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長信臉色煞白,立馬叩頭不止。
“是我等使臣的錯,求大唐皇帝陛下憐憫,我等族民還等待著我們帶迴大唐的文明教化,望大唐皇帝施舍,我等謝恩。”
大殿之中頓時響起他“砰砰砰”的磕頭聲。
李世民聽的心煩,正打算說些什麽,卻見外麵急匆匆的走進來一人。
李君羨顧不上失禮,一路小跑到李世民麵前,湊到李世民耳邊輕聲說道:“陛下,武安郡子到了宮門口了,還要敲登聞鼓。”
李世民心裏一慌,有一種要被抓包的錯覺。
這登聞鼓絕對不能敲!
“到底怎麽迴事?”李世民同樣輕聲詢問。
“陛下,剛剛臣在宮門守衛,就看見武安郡子正帶著一眾百姓,親自拉著一輛板車......”
李君羨簡單交代清楚宮門口發生的事。
時間往前一些,宮門口。
一宮中宿衛麵帶苦澀的攔下莫問。
“這位小郎君,此處乃皇宮禁地,不可擅闖。”
幾個去過醫館的宿衛默默低下頭離遠了些,生怕莫問認出自己。
莫問停下腳步,用力一甩衣袖,挺胸抬頭,一副高傲自大的樣子。
“吾乃陛下親封武安郡子,今日特地來此為我大唐百姓討個公道!”
“這...”宿衛一臉為難,剛剛李君羨躲起來的時候交代他,不論他要做什麽,一律阻攔。
“還不速速讓開,我今日就是要告狀,他倭國使臣肆意欺辱我大唐百姓,今日就是敲登聞鼓,本公子也要麵見皇帝,讓陛下親眼看看,他倭國使臣是多麽囂張跋扈!”
一直躲在門後的李君羨聽到這話,立馬拔腿就跑。
這登聞鼓一響,李世民想藏都藏不住。
李世民氣的咬牙,這混小子,登聞鼓是這麽好敲的嗎?
現在該怎麽辦?出去阻止?那自己暴露是一定的了。
不阻止?嗬嗬,以李世民對莫問的了解,這登聞鼓他真敢敲。
特別是他現在有理有據,朝堂上還有好幾個重量級的靠山。
他不把這幾個倭國使臣整死,都是他莫問大發善心了。
李世民腦子混亂,不知道該怎麽處理門口那個混小子。
突然他瞥見下麵正努力降低自己存在感的李孝恭。
“咳咳,河間郡王。”
李世民不理下麵還沒把自己磕死的森長信,轉頭對著李孝恭說道:“勞煩去宮門口一趟。”
李孝恭暗罵李世民不要臉,撇撇嘴,慢悠悠的走到宮門口。
此時的莫問正帶著一群百姓圍在宮門口和宿衛們對話。
“郡子大人,您也別為難我們不是,這統領交代了,今日朝會議論之事重大,不得打擾,要不您明日再來?”宿衛一臉憨笑,輕聲細語的說道。
莫問還沒說話,他身後的幾個百姓先不樂意了,吵吵嚷嚷著要見皇帝。
“不行,老孫頭對俺們鄉裏鄉親的挑不出毛病,若不是俺昨日不在,還能用得到武安郡子親自動手嗎?俺們今天就是等,也等到皇帝把事情處理完了,今日一定要跟陛下告狀,他倭國人欺人太甚,這些時日,哪天聽不到他們四處挑事的事情?”
“就是,老孫頭不過擺個攤位,卻被打成這個樣子,他倭國人不給個交代,這事沒完。”
“對。”
“沒錯。”
一群百姓們群情激奮,他們沒受過什麽教育,但知道一件事,自己的國家剛剛強大起來。
絕對不能允許其他什麽狗屁小國來耀武揚威。
莫問抬手舉過頭頂,他看到了李孝恭高大的身影,正慢悠悠的走過來。
“武安郡子,又見麵了。”
李孝恭主動打招唿,笑嗬嗬的捋著胡須。
莫問立馬躬身行禮,“武安郡子,見過河間郡王。”
莫問身後的人這才跟著莫問一起行禮,“見過河間郡王。”
“免了,這位老丈便是被打的人?”
