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吳起:亂世雄途的鐵血傳奇
第一節:衛國少年的壯誌雄心
吳起出生在戰國初期衛國的一個富足家庭。衛國,雖國土麵積不大,但地處中原,文化底蘊深厚,商業繁榮。吳起自幼便展現出異於常人的聰慧與果敢,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探索欲望。
幼年的吳起,時常在衛國的集市與街巷間穿梭,看著往來的商賈、忙碌的工匠以及行色匆匆的路人,心中便對外麵廣闊的世界充滿了向往。他聽聞過各國的奇聞軼事,那些關於英雄豪傑縱橫天下、建功立業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一顆渴望成就非凡事業的種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吳起對知識的渴望愈發強烈。他不甘心隻局限於衛國這一方天地,渴望去更廣闊的世界學習和闖蕩。吳起的家庭雖有一定的財富,但為了尋求仕途發展,他四處奔走,結交權貴,試圖謀得一官半職,然而,錢財散盡,卻一無所獲。此舉引來了鄉人的嘲笑與譏諷,吳起心中的怒火被點燃,一怒之下,他竟殺死了誹謗自己的三十多人。
犯下命案後,吳起不得不逃離衛國。臨行前,他與母親訣別,咬著自己的手臂發誓:“不當卿相,決不迴衛。”帶著決絕與堅定,吳起踏上了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征程,此時的他,心中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出人頭地,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
第二節:魯國嶄露頭角
離開衛國後,吳起一路輾轉,來到了魯國。在魯國,他拜在曾申門下學習儒術。起初,吳起學習極為刻苦,對儒家經典的研讀廢寢忘食,期望能通過儒家的學說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命運卻在此時發生了轉折。
吳起的母親在衛國病逝,按照儒家的孝道,他應立刻迴鄉守孝。但吳起想到自己尚未功成名就,違背誓言迴去守孝,之前的努力便付諸東流。於是,他選擇了繼續留在魯國學習。此舉引起了曾申的不滿,在曾申看來,吳起違背了儒家的孝道,不配做自己的弟子,遂與他斷絕了師徒關係。
遭此變故,吳起並未一蹶不振,反而促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意識到,儒家的學說或許無法幫助他在這亂世中迅速崛起,實現自己的抱負。於是,吳起毅然決然地棄儒學兵,開始鑽研兵法謀略。憑借著過人的天賦和勤奮,吳起很快便掌握了豐富的軍事知識,對戰爭的理解也愈發深刻。
不久後,魯國與齊國爆發戰爭。魯國國君魯穆公麵對強大的齊國,憂心忡忡,不知該派誰掛帥迎敵。有人向魯穆公舉薦了吳起,稱讚他精通兵法,有將帥之才。然而,魯穆公卻有所顧慮,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擔心他會在戰場上偏袒齊國。
吳起得知魯穆公的顧慮後,為了獲得這次帶兵出征的機會,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殺妻以明誌。魯穆公被吳起的決心所打動,最終任命他為將軍,率領魯軍迎擊齊軍。
吳起深知此次機會來之不易,他精心籌備,製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在戰場上,吳起充分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身先士卒,鼓舞士氣,帶領魯軍以奇謀大破齊軍,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勝利。此役過後,吳起在魯國聲名大噪,他的名字傳遍了大街小巷,成為了魯國百姓心目中的英雄。然而,他殺妻求將的行為也引發了諸多爭議,為他日後的命運埋下了隱患。
第三節:魏國的輝煌歲月
盡管吳起在魯國取得了勝利,但魯國國內複雜的政治環境以及對他殺妻行為的非議,讓他感到難以施展拳腳。此時,魏國的魏文侯正在廣納賢才,吳起聽聞後,毅然前往魏國。
魏文侯對吳起的到來十分重視,親自接見了他,並向他請教治國強軍之道。吳起從容不迫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他強調軍隊的戰鬥力不僅取決於士兵的數量,更在於訓練有素和將領的指揮得當。同時,他還提出要注重民生,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樣才能為國家的強盛奠定基礎。魏文侯對吳起的觀點深表讚同,當即任命他為將軍,讓他負責魏國軍隊的改革與訓練。
吳起深知責任重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軍事改革中。他創建了名震天下的魏武卒,製定了嚴格的選拔標準和訓練方法。魏武卒的選拔極為嚴苛,要求士兵能夠身穿三層甲胄,手持長戟,腰佩利劍,背負強弩和五十支箭矢,攜帶三天的口糧,在半天內急行軍百裏後仍能投入戰鬥。入選的士兵不僅能獲得優厚的待遇,還能為家人帶來榮譽和利益。
在訓練過程中,吳起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他親自參與士兵的訓練,教授他們各種戰術技巧。他注重培養士兵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對將領的忠誠度。為了提高士兵的戰鬥意誌,吳起還時常講述魏國的曆史和先輩們的英勇事跡,激發士兵們的愛國情懷。
在吳起的悉心訓練下,魏武卒逐漸成為了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極強的精銳之師。他們在戰場上屢立戰功,為魏國開疆拓土。吳起率領魏武卒多次與秦國交戰,成功占領了河西之地,使魏國的領土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除了軍事上的成就,吳起在治理地方上也頗有建樹。他擔任西河郡守期間,積極推行改革,發展經濟,加強地方治理。他重視農業生產,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工程,使西河地區的經濟迅速繁榮起來。同時,他還注重文化教育,興辦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在吳起的治理下,西河地區成為了魏國的重要戰略要地和經濟文化中心。
