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袁紹起兵!
三國:布衣趙武征途記 作者:江南好江南有大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說那日,袁紹得知董卓欲行廢立之事後,心中惶恐不安。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若繼續留在京城,恐遭不測。於是,袁紹當機立斷,將朝廷所頒發的符節懸掛於東門之上,然後趁著夜色匆匆逃離京城,直奔冀州而去。
董卓聞知袁紹出逃,怒不可遏,當即下令全國通緝袁紹。然而,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以及議郎何顒等一幹名士卻紛紛出麵勸阻董卓。
隻見周毖拱手說道:“董太師,這廢立大事,實非尋常之人能夠理解和承受得了的。那袁紹不過是一介武夫,不識大體,因懼怕而逃走,想必並無其他深意啊。倘若此時對他通緝過急,隻怕會激起更大的事變。”
伍瓊也緊接著附和道:“是啊,太師!袁家四世三公,累世為官,恩澤廣布四方。其門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若是袁紹此番逃出之後,召集各路豪傑,拉起一支隊伍,那些原本就心懷不滿的群雄必然會趁勢而起,響應他的號召。到那時,整個關東地區恐怕都不再是太師您所能掌控的啦!”
何顒亦上前一步,懇切地說道:“依在下之見,倒不如暫且赦免袁紹之罪,賜予他一郡太守之職。如此一來,袁紹定會感激太師的不殺之恩,慶幸自己得以幸免罪責,自然也就不敢再輕易招惹事端了。”
董卓聽著眾人所言,沉思片刻,覺得不無道理。雖說他手握重兵,但若是真如這些名士所說,引發天下大亂,局麵恐怕也難以收拾。於是,董卓最終采納了他們的建議,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並賜封其爵位為邟鄉侯。
隻是聖旨送到袁紹手中之時,袁紹隻覺乃是董卓所命,不甘其辱,堅決不接受董卓的冊封。這也讓董卓更為惱怒!
初平元年(公元 190 年)的陽春三月,大地複蘇,萬物萌動,但洛陽城中卻是一片肅殺之氣。董卓聽聞袁紹和袁術於山東起兵叛亂,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將袁隗以及所有在京城的袁氏宗族成員盡數屠戮殆盡。一時間,袁家滿門慘遭滅頂之災,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然而,這起血腥事件卻激起了天下豪傑的義憤填膺。許多人紛紛歸附袁紹,不僅是因為對袁家悲慘遭遇深感同情,更是被袁紹的仁德和威望所折服。人們心中燃起了複仇之火,誓要為袁家討迴公道。因此,各州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大量起義軍,他們無一不是高舉著袁氏大旗,浩浩蕩蕩地向董卓進發。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門生遍布天下,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韓馥眼睜睜地看著人心紛紛歸附袁紹,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忌妒和憤恨之情。他深知袁紹如今深得眾人擁護,其勢力日益壯大,這讓韓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生怕袁紹會利用這些優勢來對付自己。
於是乎,韓馥時常派遣手下的從事們守在袁紹的家門口,嚴密監視並限製袁紹的一舉一動。
就在這個時候,東郡太守橋瑁竟然假冒三公之名,通過驛站向各個州郡傳送文書。這份文書詳細地描述了董卓的種種滔天罪行,以及天子所麵臨的緊迫危急局勢。字裏行間透露出一種對正義之師的殷切期盼,希望能夠借助各方力量共同消除這場籠罩整個國家的巨大災難。
當韓馥收到這封信件後,立刻召集了所有的部屬前來商議對策。他一臉凝重地將信件傳閱給眾人,並拋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諸位覺得當下我們究竟應該援助袁氏呢,還是支持董氏?”話音剛落,隻見治中從事劉子惠神情嚴肅地站了出來,大聲說道:“起兵乃是為了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怎能分什麽袁氏或者董氏!”
