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同行
天災末世:農家孤女獨自逃荒 作者:三弦牽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小魚米,你一定要照顧好大人!”
魚米呆愣看著黃嬸,眼裏泛著淚光。
黃嬸就住在他隔壁,那日就是她衝進他屋內,詢問他縣令何日出發。
他明明什麽話都沒說,心思已經被黃嬸給琢磨了個透。
魚米拍著胸口保證道:“黃嬸,您放心,隻要有我魚米在,絕不會讓大人有事!”
“那便好,那便好!”
黃嬸欣喜笑著,趁著魚米分神之際,迅速將自己準備的吃食拋向魚米。
魚米手足無措看著包袱,“嬸嬸——”
黃嬸早已停下腳步,目送馬車,她憋著眼眶裏的淚水,朝著遠行的隊伍揮了揮手,“大人,魚米,你們一定要保重啊!”
其他百姓也滿臉不舍,淚流滿麵。
這也許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麵。
牟縣令在永澤縣待了許多年,早已把這裏當做自己的家,如今驟然離開,他也不禁淚目。
蘇夏原本想跟在縣令的隊伍後麵,不料送行的百姓太多,她根本擠不出去。
過了許久,她才從人群中滑出身子,跟上快要消失的隊伍。
欽差和縣令一同出行,聲勢浩大,蘇夏小小的身影跟在後麵,隻要不靠近,基本沒有人會攆她。
她突然覺得自己有希望跟著縣令的隊伍南下。
不光是蘇夏這樣想,其他流民也有這樣的打算。
這可是未來知府大人的隊伍,哪個不長眼的山匪敢搶?
所以跟著牟大人,肯定比他們自己趕路安全,但也並非絕對安全。
蘇夏發現周圍的流民越來越多,竟然比縣令和欽差的隊伍還要壯觀。
但是流民都老老實實跟在隊伍後麵,暫時沒有人動歪心思。
因為她早有打算,所以已經提前將大刀收入空間,她身上隻背著弓箭,還有一個背簍。
背簍裏裝著的都是日常要用的東西。
當然,她特意選了些輕便的,用油布蓋著,別人也看不出裏麵到底有什麽。
蘇夏看了看周圍的流民,他們大多拖家帶口,拉著板車,相比之下,她帶的東西實在是少得可憐。
不過這樣有個好處,她有足夠的力氣追上前頭的隊伍。
牟修齊坐在馬車內,看到周圍正艱難趕路的百姓,心裏很不是滋味。
他坐在馬車內都能感受到一股燥熱,更別說靠雙腳趕路的流民。
他掀開馬車車簾,看著晴朗的天空,眉眼間露出一抹憂慮,“也不知何時才能降下甘霖。”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便種不活莊稼,甚至連人都活不下去。
北地幹旱許久,若是一直不下雨,百姓便不能長久待下去。
牟修齊都不知道永澤縣的地下河還能堅持多久。
他被迫前往南邊也就罷了,他不希望永澤縣的百姓也要背井離鄉逃難。
魚米知道自家大人憂心百姓,但是他覺得大人已經做得很好了。
“大人放寬心。如今雖未降甘霖,但大人已經命人送了不少水給周圍的縣城,相信百姓會比以往好過許多。而且大人命人挖的溝渠不日便能與寧治縣相連,屆時還會有更多百姓受惠。”
牟修齊卻不這麽認為,“隻怕那點水不夠這麽多百姓使用!”
雖然他早已將水運往附近的縣城,但是水不似糧食,運輸水時極易傾灑,原本滿滿的一桶水,送到隔壁縣城能剩下一半都不錯了。
運水終究是下下策,最好的辦法還是能求得雨水。
這些時日,周圍各縣城都在求雨,可就是沒有一點兒動靜。
也不知道他離開之前,還能不能等來一場大雨。
而他命人開挖溝渠,不單單是為了運水,最重要的是,以後也能儲水。
他們這次就是吃了沒有提前蓄水的虧。
牟修齊長歎一聲,目光落在周圍百姓身上,將他們的苦難看在眼裏。
“本官下去走走!”
他時刻告誡自己,隻有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為民謀福。
不過牟修齊是有分寸的,他會體驗苦楚,但是不會真讓自己難受到極致。
他清楚地知道,他活著,才能為更多百姓做事。
“大人?”魚米愣住了,這麽熱的天,大人何必下去遭受日光暴曬?