在魏國的這段時間,是吳起人生中的輝煌時期。他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為魏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了魏國不可或缺的人物。
第四節:楚國的變革風雲
然而,吳起在魏國的成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排擠。隨著魏文侯的去世,魏武侯即位,魏國的政治局勢發生了變化。一些大臣在魏武侯麵前詆毀吳起,說他權力過大,有不臣之心。魏武侯聽信了這些讒言,對吳起產生了猜忌。
吳起察覺到了魏武侯態度的轉變,他深知自己在魏國的處境愈發艱難。此時,楚國的楚悼王正在尋求變法圖強的人才,聽聞吳起的才能後,便派人邀請他前往楚國。吳起權衡利弊後,決定離開魏國,前往楚國,希望能在楚國實現自己更大的抱負。
吳起來到楚國後,楚悼王對他委以重任,任命他為令尹,支持他進行變法。吳起深知楚國積弊已久,若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難以實現富強。於是,他開始了一係列雷厲風行的變法舉措。
在政治上,吳起大力整頓吏治,淘汰了一批無能的官員,打擊了貴族的勢力。他規定,凡是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王族的按例供給,將節省下來的經費用於訓練軍隊。同時,他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軍事上,吳起繼續推行他在魏國的軍事改革經驗,訓練了一支強大的楚軍。他注重選拔優秀的將領,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在他的努力下,楚軍逐漸成為了一支令各國畏懼的勁旅。
在經濟上,吳起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同時加強了對商業的管理,促進了楚國經濟的發展。
吳起的變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楚國的國力迅速增強。在對外戰爭中,楚軍多次擊敗周邊國家,擴張了楚國的領土。楚國的聲威大震,成為了當時的強國之一。
然而,吳起的變法觸動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他們對吳起恨之入骨,一直在尋找機會報複他。楚悼王在世時,憑借著國君的支持,吳起能夠順利推行變法。但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逝,舊貴族們趁機發動叛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悼王的靈堂,趴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叛亂者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按照楚國的法律,傷害國君的屍體是重罪,楚肅王即位後,下令將參與叛亂的貴族全部處死,為吳起報了仇。
第五節:傳奇落幕與深遠影響
吳起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從一個衛國的叛逆少年,成長為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在魯國、魏國、楚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他的軍事才能卓越非凡,無論是在魯國以少勝多擊敗齊國,還是在魏國訓練出無敵的魏武卒,亦或是在楚國打造出強大的楚軍,都展現出他對戰爭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指揮能力。他所著的《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齊名,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學的經典之作,對後世的軍事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政治方麵,吳起的變法雖然最終以悲劇收場,但他的改革理念和實踐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他敢於挑戰舊製度,推行一係列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政策,試圖打破貴族的壟斷,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經濟和軍事力量,這種勇於變革的精神值得後人敬佩。
吳起的一生,雖然充滿了爭議,但他對戰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他的故事被後人傳頌,激勵著無數人在困境中追求自己的理想,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勇於創新,敢於拚搏。他的傳奇人生,成為了中國曆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星辰,永遠閃耀著智慧與勇氣的光芒。
金句分享:
“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出自《吳子·治兵》,意思是抱定犧牲的決心,則有可能存活下來;企圖僥幸苟活,則難免喪命。意在強調在麵對困難和挑戰時,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不能心存僥幸。
