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箱鼓風,使得原料在窯體中像燒開的水一樣來迴飄動,呈現沸騰狀態。燃料在這種懸空狀態下燃燒,加熱了空氣,不但達到充分混合的目的,而且空氣的流通還大大提高了窯內的燃燒效率,窯體內的溫度也隨之升高,從而加快了原材料的反應。
就這樣,原材料在火中熊熊燃燒。當石灰石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時,剩下的物質就變成了水泥。然後,利用這些高溫空氣對原料進行烘幹。
等到停止加入燃料,窯體冷卻之後,烘幹的水泥從側麵的出料口放出,接著就可以繼續反複生產了。這種窯的結構不複雜,容易建造,投資少且建造速度快。
石灰石在附近的山上就能找到,粘土在村裏村外到處都是,就連木炭用柴也可以燒製出來。
兩個木匠把建好的木模送了過來,還帶有周傳香做好的豆腐。這些木模是可拆卸的,可以反複用來製作磚泥。
村民們拉迴來的粘土,都堆放在磚窯附近。粘土先被捶打成粉末,然後加水攪拌,村民們一邊攪拌粘土和水的混合物,一邊不辭辛勞地反複踩踏,讓粘土充分吸收水分,變得更加有粘性,將其變成稠泥。 在踩踏的過程中,村民們還不時地觀察磚泥的狀態,確保達到最佳的製作效果。
村民們把稠泥裝進一個個木模裏做成磚泥,整齊地堆放在一旁陰幹,就等著磚窯建成後放進去燒製。
工地上那簡易的灶台已經搭建完畢,可以投入使用。村長的老婆帶著兩個兒媳婦在工地上負責做飯。買了很多豬肉,還有其他的菜,以及周傳香製作的豆腐。
村民們聞到隨風飄來的陣陣肉香,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幹活也更起勁了,都希望能早點幹完活,吃上美味的飯菜。
午飯準備了兩葷兩素,還有一個豆腐羹。村民們吃得喜笑顏開,對這頓午飯非常滿意,覺得幹活更有勁兒了。
劉正軒找來劉為宗和村長一起商量事情。“村長,明天要抽調十人去縣城拆除買的木樓,您再去找二十個村民,不分男女,代替抽走的十人。”
村長一邊吃著飯,一邊點頭答應:“放心吧,正軒,我一定把人找齊。”
午飯後,村長劉為民立刻出發去招人了。其他村民們稍作休息後,就繼續分組幹活。劉正軒把工地上的事情安排妥當,和他爹交代了幾句便迴到了村裏的家中。
劉正軒先到村口去找劉方孝,沒找到他,於是就迴家喊來管家勇富。“晚點,你去找劉方孝,明天包他的牛車,讓他明早來我家。”
劉勇富笑著迴答:“少爺,小的遵命。”說完就轉身離開了。
劉正軒又跑去尋找繡娘們,張會蘭正在井井有條地管理著她們。紡紗速度快的五個人專門負責紡紗,其餘五個人負責織布。
經過這段時間的鍛煉,繡娘們的技藝愈發嫻熟,速度也提高不少。織出來的布也有了一定數量,就等著染色晾曬成為成品了。各項事務在張會蘭的精心管理下,秩序井然,安排得當,流程順暢,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著。
劉正軒麵帶微笑對張會蘭說:“娘,這段時間您辛苦了。”
張會蘭笑著迴應:“正軒,不辛苦。你做了這麽多事,那才是真辛苦。”
“娘,這些都沒什麽。”劉正軒笑著迴答道,“磚窯和水泥窯都快建好了,我想去找二叔和三叔,讓他們幫忙打理。”
張會蘭說道:“如今家裏產業增多,喊他們來幫忙確實不錯,也能給他們家增加些收入。”
劉正軒笑著說:“娘,那我現在去爺家。”
劉正軒來到劉方亮家時,劉家人都在。他直截了當地對劉方亮說道:“爺,我家建造的磚窯和水泥窯即將投入生產,我爹讓我來找二叔、三叔,想請他們去幫忙打理。”
劉正軒家這段時間動靜頗大,村裏的人都知曉。他的兩個嬸子私下還曾埋怨,說找外人幹活卻不找自家人。如今聽說要找二叔三叔去打理窯廠,心裏那是樂開了花。
劉方亮說道:“你們家如今事情繁多,我們家人也不少,需要幫忙盡管開口,我這老頭子也能出份力。”
劉正軒笑著解釋:“爺,前些日子沒找二叔三叔,是因為之前的活太累,等這些事情都捋順了,隻是讓他們去幫忙管理村民,不用幹重活。”接著又說:“我爹說了,請二叔三叔幫忙,每人每月三十兩銀子。”
“三十兩銀子一個月,是不是太多啦?”劉正軒的奶奶黃氏忍不住說道。
劉正軒趕忙笑著迴應:“奶奶,不多不多,這是應當的。以後也會請您和爺爺幫忙,同樣一月三十兩銀子。”
