棄希望,通過努力和智慧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金句分享: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出自《史記·範雎蔡澤列傳》。意思是即使僅給過一頓飯的恩惠,也一定報答;縱然隻有瞪一眼的怨恨,也必定報複,體現了一種恩怨分明的態度。
第一節:坎坷出身 壯誌難酬
範雎出生在魏國一個普通家庭,自幼家境貧寒,卻懷揣著遠大的抱負,對治國理政和權謀之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勤奮好學,雖條件艱苦,卻想盡辦法借閱各類書籍,日夜苦讀,期望有朝一日能憑借自己的才學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實現心中的理想。
成年後的範雎,憑借著積累的學識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渴望在魏國謀得一官半職,施展自己的才華。然而,現實卻對他極為殘酷。魏國朝堂之上,權貴當道,任人唯親,像範雎這樣出身低微又無背景之人,很難有晉升的機會。
無奈之下,範雎隻能先投身中大夫須賈門下,希望以此為跳板,逐步實現自己的抱負。但須賈心胸狹隘,嫉賢妒能,並未給予範雎施展才華的機會,反而時常對他加以打壓。範雎雖心中鬱悶,卻也隻能默默忍受,等待著改變命運的契機。
第二節:蒙冤受辱 死裏逃生
一次,須賈奉命出使齊國,範雎作為隨從一同前往。在齊國期間,範雎憑借其出眾的口才和對天下局勢的深刻見解,引起了齊襄王的注意。齊襄王對範雎頗為賞識,派人送給他許多金銀財寶和美酒佳肴,試圖拉攏他。
須賈得知此事後,心生嫉妒與猜疑,認為範雎泄露了魏國機密,才得到齊王的饋贈。迴到魏國後,須賈將此事添油加醋地告知相國魏齊。魏齊聽聞後,勃然大怒,未加調查便命人將範雎抓來嚴刑拷打。
範雎被打得遍體鱗傷,肋骨被打斷,牙齒也脫落了幾顆,奄奄一息。但他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始終堅稱自己無罪。魏齊見範雎拒不認罪,以為他已死,便命人將他扔到廁所裏,還讓賓客們往他身上撒尿,以此侮辱他。
在極度的痛苦與屈辱中,範雎佯裝已死,騙過了眾人。他趁機對看守說:“你若能救我出去,日後我定當重謝。”看守被範雎的誠意打動,又貪圖錢財,便向魏齊報告說廁所裏的屍體已經發臭,不如扔掉。魏齊此時也不再在意,便同意了。就這樣,範雎在看守的幫助下死裏逃生。
第三節:化名張祿 入秦謀政
死裏逃生的範雎深知在魏國已無立足之地,於是他化名張祿,在友人的幫助下,輾轉來到秦國。此時的秦國,秦昭襄王在位,雖手握大權,但宣太後和穰侯魏冉等外戚勢力龐大,對朝政影響極深。
範雎抵達秦國後,並未急於求見秦王,而是在鹹陽城觀察局勢,等待合適的時機。他深知,貿然求見若不能一擊即中,反而可能給自己帶來災禍。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範雎了解到秦昭襄王對穰侯魏冉擅自發動戰爭,擴大自己封地的行為頗為不滿,但因宣太後的緣故,一直隱忍未發。於是,範雎抓住這個機會,通過王稽向秦昭襄王上書,表明自己有重要的治國方略要與秦王商討。
秦昭襄王對範雎的上書很感興趣,決定召見他。在王稽的安排下,範雎見到了秦昭襄王。範雎故意在宮中過道上徘徊,當秦昭襄王的車駕到來時,他不但不迴避,反而大聲說道:“秦國哪裏有王?秦國隻有太後和穰侯罷了!”