第一節:衛國少年的壯誌雄心
吳起出生在戰國初期衛國的一個富足家庭。衛國,雖國土麵積不大,但地處中原,文化底蘊深厚,商業繁榮。吳起自幼便展現出異於常人的聰慧與果敢,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探索欲望。
幼年的吳起,時常在衛國的集市與街巷間穿梭,看著往來的商賈、忙碌的工匠以及行色匆匆的路人,心中便對外麵廣闊的世界充滿了向往。他聽聞過各國的奇聞軼事,那些關於英雄豪傑縱橫天下、建功立業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一顆渴望成就非凡事業的種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吳起對知識的渴望愈發強烈。他不甘心隻局限於衛國這一方天地,渴望去更廣闊的世界學習和闖蕩。吳起的家庭雖有一定的財富,但為了尋求仕途發展,他四處奔走,結交權貴,試圖謀得一官半職,然而,錢財散盡,卻一無所獲。此舉引來了鄉人的嘲笑與譏諷,吳起心中的怒火被點燃,一怒之下,他竟殺死了誹謗自己的三十多人。
犯下命案後,吳起不得不逃離衛國。臨行前,他與母親訣別,咬著自己的手臂發誓:“不當卿相,決不迴衛。”帶著決絕與堅定,吳起踏上了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征程,此時的他,心中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出人頭地,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
第二節:魯國嶄露頭角
離開衛國後,吳起一路輾轉,來到了魯國。在魯國,他拜在曾申門下學習儒術。起初,吳起學習極為刻苦,對儒家經典的研讀廢寢忘食,期望能通過儒家的學說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命運卻在此時發生了轉折。
吳起的母親在衛國病逝,按照儒家的孝道,他應立刻迴鄉守孝。但吳起想到自己尚未功成名就,違背誓言迴去守孝,之前的努力便付諸東流。於是,他選擇了繼續留在魯國學習。此舉引起了曾申的不滿,在曾申看來,吳起違背了儒家的孝道,不配做自己的弟子,遂與他斷絕了師徒關係。
遭此變故,吳起並未一蹶不振,反而促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意識到,儒家的學說或許無法幫助他在這亂世中迅速崛起,實現自己的抱負。於是,吳起毅然決然地棄儒學兵,開始鑽研兵法謀略。憑借著過人的天賦和勤奮,吳起很快便掌握了豐富的軍事知識,對戰爭的理解也愈發深刻。
不久後,魯國與齊國爆發戰爭。魯國國君魯穆公麵對強大的齊國,憂心忡忡,不知該派誰掛帥迎敵。有人向魯穆公舉薦了吳起,稱讚他精通兵法,有將帥之才。然而,魯穆公卻有所顧慮,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擔心他會在戰場上偏袒齊國。
吳起得知魯穆公的顧慮後,為了獲得這次帶兵出征的機會,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殺妻以明誌。魯穆公被吳起的決心所打動,最終任命他為將軍,率領魯軍迎擊齊軍。
吳起深知此次機會來之不易,他精心籌備,製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在戰場上,吳起充分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身先士卒,鼓舞士氣,帶領魯軍以奇謀大破齊軍,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勝利。此役過後,吳起在魯國聲名大噪,他的名字傳遍了大街小巷,成為了魯國百姓心目中的英雄。然而,他殺妻求將的行為也引發了諸多爭議,為他日後的命運埋下了隱患。
第三節:魏國的輝煌歲月
盡管吳起在魯國取得了勝利,但魯國國內複雜的政治環境以及對他殺妻行為的非議,讓他感到難以施展拳腳。此時,魏國的魏文侯正在廣納賢才,吳起聽聞後,毅然前往魏國。
魏文侯對吳起的到來十分重視,親自接見了他,並向他請教治國強軍之道。吳起從容不迫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他強調軍隊的戰鬥力不僅取決於士兵的數量,更在於訓練有素和將領的指揮得當。同時,他還提出要注重民生,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樣才能為國家的強盛奠定基礎。魏文侯對吳起的觀點深表讚同,當即任命他為將軍,讓他負責魏國軍隊的改革與訓練。
吳起深知責任重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軍事改革中。他創建了名震天下的魏武卒,製定了嚴格的選拔標準和訓練方法。魏武卒的選拔極為嚴苛,要求士兵能夠身穿三層甲胄,手持長戟,腰佩利劍,背負強弩和五十支箭矢,攜帶三天的口糧,在半天內急行軍百裏後仍能投入戰鬥。入選的士兵不僅能獲得優厚的待遇,還能為家人帶來榮譽和利益。
在訓練過程中,吳起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他親自參與士兵的訓練,教授他們各種戰術技巧。他注重培養士兵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對將領的忠誠度。為了提高士兵的戰鬥意誌,吳起還時常講述魏國的曆史和先輩們的英勇事跡,激發士兵們的愛國情懷。
在吳起的悉心訓練下,魏武卒逐漸成為了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極強的精銳之師。他們在戰場上屢立戰功,為魏國開疆拓土。吳起率領魏武卒多次與秦國交戰,成功占領了河西之地,使魏國的領土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除了軍事上的成就,吳起在治理地方上也頗有建樹。他擔任西河郡守期間,積極推行改革,發展經濟,加強地方治理。他重視農業生產,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工程,使西河地區的經濟迅速繁榮起來。同時,他還注重文化教育,興辦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在吳起的治理下,西河地區成為了魏國的重要戰略要地和經濟文化中心。