韓馥被劉子惠這番義正言辭的話語說得頓時語塞,自覺言語有所不當,臉上不由得浮現出一絲羞愧之色。而劉子惠並未就此罷休,緊接著又補充道:“戰爭畢竟是兇險之事,切不可貿然衝在前頭充當先鋒”。
依我之見,目前最為妥當的辦法便是先派出使者前去探查各州的動向。若是發現其他州都已經下定決心發兵,那我們屆時再順勢做出響應也不遲。
冀州和其他州相比並不弱小,他人之功也沒有能處於冀州之上的。”韓馥聽從劉子惠之言,於是不再阻攔袁紹,還寫信給袁紹,說明董卓之惡,表示聽憑他起兵討董。
隨後,袁紹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一般,迅速響應號召,開始在渤海郡起兵。在袁紹帳中,有數名謀士來投,比較出名的有:荀諶、許攸、審配、郭圖,武將有:朱靈、高幹、淳於瓊、文醜、顏良、高覽、麴義、張合等人來投。
此時的袁紹,意氣風發,自封為車騎將軍,並依舊兼任著司隸校尉一職。他率領大軍與河內太守王匡一同屯兵於河內一帶,嚴陣以待。與此同時,韓馥則留守鄴城,負責源源不斷地向前線輸送軍糧,以保障軍隊的後勤供應無虞。
至於常山郡的趙武,因其父親趙鎧被董卓調走為並州牧,袁紹並未知曉真實情況,所以也就沒有直接邀請趙武會盟,等到各路諸侯會盟之時,有人來報說是亭侯趙武前來赴會,眾人一聽皆驚,都為趙武的到來感到震撼。
再看其他各方勢力:豫州刺史孔伷屯兵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以及濟北相鮑信等人,則與曹操一起屯駐在了酸棗之地。
而後將軍袁術,則選擇屯兵於魯陽,每一方都擁有著數萬人馬,聲勢浩大。整個中原大地,仿佛變成了一座巨大的戰場,各方英雄豪傑在此匯聚,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就在局勢愈發緊張之際,董卓眼見各路義軍來勢洶洶,心知不能坐以待斃。遂派出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以及越騎校尉王瑰等一眾大臣,前去勸解袁紹及其領導的各路軍隊罷兵休戰。
但袁紹心意已決,豈會輕易聽從董卓的說辭?他果斷指使部將王匡出手,毫不留情地斬殺了胡母班、王瑰和吳修三人。與此同時,袁術也不甘示弱,迅速派兵捕殺了陰修。唯有韓融,因其素來品德高尚,聲名遠揚,才僥幸逃過一劫,得以保住性命。
董卓聞知袁紹出逃,怒不可遏,當即下令全國通緝袁紹。然而,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以及議郎何顒等一幹名士卻紛紛出麵勸阻董卓。
隻見周毖拱手說道:“董太師,這廢立大事,實非尋常之人能夠理解和承受得了的。那袁紹不過是一介武夫,不識大體,因懼怕而逃走,想必並無其他深意啊。倘若此時對他通緝過急,隻怕會激起更大的事變。”
伍瓊也緊接著附和道:“是啊,太師!袁家四世三公,累世為官,恩澤廣布四方。其門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若是袁紹此番逃出之後,召集各路豪傑,拉起一支隊伍,那些原本就心懷不滿的群雄必然會趁勢而起,響應他的號召。到那時,整個關東地區恐怕都不再是太師您所能掌控的啦!”
何顒亦上前一步,懇切地說道:“依在下之見,倒不如暫且赦免袁紹之罪,賜予他一郡太守之職。如此一來,袁紹定會感激太師的不殺之恩,慶幸自己得以幸免罪責,自然也就不敢再輕易招惹事端了。”
董卓聽著眾人所言,沉思片刻,覺得不無道理。雖說他手握重兵,但若是真如這些名士所說,引發天下大亂,局麵恐怕也難以收拾。於是,董卓最終采納了他們的建議,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並賜封其爵位為邟鄉侯。
隻是聖旨送到袁紹手中之時,袁紹隻覺乃是董卓所命,不甘其辱,堅決不接受董卓的冊封。這也讓董卓更為惱怒!
