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奇怪的烏孫使團
國運扮演:漢使怎麽扮演?死這! 作者:葉落瀟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蕭望之說完之後,陸遠麵前出現了一個麵板。
“僅限於蕭望之和馮奉世的軌跡嗎?選項一有沒有時間限製?”
陸遠掃了一眼係統發布的任務,心中詢問了一句。
“需當場砍死。”
係統迴複道。
“呃.....那不行,這大殿是大漢的大殿,不是西域國家的大殿。
選二吧,保守點。”
陸遠想了想後選擇了任務二。
“陛下,臣以為少府之言,甚是不妥。
臣今年六十有餘了,出使西域數次,匈奴數次。
使臣在外,遠大漢萬裏之遙,立功之事,往往隻在刹那之間。
若是事事皆需請示陛下,那使者該如何自處?
若是日後,漢使出使萬裏之外,恰遇匈奴單於,那是殺還是不殺?
殺,必定會征調周圍兵馬,此乃違背使者出使本意,違背陛下旨意,殺之無功,甚至有過。
不殺,坐知單於當誅,見便不發,此與通敵何異?
或是,還要漢使遣人萬裏歸漢,請示陛下之後,再做打算?
那這一段時間內,匈奴單於跑了,漢使是有功呢還是有過?
這少府之言,看似有些道理,實際確實欲動搖大漢之根基,親疏不明,尊夷鄙夏,也不知道聖賢書讀到哪裏去了,狗肚子裏嗎?”
陸遠思量了一下後,出列對漢宣帝開口道,而後瞥了一眼蕭望之,一個高帽就套了上去。
“陛下,臣下不求封侯。
隻是老將軍這話說的對,這腐儒之言,意在動搖大漢根基,尊夷鄙夏。
臣之求陛下嚴查此賊。”
陸遠話音剛落,馮奉世就對漢宣帝躬身一禮,指著蕭望之的鼻子罵道。
要說此時馮奉世最恨誰,那非蕭望之莫屬了。
反正他現在還算年輕,功勞以後還能再打,但若是能用這次封侯的機會,把這蕭望之弄死,他十分樂意。
所以在陸遠給蕭望之帶了高帽之後,馮奉世直接就要這帽子焊死在蕭望之頭上。
隻要蕭望之頭上被焊上一個尊夷的帽子,那蕭望之身前身後的名聲,就算是爛到底了。
不過陸遠在聽到馮奉世的話後,卻是臉色一黑。
任務二的要求,可是讓馮奉世封侯啊!
“陛下,這是誣告,他們在誣告臣下。”
蕭望之連忙對漢宣帝行了一個跪拜大禮,這帽子他可不能帶,一旦帶上了,身體死不死不知道,但一定會社死。
“今日朝會就到這了,都退下吧。”
漢宣帝看了幾人一眼,沉默了一會後,沒有多說什麽,隻是擺了擺手,示意眾人退下。
先前他確實有點想采納蕭望之的諫言。
漢使是幹什麽的,他很清楚。
漢使出去之後,到了小國囂張跋扈的不少,收取賄賂的也不少。
武帝事情,這種行為對大漢來說不算什麽,畢竟大漢在找各種出兵理由,為的就是擴張。
但漢宣帝如今主要想好好發展國內,不想打太多戰爭,武帝留下的爛攤子,至今還沒有完全恢複。
此時的大漢,強歸強,但不宜遠征,若動不動就遠征的話。
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他是知道的。
所以漢宣帝本想借著事情,讓漢使以後收斂點。
但陸遠的話,也確實說的沒錯。
漢使收斂之後,可能會好一些,但也一定會浪費掉很多立功的機會。
這又是漢宣帝不太想見到的。
國雖安,忘戰必危的道理,他也是知道的。
所以,漢宣帝這會糾結了。
.........
“哦豁,不容易啊!三十多年了,現實世界都過了一年多了,義父終於是在朝堂上說了一句話。”
“我就知道義父參加的事情,絕對是有積分撈的,沒想到這個任務,到結算的時候才出現啊!”
“有功不賞的話,那可就真是寒了漢使的心。”
“漢使:不給封侯了?那我還去不去?”
“樓上說的是虛假的漢使,真正的漢使,壓根就沒想過封侯,畢竟漢使基本上是奔著死去的,死掉的漢使,是不封侯的,隻有榮華富貴,比如安國少季。”
“呃.....好像有點道理,出使有功不封侯,那跟漢使有什麽關係?”
.........