李孝恭也不多廢話,看向還躺在板車上的老頭問道。
莫問點點頭,“不錯,這位老丈就是被打的人,可惜我還是晚了一步,不然他也不用受此無妄之災。”
李孝恭點點頭,直接對著莫問身後的百姓說道:“陛下已經知曉倭國使臣傷人一事,特地讓本王來處理,既然武安郡子在此,你們就先迴去吧,留下他一人便好。”
一群人麵麵相覷,不知道該不該迴去。
莫問轉迴頭,笑嗬嗬的說道:“諸位放心,這件事本公子既然管了,就會管到底,你們且先迴去,今日必定為孫老丈討個公道。”
“既然郡子大人這麽說了,俺們就迴去了,辛苦郡子大人為俺們這些平民百姓奔波勞苦,多謝。”
幾個人點點頭,衝著莫問就要行禮,卻被莫問攔住。
“好了,這件事情交給我,你們迴去吧。”
很快,周圍的人慢慢散去,就留下李孝恭和莫問,還有板車上的孫老頭。
李孝恭見人散去,一把拉住莫問的手,“你小子,麗質沒告訴你,本王已經把事情告知陛下了?你今天這一出是想作甚?”
莫問頓時心裏一顫,有些忐忑的說道:“不是我非要來,是不得不來。”
“嗯?什麽意思?”李孝恭疑惑不解。
“我要是不來,今天可沒這麽簡單搞定。”
莫問一指板車上的孫老頭,語氣莫名的有些冷,“這人年逾六十,花甲的年齡了,卻膝下無子,連個孫兒都沒有,郡王不如猜一猜,為何?”
“別賣關子,直接說。”李孝恭鬆開莫問的手,不耐煩的說道。
“孫平,長孫,年二十,戰死於武德九年。孫安,次孫,年二十一,戰死於貞觀三年。孫康,獨子,年三十九,戰死於武德九年。看看時間,郡王也能猜到,孫康與孫平皆是戰死於渭水之前。”
“兩個孫兒,皆是剛剛娶妻,還未誕下子嗣,就上了戰場,可憐隻有二郎家的留下一個遺腹子,老人家沒有留下兩個姑娘,許其改嫁,獨自養活重孫兒。”
“一門三忠烈,皆是為我大唐而死,而我們卻保不住僅剩的一個老人,今日我若不來,那些百姓若是問起,烈士陵墓中,可有這三人姓名?小子鬥膽一問,郡王該如何迴答?”
“是我等使臣的錯,求大唐皇帝陛下憐憫,我等族民還等待著我們帶迴大唐的文明教化,望大唐皇帝施舍,我等謝恩。”
大殿之中頓時響起他“砰砰砰”的磕頭聲。
李世民聽的心煩,正打算說些什麽,卻見外麵急匆匆的走進來一人。
李君羨顧不上失禮,一路小跑到李世民麵前,湊到李世民耳邊輕聲說道:“陛下,武安郡子到了宮門口了,還要敲登聞鼓。”
李世民心裏一慌,有一種要被抓包的錯覺。
這登聞鼓絕對不能敲!
“到底怎麽迴事?”李世民同樣輕聲詢問。
“陛下,剛剛臣在宮門守衛,就看見武安郡子正帶著一眾百姓,親自拉著一輛板車......”
李君羨簡單交代清楚宮門口發生的事。
時間往前一些,宮門口。
一宮中宿衛麵帶苦澀的攔下莫問。
“這位小郎君,此處乃皇宮禁地,不可擅闖。”
幾個去過醫館的宿衛默默低下頭離遠了些,生怕莫問認出自己。
莫問停下腳步,用力一甩衣袖,挺胸抬頭,一副高傲自大的樣子。
“吾乃陛下親封武安郡子,今日特地來此為我大唐百姓討個公道!”
“這...”宿衛一臉為難,剛剛李君羨躲起來的時候交代他,不論他要做什麽,一律阻攔。
“還不速速讓開,我今日就是要告狀,他倭國使臣肆意欺辱我大唐百姓,今日就是敲登聞鼓,本公子也要麵見皇帝,讓陛下親眼看看,他倭國使臣是多麽囂張跋扈!”
一直躲在門後的李君羨聽到這話,立馬拔腿就跑。
這登聞鼓一響,李世民想藏都藏不住。
李世民氣的咬牙,這混小子,登聞鼓是這麽好敲的嗎?