劉正軒的二叔劉為祖、三叔劉為先聽了,興奮不已。兩人商量了一番,決定立刻一同先去工地瞧瞧。兩個嬸子也是滿心歡喜,想著日後能跟著老大家發財。
劉正軒叫上幾個弟弟妹妹去他家玩耍,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跟著他走了。
晚飯時,劉為宗說道:“正軒,明天下午,磚窯就能建好開始燒磚了,水泥窯也差不多竣工。”又接著說:“下午,你二叔三叔去看過,說你要請他們幫忙。”
劉正軒笑著說:“爹,磚窯就讓三叔去管理,水泥窯就讓二叔管。等他們上手了,縣城酒樓開業,您和娘就去打理酒樓。”
“那家裏的幾個作坊呢?”張會蘭問道。
劉正軒笑著迴答:“娘,可以讓爺和奶過來幫忙,每月每人也給三十兩銀子。他們照看一下就行,有事讓管家和繡娘們去處置。”
晚飯後,劉正軒繼續給大家講故事,今晚是《西廂記》的最後六集。
講完後孩子們得知張生和崔鶯鶯有個圓滿結局,都格外高興。劉正軒收起手稿,大家便各自休息了。
第二天,劉正軒早早起床,洗漱吃飯後,告知張會蘭中午不迴家吃飯,然後喊上王三貴出門了。
劉方孝早早拉著牛車在約定地點等候,十個村民也都拿著工具,滿懷期待。劉正軒安排他們分別坐上馬車和牛車,一行人熱熱鬧鬧地向著朝陽縣城進發。
到了朝陽縣城自家的酒樓,劉正軒挑了些酒樓裏的桌椅板凳裝上馬車,運往新買的宅子,想著日後鏢局能用得上。大家這才知曉劉家在縣城買了座四進的大宅子。
迴到酒樓,剩下的桌椅和其他物件,如果村民想要就暫且留著,說好晚上迴村時一並拉走。劉方孝也要了一些,裝上牛車先迴村了,劉正軒囑咐他晚上再來接人。
村民們開始拆樓,從三樓率先拆起。劉正軒不停地叮囑大家務必要注意安全。
周圍的住戶聽到動靜紛紛跑出來察看,路過的行人也指指點點。
“這麽好的酒樓都要拆了,實在太可惜了!”
“這是哪家的公子,太敗家啦。”
劉正軒站在街邊指揮拆樓,對這些議論絲毫不以為意。
中午,劉正軒讓村民們停工,收拾一番去洗手,說要請大家吃飯。很多人從未在酒樓吃過飯,聽了興奮極了。鎖好酒樓門,劉正軒帶著大家去了一家酒樓,要了個包間,十二個人擠在一桌,點了一桌家常菜。大家吃得特別開心,由於下午還要幹活,劉正軒沒讓喝酒,用茶替代。
就這樣,原材料在火中熊熊燃燒。當石灰石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時,剩下的物質就變成了水泥。然後,利用這些高溫空氣對原料進行烘幹。
等到停止加入燃料,窯體冷卻之後,烘幹的水泥從側麵的出料口放出,接著就可以繼續反複生產了。這種窯的結構不複雜,容易建造,投資少且建造速度快。
石灰石在附近的山上就能找到,粘土在村裏村外到處都是,就連木炭用柴也可以燒製出來。
兩個木匠把建好的木模送了過來,還帶有周傳香做好的豆腐。這些木模是可拆卸的,可以反複用來製作磚泥。
村民們拉迴來的粘土,都堆放在磚窯附近。粘土先被捶打成粉末,然後加水攪拌,村民們一邊攪拌粘土和水的混合物,一邊不辭辛勞地反複踩踏,讓粘土充分吸收水分,變得更加有粘性,將其變成稠泥。 在踩踏的過程中,村民們還不時地觀察磚泥的狀態,確保達到最佳的製作效果。
村民們把稠泥裝進一個個木模裏做成磚泥,整齊地堆放在一旁陰幹,就等著磚窯建成後放進去燒製。
工地上那簡易的灶台已經搭建完畢,可以投入使用。村長的老婆帶著兩個兒媳婦在工地上負責做飯。買了很多豬肉,還有其他的菜,以及周傳香製作的豆腐。
村民們聞到隨風飄來的陣陣肉香,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幹活也更起勁了,都希望能早點幹完活,吃上美味的飯菜。
午飯準備了兩葷兩素,還有一個豆腐羹。村民們吃得喜笑顏開,對這頓午飯非常滿意,覺得幹活更有勁兒了。
劉正軒找來劉為宗和村長一起商量事情。“村長,明天要抽調十人去縣城拆除買的木樓,您再去找二十個村民,不分男女,代替抽走的十人。”
村長一邊吃著飯,一邊點頭答應:“放心吧,正軒,我一定把人找齊。”
午飯後,村長劉為民立刻出發去招人了。其他村民們稍作休息後,就繼續分組幹活。劉正軒把工地上的事情安排妥當,和他爹交代了幾句便迴到了村裏的家中。