七日後,朝會再次召開。
在經過縝密計算了馮奉世這次戰功後,他沒有被封列侯,隻被封了一個關內侯。
不過官職上麵提升很大,直接給了馮奉世一個光祿大夫的職位。
而蕭望之,身為當代大儒,漢宣帝並沒有因為陸遠和馮奉世兩人給他戴的帽子,就真的對他下手。
甚至連象征性的懲罰都沒有。
漢宣帝也算是通過這種手段,給大漢使者釋放出了一個信號。
漢使有功是會有封賞的,但是這種封賞比之以往要降低了許多。
畢竟在馮奉世之前的漢使,隻要能夠在外麵立下功勞,並且活著迴來。
比如蘇武,比如傅介子,比如常惠,那都是封了侯的,其中蘇武因為並沒有什麽太大功績。
加上他自己也卷入了先前權力之爭中,所以才隻是一個關內侯,而其他的都是列侯。
現在馮奉世,有功績,且活著迴來了,也沒有卷入什麽勢力之爭,也才是一個關內侯。
這個信號已經很明顯了,鴻臚寺那邊肯定是看明白了的。
.........
元康二年。
自馮奉世封關內侯過去了大半年,陸遠這次也沒有再迴居延,先前陸遠隨使團出使的時候,居延那邊的兵權就已經交出去了,迴去也就是個虛職,掛居延和掛京城是一樣的。
初夏之際。
烏孫給大漢來了一封奏書。
奏書的內容很簡單,就是烏孫王想讓自己的兒子元貴靡,再求娶一個大漢公主。
以此來延續烏孫和大漢的友誼。
對於這封奏書,開始的時候,朝中群臣都是不認可的,但是漢宣帝卻直接答應了下來。
並且還派出使團前去迎接聘禮,以及把元貴靡接來大漢,讓他和公主培養感情。
深秋,去往烏孫的使團迴到了長安。
烏孫那邊也派出來了一個使團,使團之中除了元貴靡外,還有烏孫的左右大將,右大將是馮嫽的丈夫,左大將是解憂公主最小的兒子,還有烏孫的國都都尉,這是負責烏孫王宮禁軍的人,另外還有三百餘人,都是烏孫各方麵的精英。
“解憂怎麽把自己勢力的人都派長安來了?難道是被翁歸靡排擠出來的?
這不可能啊!翁歸靡哪有這能耐?解憂這是......”
當陸遠得知烏孫使團的成員之後,心下微微一愣。
這一段的資料,他記憶中有,但是不多。
解憂公主的資料陸遠自然是知道的,可當年看和親公主的史書內容,他興趣不大,隻是了解了大概,沒有琢字琢句的去翻閱。
“僅限於蕭望之和馮奉世的軌跡嗎?選項一有沒有時間限製?”
陸遠掃了一眼係統發布的任務,心中詢問了一句。
“需當場砍死。”
係統迴複道。
“呃.....那不行,這大殿是大漢的大殿,不是西域國家的大殿。
選二吧,保守點。”
陸遠想了想後選擇了任務二。
“陛下,臣以為少府之言,甚是不妥。
臣今年六十有餘了,出使西域數次,匈奴數次。
使臣在外,遠大漢萬裏之遙,立功之事,往往隻在刹那之間。
若是事事皆需請示陛下,那使者該如何自處?
若是日後,漢使出使萬裏之外,恰遇匈奴單於,那是殺還是不殺?
殺,必定會征調周圍兵馬,此乃違背使者出使本意,違背陛下旨意,殺之無功,甚至有過。
不殺,坐知單於當誅,見便不發,此與通敵何異?
或是,還要漢使遣人萬裏歸漢,請示陛下之後,再做打算?
那這一段時間內,匈奴單於跑了,漢使是有功呢還是有過?
這少府之言,看似有些道理,實際確實欲動搖大漢之根基,親疏不明,尊夷鄙夏,也不知道聖賢書讀到哪裏去了,狗肚子裏嗎?”
陸遠思量了一下後,出列對漢宣帝開口道,而後瞥了一眼蕭望之,一個高帽就套了上去。
“陛下,臣下不求封侯。
隻是老將軍這話說的對,這腐儒之言,意在動搖大漢根基,尊夷鄙夏。
臣之求陛下嚴查此賊。”
陸遠話音剛落,馮奉世就對漢宣帝躬身一禮,指著蕭望之的鼻子罵道。
要說此時馮奉世最恨誰,那非蕭望之莫屬了。
反正他現在還算年輕,功勞以後還能再打,但若是能用這次封侯的機會,把這蕭望之弄死,他十分樂意。
所以在陸遠給蕭望之帶了高帽之後,馮奉世直接就要這帽子焊死在蕭望之頭上。
隻要蕭望之頭上被焊上一個尊夷的帽子,那蕭望之身前身後的名聲,就算是爛到底了。
不過陸遠在聽到馮奉世的話後,卻是臉色一黑。
任務二的要求,可是讓馮奉世封侯啊!