牟修齊見魚米也要下馬車,立刻製止:“你不用跟著。”
他獨自一人走在馬車旁,迎著烈日,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
他的身影,落在眾人眼中。
流民見縣令下馬車陪他們同行,心裏生出一陣酸澀。
牟修齊下馬車之後便沒有再上去,一行人午後出的城,直到傍晚太陽下山,隊伍總算是停下休整。
“大人,您沒事兒吧?”
“無礙!”牟修齊笑道:“從前又不是沒有走過!”
他這算是勞其筋骨。
魚米附和著他的話,“是是是,大人當初還跟著百姓去田裏插秧呢。”
牟修齊笑了笑,要是現在降下一場大雨,別說是插秧,就是讓他犁田他都願意。
不過,他今日下來走的主要目的,是提前適應靠雙腿走路。
別看他如今是跟著欽差,一路太平,但是他之後一個人南下的路可不好走。
魚米有功夫,跑路不成問題,他不能成為魚米的拖累。
所以從今日起,他每日都要下馬車走一段路,鍛煉鍛煉腿腳。
裘承襄見狀,沒有多言。
他就知道,牟修齊肯定能猜出他的用意。
蘇夏距離他們很遠,見縣令下馬車徒步趕路,還覺得十分詫異,暗歎縣令還真不是一般人。
她見縣令的隊伍停下,也在附近尋了個位置歇腳。
跟著縣令有個好處,那就是許多流民都不敢起歪心思,她夜裏也能睡得安穩一些。
周圍有的百姓正在生火做吃食,天空也被照亮。
因為天氣越來越熱,她不打算生火,便從背簍中拿出大餅和水囊填肚子。
蘇夏啃著大餅,瞧見欽差走向牟縣令。
也不知為何,她總覺得欽差和縣令之間很怪異,但是又說不出來他哪裏有問題。
她發現自從聖旨送到後,縣令對欽差的態度也有些改變,二人仿佛是鬧別扭一樣,一路都很少說話。
按理說,他們是同門師兄弟,又都是官員,不應該啊!
她不太確定,打算多觀察觀察。
魚米呆愣看著黃嬸,眼裏泛著淚光。
黃嬸就住在他隔壁,那日就是她衝進他屋內,詢問他縣令何日出發。
他明明什麽話都沒說,心思已經被黃嬸給琢磨了個透。
魚米拍著胸口保證道:“黃嬸,您放心,隻要有我魚米在,絕不會讓大人有事!”
“那便好,那便好!”
黃嬸欣喜笑著,趁著魚米分神之際,迅速將自己準備的吃食拋向魚米。
魚米手足無措看著包袱,“嬸嬸——”
黃嬸早已停下腳步,目送馬車,她憋著眼眶裏的淚水,朝著遠行的隊伍揮了揮手,“大人,魚米,你們一定要保重啊!”
其他百姓也滿臉不舍,淚流滿麵。
這也許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麵。
牟縣令在永澤縣待了許多年,早已把這裏當做自己的家,如今驟然離開,他也不禁淚目。
蘇夏原本想跟在縣令的隊伍後麵,不料送行的百姓太多,她根本擠不出去。
過了許久,她才從人群中滑出身子,跟上快要消失的隊伍。
欽差和縣令一同出行,聲勢浩大,蘇夏小小的身影跟在後麵,隻要不靠近,基本沒有人會攆她。
她突然覺得自己有希望跟著縣令的隊伍南下。
不光是蘇夏這樣想,其他流民也有這樣的打算。
這可是未來知府大人的隊伍,哪個不長眼的山匪敢搶?