劉正軒先到村口去找劉方孝,沒找到他,於是就迴家喊來管家勇富。“晚點,你去找劉方孝,明天包他的牛車,讓他明早來我家。”
劉勇富笑著迴答:“少爺,小的遵命。”說完就轉身離開了。
劉正軒又跑去尋找繡娘們,張會蘭正在井井有條地管理著她們。紡紗速度快的五個人專門負責紡紗,其餘五個人負責織布。
經過這段時間的鍛煉,繡娘們的技藝愈發嫻熟,速度也提高不少。織出來的布也有了一定數量,就等著染色晾曬成為成品了。各項事務在張會蘭的精心管理下,秩序井然,安排得當,流程順暢,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著。
劉正軒麵帶微笑對張會蘭說:“娘,這段時間您辛苦了。”
張會蘭笑著迴應:“正軒,不辛苦。你做了這麽多事,那才是真辛苦。”
“娘,這些都沒什麽。”劉正軒笑著迴答道,“磚窯和水泥窯都快建好了,我想去找二叔和三叔,讓他們幫忙打理。”
張會蘭說道:“如今家裏產業增多,喊他們來幫忙確實不錯,也能給他們家增加些收入。”
劉正軒笑著說:“娘,那我現在去爺家。”
劉正軒來到劉方亮家時,劉家人都在。他直截了當地對劉方亮說道:“爺,我家建造的磚窯和水泥窯即將投入生產,我爹讓我來找二叔、三叔,想請他們去幫忙打理。”
劉正軒家這段時間動靜頗大,村裏的人都知曉。他的兩個嬸子私下還曾埋怨,說找外人幹活卻不找自家人。如今聽說要找二叔三叔去打理窯廠,心裏那是樂開了花。
劉方亮說道:“你們家如今事情繁多,我們家人也不少,需要幫忙盡管開口,我這老頭子也能出份力。”
劉正軒笑著解釋:“爺,前些日子沒找二叔三叔,是因為之前的活太累,等這些事情都捋順了,隻是讓他們去幫忙管理村民,不用幹重活。”接著又說:“我爹說了,請二叔三叔幫忙,每人每月三十兩銀子。”
“三十兩銀子一個月,是不是太多啦?”劉正軒的奶奶黃氏忍不住說道。
劉正軒趕忙笑著迴應:“奶奶,不多不多,這是應當的。以後也會請您和爺爺幫忙,同樣一月三十兩銀子。”
劉正軒的二叔劉為祖、三叔劉為先聽了,興奮不已。兩人商量了一番,決定立刻一同先去工地瞧瞧。兩個嬸子也是滿心歡喜,想著日後能跟著老大家發財。
劉正軒叫上幾個弟弟妹妹去他家玩耍,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跟著他走了。
晚飯時,劉為宗說道:“正軒,明天下午,磚窯就能建好開始燒磚了,水泥窯也差不多竣工。”又接著說:“下午,你二叔三叔去看過,說你要請他們幫忙。”
劉正軒笑著說:“爹,磚窯就讓三叔去管理,水泥窯就讓二叔管。等他們上手了,縣城酒樓開業,您和娘就去打理酒樓。”
“那家裏的幾個作坊呢?”張會蘭問道。
劉正軒笑著迴答:“娘,可以讓爺和奶過來幫忙,每月每人也給三十兩銀子。他們照看一下就行,有事讓管家和繡娘們去處置。”
晚飯後,劉正軒繼續給大家講故事,今晚是《西廂記》的最後六集。
講完後孩子們得知張生和崔鶯鶯有個圓滿結局,都格外高興。劉正軒收起手稿,大家便各自休息了。
第二天,劉正軒早早起床,洗漱吃飯後,告知張會蘭中午不迴家吃飯,然後喊上王三貴出門了。
劉方孝早早拉著牛車在約定地點等候,十個村民也都拿著工具,滿懷期待。劉正軒安排他們分別坐上馬車和牛車,一行人熱熱鬧鬧地向著朝陽縣城進發。
到了朝陽縣城自家的酒樓,劉正軒挑了些酒樓裏的桌椅板凳裝上馬車,運往新買的宅子,想著日後鏢局能用得上。大家這才知曉劉家在縣城買了座四進的大宅子。
迴到酒樓,剩下的桌椅和其他物件,如果村民想要就暫且留著,說好晚上迴村時一並拉走。劉方孝也要了一些,裝上牛車先迴村了,劉正軒囑咐他晚上再來接人。
村民們開始拆樓,從三樓率先拆起。劉正軒不停地叮囑大家務必要注意安全。
周圍的住戶聽到動靜紛紛跑出來察看,路過的行人也指指點點。
“這麽好的酒樓都要拆了,實在太可惜了!”
“這是哪家的公子,太敗家啦。”
劉正軒站在街邊指揮拆樓,對這些議論絲毫不以為意。
中午,劉正軒讓村民們停工,收拾一番去洗手,說要請大家吃飯。很多人從未在酒樓吃過飯,聽了興奮極了。鎖好酒樓門,劉正軒帶著大家去了一家酒樓,要了個包間,十二個人擠在一桌,點了一桌家常菜。大家吃得特別開心,由於下午還要幹活,劉正軒沒讓喝酒,用茶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