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火折子
天災末世:農家孤女獨自逃荒 作者:三弦牽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野雞還未適應環境,現在不願意替她孵蛋,蘇夏擔心雞蛋會壞掉,所以便將最近幾日撿到的野雞蛋全部放進空間。
她將雞蛋放好,才開始做水池基座。
先鋪一些小石頭在地下,然後和了些稀泥填充縫隙,徒手將表麵塗抹平整後便放在陽光下晾曬。
水池的牆麵她打算用黃泥土作為粘合劑,在水池基座上一層一層壘石頭,做一個大水池。
從前沒有水泥,許多農家建房都是用黃泥土加碎草屑作為粘合劑,她也打算這麽做。
蘇夏嚐試著將基座收進空間,成功了!
這樣一來,她在上麵圍水池也能收進空間。
她打算等水泥基座晾一段時間,到時候修建的水池應該會更穩固一些,說不定她以後還能一直使用。
蘇夏將營地周圍的東西收好,出發去摘桑葚。
桑葚果熟透之後會被鳥吃掉,掉落在地上也爛得很快,她想多摘一些,以後就能安心在營地修建房屋。
接下來的兩日,蘇夏每天早出晚歸,總算是將深山裏熟透的桑葚摘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一些給鳥兒吃。
還有些沒熟的,她可以再等上幾日再去摘。
水池中浸泡的藤蔓也被她拿迴營地,用石臼錘爛,就能得到藤的纖維。
再加入白茅草的花絮、棉花。
蘇夏還有個蘆花被,她將被子拆開,取出裏麵的蘆花。
這蘆花被是蘇家的,一點兒也不保暖,還很紮人,而且還有股臭味。
她最開始逃荒人多眼雜,隻有蓋蘆花被比較保險,但是自己一個人睡覺時,都很少蓋蘆花被。
蘆花留著也沒用,幹脆一起加進去。
她將易燃物全部捶打混合在一起,曬幹後再加點木炭和磚硝就可以作為火折子的燃料。
而其中最難獲得的也是磚硝。
蘇夏不禁感慨,好在她是個愛收東西的,她空間內收集了許多磚頭,上麵還真附著不少磚硝。
農村旱廁磚頭上的硝更多。
一方麵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人建房都用的是土牆,有些泥土中含有硝;另一個原因就是尿液中也有硝酸鹽。
牆體長時間受潮,硝酸鹽結晶會附著在磚頭上,肉眼看去就是一層白霜。
若是沒有磚硝的話,還可以從鹽堿地或者其他帶著鹹味的泥土裏提取硝,隻不過那樣提取硝的效率可就太低了。
蘇夏還是比較喜歡大自然送給她的物資。
她拿出帶有磚硝的磚頭,用木棍刮下磚硝,和木炭混合。
至於混合的比例,她需要一點點試。
蘇夏先放一部分磚硝和木炭混合,放上一根點燃的柴火,木炭和磚硝的混合物立刻便會被引燃。
一硝二硫三木炭,肯定是有它們的道理的。
但是蘇夏可不敢往裏麵加硫。
要是掌握不好量,她可能就不需要再逃荒,而是直接見閻王。
她確定好比例,將磚硝和木炭全部混合,存放在空間裏。
接著開始做火折子的容器,竹筒就是天然的容器。
因為沒有鋸子,所以她削竹筒時必須要斜著削,以免將竹筒削破。
一節竹筒做容器,另外再做一個竹筒蓋,在竹筒蓋和竹筒的連接處各開一個小孔。
這個小孔可以進入少量氧氣,點燃的火折子有氧氣就不會熄滅,會一直在竹筒內燃燒,直到燃料燒完才會滅掉。
蘇夏在火折子的底部也開了一個小口,等火折子的燃料越變越少時,她可以將火折子慢慢往上推。
她需要多做幾個火折子,確保在一個火折子燃完之前保留火種即可。
她做好火折子的容器,將它們放在陽光下晾曬。
空閑之餘,蘇夏繼續研究木屋。
這幾日,她已經將雞舍的結構琢磨透,知道該怎麽打造屋子。