秦昭襄王聽到這番話,心中一震,他意識到眼前此人絕非尋常之輩,必有高見。於是,秦昭襄王將範雎請入宮中,屏退左右,虛心向他請教。範雎見秦王如此誠懇,便向他闡述了自己“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指出秦國要想稱霸天下,不應越過韓、魏去攻打遠方的齊國,而應先與遠方的齊國交好,穩住其心,然後集中力量攻打鄰國韓、魏,逐步蠶食其領土,增強秦國的實力。同時,範雎還建議秦王加強王權,削弱外戚勢力,以保證政令暢通。
秦昭襄王聽後,大為讚賞,認為範雎的見解獨到而深刻,對秦國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即,秦昭襄王任命範雎為客卿,參與秦國的軍政大事。
第四節:施展抱負 遠交近攻
範雎成為客卿後,深得秦昭襄王的信任,開始逐步施展自己的抱負。他首先將“遠交近攻”的策略付諸實踐。
在外交上,範雎派使者前往齊國,向齊王表達秦國希望與其交好的意願,並承諾秦國不會侵犯齊國的利益,還會在一些事務上與齊國相互支持。齊國本就對秦國的強大心存忌憚,見秦國主動示好,便欣然接受,與秦國結成了暫時的同盟。這樣一來,秦國成功穩住了遠方的齊國,解除了後顧之憂。
在軍事上,範雎建議秦國將主要進攻方向對準韓、魏兩國。他分析說,韓、魏地處天下之中,是秦國向東發展的必經之路,且兩國實力相對較弱,攻打它們容易取得成效。秦昭襄王采納了範雎的建議,派大將白起率軍攻打韓國。白起率領秦軍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韓國多座城池,韓國被迫割地求和。
接著,秦國又對魏國展開進攻。魏國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難以抵擋,隻得向其他諸侯國求救。但由於範雎之前的外交策略,其他諸侯國要麽與秦國交好,要麽心存觀望,不願出兵救援魏國。最終,魏國也不得不向秦國屈服,割讓土地。
通過“遠交近攻”策略的實施,秦國在領土和實力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而範雎也因功被秦昭襄王任命為相國,封應侯,達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巔峰。
第五節:恩怨分明 睚眥必報
範雎成為秦國相國後,並沒有忘記曾經在魏國所遭受的屈辱。他決定對那些曾經傷害過他的人進行報複。
範雎派人四處打聽須賈和魏齊的下落。不久後,須賈作為魏國使者來到秦國。範雎得知後,故意穿著破舊的衣服去見須賈。須賈看到範雎如此落魄,心中不免有些憐憫,便留他吃飯,並送給他一件粗布袍子。
在交談中,須賈得知範雎在秦國相識一些人,便請他幫忙引見秦國相國張祿,希望能通過張祿的關係,讓魏國避免一場災禍。範雎答應了須賈,親自為他駕車前往相府。
當車駕來到相府門前,範雎讓須賈在門外等候,自己先進去通報。須賈在門外等了許久,卻不見範雎出來,便向門卒打聽。門卒告訴他,剛才駕車的就是相國張祿。須賈大驚失色,意識到自己得罪了秦國相國,連忙脫光上衣,袒胸露背,跪在地上,請求範雎饒恕。
範雎坐在堂上,曆數須賈的罪行,但念在須賈送他袍子,還有一絲故人之情,便饒了他的性命,隻是讓他迴去告訴魏王,速速將魏齊的人頭送來,否則秦國將大兵壓境。
須賈迴到魏國後,將此事告知魏齊。魏齊驚恐萬分,連忙逃到趙國,躲在平原君趙勝的家中。秦昭襄王得知魏齊的下落後,為了替範雎報仇,也為了進一步打壓趙國,設計將平原君騙到秦國,以此要挾趙國交出魏齊。魏齊走投無路,最終自殺身亡。
範雎大仇得報,他恩怨分明、睚眥必報的性格也讓天下人對他既敬畏又欽佩。
第六節:功高震主 急流勇退
隨著秦國在範雎的輔佐下日益強大,範雎的聲望和權力也達到了頂峰。然而,高處不勝寒,功高震主的他逐漸引起了秦昭襄王的猜忌。
此時,秦國發生了一係列事件,讓範雎陷入了困境。他舉薦的鄭安平在與趙國的戰爭中戰敗投降,按照秦國的法律,舉薦人應受連坐之罪。雖秦昭襄王念及範雎的功勞,並未處罰他,但此事讓範雎心中忐忑不安。
不久後,範雎舉薦的王稽又因通敵罪被處死。連續兩次舉薦之人犯下重罪,這讓範雎在朝堂上的處境愈發艱難。範雎深知自己已失去了秦昭襄王的信任,繼續留在相位上,必將給自己帶來災禍。
經過深思熟慮,範雎決定急流勇退。他向秦昭襄王上書,以身體不適為由,請求辭去相國之位,並推薦蔡澤接替自己。秦昭襄王同意了範雎的請求,免去了他的相國職務。
範雎辭去相國後,迴到自己的封地應城,過上了平靜的生活。他在應城反思自己的一生,雖曆經坎坷,但終究實現了自己的抱負,也算是不枉此生。不久後,範雎在應城病逝,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範雎的一生,從一個出身低微的寒士,憑借自己的智慧、謀略和堅韌不拔的意誌,一步步登上秦國相國的高位,他的“遠交近攻”策略對秦國統一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曆史上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故事也激勵著後人,在困境中不放棄希望,通過努力和智慧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金句分享: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出自《史記·範雎蔡澤列傳》。意思是即使僅給過一頓飯的恩惠,也一定報答;縱然隻有瞪一眼的怨恨,也必定報複,體現了一種恩怨分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