“陛下,這是誣告,他們在誣告臣下。”
蕭望之連忙對漢宣帝行了一個跪拜大禮,這帽子他可不能帶,一旦帶上了,身體死不死不知道,但一定會社死。
“今日朝會就到這了,都退下吧。”
漢宣帝看了幾人一眼,沉默了一會後,沒有多說什麽,隻是擺了擺手,示意眾人退下。
先前他確實有點想采納蕭望之的諫言。
漢使是幹什麽的,他很清楚。
漢使出去之後,到了小國囂張跋扈的不少,收取賄賂的也不少。
武帝事情,這種行為對大漢來說不算什麽,畢竟大漢在找各種出兵理由,為的就是擴張。
但漢宣帝如今主要想好好發展國內,不想打太多戰爭,武帝留下的爛攤子,至今還沒有完全恢複。
此時的大漢,強歸強,但不宜遠征,若動不動就遠征的話。
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他是知道的。
所以漢宣帝本想借著事情,讓漢使以後收斂點。
但陸遠的話,也確實說的沒錯。
漢使收斂之後,可能會好一些,但也一定會浪費掉很多立功的機會。
這又是漢宣帝不太想見到的。
國雖安,忘戰必危的道理,他也是知道的。
所以,漢宣帝這會糾結了。
.........
“哦豁,不容易啊!三十多年了,現實世界都過了一年多了,義父終於是在朝堂上說了一句話。”
“我就知道義父參加的事情,絕對是有積分撈的,沒想到這個任務,到結算的時候才出現啊!”
“有功不賞的話,那可就真是寒了漢使的心。”
“漢使:不給封侯了?那我還去不去?”
“樓上說的是虛假的漢使,真正的漢使,壓根就沒想過封侯,畢竟漢使基本上是奔著死去的,死掉的漢使,是不封侯的,隻有榮華富貴,比如安國少季。”
“呃.....好像有點道理,出使有功不封侯,那跟漢使有什麽關係?”
.........
七日後,朝會再次召開。
在經過縝密計算了馮奉世這次戰功後,他沒有被封列侯,隻被封了一個關內侯。
不過官職上麵提升很大,直接給了馮奉世一個光祿大夫的職位。
而蕭望之,身為當代大儒,漢宣帝並沒有因為陸遠和馮奉世兩人給他戴的帽子,就真的對他下手。
甚至連象征性的懲罰都沒有。
漢宣帝也算是通過這種手段,給大漢使者釋放出了一個信號。
漢使有功是會有封賞的,但是這種封賞比之以往要降低了許多。
畢竟在馮奉世之前的漢使,隻要能夠在外麵立下功勞,並且活著迴來。
比如蘇武,比如傅介子,比如常惠,那都是封了侯的,其中蘇武因為並沒有什麽太大功績。
加上他自己也卷入了先前權力之爭中,所以才隻是一個關內侯,而其他的都是列侯。
現在馮奉世,有功績,且活著迴來了,也沒有卷入什麽勢力之爭,也才是一個關內侯。
這個信號已經很明顯了,鴻臚寺那邊肯定是看明白了的。
.........
元康二年。
自馮奉世封關內侯過去了大半年,陸遠這次也沒有再迴居延,先前陸遠隨使團出使的時候,居延那邊的兵權就已經交出去了,迴去也就是個虛職,掛居延和掛京城是一樣的。
初夏之際。
烏孫給大漢來了一封奏書。
奏書的內容很簡單,就是烏孫王想讓自己的兒子元貴靡,再求娶一個大漢公主。
以此來延續烏孫和大漢的友誼。
對於這封奏書,開始的時候,朝中群臣都是不認可的,但是漢宣帝卻直接答應了下來。
並且還派出使團前去迎接聘禮,以及把元貴靡接來大漢,讓他和公主培養感情。
深秋,去往烏孫的使團迴到了長安。
烏孫那邊也派出來了一個使團,使團之中除了元貴靡外,還有烏孫的左右大將,右大將是馮嫽的丈夫,左大將是解憂公主最小的兒子,還有烏孫的國都都尉,這是負責烏孫王宮禁軍的人,另外還有三百餘人,都是烏孫各方麵的精英。
“解憂怎麽把自己勢力的人都派長安來了?難道是被翁歸靡排擠出來的?
這不可能啊!翁歸靡哪有這能耐?解憂這是......”
當陸遠得知烏孫使團的成員之後,心下微微一愣。
這一段的資料,他記憶中有,但是不多。
解憂公主的資料陸遠自然是知道的,可當年看和親公主的史書內容,他興趣不大,隻是了解了大概,沒有琢字琢句的去翻閱。