現在該怎麽辦?出去阻止?那自己暴露是一定的了。
不阻止?嗬嗬,以李世民對莫問的了解,這登聞鼓他真敢敲。
特別是他現在有理有據,朝堂上還有好幾個重量級的靠山。
他不把這幾個倭國使臣整死,都是他莫問大發善心了。
李世民腦子混亂,不知道該怎麽處理門口那個混小子。
突然他瞥見下麵正努力降低自己存在感的李孝恭。
“咳咳,河間郡王。”
李世民不理下麵還沒把自己磕死的森長信,轉頭對著李孝恭說道:“勞煩去宮門口一趟。”
李孝恭暗罵李世民不要臉,撇撇嘴,慢悠悠的走到宮門口。
此時的莫問正帶著一群百姓圍在宮門口和宿衛們對話。
“郡子大人,您也別為難我們不是,這統領交代了,今日朝會議論之事重大,不得打擾,要不您明日再來?”宿衛一臉憨笑,輕聲細語的說道。
莫問還沒說話,他身後的幾個百姓先不樂意了,吵吵嚷嚷著要見皇帝。
“不行,老孫頭對俺們鄉裏鄉親的挑不出毛病,若不是俺昨日不在,還能用得到武安郡子親自動手嗎?俺們今天就是等,也等到皇帝把事情處理完了,今日一定要跟陛下告狀,他倭國人欺人太甚,這些時日,哪天聽不到他們四處挑事的事情?”
“就是,老孫頭不過擺個攤位,卻被打成這個樣子,他倭國人不給個交代,這事沒完。”
“對。”
“沒錯。”
一群百姓們群情激奮,他們沒受過什麽教育,但知道一件事,自己的國家剛剛強大起來。
絕對不能允許其他什麽狗屁小國來耀武揚威。
莫問抬手舉過頭頂,他看到了李孝恭高大的身影,正慢悠悠的走過來。
“武安郡子,又見麵了。”
李孝恭主動打招唿,笑嗬嗬的捋著胡須。
莫問立馬躬身行禮,“武安郡子,見過河間郡王。”
莫問身後的人這才跟著莫問一起行禮,“見過河間郡王。”
“免了,這位老丈便是被打的人?”
李孝恭也不多廢話,看向還躺在板車上的老頭問道。
莫問點點頭,“不錯,這位老丈就是被打的人,可惜我還是晚了一步,不然他也不用受此無妄之災。”
李孝恭點點頭,直接對著莫問身後的百姓說道:“陛下已經知曉倭國使臣傷人一事,特地讓本王來處理,既然武安郡子在此,你們就先迴去吧,留下他一人便好。”
一群人麵麵相覷,不知道該不該迴去。
莫問轉迴頭,笑嗬嗬的說道:“諸位放心,這件事本公子既然管了,就會管到底,你們且先迴去,今日必定為孫老丈討個公道。”
“既然郡子大人這麽說了,俺們就迴去了,辛苦郡子大人為俺們這些平民百姓奔波勞苦,多謝。”
幾個人點點頭,衝著莫問就要行禮,卻被莫問攔住。
“好了,這件事情交給我,你們迴去吧。”
很快,周圍的人慢慢散去,就留下李孝恭和莫問,還有板車上的孫老頭。
李孝恭見人散去,一把拉住莫問的手,“你小子,麗質沒告訴你,本王已經把事情告知陛下了?你今天這一出是想作甚?”
莫問頓時心裏一顫,有些忐忑的說道:“不是我非要來,是不得不來。”
“嗯?什麽意思?”李孝恭疑惑不解。
“我要是不來,今天可沒這麽簡單搞定。”
莫問一指板車上的孫老頭,語氣莫名的有些冷,“這人年逾六十,花甲的年齡了,卻膝下無子,連個孫兒都沒有,郡王不如猜一猜,為何?”
“別賣關子,直接說。”李孝恭鬆開莫問的手,不耐煩的說道。
“孫平,長孫,年二十,戰死於武德九年。孫安,次孫,年二十一,戰死於貞觀三年。孫康,獨子,年三十九,戰死於武德九年。看看時間,郡王也能猜到,孫康與孫平皆是戰死於渭水之前。”
“兩個孫兒,皆是剛剛娶妻,還未誕下子嗣,就上了戰場,可憐隻有二郎家的留下一個遺腹子,老人家沒有留下兩個姑娘,許其改嫁,獨自養活重孫兒。”
“一門三忠烈,皆是為我大唐而死,而我們卻保不住僅剩的一個老人,今日我若不來,那些百姓若是問起,烈士陵墓中,可有這三人姓名?小子鬥膽一問,郡王該如何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