所以跟著牟大人,肯定比他們自己趕路安全,但也並非絕對安全。
蘇夏發現周圍的流民越來越多,竟然比縣令和欽差的隊伍還要壯觀。
但是流民都老老實實跟在隊伍後麵,暫時沒有人動歪心思。
因為她早有打算,所以已經提前將大刀收入空間,她身上隻背著弓箭,還有一個背簍。
背簍裏裝著的都是日常要用的東西。
當然,她特意選了些輕便的,用油布蓋著,別人也看不出裏麵到底有什麽。
蘇夏看了看周圍的流民,他們大多拖家帶口,拉著板車,相比之下,她帶的東西實在是少得可憐。
不過這樣有個好處,她有足夠的力氣追上前頭的隊伍。
牟修齊坐在馬車內,看到周圍正艱難趕路的百姓,心裏很不是滋味。
他坐在馬車內都能感受到一股燥熱,更別說靠雙腳趕路的流民。
他掀開馬車車簾,看著晴朗的天空,眉眼間露出一抹憂慮,“也不知何時才能降下甘霖。”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便種不活莊稼,甚至連人都活不下去。
北地幹旱許久,若是一直不下雨,百姓便不能長久待下去。
牟修齊都不知道永澤縣的地下河還能堅持多久。
他被迫前往南邊也就罷了,他不希望永澤縣的百姓也要背井離鄉逃難。
魚米知道自家大人憂心百姓,但是他覺得大人已經做得很好了。
“大人放寬心。如今雖未降甘霖,但大人已經命人送了不少水給周圍的縣城,相信百姓會比以往好過許多。而且大人命人挖的溝渠不日便能與寧治縣相連,屆時還會有更多百姓受惠。”
牟修齊卻不這麽認為,“隻怕那點水不夠這麽多百姓使用!”
雖然他早已將水運往附近的縣城,但是水不似糧食,運輸水時極易傾灑,原本滿滿的一桶水,送到隔壁縣城能剩下一半都不錯了。
運水終究是下下策,最好的辦法還是能求得雨水。
這些時日,周圍各縣城都在求雨,可就是沒有一點兒動靜。
也不知道他離開之前,還能不能等來一場大雨。
而他命人開挖溝渠,不單單是為了運水,最重要的是,以後也能儲水。
他們這次就是吃了沒有提前蓄水的虧。
牟修齊長歎一聲,目光落在周圍百姓身上,將他們的苦難看在眼裏。
“本官下去走走!”
他時刻告誡自己,隻有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為民謀福。
不過牟修齊是有分寸的,他會體驗苦楚,但是不會真讓自己難受到極致。
他清楚地知道,他活著,才能為更多百姓做事。
“大人?”魚米愣住了,這麽熱的天,大人何必下去遭受日光暴曬?
牟修齊見魚米也要下馬車,立刻製止:“你不用跟著。”
他獨自一人走在馬車旁,迎著烈日,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
他的身影,落在眾人眼中。
流民見縣令下馬車陪他們同行,心裏生出一陣酸澀。
牟修齊下馬車之後便沒有再上去,一行人午後出的城,直到傍晚太陽下山,隊伍總算是停下休整。
“大人,您沒事兒吧?”
“無礙!”牟修齊笑道:“從前又不是沒有走過!”
他這算是勞其筋骨。
魚米附和著他的話,“是是是,大人當初還跟著百姓去田裏插秧呢。”
牟修齊笑了笑,要是現在降下一場大雨,別說是插秧,就是讓他犁田他都願意。
不過,他今日下來走的主要目的,是提前適應靠雙腿走路。
別看他如今是跟著欽差,一路太平,但是他之後一個人南下的路可不好走。
魚米有功夫,跑路不成問題,他不能成為魚米的拖累。
所以從今日起,他每日都要下馬車走一段路,鍛煉鍛煉腿腳。
裘承襄見狀,沒有多言。
他就知道,牟修齊肯定能猜出他的用意。
蘇夏距離他們很遠,見縣令下馬車徒步趕路,還覺得十分詫異,暗歎縣令還真不是一般人。
她見縣令的隊伍停下,也在附近尋了個位置歇腳。
跟著縣令有個好處,那就是許多流民都不敢起歪心思,她夜裏也能睡得安穩一些。
周圍有的百姓正在生火做吃食,天空也被照亮。
因為天氣越來越熱,她不打算生火,便從背簍中拿出大餅和水囊填肚子。
蘇夏啃著大餅,瞧見欽差走向牟縣令。
也不知為何,她總覺得欽差和縣令之間很怪異,但是又說不出來他哪裏有問題。
她發現自從聖旨送到後,縣令對欽差的態度也有些改變,二人仿佛是鬧別扭一樣,一路都很少說話。
按理說,他們是同門師兄弟,又都是官員,不應該啊!
她不太確定,打算多觀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