除了沒法將木頭刨成光滑的木板外,其他的她勉強也能做。
蘇夏迴憶著禾苗村裏那些老房子的構造,心想,也不一定非要木板,直接用木頭也能行。
做木屋最重要的便是利用好榫卯結構,同時還要在木材上鑽孔,插入木釘,用於固定交接的木頭。
她決定先將主體框架造出來,其他的牆麵、地板和屋頂都可以後期慢慢添加。
做房屋的木頭需要剝去樹皮,一方麵是好看,另一方麵也能減少蟲蛀,要是有桐油更好,刷在木頭上還可以防蟲、防腐。
但是現在不是桐油果子成熟的季節,而且她也沒有發現油桐樹。
她也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蘇夏空閑時已經將好幾根木頭的樹皮剝掉,太老的樹皮可以做柴火,嫩一些的則留著,以後可以做麻繩、造紙、做衣服、做鞋子。
她現在準備的木頭還遠遠不夠。
她繼續削樹皮,按照圖紙慢慢開始製作。
她相信製作的第一個木屋一定不怎麽樣,所以選擇先做雞舍。
主打一個委屈了誰也不可能委屈自己。
蘇夏進入深山已經好幾天了,也不知道外界情況如何。
她瞅著天色還沒完全黑下來,決定去山穀看看。
她之前采集牛毛廣時,還有許多牛毛廣沒有長大,也許這次過去還能再采集一些。
她將馬兒和雞關到各自的屋內,然後將警戒線拉上,快速趕往山穀。
蘇夏一路全副武裝,足足戴了兩個口罩。
山林裏十分靜謐,有一點兒聲音都能聽見。
她快要走到山穀時,聽見前麵有砍柴的聲音,她立刻停下腳步,爬上山坡查看。
她看到好幾個百姓正拿著刀砍柴,還有說有笑,有的正在摘牛毛廣,或者挖山上的其他野菜。
看樣子他們在深山裏生活得還不錯。
她見狀,頓時放心下來。
外界的情況並沒有影響到深山裏的流民,若是這樣的話,是不是意味著她也能繼續待下去呢?
隻要沒有蠻子,蘇夏就不用擔心住在山裏會遇到危險。
她到底還是不放心,便在山裏多等了一會兒,見砍柴的村民都離開後,便來到靠近山穀的山坡,俯視看著山穀內的情況。
流民正在生火做飯,並無異樣。
她將雞蛋放好,才開始做水池基座。
先鋪一些小石頭在地下,然後和了些稀泥填充縫隙,徒手將表麵塗抹平整後便放在陽光下晾曬。
水池的牆麵她打算用黃泥土作為粘合劑,在水池基座上一層一層壘石頭,做一個大水池。
從前沒有水泥,許多農家建房都是用黃泥土加碎草屑作為粘合劑,她也打算這麽做。
蘇夏嚐試著將基座收進空間,成功了!
這樣一來,她在上麵圍水池也能收進空間。
她打算等水泥基座晾一段時間,到時候修建的水池應該會更穩固一些,說不定她以後還能一直使用。
蘇夏將營地周圍的東西收好,出發去摘桑葚。
桑葚果熟透之後會被鳥吃掉,掉落在地上也爛得很快,她想多摘一些,以後就能安心在營地修建房屋。
接下來的兩日,蘇夏每天早出晚歸,總算是將深山裏熟透的桑葚摘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一些給鳥兒吃。
還有些沒熟的,她可以再等上幾日再去摘。
水池中浸泡的藤蔓也被她拿迴營地,用石臼錘爛,就能得到藤的纖維。
再加入白茅草的花絮、棉花。
蘇夏還有個蘆花被,她將被子拆開,取出裏麵的蘆花。
這蘆花被是蘇家的,一點兒也不保暖,還很紮人,而且還有股臭味。
她最開始逃荒人多眼雜,隻有蓋蘆花被比較保險,但是自己一個人睡覺時,都很少蓋蘆花被。
蘆花留著也沒用,幹脆一起加進去。
她將易燃物全部捶打混合在一起,曬幹後再加點木炭和磚硝就可以作為火折子的燃料。
而其中最難獲得的也是磚硝。
蘇夏不禁感慨,好在她是個愛收東西的,她空間內收集了許多磚頭,上麵還真附著不少磚硝。
農村旱廁磚頭上的硝更多。