在魏國的這段時間,是吳起人生中的輝煌時期。他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為魏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了魏國不可或缺的人物。
第四節:楚國的變革風雲
然而,吳起在魏國的成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排擠。隨著魏文侯的去世,魏武侯即位,魏國的政治局勢發生了變化。一些大臣在魏武侯麵前詆毀吳起,說他權力過大,有不臣之心。魏武侯聽信了這些讒言,對吳起產生了猜忌。
吳起察覺到了魏武侯態度的轉變,他深知自己在魏國的處境愈發艱難。此時,楚國的楚悼王正在尋求變法圖強的人才,聽聞吳起的才能後,便派人邀請他前往楚國。吳起權衡利弊後,決定離開魏國,前往楚國,希望能在楚國實現自己更大的抱負。
吳起來到楚國後,楚悼王對他委以重任,任命他為令尹,支持他進行變法。吳起深知楚國積弊已久,若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難以實現富強。於是,他開始了一係列雷厲風行的變法舉措。
在政治上,吳起大力整頓吏治,淘汰了一批無能的官員,打擊了貴族的勢力。他規定,凡是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王族的按例供給,將節省下來的經費用於訓練軍隊。同時,他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軍事上,吳起繼續推行他在魏國的軍事改革經驗,訓練了一支強大的楚軍。他注重選拔優秀的將領,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在他的努力下,楚軍逐漸成為了一支令各國畏懼的勁旅。
在經濟上,吳起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同時加強了對商業的管理,促進了楚國經濟的發展。
吳起的變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楚國的國力迅速增強。在對外戰爭中,楚軍多次擊敗周邊國家,擴張了楚國的領土。楚國的聲威大震,成為了當時的強國之一。
然而,吳起的變法觸動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他們對吳起恨之入骨,一直在尋找機會報複他。楚悼王在世時,憑借著國君的支持,吳起能夠順利推行變法。但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逝,舊貴族們趁機發動叛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悼王的靈堂,趴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叛亂者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按照楚國的法律,傷害國君的屍體是重罪,楚肅王即位後,下令將參與叛亂的貴族全部處死,為吳起報了仇。
第五節:傳奇落幕與深遠影響
吳起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從一個衛國的叛逆少年,成長為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在魯國、魏國、楚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他的軍事才能卓越非凡,無論是在魯國以少勝多擊敗齊國,還是在魏國訓練出無敵的魏武卒,亦或是在楚國打造出強大的楚軍,都展現出他對戰爭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指揮能力。他所著的《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齊名,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學的經典之作,對後世的軍事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政治方麵,吳起的變法雖然最終以悲劇收場,但他的改革理念和實踐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他敢於挑戰舊製度,推行一係列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政策,試圖打破貴族的壟斷,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經濟和軍事力量,這種勇於變革的精神值得後人敬佩。
吳起的一生,雖然充滿了爭議,但他對戰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他的故事被後人傳頌,激勵著無數人在困境中追求自己的理想,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勇於創新,敢於拚搏。他的傳奇人生,成為了中國曆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星辰,永遠閃耀著智慧與勇氣的光芒。
金句分享:
“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出自《吳子·治兵》,意思是抱定犧牲的決心,則有可能存活下來;企圖僥幸苟活,則難免喪命。意在強調在麵對困難和挑戰時,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不能心存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