初平元年(公元 190 年)的陽春三月,大地複蘇,萬物萌動,但洛陽城中卻是一片肅殺之氣。董卓聽聞袁紹和袁術於山東起兵叛亂,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將袁隗以及所有在京城的袁氏宗族成員盡數屠戮殆盡。一時間,袁家滿門慘遭滅頂之災,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然而,這起血腥事件卻激起了天下豪傑的義憤填膺。許多人紛紛歸附袁紹,不僅是因為對袁家悲慘遭遇深感同情,更是被袁紹的仁德和威望所折服。人們心中燃起了複仇之火,誓要為袁家討迴公道。因此,各州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大量起義軍,他們無一不是高舉著袁氏大旗,浩浩蕩蕩地向董卓進發。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門生遍布天下,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韓馥眼睜睜地看著人心紛紛歸附袁紹,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忌妒和憤恨之情。他深知袁紹如今深得眾人擁護,其勢力日益壯大,這讓韓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生怕袁紹會利用這些優勢來對付自己。
於是乎,韓馥時常派遣手下的從事們守在袁紹的家門口,嚴密監視並限製袁紹的一舉一動。
就在這個時候,東郡太守橋瑁竟然假冒三公之名,通過驛站向各個州郡傳送文書。這份文書詳細地描述了董卓的種種滔天罪行,以及天子所麵臨的緊迫危急局勢。字裏行間透露出一種對正義之師的殷切期盼,希望能夠借助各方力量共同消除這場籠罩整個國家的巨大災難。
當韓馥收到這封信件後,立刻召集了所有的部屬前來商議對策。他一臉凝重地將信件傳閱給眾人,並拋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諸位覺得當下我們究竟應該援助袁氏呢,還是支持董氏?”話音剛落,隻見治中從事劉子惠神情嚴肅地站了出來,大聲說道:“起兵乃是為了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怎能分什麽袁氏或者董氏!”
韓馥被劉子惠這番義正言辭的話語說得頓時語塞,自覺言語有所不當,臉上不由得浮現出一絲羞愧之色。而劉子惠並未就此罷休,緊接著又補充道:“戰爭畢竟是兇險之事,切不可貿然衝在前頭充當先鋒”。
依我之見,目前最為妥當的辦法便是先派出使者前去探查各州的動向。若是發現其他州都已經下定決心發兵,那我們屆時再順勢做出響應也不遲。
冀州和其他州相比並不弱小,他人之功也沒有能處於冀州之上的。”韓馥聽從劉子惠之言,於是不再阻攔袁紹,還寫信給袁紹,說明董卓之惡,表示聽憑他起兵討董。
隨後,袁紹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一般,迅速響應號召,開始在渤海郡起兵。在袁紹帳中,有數名謀士來投,比較出名的有:荀諶、許攸、審配、郭圖,武將有:朱靈、高幹、淳於瓊、文醜、顏良、高覽、麴義、張合等人來投。
此時的袁紹,意氣風發,自封為車騎將軍,並依舊兼任著司隸校尉一職。他率領大軍與河內太守王匡一同屯兵於河內一帶,嚴陣以待。與此同時,韓馥則留守鄴城,負責源源不斷地向前線輸送軍糧,以保障軍隊的後勤供應無虞。
至於常山郡的趙武,因其父親趙鎧被董卓調走為並州牧,袁紹並未知曉真實情況,所以也就沒有直接邀請趙武會盟,等到各路諸侯會盟之時,有人來報說是亭侯趙武前來赴會,眾人一聽皆驚,都為趙武的到來感到震撼。
再看其他各方勢力:豫州刺史孔伷屯兵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以及濟北相鮑信等人,則與曹操一起屯駐在了酸棗之地。
而後將軍袁術,則選擇屯兵於魯陽,每一方都擁有著數萬人馬,聲勢浩大。整個中原大地,仿佛變成了一座巨大的戰場,各方英雄豪傑在此匯聚,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就在局勢愈發緊張之際,董卓眼見各路義軍來勢洶洶,心知不能坐以待斃。遂派出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以及越騎校尉王瑰等一眾大臣,前去勸解袁紹及其領導的各路軍隊罷兵休戰。
但袁紹心意已決,豈會輕易聽從董卓的說辭?他果斷指使部將王匡出手,毫不留情地斬殺了胡母班、王瑰和吳修三人。與此同時,袁術也不甘示弱,迅速派兵捕殺了陰修。唯有韓融,因其素來品德高尚,聲名遠揚,才僥幸逃過一劫,得以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