一方麵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人建房都用的是土牆,有些泥土中含有硝;另一個原因就是尿液中也有硝酸鹽。
牆體長時間受潮,硝酸鹽結晶會附著在磚頭上,肉眼看去就是一層白霜。
若是沒有磚硝的話,還可以從鹽堿地或者其他帶著鹹味的泥土裏提取硝,隻不過那樣提取硝的效率可就太低了。
蘇夏還是比較喜歡大自然送給她的物資。
她拿出帶有磚硝的磚頭,用木棍刮下磚硝,和木炭混合。
至於混合的比例,她需要一點點試。
蘇夏先放一部分磚硝和木炭混合,放上一根點燃的柴火,木炭和磚硝的混合物立刻便會被引燃。
一硝二硫三木炭,肯定是有它們的道理的。
但是蘇夏可不敢往裏麵加硫。
要是掌握不好量,她可能就不需要再逃荒,而是直接見閻王。
她確定好比例,將磚硝和木炭全部混合,存放在空間裏。
接著開始做火折子的容器,竹筒就是天然的容器。
因為沒有鋸子,所以她削竹筒時必須要斜著削,以免將竹筒削破。
一節竹筒做容器,另外再做一個竹筒蓋,在竹筒蓋和竹筒的連接處各開一個小孔。
這個小孔可以進入少量氧氣,點燃的火折子有氧氣就不會熄滅,會一直在竹筒內燃燒,直到燃料燒完才會滅掉。
蘇夏在火折子的底部也開了一個小口,等火折子的燃料越變越少時,她可以將火折子慢慢往上推。
她需要多做幾個火折子,確保在一個火折子燃完之前保留火種即可。
她做好火折子的容器,將它們放在陽光下晾曬。
空閑之餘,蘇夏繼續研究木屋。
這幾日,她已經將雞舍的結構琢磨透,知道該怎麽打造屋子。
除了沒法將木頭刨成光滑的木板外,其他的她勉強也能做。
蘇夏迴憶著禾苗村裏那些老房子的構造,心想,也不一定非要木板,直接用木頭也能行。
做木屋最重要的便是利用好榫卯結構,同時還要在木材上鑽孔,插入木釘,用於固定交接的木頭。
她決定先將主體框架造出來,其他的牆麵、地板和屋頂都可以後期慢慢添加。
做房屋的木頭需要剝去樹皮,一方麵是好看,另一方麵也能減少蟲蛀,要是有桐油更好,刷在木頭上還可以防蟲、防腐。
但是現在不是桐油果子成熟的季節,而且她也沒有發現油桐樹。
她也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蘇夏空閑時已經將好幾根木頭的樹皮剝掉,太老的樹皮可以做柴火,嫩一些的則留著,以後可以做麻繩、造紙、做衣服、做鞋子。
她現在準備的木頭還遠遠不夠。
她繼續削樹皮,按照圖紙慢慢開始製作。
她相信製作的第一個木屋一定不怎麽樣,所以選擇先做雞舍。
主打一個委屈了誰也不可能委屈自己。
蘇夏進入深山已經好幾天了,也不知道外界情況如何。
她瞅著天色還沒完全黑下來,決定去山穀看看。
她之前采集牛毛廣時,還有許多牛毛廣沒有長大,也許這次過去還能再采集一些。
她將馬兒和雞關到各自的屋內,然後將警戒線拉上,快速趕往山穀。
蘇夏一路全副武裝,足足戴了兩個口罩。
山林裏十分靜謐,有一點兒聲音都能聽見。
她快要走到山穀時,聽見前麵有砍柴的聲音,她立刻停下腳步,爬上山坡查看。
她看到好幾個百姓正拿著刀砍柴,還有說有笑,有的正在摘牛毛廣,或者挖山上的其他野菜。
看樣子他們在深山裏生活得還不錯。
她見狀,頓時放心下來。
外界的情況並沒有影響到深山裏的流民,若是這樣的話,是不是意味著她也能繼續待下去呢?
隻要沒有蠻子,蘇夏就不用擔心住在山裏會遇到危險。
她到底還是不放心,便在山裏多等了一會兒,見砍柴的村民都離開後,便來到靠近山穀的山坡,俯視看著山穀內的情況。
流民正在生火做飯,並無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